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拯
摘 要:公共圖書館公開課建設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讓民眾共享優秀文化成果,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文章對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開展現狀進行了介紹,總結了公開課建設的特色,指出了公開課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實踐與特色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3)03-0105-03
圖書館公開課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借鑒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理念,將傳統的講座服務進行移植,轉化為在線學習資源,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為響應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1],國家圖書館于2015年啟動了公開課建設項目。大同市圖書館(大同市少兒圖書館)(以下簡稱“大同市圖書館”)緊跟國家圖書館的步伐,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打造了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
1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實踐與成果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始于2019年。為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所承擔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職能,傳承與保護大同地區優秀地域文化與特色館藏資源,大同市圖書館主動申報了“國圖公開課”專項項目,并錄制了公開課程17講,加上大同市圖書館高端文化品牌“平城講壇”講座中錄制的13講講座,大同市圖書館共制作了30講國圖公開課課程,遞送至國家圖書館。這些國圖公開課一經上線,就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乘著國圖公開課制作的契機與東風,2020年大同市圖書館立足文化特色與文明傳承,推出了圖書館自己的公開課——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系列,力圖打造可以與“平城講壇”齊名甚至有所超越的新文化活動代表與特色文化品牌。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對標國圖公開課標準,以讓大眾共享高端優質精品文化課程為目標,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及現代文化成果為內核,以“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為手段,以圖書館網站與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大同市圖書館共推出了50講公開課,課程內容涉及歷史人物、名勝古跡、宗教藝術、游學研學、名家名著、大同方言等,內容新穎、形式多樣,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喜好、不同群體讀者的需要,廣受贊譽。
為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弘揚與保護,讓公眾共享非遺文化盛宴,2021年12月大同市圖書館與大同市文旅局、市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推出了以非遺弘揚宣傳為核心內容的線上非遺公開課。線上非遺公開課邀請大同市文化名人、專家學者以及非遺傳承人為主講人,講授中藥醫學、地方戲曲、地方民俗、傳統文化等課程,極具地域特色與文化魅力,為公眾提供了了解大同非遺文化的寶貴機會。大同市圖書館通過推出圖書館公開課與線上非遺公開課,成功打造了圖書館自身的公開課講座品牌,為其他地市打造特色公共課講座提供了模板與借鑒經驗。
2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建設特色
2.1 對標國圖,標準嚴格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高度對標國圖公開課制作標準,對主講人員、課程時長、現場環境、課程錄制、燈光畫質等都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在主講人員選擇上,邀請大同市具有高知名度、高成就的學者、作家、資深導游、武術家、非遺傳承人等,組建了專業化的主講團隊;在錄制環境上,選擇了館內安靜整潔、古色古香的古籍研究室作為拍攝場地,增強了公開課的展現效果;在制作團隊上,聘請專業影視制作公司以及資深攝影師承擔拍攝任務,提供一站式、一條龍的拍攝服務,確保了公開課的制作效果。公開課負責人、主講教師以及課程拍攝制作團隊聚集一堂,對公開課制作的內容、標準、呈現效果達成共識,以求最大限度地為公眾展現高水準的公開課。
2.2 多元兼顧,融合創新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在課程內容上下了真功夫,圖書館公開課的目的就是傳播優秀文化以及中華傳統文化,推送優質學習資源,讓公眾共享文化成果。為此,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內容強調多元兼顧的總方針;內容選擇上兼顧公眾可接受度以及研究價值,達成了學術性與普及性、親民性的統一,既能為公眾提供有吸引力、通俗易懂的文化盛宴,又能夠將優秀文化的學術價值蘊含其中,為研究者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著重強調優秀文化的傳播,為此將豐富的館藏資源、特色資源、地域文化作為重點內容,力圖將其展現在公眾面前,同時兼顧創新理念,將優秀文化宣傳與當今時事熱點緊密結合,抓人眼球,突出特色。
