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寧
關鍵詞張申府 萬法唯實 三流合一
“萬法唯實”是本文對張申府哲學精神的概括。在中國佛教宗派中,華嚴宗講“一切”,唯識宗論“萬法”,皆屬于宇宙和人生中普遍事物和現象的總稱。張申府講過“我所思兮,一切皆實”,① 鼓吹“實的哲學”,王中江評價其哲學為“唯實世界觀”,② 可見“實”乃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實學”乃是其哲學思想的體系建構。
一、唯實宗:張申府對羅素哲學的理論定位
張申府被認為是“中國羅素研究第一人”,自稱“可能是全中國唯一了解羅素的人”,連羅素都稱贊在中國有一位張申府比自己更了解羅素哲學,并且為羅素的著作編制了一份難以想象的完整書目。張申府直接策劃了羅素的訪華活動,除了十余種譯文外,他還撰寫了《自由人的崇拜》《羅素論原子新說》《羅素自敘思想的發展》《申府與羅素》《羅素的演繹論》《關于羅素》《羅素論西洋文明》《羅曼·羅蘭與羅素》《羅素的新書》《祝羅素七十》《海登教授論羅素的科學觀》《羅素———現代生存的最偉大的哲學家》等介紹羅素哲學思想的論文。
首先,張申府將羅素作為西方哲學流派中“唯實宗”的杰出代表。西洋哲學流派眾多,張申府獨具只眼,判之以“唯實”“唯心”二宗分壘對峙。他解釋道,所謂的“唯”,當“崇”或“鐘”字來理解,表達“特重”的涵義,①以此闡揚和強調“唯實”“唯心”二家哲學的方法、態度、動機和精神。唯實宗,假定實有,以實為主,是客觀的;唯心宗,假定心有,以心為主,是主觀的。他指出:“實宗之精神,實英學最有而特出之精神。凡歷來所謂唯名論、經驗論、感覺論、實證論、現象論(如馬克斯威爾、馬赫者),以及自然主義、實驗主義,舉與實在論的客觀法屬此同一精神。本書所陳之現代哲學家,羅素,顯屬如此意謂之唯實宗。所謂在他指導之下的‘新實在論派自也有然。”②張申府高度頌揚羅素是西方哲學史上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杰出人物,“不但把英國本國最大最好的哲學傳統都得到了,更以他偉大創辟的造詣把過去英國一切哲家都已超過而上之,而且更已不止一次地開發了偉大的世界上的哲學新潮流,而且還在開發著”。③
其次,張申府認為“實”是羅素哲學的宗要和綱領。他表彰了羅素哲學的實在論立場,認為“唯實宗”最能“代表西洋歷來最好的傳統”,能夠兼顧哲學與科學兩個方面,既能辨析精微、不加成見,又能客觀切實、實踐科學方法,故而是20世紀初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誠然,羅素哲學是不斷發展變遷的,但百變不離其宗,而且越變越近其宗。那么,羅素哲學的“宗”是什么呢?“宗就是實,就是如實,就是切實。”④張申府在對事、理、事實三個概念進行區分的時候就曾說:“羅素在他的《數理哲學引論》里有一句最深切著明的話,便是說:只有一個世界,即‘實世界。”⑤他特意強調這段話是理解羅素精神的必須,若有遺漏必生是非。張申府認為羅素思想里的“實”,總體而言就是Realism,體現了“對于實在的壯健率直之感”,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思考一切,從而貫徹了張申府所主張的純客觀法的精神。
最后,“實”是理解和認識羅素哲學的關鍵所在。在羅素70歲壽辰時(1942),張申府寫了一篇《祝羅素七十》。他指出凡是一種新哲學,總是有一種新方法,“羅素對于哲學最偉大創辟的成就貢獻,造時代而且千古不磨的成就貢獻,也就在他的新方法”。⑥ 張申府列舉了羅素“富有充實的邏輯力”的哲學方法,如邏輯解析、以構代推、摹狀論、類型論等,強調“羅素嘗自稱他生來是一個經驗論者。這就對了。這實是羅素哲學最大特點之一,要了解羅素與羅素哲學是必須懂得這個的”。⑦ 這種“實”不僅僅反映了羅素的哲學方法,而且體現了羅素的學術風格與人格風范,即“健實的實在之感”(robustsenseofreality)。張申府主張通由這種“實在感”去認識羅素、研究羅素,從而熱愛羅素。為什么張申府最喜歡羅素呢?因為羅素“是最能表現實者”。張申府認為:“現在講邏輯解析方法或使用邏輯解析方法的哲學家已經很多了,但羅素這位大師依然有他的特色,那就是他的始終保持不忘而且越來越發加甚的‘健實的實在之感:實實在在要腳踏實地,不背具體實際事實,切實,如實,平實。重視羅素、研究羅素的人特別要注意這一點。”⑧
