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韋帶蓮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鄉村型社會逐漸向現代城市型社會轉變,古村落文化消失問題日趨嚴重,如何保護及傳承地域文化成為古村落面臨的重要問題。以天寶古村為研究對象,基于文化基因視角,總結天寶古村文化基因傳承困境,并提出天寶古村文化基因保護與傳承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智慧源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精神力量。古村落作為人類長期以來的聚居地,保存并記載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建筑特征及文化信仰,是地域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
天寶古村位于距離江西宜豐縣23千米的天寶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曾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中國民族優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國家級生態鄉鎮”等榮譽稱號。天寶古村原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門、四十八條巷、四十八口井、四周設有內外八景,曾有“小南京”之稱,為贛西現存規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古村落。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多元文化沖擊及旅游開發等因素,天寶古村的建筑形態、街巷布局、居民情況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古村文化傳承受到挑戰,如何解決發展與傳承之間的矛盾成為現階段的突出問題。以天寶古村為研究對象,基于文化基因視角,通過實地調研、查閱資料等途徑,總結天寶古村文化基因傳承困境,提出天寶古村文化基因保護與傳承路徑。
文化基因概述
“基因”是生物學中的概念,指DNA上的功能片段,為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功能單位,具有遺傳和變異雙重特性。“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他認為文化基因與生物遺傳基因相似,是承載文化的最小單元,也是文化傳播的基本單位[1]。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遺傳密碼,通過物質載體得以表現,具有可復制性、唯一性、變異性等特點。古村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傳基因,是歷史文化變化發展的產物,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編碼,探尋古村落文化基因傳承困境及對策,對古村落文化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天寶古村文化基因傳承困境
古村文化基因基質變異
文化基因遺傳與生物基因遺傳相似,文化基因基質為其復制、轉錄、翻譯提供適宜的環境,基質的變異對文化基因傳承具有重要影響。基質為文化基因生成的環境,除了自然環境,還包括社會環境。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城鄉結構發生巨大改變,城市的不斷擴張使傳統村落空間不斷被壓縮,建設用地侵占生態空間,傳統建筑遭到破壞,街巷風貌逐漸消退,古村居民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古村老齡化現象嚴重,傳統文化面臨著失去原生態環境的風險。在調研中發現,由于村民對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認識不足,缺乏保護意識,導致天寶古村部分古建筑被摧毀。據了解,當地部分古建筑年代久遠,墻體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隱患。天寶古村在鼎盛期曾擁有近五百棟大屋,現存僅一百七十棟,曾擁有牌坊十七座,包括文魁坊、秋臺坊等,因各種原因部分已被摧毀。古村旅游開發打破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生產方式,部分居民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三產業,農耕文化開始削弱,商業氛圍逐漸濃厚,社會環境發生改變。
古村文化基因同化現象嚴重
隨著科技進步,交通和通訊方式的不斷發展,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使外來文化及城市文化不斷沖擊著古村文化基因,加上天寶古村缺乏持續有效的保護機制,導致其傳統文化基因被同化,出現了外來文化和古村文化相互博弈的情況。例如,古村出現現代化民居,方言逐漸被普通話所代替,傳統農耕文化逐漸被擠壓,飲食文化被同化,民俗活動弱化等。
古村文化基因傳承斷代
