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澤彬 劉足



摘要:目的 探討三時段護理預防骨科老年手術患者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治療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三時段護理,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體位變換時間、手術時間、麻醉過程、術中2 h以及手術完成的體溫變化、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以及護理人員對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室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觀察組體位變換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時、術中2 h及手術結束時的體溫維持較對照組更穩定(P<0.05);觀察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2.50%(P<0.05)。結論 三時段護理在骨科老年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降低手術風險,保證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恢復。
關鍵詞:三時段護理;骨科老年手術;急性壓力性損傷
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功能降低,導致骨質疏松較為脆弱,易發生骨折,有些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臨床研究發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手術時間、麻醉效果、患者合并的基礎性疾病、手術過程活動受限以及自身營養不良等,老年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中容易發生急性壓力性損傷,以枕部、骶尾部、足跟部最為常見,直接影響患者術后身體的恢復,延長住院時間[1]。為此,必須為老年骨科手術患者提供有效的手術室護理干預手段,預防手術過程中出現急性壓力性損傷,最大程度地加快恢復進程,改善患者預后。三時段護理模式主張護理人員要強化對患者的術前訪視、手術過程的護理及術后跟蹤隨訪,利用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整體護理水平和干預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討三時段護理預防骨科老年手術患者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術治療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68.2±3.2)歲;上肢骨折4例,下肢骨折10例,脊柱骨折6例,腰椎間盤突出6例,頸椎病14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1~81歲,平均年齡(68.4±3.0)歲;上肢骨折5例,下肢骨折10例,脊柱骨折5例,腰椎間盤突出7例,頸椎病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有骨科手術適應證;年齡超過60歲;配合程度高,對研究目的及流程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者;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研究,無法聯系與配合,且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干預
包括術前準備、術中護理和術后監測。護理人員術前1 d掌握患者的基本情況,采用壓力性損傷評分對患者皮膚情況進行評估,針對性實施健康宣教,進行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排除負性情緒,同時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手術室的注意事項,多通過鼓勵性的話語增強患者自信心。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再次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確定患者是否存在肌肉僵直、震顫等問題,排除可能誘發壓力性損傷的各種危險因素,主動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做好心理干預工作。檢查手術需要的儀器設備和各種用品,確保準備齊全完善,結合手術需求和患者的意愿為其擺放手術體位,確保動作輕柔,禁止出現過度推拉、拖拽等增加摩擦力的情況。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確保患者手術全程的體溫維持正常,保持手術室內溫度在22~24℃,濕度保持在40%~60%,減少患者皮膚暴露。密切關注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保持患者生命體征穩定。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三時段護理模式干預
(1)成立急性壓力性損傷預防小組:組員由護士長、手術醫生、護理人員組成,針對護理人員做好壓力性損傷知識的培訓,確保護理人員掌握壓力性損傷評分表的使用方法、應用技巧、患者體位正確擺放知識和手術配合實施流程,并分階段進行考核。
(2)術前訪視:手術前1天,護理人員做好全面的病房巡視工作,填寫護理記錄單,掌握患者皮膚狀態、營養情況,一旦發現患者有營養不良的情況,要及時和手術醫生與麻醉師探討。
(3)手術護理:將患者送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再次檢查患者皮膚情況,并在髂骨和骶骨等部位粘貼泡沫敷料,在骨隆突處粘貼水膠體。為患者進行全麻插管后佩戴好保護角膜的眼貼。左側翻身時,要保護好患者頭部氣管插管,移動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頭頸部,密切監測患者全程的生命體征指標。手術時,醫護人員分站在患者兩側位置,將患者的肩部、腰部、臀部和腿部扶好,在壓力性損傷好發的部位放置軟墊,保持平整,確保患者肢體處于正常功能位,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狀態、血壓情況。要維持患者的常溫體溫需要使用充氣式保溫毯,將溫度維持在40℃。完成手術前半小時再次評估患者皮膚情況,檢查局部是否出現紅斑、發熱等問題,及時應用賽膚潤滴劑進行預防,若已出現壓力性損傷需給予按摩或粘貼水膠體敷料。
(4)術后護理:完成手術后護理人員結合巡訪的情況完善患者的皮膚護理記錄單,記錄患者手術體位、手術壓力性損傷預防措施實施情況等信息。針對出現壓力性損傷情況的患者,則做好交接工作,對發生壓力性損傷部位的大小和嚴重性進行記錄。
(5)術后隨訪:術后6 d,結合患者手術皮膚記錄單,對其皮膚組織壓力性損傷情況進行評估,與患者及其家屬保持密切聯系,指導家屬定時為患者變換體位,預防高危部位受到壓力性損傷的持續影響,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4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體位變換時間以及手術時間等手術室指標;(2)測量兩組患者麻醉時、手術2 h和術后的體溫變化情況;(3)采用Braden壓力性損傷評分表對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程度進行評估[3~4],將結果分為Ⅰ、Ⅱ、Ⅲ、Ⅳ期。其中Ⅰ期表示患者皮膚可見局限性紅斑,指壓不褪色,皮膚組織完整;Ⅱ期表示患者全皮層缺損,肉眼可見部分皮損和淺潰瘍,但沒有腐肉;Ⅲ期表示患者全皮層缺損,肉眼可見皮下腐肉,肌肉和肌腱并未暴露;Ⅳ期表示患者全層皮損和組織缺損,肌肉和肌腱均暴露在外。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體位變換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體溫變化比較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手術前后體溫維持更穩定(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臨床實踐發現,骨科手術患者在術后數小時到1周內容易因皮膚組織長期受壓,血管內血液循環受阻或是血液供應不足、營養缺失等問題,出現皮膚破損或壞死的情況,即急性壓力性損傷。不但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還會大大延長其術后的恢復時間,特別是老年骨科手術患者,更要積極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方式,降低發生急性壓力性損傷的風險[5~6]。
三時段護理模式是現代化護理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將其應用在骨科老年手術患者身上,將護理的重點集中應用在手術前、手術過程和術后隨訪中,貫穿全過程。與常規護理相比,該護理模式更尊重患者手術的要求和老年患者手術過程及恢復過程的需求,以患者為中心,以人為本[7~8]。術前訪視是重要的準備環節,通過溝通,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調動身邊積極因素做好手術準備,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為手術過程中護理配合的順利進行和預防急性壓力性損傷奠定基礎。術中密切觀察患者指標,注意保暖,配合手術全程,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術后針對性地進行預防和干預,消除風險,降低急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項手術室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觀察組體位變換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麻醉時、術中2 h及手術結束時的體溫維持較對照組更穩定(P<0.05);觀察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22.50%(P<0.05)。
綜上所述,三時段護理在骨科老年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術中急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降低手術風險,保證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恢復。
參考文獻
[1] 于杰,張春玲.快速康復護理在中老年骨科圍手術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22,1(7):669-670.
[2] 鄭麗娟.優質護理在老年骨科圍手術期患者的應用效果觀察[J].母嬰世界,2021,7(1):267.
[3] 洪霞鳳,周翠萍,范馬麗.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策略的手術室護理在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黑龍江醫學,2021,11(8):2138-2139.
[4] 王雪娟.基于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干預在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骨科手術患者中的價值[J].系統醫學,2020,22(1):24-25.
[5] 王薇.探討快速康復護理理念在骨科老年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養生保健指南,2021,11(28):129-130.
[6] 王素娟.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術后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2(11):298-300.
[7] 徐時媛.48例老年骨科患者術后并發癥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2(8):337-339.
[8] 趙洪海.手術室整體護理模式在老年擇期骨科手術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7,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