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笑



摘 要: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來,諸多熱點問題影響著中日關系的發展。對中日熱點問題展開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國正確把握矛盾,增進兩國睦鄰友好。為此,通過兩國主流報紙對特定熱點問題的報道,考察雙邊認知,具有可行性。在研究媒體的選取上,我國的《人民日報》和日本的《朝日新聞》對中日關系的相關報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價值;在分析案例的選取上,歷史認知問題和競合關系問題尤為突出;在時間范圍的選取上,2001年以來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在樣本單元的選取上,著重從《人民日報》和《朝日新聞》的文章中搜索關鍵詞,對比報道數量差異和報道走勢,總結中日的認知偏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展開研究。
關鍵詞:中日關系;熱點問題;主流報紙;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88(2023)03-0123-07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是中國最重要的鄰國之一。邦交正常化50年來,中日關系在曲折中發展,諸多熱點問題影響著兩國關系。當前,要增進中日兩國睦鄰友好,雙方均應準確把握熱點問題,對雙邊認知展開比較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路徑就是以主流媒體為研究對象。
通過媒體考察國家間熱點問題,比較分析兩國的認知,屬于政治傳播學的研究方法之一。隨著傳媒科技的進步與公眾參與度的提升,政治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統治,大眾也會對政治產生自下而上的影響,政治傳播學逐漸進入研究領域。
政治傳播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但涉獵面廣泛,涉及政治學、傳播學、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各界學者從各自的學科出發,在其理論建構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即基于政治學的傳播方式與基于傳播學的政治表現。前者從政治學本位出發,將政治傳播學定位為通過現代化的傳播媒介,推動政治信息的傳遞與溝通,從而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徑,將傳播視為政治的手段與工具。后者從傳播學本位出發,強調傳播在政治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傳播學具有政治性特征。
政治傳播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只有多角度的解讀與多領域的融合,才能得以完善其理論建構。從語言拆分的方法理解,“政治傳播學”是并列短語結構,而非偏正短語結構,“政治”與“傳播”并重,而不存在修飾與被修飾的主次關系。無論是基于政治學的傳播方式,還是基于傳播學的政治表現,都難以全面認識政治傳播學的理論建構,只有做到將政治屬性與傳播屬性并重,才能創造這一新興學科良性發展的條件。
1 研究媒體的選取
從媒體視角考察中日之間的相互認知首選主流媒體。何為“主流媒體”,2004年《中國記者》期刊發布了“主流媒體判斷標準和基本評價”:一是具有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聞媒體難以比擬的權威地位和特殊影響,被國際國內社會各界視為黨、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聲音、主張的權威代表。二是體現并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觀,在我國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堅持并引導社會發展主流和前進方向,具有較強影響力。三是具有較強公信力,報道和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群廣泛關注,并引以為思想和行動的依據,較多地被國內外媒體轉載、引用、分析和評判。四是著力于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要動向,是歷史發展主要脈絡的記錄者。五是基本受眾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群。六是具有較大發行量或較高收聽、收視率,影響較廣泛的受眾群[1]。
中日兩國均為報業大國,主流媒體中報紙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國情不同,中國的主流報紙隸屬于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如:《人民日報》隸屬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參考消息》隸屬于新華通訊社、《光明日報》隸屬于宣傳部等。中國主流報紙所發表的內容與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主張高度吻合,所發布的新聞、評論、信息等均與政府保持一致。而日本多年來受西方尤其是美國關于“人權”主義和“言論自由”新聞傳播思想的影響,并不存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法律條文對各報業集團就新聞報道內容進行約束,報業集團從屬于各利益集團,不同媒體通過新聞報道維護其所處集團的利益,故各大媒體呈現出的政治主張、社會評論等也是多樣化的。因此,在中日兩國很難分別找到兩種性質、社會地位完全對等的主流媒體。