王中江就此認為:“(張申府)所說的‘實、‘實在首先并主要是來源于羅素的哲學,其次才是唯物論。這使得探討張氏的實在論,在很大程度上就成為考察他如何接受羅素的‘實在觀念。”⑨一方面,張申府從唯物論的角度肯定羅素哲學的價值,認為“辯證唯物論雖尚非羅素所曉,但他本大有唯物傾向”;①另一方面,他又認識到羅素哲學的局限性,批評羅素的最大缺點之一是“沒大了解唯物辯證法或辯證唯物論”,②主張把羅素思想推進到辯證唯物論的新階段。本文同意美國學者舒衡哲的看法,張申府在現代哲學史上并非是羅素哲學的膜拜者,而“始終是一個批判性的羅素專家”的角色出現的。張申府對“實”的推崇備至,是他自身的思想建構與羅素哲學相得益彰的結果,同時基于對羅素哲學局限性的認識,他提出了會通中西馬、實現“三流合一”的創造性主張。
二、三流合一:張申府對中西馬的思想會通
從張申府的學思經歷看,恰巧經歷了中西馬三個階段。早期是中學階段,他幼時在村塾里學習《詩經》《禮記》以及四書等傳統典籍;其次是西學階段,他于1908年考入順天高等學堂,與梁漱溟、湯用彤等同學,開始學習英文,接觸西學思想,1914年考入北京大學本科后,偶然讀到羅素的《我們的外界知識》,就此產生濃厚的哲學興趣,正式從事哲學研究;再后是馬克思主義階段,1916年后張申府受李大釗、陳獨秀的影響,關注唯物史觀和辯證唯物論,深入研讀馬列經典,一起創立馬克思主義小組,成為一名共產主義的信仰者。
正是在對中西馬的哲學傳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張申府提出了自己最具創造力的哲學主張。1932年10月,張申府第一次明確提出:“我的理想:我愿意,百提(即羅素),伊里奇(即列寧),仲尼,三流合一。”③在1942—1943年的《家常話》中,他寫道:“我始終相信,孔子、列寧、羅素是可合而一之的。我也始終希望,合孔子、列寧、羅素而一之。”④1948年,他在紀念孔子誕辰的文章中仍然堅持這樣的觀點:“孔子,羅素,列寧,合而一之。”⑤所謂的“三流合一”既是孔子、列寧、羅素的合三為一,又是價值、辯證、解析的合三為一。張申府認識到“三流合一”是中國哲學發展的趨勢,更立“三流合一”為新世界的學統,試圖為世界哲學的發展指明道路。方克立指出如何處理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或知識體系是“五四”之后事關中國文化發展道路和走向的關鍵問題,而張申府是第一個主張將中西馬辯證綜合、融通和會的思想家,方先生評價認為“極富前瞻性地提出‘三流合一的思想是張申府對中國現代思想史的最大貢獻”。⑥
本文認為“三流合一”的思想意蘊可以從兩個維度加以考察。首先,基于中西馬會通的橫向維度,“三流合一”倡導接著中西馬最好的哲學傳統講,其中孔子代表了中國古代哲學最好的傳統,列寧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好的傳統,羅素代表了西方哲學最好的傳統,旨在強調中西馬以“實”為本的思想會通。在張申府看來,現代唯物論重視“實”,羅素哲學最能表現“實”,而博大充實則是中華民族精神和立國精神的顯著特點。可見,中西馬“三流”都彰顯了“實”的價值取向。按照王中江的看法,“張氏的‘唯實信條,是他接受、吸取不同的實在觀念并將之融合起來的過程”。⑦
