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權
摘? ? 要: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一環是教材改革。文章從工藝、技術、產品快速升級背景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提倡在產教融合、課崗對接、課賽證融通的基礎上開發具有模塊化特點、線上線下資源有機整合、可根據需求隨時更新的活頁式立體教材。教材開發過程中深入生產、經營管理一線確立典型工作任務,適當引用技能大賽、技能鑒定的資源,制作相應的文字、視頻、AR、仿真實訓等立體化的學習素材或工具。
關鍵詞:課崗對接;課賽證融通;活頁式;立體教材
中圖分類號:G47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5-0069-03
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特點創新教材形態,推行科學嚴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形式多樣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學習者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還需要掌握技術技能,具備解決生產、經營管理一線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具備職業發展潛力,能夠緊跟生產工藝、技術、設備設施快速更新換代的發展趨勢不斷提升自身勝任崗位的能力。活頁式立體教材是在課崗對接的基礎上,以職業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把從崗位工作任務轉化而來的學習任務模塊化,在工藝、技術、設備設施發生變化時便于及時更換相應的教材內容,同時,根據崗位任務的復雜程度、操作過程的難易程度在線上平臺提供適宜的視頻示范、講解,以及內部構造AR展示、仿真實訓等,并借鑒或引用技能大賽、技能鑒定的成功經驗和資源,給學習者提供線上線下結合、課崗緊密對接、多種資源有機整合的“做中學”環境[1]。在當前的“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中深入研究這種教材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課崗對接、課賽證融通也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職業教育專業課使用活頁式立體教材的必要性
活頁式立體教材有3個顯著特點:內容模塊化、裝訂活頁式、線上線下多種資源有機整合;外在形式與固定裝訂的傳統教材截然不同;內容組織邏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以崗位工作流程為主線。活頁式立體教材與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傳統教材也有本質區別,其主要站在崗位要求的角度設計學習情景,更加適用于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背景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2]。
(一)知識更新、科技進步速度加快
職業教育學生為了就業及職業發展至少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技能、能力或態度。一是職業基本知識,以認識職業及崗位典型任務為基準;二是職業專業知識,以理解崗位技能基本原理及工作機制為基準,以適應未來工作環境變化、滿足未來職業發展需要為基本目標;三是崗位技能,以完成崗位典型任務為基準;四是社會適應能力,以能夠與工作、生活相關人員良好溝通為基準;五是良好的態度,以能夠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為最低要求。因此,為了應對崗位工作要求的變化,職業教育內容也應相應改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進入21世紀后,知識更新周期明顯縮短,一些學科的知識在3年的時間內就會發生很大變化。新材料、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不斷產生新成果,生產技術、工藝水平迅速升級。一些職業教育的教材剛出版,部分內容就已經需要更新,在使用過程中,很多的內容已經和企業崗位要求有很大偏差,而傳統教材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劃分章節,很難更換其中的部分內容。
活頁式立體教材指的是紙質教材中的每頁都是可以取下或替換的,這就便于在當前數字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在企業崗位工作發生變化時,可以及時更換相應的活頁。與固定裝訂的傳統教材相比,其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但活頁式立體教材更大的優勢在于內容及組織邏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傳統教材知識點之間互相銜接,無法根據需要進行更換,而活頁式立體教材的一個活頁對應一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取下,更換成新內容。模塊化的思想借鑒于信息技術領域,即每個功能單元設計成一個模塊,在新產品開發時可以引用原有模塊,大大縮減了新產品開發的周期和復雜程度。在設計活頁式立體教材的模塊時,應從分析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出發,按照崗位工作過程劃分單元。在設計模塊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獨立性,每個模塊應是一個完整的單元,有任務的開始和成果的產出,可以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二是適當超前,在數字技術、智能制造等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實力雄厚企業、創新企業為了贏得市場競爭率先引進先進的設備設施、生產工藝、經營理念等,因此,教師在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時,應深入企業,結合產業發展趨勢,以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為主要調研對象。