然而,這并不能說明中日兩國報紙沒有可比性,本研究分別選取兩國部分主流報紙進行對比,以作為研究素材的候選。其中,中方候選媒體的選取依據為發行量位列前三的全國性報紙,即《參考消息》《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日方候選媒體選取日本三大報,即《讀賣新聞》《朝日新聞》和《每日新聞》。詳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在報道內容、價值取向和讀者分布方面各有側重,不如《人民日報》全面。《讀賣新聞》雖為日本發行量第一大報,但政治主張中間偏左,持保守主義立場,不利于客觀考察中日關系;《每日新聞》在發行量和讀者分布方面也不如《朝日新聞》更具優勢。綜上所述,中國的《人民日報》和日本的《朝日新聞》對中日關系的報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價值。
1.1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報”,其新聞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國內外,日發行量為320萬份,發行范圍遍及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我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中國大陸媒體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報紙。其在1948年6月創刊于河北省平山縣里莊,時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并而成,報名由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名。《人民日報》代表中國執政黨和中國政府的權威聲音,也代表中國社會的主流態度,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共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時發布國內外各領域新聞,依據本國利益和本國價值觀分析國際事務。《人民日報》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并能夠對新近發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及時、準確而有深度的報道,其報道是官方、嚴肅、科學的。人民網研究院于2018年4月發布了“2017年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建構了報紙融合傳播指數指標體系,對全國296份中央、省級、省會城市主要報紙的融合傳播情況進行了考察。在2017年報紙融合傳播百強榜中,《人民日報》連續拔得頭籌。
《人民日報》不僅是中國國內的主流報紙,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和認識中國的重要媒介和窗口,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在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報紙之一。
1.2 《朝日新聞》
《朝日新聞》是日本三大綜合對開報紙之一,其朝刊日銷量長年達800萬份以上,居全日本報紙銷量第二位。《朝日新聞》在1879年1月創刊于大阪,報名題字源于我國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真跡,堅持“不偏不黨”的原則,貫徹“尊重事實、客觀公正、真實準確”的報道方針[2]。相較于日本發行量第一的《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的讀者群體呈現出高學歷、高地位、高收入的“三高人群”特征,以知識階層和有識之士為主的社會中上層人群為主要受眾,這樣的讀者定位對日本公眾輿論的引導和國家政策的制定具有參考價值。《朝日新聞》追求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定位為“雅而不俗”的高端報紙,社論品位較高。2009年,其創刊130周年的報紙讀者基本調查顯示,在“值得信賴”“社會評價高”“能夠代表日本”“有社會影響力”“積極應對社會問題”“報道正確”六個方面,朝日新聞集團所獲百分比數值均位列日本第一。
《朝日新聞》在政治立場上保持相對中立或中間偏左特征。中國傳媒大學劉林利副教授曾這樣評價:“《朝日新聞》中國報道的最大特點就是中立性報道比較多,這也充分顯示了該報紙媒體的中國報道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站在記者冷靜觀察中國的立場上進行的。他們傳遞了一個較為真實的中國形象。”[3]
《朝日新聞》能夠相對客觀地體現日本政府的主張。日本尚無完全受制于官方的新聞媒體,傳媒體制體現出“公營+商營”的格局;同時,受劇場政治和記者俱樂部的影響,日本媒體的政治立場并不穩定和統一,表現出主體的多樣性、報道內容的復合性、報道效果的相互作用性等特征。但是,《朝日新聞》在重大問題的報道過程中,仍存在受政府主使的現實。根據2011年日本統計年鑒可知,日本外務省不少于70%的聲明最早都是通過朝日新聞集團公開發表的。
2 分析案例的選取
后疫情時代,隨著人員往來、人文交流的逐步恢復,雙邊互動也將愈發頻繁,但仍不能忽視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存在,這些矛盾具有多樣性、長期性、復雜性、敏感性特征,其中歷史認知問題和競合關系問題尤為突出。
就其多樣性來看,中日間熱點問題是跨層次、跨維度的,小到國家間關系,大至世界舞臺。例如,歷史認知問題看似是兩個國家對同一歷史的認知偏差,但引發的矛盾沖突波及亞洲鄰國;兩國的競合關系雖在區域層面展開,卻受到整個世界局勢和各自國家發展現實的多方影響。