就中國古代哲學傳統而言,“實本是中國最好的傳統,凡是中國的長處都在于實”,⑧中華民族是“尚實的民族”,中國傳統哲學里有著極高深的“實”之理、“實”之道。張申府將儒家的“正名”本意解釋為“循實”,借此呼吁時人多用理性辨析中國當下文化,厘清中國的文字、概念、思想使其更加清楚、切實。他還說:“如實之至,得其道,‘順其理”,“實”做到至極之處就是得道,是順應天理。就好比莊子講的庖丁解牛和《淮南子》所言的不繩而直,貫通“實”理也就是做到了對自然規則的悠然應用。在他看來,中國人重實在,腳踏實地,就是唯物論,強調變易和變化,就是辯證法,因而“辯證法唯物論可以說是真正的中國的傳統”。① 對此,湯一介評價道:“申府先生所說的‘實應就是‘誠,即‘真實無妄,宇宙人生本自有其當然的道理,這是實實在在的,因此所謂‘唯物就是中國傳統思想‘誠之義。”②
就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實而活”是辯證唯物論或唯物辯證法的精蘊。列寧乃是馬克思最偉大的繼承者,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好的傳統。“馬克思派的所謂唯物論,其實乃極廣義的,實在論或唯實論與客觀論,都包于其中。而我既是信經驗論者,又是信客觀論者,也始終是信實在論者。”③他引用列寧的“物質就是客觀實在”的命題,肯定心也是一種物質作用。張申府認為唯物辯證法內涵豐富,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唯物辯證法即是實法,承認實在,接近現實,注重實踐,研究事實。解決實際問題,自當唯它是賴。”④
就西方哲學傳統來說,羅素是“唯實宗”的當然代表,表現為邏輯解析的哲學方法。張申府認為“哲學總是要找根的。因此也特別用得著辨———解析”,“邏輯解析遂成了今日專門哲學的方法的主干”。⑤“所謂科學方法等等,詳細現在不必說,語其精要,一言以蔽之,就在就事論事。換言之,也就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更簡單說,便是‘切實二字。……這與佛家的如實、孔子的‘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本來相近。”⑥可見,張申府一直在力求尋找羅素哲學與傳統哲學的契合之處,嘗試做“中國最好的傳統和西方最新的思想之間的橋梁,……在儒學中的人道主義和羅素的數理邏輯之間建立共同的基礎”。⑦
其次,基于向實而趨歷史潮流的縱向維度,“三流合一”要求在會通基礎上實現中西馬的整合與超越,從而建構起以“實”為核心的新哲學。張申府指出,中國社會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虛而不實”,所以根治中國社會的良藥就在于“崇實戒虛”。“不論在哲學上,在政治上,在文學藝術上,在生活行動上,我都相信最根本切要的都在于實。”⑧他特別提出:“說實話,作實事,講實學;如實,切實,實際,實踐;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我認為這就是為人、作事、講學態度上、觀點上、方法上最根本的準則、軌范。”⑨
在《實》《實!》《說實》《再說實》《說實話》等文中,他寫道:
“實”,乃是我生平最喜歡的一個字。
真正最可以救中國的就是一個“實”字。
近來最想宣傳的就是實的教義。
我的信念,就是講學就應講實學,作事就應作實事,說話就應說實話。
思想是切實的,態度是誠實的,身體是堅實的,而生活是樸實的。①
實既是中國最好的傳統,又是今日所必需,實在應該發揚之、光大之、履行之。②
我近來的意思已簡單明顯極了,最根本的只是一個“實”字。由“實”的哲學的根據,以“實”的教育手段,而期達到建立“實”的文化的目的。③
所以,張申府設想以“實”為核心的建構路徑,就是通由“實的哲學”,構建“實的教育”,最后全面建設“實的文化”。