文化基因不同于生物基因的遺傳,它是依賴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天寶古村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生產文化、制度文化、耕讀文化等均依靠本土居民傳承,而傳統手工技藝多是以家族內部傳承為主,例如古村經典的燒賣、雞蛋糕、天寶羅酒、橙片橙花等工藝主要依靠家族內部傳承。由于傳統工藝不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加上新生代年輕人紛紛融入城市生活,導致民間工藝傳承主體老齡化嚴重,后繼無人,手工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古村傳統民俗活動逐漸減少,古村民間傳說逐漸消亡,文化基因面臨傳承斷代的危險。
古村語言基因符號逐漸消失
語言作為文化基因典型的代表符號,是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流動加速,為了降低溝通成本,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賴以生存的環境被大大削弱,天寶古村語言基因符號正在逐漸消失。方言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一個地方民眾思維方式的體現。天寶古村流傳著不少民俗活動,如關公出訪、上梁彩等,均需用當地方言喝彩,如果被普通話代替,將失去它的原真性,缺少鄉土味。
古村制度文化基因趨于瓦解
宗族文化是宗族長期演變之后形成的同姓親屬集團,擁有同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宗族是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承載者。天寶古村是墨莊劉氏家族聚居的古村落,其制度文化主要體現在祠堂、族譜、族規等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宗族制度文化基因逐漸消逝,但遺留下來的宗祠、寺廟等傳統建筑依然影響著古村落的建筑格局。同時,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人口流動的增加,古村不少年輕人通過讀書、外出務工等方式陸續離開古村,長期居住在外地,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宗族觀念逐漸弱化。
天寶古村文化基因傳承路徑研究
主體基因保護
加強對古建群包括祠堂、屋場、門樓、古井、牌匾、古巷、古樹等的保護。目前天寶古村有明清古建筑170棟,被重點保護的有22棟,因保護工作起步較晚,相關保護制度不完善,加上古村居民缺乏保護意識,導致一些古建筑內的結構遭到破環。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部分祠堂及民宅因各種原因被損壞,例如建于明宏治七年(1494)的原劉氏宗祠,曾被六次毀興,現僅剩門樓;再如2016年一棟民宅突然著火,火警雖及時趕到將火撲滅,但古建筑內部基本被燒毀,僅剩內墻。古村內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被人損壞或者丟失,例如“蒞堂公祠”內東西橫廳中的“金葉花窗”及“元寶花窗”已經不夠完整,部分已被損壞。對于古建筑保護,政府一方面要出臺有效的方案加強保護;另一方面,對于已損壞的古建筑要有序進行修繕,盡可能還原其原貌。
文化基因隔離
生物學中的遺傳隔離是指為防止不同物種的個體間相互雜交所創設的環境障礙,從而達到阻止不同物種間基因交換的目的,包括地理隔離及生物隔離。地理隔離是通過設置地理障礙阻止種群間進行交流,從而保持物種的穩定性。文化基因隔離與地理隔離相類似,通過劃分隔離帶的方式進行文化基因的地理隔離,從而實現對文化基因載體的空間保護。
對古村的保護,傳統方式是通過劃定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三區方式進行保護。天寶古村根據古村現存狀況劃分文化基因隔離區,并將古村自然地形、街巷、農田作為界定要素,分為一級隔離區、二級隔離區、三級隔離區。一級隔離區為核心保護區,將目前為止保存較好,標志性建筑較集中的地方劃為重點保護區,例如橫街、天寶中路及關公樓、培根學校一帶,有保存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最能反映天寶古村形態特征、歷史文化的區域應設立核心保護區。為解決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矛盾,天寶古村核心保護區內的居民正進行整體搬遷;二級隔離區為建設控制區,即以核心保護區周邊相關用地及各類建筑為保護對象而設立的隔離區,就天寶古村而言,核心保護區外,東至東門橋、西至西門橋、南至南門橋、北至中心小學區段;三級隔離區為風貌協調區,建設控制區外為保護天寶古村風貌協調性所控制的周邊地帶,在古村外圍100—200米范圍內,嚴格控制自然生態和景觀的區域。
文化基因變異
基因變異指的是基因組DNA分子發生的可遺傳變異,主要體現在DNA分子上堿基對組成或堿基排列順序的改變,會引起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大小、色澤、形狀等)發生改變。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現代產業結構發生改變,導致古村落空間結構、設備設施等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文化基因出現不同程度的變異。對于不符合現代特征的元素,可通過改造、拆除等方式進行變異。
