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消費金融作為現代金融服務方式,屬于普惠金融領域的新興業態,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等優勢,對于促進消費場景創新、提高消費供需效率和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消費金融對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發揮日益突出的作用。
消費金融是根據金融業務對象行為性質進行劃分的金融業態。通常情況下,金融機構對消費主體的各類消費提供的金融服務均可列入消費金融范疇。消費金融又可進行廣義和狹義區分,廣義消費金融涵蓋居民住房消費行為等不動產抵押按揭貸款,狹義消費金融則不包括這一部分,本文討論對象限于狹義消費金融范疇。
消費金融肩負著拉動消費擴大內需、助力實現共同富裕、活躍繁榮城鄉市場、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等多重任務,備受全社會關注。2014年以來,我國消費金融獲得長足發展,市場規模從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7萬億元,2022年更是突破了20萬億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信貸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長態勢。目前,我國狹義消費信貸滲透率(扣除個人房貸后的消費信貸余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提升,已從2016年的13.4%上升至2021年的29.8%,五年間增長了16.4%。
新冠疫情以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消費金融發展和完善市場監管的政策措施。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2021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評價辦法》。2021年8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相關監管執法措施予以法律層面確認。2021年9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對信貸機構具體業務操作,特別是個人征信信息管理作出規范。2022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此外,信貸產品定價、金融科技創新和行業主體責任認定等方面也出臺了相關法規文件,推動了消費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
目前,國家已將發展消費金融作為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促進消費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未來消費金融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新趨勢。
一是消費金融市場將從增量擴張向存量開發轉變。消費金融被認為是傳統金融之外的處女地,盡管從客戶數量統計,消費金融滲透率僅為三成,但考慮到我國的具體國情,剩余空白群體大多是風險信用狀況不全的難以開發消費群體或者并無消費金融需求意愿的非目標群體。因此,從總體上考慮客源數量,市場基本已被瓜分殆盡,現有市場參與者之間的競爭態勢將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重在鞏固和維護已有客源并挖掘其增長潛力。新的市場競爭格局促使各類機構“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互聯網平臺龍頭企業利用流量資源和線上平臺優勢,打造基于移動支付的O2O生活服務生態圈,將消費信貸作為其中利潤最豐厚的環節。消費金融公司利用自身體制機制優勢,為細分群體和特定垂直領域消費者量身定做個性化專屬金融方案,在滿足多樣化場景下的客戶需求做足了文章。城商行等地域性金融機構牢牢鞏固地緣和主場優勢,在體現本地民風民俗消費習慣的金融產品上實現差異化經營。這類以消費者體驗為核心的市場導向必將促進消費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持牌金融機構將成為消費金融的主力軍。眾所周知,消費金融高速增長是由技術領先的互聯網企業引領的,但截至目前消費金融包括線上信貸,持牌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依然是中堅力量。一方面,互聯網巨頭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技術研發應用、線上渠道流量、業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占據優勢,傳統金融機構則在低成本融資、線下實體網點和主體信用評級等方面占據優勢,金融機構依托稀缺牌照、長期經營積淀的非物質資本,在市場競爭中成為主導力量。另一方面,坐擁流量數據優勢的互聯網平臺和以技術起家的科技巨頭,可以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承擔獲客、風控、貸后管理等環節輔助外包的專業“助貸”功能。助貸機構以技術輸出、服務外包等形式獲取固定分成收益,回避直接參與信貸投放,可以通過最少的資本投入獲取最大的收益。
三是數據治理能力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當今數據資源已成為金融業最為核心的資源要素,這在普惠金融特別是消費金融領域顯得尤為突出。消費信貸不同于面對商事主體的經營信貸,既無法實時對貸款對象進行賬戶資金流動監控,也缺少財務報表、經營憑據等標準化制式文件參照。因此,通過互聯網平臺等途徑獲取客戶數據資源就成為信貸業務的基本條件。一方面,不論是產品定價、推廣獲客、審核風控及催收等各環節,離開數據基礎,信貸業務將寸步難行。另一方面,消費金融面對數以億計的個人客戶,展業過程中實時生成海量數據信息,這是金融機構基礎數據的重要源頭。在數字經濟時代,國家高度重視數據治理工程建設,金融部門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責任重大。消費金融橫跨不同金融業態和領域,跨行業特征對不同類型機構、不同業務主體之間的數據治理協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消費金融參與各方以及銀行內部各業務職能部門,都將消費金融作為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建設的突破口。
四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將加速應用。消費金融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息息相關,作為時代發展的新生事物,消費金融與生俱來帶有金融科技基因。相比其他類型金融業態,消費金融不僅需要同終端消費者密集接觸,獲客展業和管理成本高,還要面對信用安全等不確定性風險。復雜的業務場景環境、多樣易動的業務形態和嚴苛的客戶體驗都要求經營主體憑借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手段加持,對傳統人工作業體系進行升級再造。目前,前沿技術的應用程度已經成為消費金融參與主體的核心競爭優勢。在互聯網平臺和金融科技企業紛紛選擇以技術研發為先導的背景下,持牌金融機構也不甘落后,特別是消費金融公司,在金融科技研發投入方面不惜重金,其研發經費和研發營收占比甚至超過了IT企業。
五是消費金融將成為深化金融監管改革的前沿。消費信貸作為金融業務的前沿領域,比傳統金融業態更適合作為深化金融監管改革的“試驗田”。一方面,消費金融興起較晚歷史遺留問題較少,特別是專業性消費金融公司運作時間不長沒有歷史包袱,比傳統金融機構更適合作為改革創新試點。另一方面,消費金融不論供給側主體如何,最終消費主體均為廣大個體消費者,一般不會產生交叉性金融風險,對消費金融的潛在負面影響可以實現最小化。此外,消費金融作為最貼近終端消費群體的金融業態,其深入最基層前沿處理廣大個體信息以及數據驅動的業務模式,可以為金融監管部門在監管執法過程中適時提供海量的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