在哲學層面上,張申府認為未來的哲學,至少未來的中國哲學,必是他所信持的大客觀法或純客觀法,也稱為“實法”(Realism)。“我所謂大客觀法或純客觀法,可說是中國好的舊東西與西洋好的新、舊東西的集成,而科學法、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論、羅素哲學的邏輯解析暨其成果、羅素等的物理主義等,皆收于其中。由此不但有一哲學方法,并由此得一知識論,得一元學(有論,宇宙論),得一世界觀、人生觀、人生理想,實可成一完整之哲學系統。”④
在教育層面上,張申府的教育理念也是一個“實”字。他認為“今日的一切,沒有比實更重要的了。因此,遂必需一種實的哲學,實的教育,實的文化,來鼓吹實,來教導實,來養成實”,⑤“中國今后一切教育,均應以‘實為最高原則”,總而言之“以實為本,集體同教”,戰時教育是符合學生的教育,更是針對全民的教育,體現了張申府基于現實考慮而期望切實推行的教育實踐。
在文化層面上,“實”則是未來文化的核心。在抗日戰爭的危急關頭,他特別設計了“十級寶塔”凸顯“實”在文化綱領中的核心地位:
“十級寶塔”的邏輯進路是由“實”的哲學的根據,以“實”的教育手段,以期達到建立“實”的文化的目的。而“十級寶塔”的具體內容,則展開為“理性”,其次是“新科學”,又次是“思想解放”,總之是“新啟蒙運動”。具體的作法在“普及大眾教育”,與“編刊新百科全書”,以示準繩,由是展開為“建立抗戰建國文化”“樹立起文化上的國防”等主要內容。他明確提出:“現在需要的文化,就綱領說,就社會、政治方面說,特殊言之,就是……抗戰建國的革命文化;就內容說,就作用說,就思想、態度說,一般言之,就是新啟蒙運動反封建的實的文化。二者實是二而一,一而二的。”①
張申府的“實”作為共同之理貫穿了一切物實、事實、情實、現實,既是中華民族追求的最高價值理想,又是深入中國人民一切思想、學問、生活的最根本原則。正如他所說,一個獨立的國家必有其立國的精神,“我可以謹嚴鄭重、直截了當地回答:就是實與理性”,②后來他又發展為“實在第一,理性至上”。③
張申府晚年接受美國學者舒衡哲采訪時,將自己的哲學思想概括為“實”“活”“中”三個字。他強調:“‘實,您知道,是我在‘五四開始時的一篇文章的中心信念。我常寫文章討論真實的重要,及人們對真實視而不見的偏向。我在30年代甚而替一份叫《實報》的報紙寫文章。我的大客觀哲學,目標就是求實。”④晚年的張申府夫子自道,認為人生至樂,乃在從從容容地面對實、活、中的真知、實踐。這樣,中國傳統思想與邏輯分析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都能在“實”的基礎上圓融會通,成為他所期待的世界哲學發展趨勢。
三、現代新實學:張申府哲學的體系建構
關于張申府是否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少數學者持否定意見,他們認為張申府沒有自己的哲學,只是模糊思想陣線的“大雜燴”,或僅迸發了些許思想火花。大多數學者持肯定立場,他們一致認為張申府有自己的哲學建樹和貢獻。張岱年撰寫過《張申府的哲學思想》專文,肯定其兄張申府是“當代中國的哲學家”,試圖兼綜辯證法和邏輯分析法,從而體現了“有原則地博采眾長”的進步趨向。⑤ 湯一介進一步強調張申府是“20世紀上半葉一位有創造性的哲學家”,他認為張申府哲學思想植根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又經過西方哲學(主要是唯物辯證法和羅素的分析哲學)的洗禮,再來認識中國哲學的真精神、真價值,其要旨是在會通中西、融鑄古今的基礎上希望能建構一新的中國哲學,因此其“不僅是20世紀現代中國哲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對現代中國哲學有著特殊貢獻的一種哲學”。⑥ 許全興系統總結了張申府對中國現代哲學的三大主要貢獻,一是對羅素哲學的介紹,二是大力提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并把它用于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三是提出了把馬克思、羅素和孔子三者思想相結合的主張。⑦ 李維武提出張申府孕育了新的哲學精神,即在“解析”和“唯物”之間、西學與中學之間、邏輯與詩之間尋求一種結合點,由此融會古今中西哲學的精華,創造出體現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現代形態中國哲學。⑧