天寶古村內對于損壞嚴重的建筑,經過綜合論證沒有任何修復價值的古建筑、牌坊、古橋、街巷等可通過拆除的方式進行基因變異;對于還具備修復價值的古建筑可通過改造的方式進行基因變異;對于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基礎設施需通過改造的方式進行基因變異。調研發現,天寶古村交通設施、電力設施、環衛設施、住宿環境等均較落后,導致整體環境較差,急需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進行改造。例如對古村內凹凸不平、開裂嚴重、影響出行的道路進行必要的維修,減少出行帶來的安全隱患;隨著旅游開發的逐步進行,為解決游客停車問題需建造停車場;改造雜亂無章的電路線路,更換老化的變壓器,優化空間環境,降低火災隱患;改善街鄉內溝渠污水橫流、古井水質下降的現狀,增加排水管網設施,增加垃圾桶數量及修建垃圾池以改善衛生狀況差的情況;古村周邊建造配套餐飲、旅館、酒店以滿足遠道而來游客的住宿需求。
文化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指生物體在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基因的重新組合。文化基因重組是指對構成傳統建筑的部件之間進行重新組合的技術手段,通過替換部件的方式修復被損壞的建筑,或者根據傳統建筑的各個部件特征,將所有構件重新組合以還原已損毀的古建筑,最終達到維修和重建文化基因載體,保護古村整體風貌的目的。
天寶古村建筑以白墻、灰瓦為主,外觀和徽派建筑相似,架構為穿斗式或抬梁式,也有兩者相結合的。屋頂有硬山頂和歇山頂,屋內為兩三棟或三五棟一寢,棟與棟之間有天井。外墻多為青磚結構,墻頂繪有水墨畫,內墻有磚墻木板花窗組合或全木板花窗。古村每個構件均為文化基因載體,就像生物學中的堿基片段,在不改變堿基的情況下,可通過替換相關損毀堿基、打亂堿基的排列順序等方式對古建筑進行修復及重建。文化基因重組的過程中要遵循整體性及可識別性的原則,即在修復古建筑時,一方面新加入的部分要和原有建筑保持和諧一致,另一方面,又要能區分傳統的元素和現代的元素以保持傳統元素的歷史可讀性。在經過綜合論證之后,對嚴重破損、沒有修復價值的建筑載體的構件要通過圖片或文字記載的方式加以保存,同時對建造方式、傳統技藝等信息進行記錄存檔。
文化基因復制
基因復制源于生物遺傳學概念,是指DNA雙鏈分子通過半保留復制方式由一條鏈復制出兩條相同DNA雙鏈的過程。文化基因復制是指將消逝或損壞的文化基因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獲得重現的過程,包括物質文化基因復制及非物質文化基因復制。天寶古村物質文化基因復制主要體現在對古建筑、巷道、牌坊、古廟等的重建,例如天寶古村原劉氏宗祠因大火已被燒毀,僅剩下門樓,可根據原貌進行修復及重建。對于損壞嚴重無法修復且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在經過充分論證后考慮拆除重建。天寶古村非物質文化基因復制主要體現在對宗族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耕讀文化、鄉紳文化、隱士文化等的保護與傳承,通過手工技藝傳承、口頭流傳、文字記載等方式,將古村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基因復制的方式保存下來。
文化基因植入
生物學中的基因植入是通過人為手段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使其產生新的功能。文化基因植入是指將新的文化基因植入到原有基因上,從而使原有基因獲得新的功能。天寶古村在新文化沖擊過程中,必然要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在保持原有歷史文化的同時,植入現代基礎設施功能以適應現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使古村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與延續。
天寶古村為“江西鄉村旅游示范點”,是宜豐縣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中心,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需要植入適應時代特征的商業化元素,如特色鮮明的文旅產品;發展特產種養、瓜果采摘等產業;挖掘特色民俗活動等。例如為加大天寶古村墨莊劉氏優良家風宣傳力度,凸顯天寶古村“家訓文化”而修建的中華家訓館。
保護及培育文化基因傳承主體
天寶古村原住居民是古村文化基因最直接最有效的傳承主體。近幾十年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古村居民外流,古村出現老齡化及空巢化的趨勢,同時,隨著信息知識的快速傳播致使古村的傳統文化逐漸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文化基因的傳承通過保留原始居民的生產及生活方式來延續當地民俗文化,迫切需要發揮本土居民的主體作用。一是樹立主體的保護意識。本村居民就是保護古村文化基因的責任主體,通過媒體宣傳、講座、展覽等形式開展古村落文化遺產教育,增強居民對古村傳統文化傳承的認同感,自覺肩負起古村文化傳承及發展責任;二是動員民間資本及社會力量投入古村保護。在古村旅游開發過程中,要重視基因傳承主體的保護與培育。建立本地精英及本土人才回流機制,吸引優秀人才及文化名人回村就業,提高村民整體素質,為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古村文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將生物遺傳學中基因的相關概念引入傳統古村落文化傳承中,從生物學的視角探索傳統文化保護及傳承路徑,提出了可操作的舉措,以期對古村落文化傳承提供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波拉克.解讀基因:來自DNA的信息[M].楊玉玲,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