企業崗位、工作流程、生產工藝、設備設施等的快速更替對傳統裝訂方式的教材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活頁式立體教材在當前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對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其最基本的任務是讓學生能夠上崗操作設備設施,完成生產一線的崗位任務,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應以直接經驗的養成為主,通過給學生提供仿真的工作場景,讓他們在親自動手做的過程中體驗工作過程、培養溝通和協作能力、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探究設備設施工作機理,培養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產工藝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因此,傳統教材以學科知識為體系劃分章節、主要以文字為主傳授間接經驗的模式與職業教育學生的認知規律不符,而活頁式立體教材雖然也包含以文字為主的紙質教材,但教材的主要內容為指明學習目標、介紹知識梗概、引導建立思維導圖,為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指明方向和脈絡,與教材內容相應的崗位操作示范、詳細的工作過程和成果評價體系、學習過程中的答疑、拓展知識和技能等則以線上資源為主。工作過程仿真軟件、AR展示為構建“做中學”的學習情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以在不拆解真實的設備設施的情況下滿足學生探究其內部構建、工作機理的需求,不但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強度、減少設備設施購買成本,而且避免了實際操作中的一些風險。紙質教材、線上仿真軟件或AR展示、線上學習平臺等有機整合構建的立體資源,引導職業教育學生按照表觀現象—內在機理、接受任務—動手操作—掌握崗位要求—掌握工作機理—觸發創新能力的科學規律成長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課崗對接、課賽證融通開發職業教育活頁式立體教材
職業教育活頁式立體教材的開發是一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時間、精力的工作,首先需要按照新的思路組織編寫紙質教材,然后需要根據產業、企業實際情況拍攝并制作大量視頻、動畫,還需要結合紙質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線上專業知識、技能拓展等資源,可能導致在制作立體教材的過程中出現資金不足等問題,同時,只是為了編制教材制作過多資源也可能造成浪費。因此,可通過以下方法開發職業教育活頁式立體教材。
(一)課崗對接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最低目標是能夠達到崗位操作要求,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把課程與崗位對接起來,具體為:課程內容與崗位操作過程對接、課程標準與崗位要求對接、課程考核與崗位規范對接。為了實現崗位對接,教材編寫人員需要對企業崗位進行深入調研,可以參考系統化工作過程法(Systemized Working Process,簡稱SWOP),先通過分析產業、行業、企業的流程確定典型企業,再按照職業典型工作任務、崗位、行動場、代表性工作任務、崗位要求的順序進行深入調研。首先,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確定專業所在行業,綜合分析該行業所處發展階段;其次,根據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企業生產工藝及生產管理水平、企業規模等確定典型企業;最后,邀請企業專家開展座談,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根據職業相關崗位深入生產、經營管理一線細分崗位要求、操作內容。在完成這些前期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根據職業行動領域和工作場景設計學習領域、學習場景[3]。
微觀層面,在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行動理論、情境理論設計學習內容。首先,根據典型工作任務的工作過程設計課程內容順序、學習情景、學習領域,參考職業標準制定課程標準,聘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大綱的制定。其次,按照崗位工作情景編寫教材內容,把關鍵環節和教材模塊對接,以文字內容表述學習目標、階段性考核標準、主要技能和知識點,方便學生熟悉學習情景。在線上推送任務,通過視頻、動畫、仿真實訓等構建學習情景,為學生在“做中學”構建條件,為學生線上答疑、展示操作示范提供平臺,同時對學生學習過程給予評價,形成立體化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主動利用線上資源完成學習任務,反復觀看視頻、動畫,探究機械內部構造、工作原理、操作細節,利用仿真實訓體驗崗位操作、熟練掌握崗位技能、領悟崗位要求。在傳統實訓考核環節,教師無法記錄每個細節,線上仿真實訓平臺則可以詳細記錄設備設施、原材料、輔助材料的使用數量或使用時間,以及操作中的細節失誤,引導學生養成節約的習慣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課賽證融通