基于張申府是中國現代哲學家的認識,學界對張申府的哲學及其體系有不同的定位,如稱其為“解析法的新唯物論”(孫道癉、劉靜芳),或“解析的辯證唯物主義”(郭一曲),或“科學的哲學”(董德福)等。本文贊同王中江的看法。王中江將張申府哲學稱為“唯實論”,強調“唯實”才是張申府哲學的靈魂。他提出:“張申府聲稱的‘實,比羅素的實在論要寬泛,更不是唯物論的‘物質概念所能涵蓋的,它是用他的‘實將自然、社會和人類貫穿起來的宏大世界觀。‘實在張申府哲學中的重要性和貫通性,使我們有充分的根據可以將他的哲學概括為‘唯實世界觀(或‘唯實論)。”①
按照張申府自己的論說:“究竟,我是弄哲學的。雖然我不得教哲學已經十年了,我所最愿談的究竟還是哲學。如我的素愿,我也愿意談談我自己的哲學。我也有我自己的哲學么?當然,是有的。”②張申府對自己哲學思想的介紹與論述主要體現在《共同綱領的原則部分》《我的哲學的中心點———具體相對論》《哲學與哲學家》《我自己的哲學》等文章中。他有深沉的時代關懷和鮮明的問題意識,認識到“今日需要的為抗戰建國文化主宰或核心的哲學,也就是實的哲學”,③呼喚和鼓吹“一種新的中國的主張切實、注重實踐的哲學”。④ 他概括自己的哲學觀點和進路:“在哲學上,我曾稱道新實在論,我自己的哲學觀點是‘大客觀。這些的最主要點都不外一個實字。”⑤
正因為新哲學來源于新方法,張申府的新哲學也來自新方法。張申府新方法表現為三點:一是純客觀法,二是具體相對論,三是辯證唯物論。所謂“純客觀法”是張申府自己的哲學見解,也稱作“實法”。他希望擴大客觀的范圍,并包括主觀于其中,以客觀為主,結合主觀客觀而為一。他認為:“說明純客觀可以超越主觀,也可以客觀地觀察主觀。能純客觀的人,可以主觀地觀察客觀。此一觀察事物的角度包括了和超越了主觀和客觀二者。”⑥例如歷史是人類的創造物。因而要將客觀的范圍擴大,把主觀部分也包括在里面。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實在的。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認識可以影響世界,人和物質不應該分開,人也是物質,這樣人的力量也是一種物質的力量。他相信,未來的中國哲學必是他所信持的大客觀法或純客觀法。湯一介就此評價:“申府先生的‘大客觀是要求消除‘主觀和‘客觀的對立,創造一種融‘主觀與‘客觀為一的哲學,而這樣一個思路正是和西方哲學不同的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⑦
所謂“具體相對論”是要使得真理各得其所的哲學,也稱為“絕對相對論”或“相對絕對論”。“真理是具體的,絕對是相對之積”,通過積相對而成一絕對,簡言之,不論對于一句話,對于一個道理,或一種理論,都不可以孤立來看,更不可以抽象來說,也不可以籠統、模糊、含混著就斷定其是非。真理無非是“實話”的雅稱,是客觀實在的主觀認識。真理一定要表現在具體的事實上,不表現在事實上的抽象的真理不過是人的想象。真理是表現許多事物間的關系或事物變遷、發展的情況,先事物而存在的真理是沒有的。構成大客觀以得真理的條件有如實觀、面面觀、平等觀、發展觀和關聯觀等。例如,他對哲學的界說就羅列了若干條,充分反映了他的“具體相對論”的運用,如“哲學是可能的之學”,“哲學是原理原則之學”,“哲學是假定之學”,“哲學就是邏輯解析”,或“哲學是人類行動的最高指導”等,以此說明“一個東西的方面不同,或所從而看的方面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⑧
