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瀛 崔權毅

關鍵詞:問政;瓶頸;融合;創新;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群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和對公共信息的知情權都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問政類節目應需而起,應運而生,它的出現暢通了政府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渠道,搭建了群眾參政議政的平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政府與群眾溝通交流、促進政府轉職能、轉作風的重要平臺。不過,由于節目運行時間較長,加之媒體外部環境的變化,許多問政類節目都遇到了發展瓶頸。
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方式都隨之發生了變化。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積極改變原來的生產模式,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網絡和新媒體平臺優勢,不斷樹立用戶思維,不斷拓寬輿論監督新渠道,從而進一步提高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水平。
廣播問政類節目的現狀分析
內容同質化嚴重,缺乏理性思考
在問政類節目中,群眾反映的問題往往是個例,缺少系統性和關聯性,碎片化現象嚴重,播出內容日趨同質化,大大降低了節目質量。大量重復性的案例消耗了欄目組編采人員大部分的精力,反而忽略了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熱點問題的深度調查,從而降低了媒體的輿論監督力度。除此之外,問政類節目形式化嚴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些問政類節目事先擬定好要提問的問題,刻意回避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出現官員“打官腔”“說空話”“推諉扯皮”的現象,有的甚至采取錄播的形式,只是讓線上部門照本宣科,沒有與群眾的直播互動,完全達不到問政的效果。長此以往,節目就會失去民心,失去生命力。
問題回訪力度不夠,缺乏長效監督機制
在問政類節目運行中,我們發現,一些已經解決的問題出現了反彈,甚至出現了多次反彈,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甚至引發了群體上訪事件,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有的責任部門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根本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推諉扯皮現象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凌云早市的規范化管理曾一度成為群眾關注的焦點,噪音擾民、垃圾污染、占道經營、交通堵塞等問題讓周圍居民苦不堪言。經有關部門多次整治,仍出現問題反彈。面對類似的問題,如果媒體不建立長效監督機制,缺乏對問題的定期回訪,不能及時地了解到真實的情況,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勢必引發群眾不滿,對政府的公信力也會造成極大的損害,媒體的輿論監督力度也會被大大削弱。
傳播渠道和形式單一,社會影響力減弱
進入融媒體時代,多元化、智能化、場景化的傳播趨勢越來越凸顯。傳統的媒體傳播形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移動客戶端的迅猛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信息的獲取模式。網絡、手機等新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融視覺、聽覺、觸覺、互動為一體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大大地增強了傳播效果。如果傳統媒體固守原來的傳播態勢,勢必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潮流,滿足不了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從而降低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問政類節目作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類節目,更要提升自己的媒體嗅覺和信息敏感度,不斷適應時代需求,實現多渠道、多元化傳播,最大限度地為群眾服務。
群眾的參與性不足,話語權有限
在新的媒體生態環境下,公眾的知情權和話語權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很多傳統媒體在這方面認識不足,做得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問政類節目的群眾主體地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單向傳播將逐步被交互式傳播取代。群眾不再被動地單方面接收信息,而是扮演著主要角色,可以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參與城市治理,從而掌握足夠的話語權。如果節目內容被大量政務性訪談占據,只重視單方面的輸出,而忽略了群眾的參與主體地位,趣味性就會大大降低,節目生命力也會被逐漸削弱。長此以往,問政類節目就會變成政府部門的自說自話,逐漸失去民心,影響節目的長期良性發展。
廣播問政婁節目的創新與發展
以大數據為依托,聚焦社會熱點
問政類節目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架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不應該只局限在對個例問題的解決,應該更多地關注和梳理群眾急需解決的具有代表性的難點問題,盡最大努力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真正做到替百姓說話,為政府分憂。我們既要努力解決具體問題,也要認真梳理和思考共性問題,并積極挖掘深層原因,做到標本兼治,才能讓問政類節目發揮出應該有的公共效能。為此,《黨風政風熱線》欄目與民心網和12345政府熱線合作,以大數據為依托,認真做好輿情分析,積極開展深入調查,著重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欄目要求每名記者每天都要與合作平臺溝通,并登錄專屬的網站、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瀏覽動態信息并與網友進行及時互動,依據大數據平臺,掌握第一手信息,并每周召開一次新聞策劃會,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采訪報道。2021年7月,教育“雙減”政策落地,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欄目組每天都要收到很多來自各個平臺群眾的咨詢和投訴,為了第一時間回應群眾訴求,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讓“雙減政策”落實落細,欄目推出了專題報道《“雙減”落地,讓教育回歸初心》,邀請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學校老師、學生家長和社會觀察員做客直播間,就群眾普遍關注的“雙減”政策實施的目的、意義、方法、舉措進行了詳細解讀,消除了部分群眾對于“雙減政策”的誤解,解決了一些家長對于“雙減政策”認識不足的問題。同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還針對部分群眾反映的“老師變相留作業”“學校課后服務質量不高”“培訓機構變相存在”等問題進行了現場答復并進行了事后調查,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充分滿足了群眾的知情需求,也為“雙減”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