就其長期性來看,中日間熱點問題均與歷史遺留相關。歷史認知問題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右翼勢力在日本國內仍占上風。中日競合關系多年來受到領土爭端和國家戰略取向等因素影響,而領土爭端最早可追溯于我國明清時期,經歷了甲午戰爭、日本改名、美軍托管、保釣運動、購島鬧劇等一系列風波,如今仍處于對峙狀態;國家戰略取向源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依美圖存,與西方國家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開辟中國特色發展道路,受美日等國掣肘,二者加劇了競爭和對立,均不利于雙邊的友好合作。
就其復雜性來看,各類問題牽扯多個方面,相互交織,且與第三國有關聯。歷史認知問題體現在多方事件,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日方篡改歷史教科書、戰爭受害方所求道歉無果等,而日本正在美國的默許和庇護下走在修憲途中。在競合關系方面,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便聯美制華,如今更是在區域層面聯合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力推“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對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不利的外部環境。
就其敏感性來看,中日兩國多年來難以消解的熱點問題都成為發展中日關系的反作用力,致使兩國長期缺乏政治互信,導致雙邊關系敏感而脆弱。例如,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釣魚島“國有化”等任何一場政治事件,都有可能使中日關系跌至冰點,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從而阻礙雙方友好,致使競爭關系大于合作關系。若要加強雙邊合作,兩國必然需要擱置爭議,冷靜處理矛盾爭端,以謀求共識與契合點。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毛里和子將中日間的熱點問題分為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的問題同時存在,且相互關聯。第一層次是與“價值”相關的問題,如歷史問題,包括對戰爭史的認知、戰爭賠償、民族主義等。第二層次是與“權力”相關的問題,包括相互交織的臺灣問題和日美同盟關系、日本謀求入常和區域主導權等。第三層次是與“利益”相關的問題,包括釣魚島問題、東海資源爭端等。彼時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尚未出臺,毛里和子做出符合2009年現狀的預測,認為隨著兩國經濟關系緊密度的增加、中國產業水平的提升、中日經濟水平的接近,各種經濟摩擦會大幅增加[4]。
本研究分別選取與“價值”相關的歷史問題,與“利益”相關的“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競合關系兩個案例進行解析。這些問題同樣與上述毛里和子論述的三個方面密切相關,不同的是研究選取的兩個問題案例并非從上下遞進的層次角度加以分析,而是依照國際、國家的背景進行綜合分析。在分析研究時,與“權力”相關的問題(如日美同盟關系、區域主導競爭等)作為重要因素和表現形式穿插其中,且相互作用與影響。
3 時間范圍的選取
進入21世紀,世界格局多極化、一體化趨勢加速,各國在國際事務中均扮演著大大小小的角色。一國的內政外交已不再是本國內部的問題,呈現出國內政治國際化屬性;雙邊關系也不再局限于兩個國家的關注點,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區域穩定和發展,其中也不乏大國因素的介入。在歷史大背景下,中日間多重熱點問題雖為歷史遺留問題,卻反復在新的世界環境中激化呈現,反過來又對雙邊關系、區域穩定乃至世界形勢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歷史認知問題中,2001年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任期內逐年參拜靖國神社,共計6次;2001至2005年間又持續發生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掩蓋侵略史實,引發中國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難的亞洲國家強烈不滿。這段時間是21世紀以來中日兩國圍繞歷史認知問題激烈對抗的階段,致使中日“政冷經熱”現象凸顯。
競合關系問題中,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美國的戰略東移,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緊跟美國步伐,以增強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區影響力為主要目標,產生“印太”地緣概念,進而發展為系統性的對外構想和外交戰略。在此過程中,日本鼓吹“中國威脅論”,在地區事務中制衡中國,使本就冷淡的中日關系一度陷入僵局。然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拓展具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道路;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體現相互尊重,強調公平正義,追求合作共贏。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加之中國模式逐漸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日本的對華態度發生扭轉,呈現出威脅論與機遇論并存、合作和牽制并重的態勢,由戒備對抗轉變為謀求合作,其背景、緣由值得探究。
