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軍
【摘 要】學校通過大數據精準教研平臺為集團校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教研信息化服務,讓技術為實踐服務;構建智能“校本云知識庫”、開展在線協同云端教研、搭建校本科研空間、建立“教師成長檔案”,技術助力教師的培養與發展;打造東城“中心輻射,鏈式發展,多校聯動”的精準教研體系,推動區域教研質量和效率雙提升。
【關鍵詞】精準教研;教師專業發展;區域教研質量提升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2、03-061-02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未來教育創新的關鍵在于信息技術與教育工作的結合。面對一線教育,技術助力教師的培養與發展,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團持續不斷進行探索,力求用科技為教育賦能。
讓技術為實踐服務
智能技術促進了教研模式結構的變革,創建了協作互通的教研氛圍,使得教研模式協同化、專業化和精準化,催生了網絡教研、混合式教研、教研共同體、協同教研、數據驅動的精準教研等新的教研形式[1]。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團順應時代,自2019年起組建大數據精準教研平臺,為集團校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教研信息化服務,推動教師教研工作高效專業,助力學校打造學習型教師群體,實現了學校整體效能的提升和品質的躍升。
通過大數據精準教研平臺,教師能夠實現備課、教學、聽評課、科研、培訓、評價等教研場景的一站式完成。教師教研全場景大數據,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教研反思,賦能教師高效專業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通過大數據精準教研平臺,學校各業務負責人可查看、分析各類業務的實時動態,如備課進度、學生學情、聽評課反饋、科研審核、培訓反饋等。基于業務的實時動態,業務負責人可以高效管理,及時反饋,助力各部門打造學習型組織;同時基于數據的分析和對比,更便于發現共性問題,實現部門間高效協作,跨部門、跨校區的精準教研。
不懈探索,將信息化增效做到底
1.開展在線協同云端教研
根據校本教研的需要,學校運用協同備課模塊,為教師們提供了“在線文檔”“語音說課”“視頻討論”“多人協作”等智能工具,集團的教師可以跨校區實時視頻研討,同步開展教研協作。教師運用智能技術實現備課組線上線下的常態化協同,備課教案成果共享。教研平臺對備課計劃、過程、成果等進行全過程的數據采集,實現了大數據分析和優化,全面提升了備課和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2.智能聽評課工具助力教師課堂發展
學校根據課堂研究的需求,實現常態化進班聽課以及跨校區“聽評課活動”。教研平臺聽評課模塊的電子聽課本,實現即時同步教師的教案,結合紙質聽課本,讓教師能便捷記錄課堂的文字和音視頻,所有的聽課記錄可一鍵便捷導出。同時評價結果即時反饋給授課教師,助力教師的課堂專業發展。
3.“云端”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師資力量是學校發展、建設的生命線,教師強則學校強,教師強則學生強。學校的教育核心就是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專業水平。經過多年積極探索實踐,學校有非常系統、多樣、完善的教師校本培訓體系,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助推辦學水準提高。學校通過搭建“校本培訓系統”,實施線上培訓課程,并通過平臺提供的學分激勵機制,讓教師主動參與學習,促進教師個性化專業發展。
4.搭建校本科研空間,激發教師科研熱情
面對教育改革,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做科研,能讓新教師迅速掌握教育教學規律、熟悉課堂教學,是教師個人和教師隊伍快速成長的有效途徑。搭建校本科研系統,一方面助力教師提升項目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科研管理者也能夠隨時查看各學科教師在科研方面的關注點及取得的成果。科研內容覆蓋了課題、教學比賽、論文比賽等各種科研類型,極大地提升了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便捷性。學校通過科研協作,鼓勵教師形成課題組,就共性問題,開展團隊研究和反思。
5.建立“教師成長檔案”,成就可見,成果可觀
基于教師參與備課、聽評課、科研和培訓等活動的成果輸出,學校還建立了教師成長檔案,實現了以專業績效導向的校本化綜合評價激勵指標體系和評價流程。每一項評價有標準,可量化,采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自我申報和團隊評審相結合、民主評議和集中審議相結合的評價機制,堅持獎勵突出、彰顯優秀、倡導合作、激勵共贏等原則。教師成長檔案系統,讓每位教師發展的成就可見,成果可觀。
6.智能“校本云知識庫”,實現知識復用與創新
學校基于全場景教師工作發展平臺構建校本云知識庫,將教師手中零散的各類知識,集中化、結構化、智能化地留存與創新復用,兩年間留存了2萬多份校本知識。通過自動采集教研環節的數據,基于AI算法提煉出其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智能構建了校本云知識庫。這個知識庫不僅包括了教案、課件、培訓、課題等資源,還自動保留了這些資源產生的過程,是帶過程的結果。通過云知識庫的建設,教師可以共享更多優質的校本知識,實現復用和創新。教師在使用中可以通過關鍵字檢索,智能查找復用相關的知識。在所有的知識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推薦,提高了知識的復用性。
中心輻射,鏈式發展,多校聯動
在東城區教委的引領下,一七一教育集團作為龍頭校,也在探索區域教育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如聯合十所小初高學校成立“校際協同精準教研及資源眾創聯盟”,以網絡學習空間為載體,開展技術助力下的跨校區教研,最終形成課題成果及分享。
聯盟校的教師利用協同備課工具開展“大單元備課”,更好地實現“單元整組主題教學”。通過聽評課工具無論是同步的線下聽課,還是通過平臺觀看錄播課,教師均可參與評課,實現了同步、異步大數據聽評課。通過“校本科研”工具,教師進行課題、論文、研究課等多樣態研究,激發科研熱情。通過“教師評價”工具,學校開展學生評教工作,學校在活動中實時追蹤,活動后直接生成數據分析報表,多維度客觀反饋了教師的教學情況。
在過去一年多的探索中,學校打造了東城“中心輻射,鏈式發展,多校聯動”的精準教研體系,推動區域教研質量和效率雙提升,在形成特色的精準教研和資源眾創教育服務新體系上,對區域發展有較大的推動意義。
積極的成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北京一七一教育集團通過打造“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大數據精準教研平臺,結合實際需求,助力學校建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成長空間、以教師為中心的工作發展空間和以學校為中心的知識共享及數據治理的管理空間,為集團校教師提供全方位的教研信息化服務,推動教師教研工作高效專業,助力學校打造教師群體學習型組織,實現學校教育教學效能的提升和品質的躍升,也帶動了周邊區域整體效能的共同提升。
隨著新技術的高速發展,作為教育者要積極、主動應對。學校將繼續“用科技為教育賦能,讓技術為實踐服務”,扎根一線教育教學實踐,為培養優秀的未來公民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馮曉英等.智能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挑戰與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