所謂“辯證唯物論”乃是一整個的哲學系統,既有它的方法、態度,也有它的元學、知識論,更有它的人生觀、人生哲學,其最根本義則在承認有不依附人的客觀實在。在張申府看來,唯物辯證法是以“活”為其內在本質。“活”相當于“權”,人要能守“經”,更要善從“權”。辯證法唯物論也可以說就是全的邏輯,它反對機械、反對呆板、反對割裂。
張申府和張岱年是中國近現代哲學史上的雙子星座,張岱年在長兄張申府的影響下走上哲學之路,成長為中國哲學界的巨擘。張申府的哲學可稱為“新實學”,張岱年的哲學可稱為“新氣學”。① 張申府的“新實學”與張岱年的“新氣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成為各具特色的哲學體系。
在核心范疇上,張申府“唯實”,以“實”為基礎會通中西馬,力求接著孔子、羅素和列寧為代表的世界哲學傳統講,創造“新世界學統”;張岱年“唯氣”,以“氣”為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肯定在中國哲學話語中以物的范疇解說一切之根本論,乃是氣論,力求接著張載、王夫之、顏元、戴震等氣學傳統講,自覺地以繼承和發展“氣學”作為自己的哲學使命。
在價值觀上,張申府強調“時中”的理想和態度,“中者天下之所終也”,哲學以中及通為歸宿,提倡圓融中道,反對折中、執中,“理性聿張,融融時中”;②張岱年提倡“兼和”為上,認為兼容多端而相互和諧是價值的最高準衡,再三強調兼和是“最高的價值準則”。
在文化觀上,張申府倡“三流合一”,主張“合孔子、列寧、羅素而一之”,尤其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③將孔子仁道和邏輯解析、辯證唯物統貫起來,呼喚揚棄和超越“五四”的“新啟蒙運動”;張岱年闡“綜合創新”,要求“唯物、理想、解析,綜合于一”,兼綜東西文化之長,精辟指出“文化的綜合創新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結合”。④
在理論構造上,張申府建構了“新實學”,是明清實學(尤其是顏李學派)在新歷史條件下的發揚和開展,體現了他對中西馬哲學傳統的思想會通,具體展開為純客觀法、具體相對論、辯證唯物論等理論建構,其理論旨趣是崇實戒虛,說實話、作實事、講實學、重實干,一切下實功夫,政治上以實立國、民主共產,教育上以實為本、集體同教,倫理上據實談性、平等自由,文化上以實為旨、辯證中西,審美上以“充實之謂美”為最高標準。張岱年則發展了“新氣學”,屬于宋明張橫渠、王船山氣學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哲學相結合的理論產物。他通過對“氣”范疇的唯物主義的哲學闡釋,對傳統氣學作出唯物主義的解讀和梳理,構建了現代“新氣學”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他自覺以繼承和發揚“氣學”為己任,而且運用唯物辯證法來進行改造和詮釋,促進古典氣學向現代的生成與轉化,對于傳統哲學的現代化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蔣國保認為“(張岱年)對‘氣本論哲學的現代詮釋,使我們找到了謀求中國哲學現代化的新路數,即創造性的綜合辯證唯物論、邏輯分析方法與中國特色的唯物論(氣本論)于一體的‘新氣學路數”,⑤李存山也認為“張岱年先生在三四十年代,推崇‘(橫)渠(船)山之學、顏李之學,……也是‘接著中國傳統的氣論或氣學講的,亦可謂是‘新氣學”。⑥ 這樣,“二張”繼印度佛教的無著、世親,北宋理學的明道、伊川之后,并為哲學史上各成體系、難得一見的兄弟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