劉云
主題背景下學習型區域活動是基于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需要,根據活動主題創設和其相關的學習型區域環境,制定學習型區域內容,讓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教師走“進”幼兒,充分發揮學習型區域活動的價值,促進幼兒能力水平不斷提升。
一、圍繞主題目標,確立學習型區域內容
主題背景下學習型區域活動的內容設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分析主題活動的目標。教師根據主題目標、幼兒興趣及發展進程,審議整體的活動框架。第二,調整活動內容。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根據幼兒不斷變化的活動需要動態調整活動內容,為他們的經驗提升搭建支架。第三,考慮延伸或前置。教師根據本主題區域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幼兒的活動需求,考慮將一些游戲活動放到下一主題中去,同時討論在下一主題活動中需要提前開展哪些區域游戲以更好地實現知識經驗的有效銜接。
以主題活動“小問號”為例,在開展該活動之前,教師提煉本主題的核心價值,決定在科學區預設實驗活動“龍卷風”。教師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實驗步驟呈現在科學區的墻面上,吸引幼兒樂此不疲地在科學區探究著,并對探究內容進行了表征。在活動分享時,幼兒對輝輝表征的“龍卷風”產生了興趣,他的“龍卷風”竟然可以用來計時,像沙漏一樣。教師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在區域里投放了可以用來制作沙漏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兩種物品在制作上的相似處,并將幼兒制作好的沙漏用于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繼而生成新的探究活動。
二、關注幼兒水平,靈活投放活動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導、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究活動。”學習型區域活動旨在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經驗,但不同的材料投放方式會對幼兒的經驗建構以及思維的開放度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依據幼兒當下的游戲水平和材料特征靈活投放活動材料,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引發他們的認知沖突。
1.材料的投放要有生成性
教師要預設具體活動需要投放的材料,并不斷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實際需求和情況靈活調整,加強對生成性材料的合理運用,進而實現對幼兒的科學引導。比如:在主題活動“我們在春天里”,教師預設了“種子知多少”活動,并投放了一些種子材料。但隨著該活動的開展,幼兒對教師投放的種子材料已逐漸失去探究興趣,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并對相關種子產生了探究興趣。于是,教師請幼兒收集身邊的種子,帶到班級內創設了“種子博物館”,并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在美工區進行種子粘貼畫活動,用種子拼搭出各種造型;在自然角投放種子并進行分類,根據植物生長的特性分為水培區、土培區,幼兒每天會不由自主地觀察并記錄種子的成長過程,有了很多“哇”時刻;在益智區投放種子的同時,還增加了撲克牌、數學棒、記錄卡等輔助物,讓幼兒在操作和擺弄的過程中自主探索和學習,如10以內的分合、比較等。
2.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
教師要根據活動目標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活動材料。比如:主題活動“交通工具”的目標之一是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多種廢舊材料大膽設計、制作交通工具。因此,教師在美工區中投放了各種飲料瓶、包裝盒、吸管、紐扣、樹枝等低結構的廢舊材料,供幼兒展開想象,制作各類交通工具。
3.材料的投放要有層次性
材料的投放應該從幼兒視角出發,關注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經驗和能力,鼓勵他們大膽參與活動。因此,在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投放富有層次的材料。比如:根據主題活動“新年到”對窗花的需求,教師讓幼兒在美工區中通過不同的折、剪方法剪出各種不同形狀的窗花。窗花剪法不同、難度不一,適宜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教師在不同難度的窗花步驟圖上分別貼上了三顆星、四顆星、五顆星,使幼兒準確地了解每種窗花裁剪的難易程度,并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求進行選擇,進而體驗到剪窗花成功的樂趣。
三、根據活動進程,適時予以指導
1.密切觀察活動中的幼兒
教師要密切觀察活動中幼兒的興趣、行為、需要、操作方式等,分析他們當前學習與發展的狀況,評估他們的需要,擴展他們的經驗,促進他們的學習與發展。以“烘焙坊”為例,當發現幼兒對餅干的制作過程缺乏經驗,無法將面粉制作成面團時,教師便請幼兒準備好自己的疑問,邀請有烘焙經驗的家長進班解答問題,并現場制作餅干,還將餅干的制作過程拍成圖片,張貼在墻上,供幼兒模仿、學習。
2.以恰當的角色參與活動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游戲觀,對幼兒多一些詢問,少一些質問。教師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面臨的困難有哪些,區分哪些困難是可以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的,哪些困難是需要教師予以幫助的,并把握住介入的“度”和介入的時機,以恰當的角色參與其中,使其能逐漸解決困難,深入探究。 比如:在“小銀行”活動中,教師在銀行里準備了一些錢幣,供幼兒提取后到相關的區域中消費。由于游戲時客流量較大,很快銀行里的錢幣就被提取的所剩無幾了,顧客因提取不到錢還和銀行工作人員發生了爭執。“銀行里沒有錢了可怎么辦呢?錢是從哪里來的呢?”教師以一名顧客的身份詢問幼兒。“錢是畫出來的。”“錢是印出來的。”幼兒爭先恐后地回答著。教師說:“銀行的錢幣是每天早晨到金庫提取出來的,每天銀行大概需要多少錢是要有計劃的。”幼兒:“可是我們也不知道要這么多啊?要他們先說需要取多少錢,然后我們才好準備啊!”教師:“你說得很好,我今天來了就先跟你預約,明天我要取50元錢。”幼兒高興地說:“我們可以讓顧客先預約需要多少錢,我們好相應地做準備。”教師的適宜介入既解決了幼兒之間的爭執,又使幼兒獲得了預約取款的經驗。他們開設了預約服務區,對需要大額取錢的顧客提供預約服務,從而使活動順利開展下去。
3.組織分享交流活動
教師們要及時組織分享交流活動,幼兒可以分享快樂,如說說活動中發生的開心事,介紹自己得意的作品;可以交流創造,如在活動中自己是怎么做的,還可以怎么做;可以探討方法,如解決活動中的困難和疑惑等。這樣做不僅能讓幼兒了解多種學習方法,激發探索欲望,體驗成功的快樂,還能充分利用交流評價來拓寬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下一次繼續活動和選擇新活動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