在做好熱點問題深度報道的同時,欄目組每月召開一次輿情研判會,對群眾的咨詢與訴求進行科學的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及時反饋給政府相關部門,有效地為群眾解決具有普遍性的實際困難。同時,欄目組還加大了重點民生部門的上線頻次,持續推動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和美譽度。
強化受眾思維,建立長效機制
問政類欄目必須以受眾為中心,時刻關注受眾的需求。如今,故事化、情節化越來越成為受眾喜愛的敘事方式,許多問政類節目摒棄以往枯燥的一問一答模式,引入了情節化、場景化模式,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贏得了受眾的喜愛。每次節目開播前,《黨風政風熱線》欄目記者都會對熱點新聞事件進行深入調查采訪,做到以事實為依據,同時突出故事化和情節性,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和普遍關注。同時欄目十分重視交互性,通過微信公眾號、客戶端等平臺載體,接受各類用戶的咨詢和投訴,廣泛征集各類新聞線索,豐富輿論監督題材。在節目運行過程中,對于網友的言論,我們必須要進行篩選和優化,要對網友發布的內容進行去偽存真,實地求證,使網友提供的內容真正成為可利用的優質內容。
對于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熱點問題,我們要做到積極關注、努力解決,并定期回訪,建立長效監督機制,有效避免問題反彈,不斷提升欄目的運行水平和群眾的滿意度。《黨風政風熱線》欄目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問題反饋回訪制度,每個季度開展一次受眾滿意度調查,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通報,持續監督,妥善解決。2021年5月,龍港區翠海花園觀瀾苑小區的居民普遍反映家中自來水渾濁,擔心飲用水不安全,給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記者就此問題進行了多次跟蹤采訪,積極與市自來水公司、小區物業公司和業主委員會進行溝通協調,經多方共同研究決定,對小區原有老舊的鑄鐵管線進行改造,更換為現代新型給水管線,有效地保證了當地居民的用水安全。此后,記者多次到翠海花園觀瀾苑小區進行回訪,又陸續協調解決了一些遺留問題,群眾滿意度很高。2021年8月,市民通過欄目熱線反映,連山區水泥市場下水堵塞嚴重,數月來,附近居民出行不便,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盡管社區工作人員溝通聯系了相關部門,但水泥市場鵬程1號樓附近的下水堵塞依然困擾著居民,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接到居民打來的反映熱線電話后,記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邀請連山區住建局、市自來水公司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到現場勘察情況,努力尋求解決方案。后來經過三次現場采訪,多方溝通協調,并多次進行跟蹤回訪,水泥市場下水堵塞問題終于得到有效解決,媒體的公信力進一步增強。
多媒體聯動,多渠道傳播
伴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興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網民規模的擴大要求主流媒體要努力實現多渠道傳播,多媒體聯動,具有更加強大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網絡傳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充分互動的可能。很多問政類欄目開始嘗試打破以往熒屏內外之間的屏障,嘗試大屏小屏一體策劃,相互聯動,運用短片播放、直播連線、網絡投票、現場調查等多種手段,加強了參與性和互動性,以更加富有時代感的年輕態傳播方式傾聽了受眾的聲音,以更加專業的視角引領受眾對相關政策和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既擴大了覆蓋面,又提升了影響力,實現了精準有效傳播,有效地彌補了傳統媒體傳播渠道單一、互動性欠缺的短板。
《黨風政風熱線》欄目也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實現了多媒體聯動、跨媒體互動的新傳播態勢。首先,與電視民生欄目《零距離》實現聯動,對節目中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進行聯合采訪和深度報道,同時通過“聲動葫蘆島”公眾號和“掌上葫蘆島”APP與群眾進行在線直播互動,并現場連線調查記者和場外評論員,欄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節目“青年力量,青春在戰疫中綻放”,就成功地實現了融媒體播出。這個專題節目邀請到了我市馳援武漢和本地抗疫的優秀人物代表走進演播室,講述感人的抗疫故事。為了達到更好的播出效果,欄目組采用了廣播、電視、網絡三媒同步直播,并采用了第二次現場連線、微信視頻連線、電話連線等多種形式積極與受眾互動,在分享感人故事的同時,為群眾答疑解惑,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淡化中心,實現平等對話
許多傳統的問政類節目常常忽視受眾的主體地位,而把被問政部門當作社會關注的焦點,使節目的宣傳效果大打折扣。《黨風政風熱線》節目推行的理念之一就是去中心化,淡化政府官員的中心地位,減少大量政務性的訪談內容,強調政府與群眾之間的平等交流。主持人要始終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既要努力幫助反映問題的群眾解決困難,又要積極促進相關線上部門不斷轉變作風、改進工作。節目日常直播十分注重場內、場外及線上線下實時互動。上線單位除了在直播間直接解答群眾困惑外,還組織部門工作人員在“第二現場”在線解答網友問題,用多元化外延觸及更多用戶。同時,主持人在節目中會積極引導網友通過熱線電話實時參與節目,與主持人和上線嘉賓三方通話,讓問題和訴求更快得到解決。節目致力于提供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通過熱心群眾的直言不諱,政府官員的耐心解答,場外觀察員的建言獻策,營造一個社會互信的良好氛圍,共同推動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多年的經驗體會告訴我們,與群眾實現平等對話,時時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處理解決問題堅持“有調查、有研究、有思路、有落實,有回音”,群眾滿意度就會不斷提升;問題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矛盾就不會進一步激化,就不會出現集體上訪事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結果是我們對群眾的承諾。對于群眾反映的一般性問題,原則上5個工作日要落實解決,重大復雜問題要在30個工作日內落實解決,確實解決不了的,要拿出解決的時間節點和方案。只有時時刻刻、切切實實關心群眾生活,始終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才能讓問政類節目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問政類節目架起了政府與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起到了關注民生、匯集民意、轉變作風、促進和諧的作用,大大地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與美譽度。辦好問政類節目,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問題導向,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真情溝通,科學決策,讓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切身感覺到欄目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幫助和實惠。辦好問政類欄目,必須要摒棄固有思維,做到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融入新媒體的思維,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能讓節目永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