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衛東
摘要:目的 分析在成人髕骨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采用分級康復運動治療的效果及其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取在我院進行成人髕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參考組采用常規康復訓練,研究組采用分級康復運動干預,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膝關節功能、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度、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質量、康復進程、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HSS、Bostman、Lysholm、ROM、GQOLI-74等指標評分明顯高于參考組,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參考組,各項康復時間短于參考組,P<0.05。研究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參考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考組,P<0.05。結論 成人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采用分級康復運動干預能明顯加速患者康復進程,提高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且并發癥發生風險低。
關鍵詞:成人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分級康復運動;膝關節功能
髕骨骨折的治療應最大限度地恢復關節面的平滑,給予較牢固的內固定,早期活動膝關節,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同時術后需配合有效的康復訓練,促進關節功能較快恢復,改善預后[1]。本研究旨在探討內固定術后采用分級康復運動治療的效果及其對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影響。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2月~2022年1月在我院進行成人髕骨骨折內固定術的患者68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參考組和研究組各34例。參考組男14例,女20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26±0.94)歲;骨折時間2~7 d,平均骨折時間(3.48±0.25)d;骨折類型:橫形16例,粉碎性11例,縱形7例。研究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4.22±0.96)歲;骨折時間2~7 d,平均骨折時間(3.52±0.23)d;骨折類型:橫形18例,粉碎性10例,縱形6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排除標準:病理性髕骨骨折的患者;有髕骨骨折史的患者;合并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重度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精神、認知、溝通障礙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參考組接受常規康復訓練
術后第1 d,指導患者進行踝關節背伸及跖屈運動的主運動功能的鍛煉,訓練動作為連續背伸及跖屈,3次/組,3組/d。指導患者開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5次/組,3組/d。這兩個鍛煉連續開展1周,滿1周后增加對關節活動度的鍛煉。可選擇拉伸腘繩肌訓練,3 min/次,3次/組,3組/d,連續鍛煉1周。從術后第3周開始,對患者開展側臥位抬腿、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2 min/次,10次/組,3組/d,連續鍛煉1周。從術后第4周開始對患者開展直腿抬高的訓練,30 s/次,3次/組,3組/d。總的康復時間為12周。
1.2.2 研究組接受分級康復運動
(1)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先對患者進行早期運動康復安全性評估,劃分Ⅰ~Ⅲ3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康復計劃,級別越高,患者活動能力越強,越適合開展康復運動。Ⅰ級水平的患者,不適合進行早期等張收縮訓練,可以從等長收縮訓練開始;Ⅱ級水平的患者,應慎重開展康復運動;Ⅲ級水平的患者,運動安全性高,可以進行早期鍛煉[2~3]。
(2)分級康復運動法:Ⅲ級患者麻醉蘇醒之后就可以開展康復運動。第一步,肌肉等長收縮訓練,讓患者呈仰臥體位,保持立正的姿勢,讓肌肉在收縮狀態下保持6 s,然后再放松,以感到肌肉疲勞為宜,5組/d。第二步,開展踝關節主動活動,背伸、跖屈分別保持6 s,每組10次,之后開展踝關節全范圍運動,50次/組,5組/d。向四周推動髕骨,保持動作的輕柔,5次/d。術后2~7 d開展直腿抬高訓練,讓患者保持臥位,伸趾、踝關節用力背伸,屈髖伸膝,將患肢伸直,完成后抬腿、側抬腿、直腿抬高的動作訓練,感到肌肉疲勞后就可以放下,30/次,5組/d。第三步,訓練強度進一步提升,術后1周開始先開展平衡、負重的鍛煉,術后2周在拐杖等助行器的輔助下開展行走鍛煉,術后3周開始開展負重行走和下蹲鍛煉,保持2周[4~5]。術后5周開始,先對骨折的愈合情況進行復查,如果結果良好,就可以開展后續的抗阻力和攀爬樓梯的鍛煉。Ⅱ級水平的患者,在其麻醉褪去之后,可以開展股四頭肌主動等長收縮訓練,3組/d。術后1周,除去手術當天,從術后第2 d開始開展被動、輔助運動鍛煉,包括簡單的直腿抬高等。從術后第2周開始開展膝關節的主動鍛煉。術后第3周開始開展抗阻、負重以及平衡方面的鍛煉,進行2周。術后第5周開始開展步行、上下樓梯的鍛煉,進行4周。Ⅰ級患者手術后要保持靜養,借助專業儀器進行一些簡單的輔助鍛煉,期間可以先對患者開展相關心理輔導和健康教育,讓其做好康復鍛煉的準備。手術4周后先對患者軟組織進行復查,然后再開始進行相應的康復運動。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分別用HSS、Bostman、Lysholm量表進行評估,數值升高說明膝關節功能得到了改善。(2)比較兩組康復進程。(3)比較兩組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分別依據VAS量表和ROM量表進行評估,VAS疼痛評分越低說明疼痛感越輕,ROM評分越高說明關節活動度越大。(4)比較兩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ADL量表評估,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
研究組疼痛緩解時間、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參考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關節疼痛和關節活動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治療后,兩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明顯改善,且觀察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見表5。
3討論
在下肢骨折類型中,髕骨骨折十分常見,包括橫斷形、縱形及粉碎性三種,主要由意外摔傷或交通事故所致,在暴力作用下形成高能量損傷,從而引發髕骨骨折。臨床癥狀表現為明顯的關節疼痛、腫脹以及活動受限等[6]。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具有固定強度高、方便早期功能康復鍛煉等優勢,有利于骨折愈合,但術后患者長期處于制動狀態,容易出現關節僵硬情況,局部腫脹、疼痛,肌肉萎縮、粘連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也非常高。因此,術后需對患者進行規范化的康復鍛煉,預防相關并發癥,幫助關節功能恢復。分級康復運動以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作為基點,結合手術方案和術后的恢復情況,通過咨詢專家,評估運動康復安全性分級,制定出更加符合患者康復需求的運動干預方案,因人制宜,保證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各項指標均優于參考組。
綜上,成人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采用分級康復運動干預能明顯加速患者康復進程,提高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且并發癥發生風險低。
參考文獻
[1] 陳莉.分級康復運動對成人髕骨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2):4.
[2] 秦慶發.分級康復運動對成人髕骨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現代養生,2022,22(5):3.
[3] 劉永梅.康復訓練對髕骨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4):3.
[4] 曾卓輝,廖瑛揚,歐陽孔順,等.關節鏡輔助閉合復位經皮空心釘內固定治療髕骨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20,35(6):617-619.
[5] 張德兵,白洋,楊友剛.分級康復運動對髕骨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2,3(9):4.
[6] 陳璐,韓梅.髕骨骨折術后不同體位護理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18(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