21世紀以來的20多年間,中日關系呈波浪狀曲線前行。一方面,中日間常年懸而未決的矛盾爭端在新世紀繼續掀起波瀾;另一方面,與時俱進的雙邊關系又給相互認知帶來新的思考。中日間熱點問題受到國際體系因素、國家單元因素的影響,同時又以對外政策等方式反作用國家的內政外交。本研究選取2001年至今這個時段考察中日間熱點,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
4 樣本單元的選取
本研究著重考察《人民日報》和《朝日新聞》就中日關系的報道,因此對于兩家媒體相關資料的收集必不可少。前者通過電子數據庫“人民數據”(http://data.people.com.cn/)獲取,后者通過電子數據庫“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http://database.asahi.com/index.shtml)獲取,二者均選取正刊,將時間段設定為2001—2019年(2020年起因疫情影響,兩國關系呈現出動態的新態勢,有待進一步追蹤研究),在全文中搜索關鍵詞。
通過《人民日報》的資料采集,針對“歷史認知”問題,搜索研究中涉及的關鍵詞“南京大屠殺”“慰安婦”“731部隊”或“731細菌”“靖國神社”;針對“競合關系”問題,搜索研究中涉及的關鍵詞“日美同盟”或“美日同盟”“印太戰略”或“自由開放的印太”“中國威脅”并含“日本”“日本”或“中日”(標題搜索)并含“一帶一路”(全文搜索)“TPP”或“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并含“日本”“亞投行”并含“亞開行”。報道篇目見下頁表2。
通過《朝日新聞》的資料采集,針對“歷史認知”問題,搜索關鍵詞“南京事件”“慰安婦”“731部隊”或“731細菌”“靖國神社”;針對“競合關系”問題,搜索關鍵詞“日米同盟”或“米日同盟”“インド太平
洋”“中國脅威”“一帯一路”“TPP”并含“環太平洋”(因“TPP”同為其他內容縮寫)“AIIB”或“アジアインフラ投資銀行”。報道篇目見下頁表3。
本研究嘗試從以上數據統計中對比數量差異,總結中日的認知偏差;考察報道內容,研究中日對于熱點問題的關注焦點;分析報道走向,探索媒體輿論的政策導向性。
5 研究方法
本研究嘗試在理論基礎的指導下,對歷史背景進行具體分析,并宏觀把握整體現象及趨勢,分析個體情況,即回顧中日關系的演進和國內外學者關于中日相互認知的研究成果,結合雙邊關系發展的史實,對具體案例進行解析,以期發現并驗證能夠反映理論的現象。
本研究內容屬于國家間關系的意識范疇,通過中日主流報紙對相關新聞的報道,對比兩國各界認知的差異,探究在國際關系方面的不同反應及應對方式,從而分析國家行為體在互動過程中折射出來的立場和主張。本研究采用比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
5.1 比較分析法
本研究選取中國《人民日報》和日本《朝日新聞》的相關報道為考察資料,針對中日間相互認知開展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通過橫向與縱向的聯系與比較,探究中日兩國主流報紙對于同一事件的報道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媒體報道與政府言行是否存在差異,從而進一步分析認知對雙邊關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國家行為體在國際關系互動過程中的不同立場和主張;搜集、鑒別、整理相關新聞,并通過對新聞報道的研究進行系統分析,加深對中日關系的認識。
5.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在收集并考察大量的信息和詳盡的資料后,對一個或多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進行探討,通過對案例的描述和總結,深入研究具體問題。中日間相互認知聚焦于歷史認知、競合關系等熱點問題,新世紀以來兩國的矛盾和摩擦也時有發生,然而隨著官民間的互動與雙邊關系的好轉,以上熱點又在合作框架下得以淡化。從具體事件看,21世紀初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以及如今中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競合關系,都成為兩國乃至國際社會熱議的話題,也將作為本研究的案例加以研究和分析。
5.3 定量分析法
本研究在收集、整合中日主流報紙《人民日報》和《朝日新聞》報道內容的基礎上,以21世紀以來涉及的中日熱點問題為研究樣本,關注報道頻次的集中性,強調報道數據的準確性,并根據報道內容進行分類和排序。本研究選取問題領域被報道頻率高的問題作為研究案例,從議題內容、播報方式、態度取向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通過統計的方法,進行編碼、頻率計算等數據處理,研究中日兩國對于事件的態度和反應,以及事件對于雙邊關系的影響。
6 結語
考察中日主流報紙中的《人民日報》和《朝日新聞》,對21世紀以來兩國關于歷史問題和競合關系問題的認識展開研究,在相應的電子數據庫中分析關鍵詞的報道數量,并通過比較分析、案例分析、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對中日熱點問題展開比較研究,具有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主流媒體如何增強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之一:主流媒體判斷標準和基本評價[J].中國記者,2004(1):10.
[2][3] 劉林利.日本大眾媒體中的中國形象[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33,158.
[4] (日)毛里和子著,徐顯芬譯.中日關系:從戰后走向新時代[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79-180.
(編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