1.課賽融通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技能大賽項目一般由行政管理部門和企業合作制定比賽方案,比賽內容、標準與崗位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比賽項目往往是從職業典型工作任務轉化而來,比賽標準與崗位標準對接、選手能力要求與崗位能力要求對接,甚至一些獲獎選手可以和企業技能能手比高低。比賽的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斷增強,新設大量與信息化技術相關的比賽項目,比賽過程中與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性也不斷增強,部分不適用于采用崗位操作形式或消耗資源過多的項目以仿真軟件的形式開展。例如,物流管理專業的供應鏈規劃、倉儲管理項目,如果使用傳統的紙、筆方式,計算量大,甚至很難完成,而在采用電腦軟件后,規劃求解等計算過程難度明顯降低,耗費的時間也大大縮減。在方案實施階段,現場操作如果采用傳統方式幾乎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動用大量設備設施,甚至是昂貴的火車、無人叉車等,而職業院校通常沒有經濟實力購買,但采用仿真軟件后,這些設備設施在模擬真實工作環境的狀態下操作、運行,不但考核使用者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掌握情況,而且細致的評價功能可以具體到使用的紙張數量、每個環節的操作時間,在實訓室里是無法考核如此細致的。技能大賽項目的開發以產教融合為基礎,與產業、企業的發展趨勢相契合,教師、學生參加比賽的過程就是體驗企業崗位的過程。同時,區域性或全國共同使用大賽軟件也降低了學校的購買成本。在立體教材資源開發過程中,引入技能大賽項目內容、比賽規則,引用相關軟件,在保證與企業崗位密切相關的同時降低了開發成本,提高了開發效率。
2.課證融通
目前,“1+X”證書處于推廣普及和深化應用階段,職業技能等級鑒定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程度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針對特定職業崗位開發出大量培訓內容或考核標準、考核辦法。與職業教育傳統課程內容相比,技能鑒定培訓內容更加貼近崗位要求,把兩者結合,可以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能力及職業道德[4]。例如,職業教育物流管理專業“供應鏈管理”傳統課程以全面、系統地介紹相關理論為主,學生可以了解供應鏈規劃機理,但崗位操作、應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能力不足。供應鏈管理師技能鑒定以培訓采購、生產、物流管理實踐操作方法、問題處理為主,兩者結合后更加有益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傳統職業教育教材仍延續普通教育以學科知識為主線的思路,內容以理論為主,教師缺乏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資源,學生畢業后難以勝任生產、經營管理一線崗位,職業教育處于理論研究深度不夠、技術技能不強的兩難境地。職業教育以與企業、產業密切結合為基礎,教學內容與崗位任務、教學考核與崗位要求、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緊密對接,可以給學生提供仿真的企業崗位體驗,使學生在“做中學”的環境下培養職業素養、熟練掌握技術技能、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前,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是一項重要任務,教材改革是這項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活頁式立體教材應立足產教融合,以職業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設計學習任務模塊,以企業崗位工作情景為基礎設計學習情景,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自身完整性的、相互之間又具有有機聯系的活頁,在文字、圖表形式活頁教材的基礎上,制作可供學生反復模仿、深度探究、親身體驗的,具有能力及職業素養培養作用的視頻、仿真實訓等線上資源,更加有利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活頁式立體教材也有利于實施課程思政,應把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公民素質要求融入模塊化教材設計、體現于崗位要求中。教師在設計線上資源時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做中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仿真崗位工作中領悟愛國、敬業、友善、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推動德才兼備、技精德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發展、普及的背景下,活頁式教材與立體資源相結合將成為職業教育發展趨勢,這種教材也將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特色。
參考文獻:
[1]? 黃河,楊明鄂,曠慶祥.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及建設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2):99.
[2]? 丁喜綱.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比較與建設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68.
[3]? 王云鳳.“三教”改革背景下職業院校教材建設的實踐探索與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5):93.
[4]? 羅艷梅,王丹.產教融合背景下經濟管理類專業多層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2):43.
編輯 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