2.3 精品課程,打造品牌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制作在展現地域文化、民俗風情、文化藝術的基礎上,結合大眾傳媒特征、觀眾觀看特點等進行開發設計,采取系列專題的形式,推送精品課程,涉及非遺、經典鑒賞、社會制度等專題領域,如:結合國學文化熱潮推出了《走進近代國學大師》系列講座,發布了《時代呼喚士精神》《讀書乃天地間第一人品》等四期課程,引領國學潮走進大眾視野。歷經三年的不斷創新與改進,目前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已經成為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一塊金字招牌,其更新頻率穩定,內容優秀,已經與“平城講壇”一起成為大同市圖書館的特色文化品牌。
3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面臨的問題
3.1 課程內容需要拓展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內容以圖書館與主講教師制定內容為主,對于公眾的文化、知識輸出是單方面的,二者之間缺乏互動。一方面,雖然目前已有公開課的內容涵蓋文學藝術、歷史介紹、非遺傳承、國學熱潮等,盡可能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但讀者無法通過固定平臺或渠道向圖書館提出意見和建議,導致一些公開課對讀者的吸引力不足,觀看量下降;另一方面,圖書館公開課的講授內容以主講人的自身關注、研究領域或擅長領域為主,對館藏資源的結合不夠深入,缺乏對知識的整合與利用[2]。
3.2 課程展示形式單一
當前,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的展現形式沿襲了傳統的講座模式,以主講人單向講授錄播為主,主講人坐在古籍研究室進行口頭簡述與課件展示,沒有觀眾在現場聆聽,更無法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以致課程活躍度與靈活度不足,同時也使主講人感到約束,無法進行更為生動直觀的展現,致使授課效果大打折扣。一些讀者也反映,在觀看公開課時,對于主講人單方面講授的授課方式感到視覺疲憊,有時候無法集中精力觀看課程,課程體驗度有待提升。
3.3 課程服務需要加強
筆者點擊觀看了大同市圖書館的50講公開課,發現大同市圖書館為其公開課觀看提供了便捷的訪問渠道,讀者無須注冊與認證就能通過公開課專欄直接點擊觀看,充分體現了MOOC公開共享的理念,但公開課的管理服務需要加強,一部分公開課需要跳轉到微信平臺進行瀏覽,課程管理平臺不統一;一部分公開課缺少對主講人以及課程內容的簡介,導致讀者無法根據閱讀愛好與興趣快速定位所需課程,制約了公開課吸引力的提升與功能的發揮。
3.4 課程推廣力度不足
大同市圖書館作為市級圖書館,有廣泛的用戶基礎與可觀的讀者關注量,但大同市圖書館在公開課宣傳推廣上忽略了普通群體的需求,推廣途徑單一,力度不足,主要通過微信公眾號和網站途徑宣傳公開課,關于圖書館公開課的相關報道寥寥無幾。微信以及網站推廣方式只適用于固定用戶以及已有粉絲群體,致使公開課推廣效果不明顯,如何有效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傳媒,實現公開課的大規模建設理念,吸引更多的潛在讀者,使學習資源真正走向大眾,成為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
4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的建議對策
4.1 推進大眾互動,注重資源整合
大同市圖書館應通過問卷調研、公開課互動、線上留言等方式,為大眾提供一個可暢所欲言、表達意見建議和課程觀看需求的平臺,借助后臺數據捕捉技術,了解大眾對公開課建設的興趣偏好與知識需求,細化核心主題,延伸選題范圍,盡可能滿足大眾的多樣化需求,提升課程的吸引力與資源的利用率。在具體授課方式上,圖書館負責人應與主講人積極協調,著重課程設計,將館藏特色與公開課主題相結合、重組,實現資源的合理整合與利用。
4.2 創新講座形式,提升課程體驗
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作為面向公眾的大講座,既要高端,又要親民,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展現,必須主動打破傳統、枯燥的固定講座模式[3],增加課程的靈活度,允許主講人選擇合適的講座風格與展現形式;增加觀眾現場互動、現場交流討論等環節,拉近主講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活躍課堂氛圍,有效提升觀眾的整體體驗度。
4.3 實施統一管理,強化服務效果
公共圖書館公開課不僅要重建設,也要重管理,大同市圖書館公開課建設應將后續管理納入工作重點,在打造統一公開課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公開課資源庫,開拓公開課訪問渠道,使大眾能夠通過網站、掌上圖書館、微博鏈接等訪問課程;完善課程簡介與主講人講解模塊,使讀者能夠通過簡介了解公開課內容,快速定位并選擇目標公開課,提升服務水平。
4.4 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推廣渠道
公開課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在線、共享”的建設目標,就要摒棄重建設、輕宣傳的傳統推廣模式,將公開課通過多種渠道對外推廣,堅持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線上與線下結合。大同市圖書館既要通過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宣傳,也要通過線下海報、活動預告等形式進行發布展覽。此外,大同市圖書館還可以與電視臺開展合作,定期在相關欄目播出公開課,讓更多公眾了解圖書館的公開課。
參考文獻:
[1] 童忠勇.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及運營策略研究:以國家圖書館國圖公開課為例[J].圖書情報導刊,2022(5):7-11.
[2] 孟然.資源共建共享下的公共圖書館公開課建設研究:以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圖書館公開課項目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3):19-22.
[3] 于琳.公共圖書館公開課建設的幾點建議:以數圖推廣工程公開課項目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9(5):30-33.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