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摘 要】信息科技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教學中,教師要聚焦問題、任務、評價,催生、發展、助推學生的高階思維。問題、任務和評價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重要手段、載體、媒介,是驅動學生信息科技深度學習的有效抓手。借助于“問題”“任務”和“評價”,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力,發展學生的信息科技核心素養。
【關鍵詞】信息科技;高階思維;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1-7384(2023)02、03-103-02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下的信息科技教學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信息科技知識掌握情況,更需要關注學生的信息科技思維的培養,尤其是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高階思維是相對于低階思維而言的,是一種分析性、反思性、評價性的思維。培養學生的信息科技高階思維,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積極、主動、富有深度地學習。“問題”“任務”和“評價”是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信息科技教學的三個重要抓手。
聚焦“問題”,推動高階思維發展
問題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動力引擎,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導火索,也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重要載體。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設計研發高質量的問題,并且要對問題進行打磨,從而讓問題能有效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探究。作為教師,要拓展、延伸問題的空間,讓問題具有更大的包攝性,更強的引領性、啟發性,讓問題能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
在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主問題”的形式呈現,也可以以“問題鏈”“問題串”“問題群”“問題塊”等形式呈現。例如蘇科版信息科技五下“畫城堡”這一課,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利用“新建積木塊”方法畫組合圖形。為此,教師重點要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形”,要讓學生學習“將復雜的圖形分解成簡單圖形”。盡管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的知識之前已經學習了“畫筆使用基本步驟”,也學習了“用畫筆繪制簡單基本圖形”,但對于學生而言,“程序模塊化”是一個全新的信息科技概念、思想,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對“積木塊”概念的理解、消化存在一定障礙、困難。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籠統設置一個問題,如“這個圖形應該怎么畫”,是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高階思維的。學生在“大而空”的問題面前還會產生一種畏難情緒。如何借助問題激發學生信息科技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積極性呢?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的時候,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準備一場演出活動。這一“事件”給了筆者設計問題的靈感。于是,筆者將“城堡”這一核心概念抽離,讓學生的學習內容“搖身一變”為“演出舞臺設計”。在此基礎上,設計研發出這樣的問題——“怎么畫(大舞臺)”“怎么畫最簡便”“如何定義基本圖形”“如何調用積木塊”等。如此,問題串的設計水到渠成,引導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逐步深入。
聚焦自然性問題,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代入感”。學生會以“主人翁”的精神、態度投身到信息科技學習之中去。當學生經歷了連續性地思考、深入性地探究,他們就猶如一個“設計師”,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如“三角形怎么畫”“起點定在哪里”“到哪里需要旋轉角度”等相關的問題[1]。這樣的一種聚焦問題的信息科技學習,催生了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聚焦“任務”,促進高階思維發展
“任務”是驅動學生高階思維的又一個重要載體。相對于“問題”,任務更具有推動性,更能引導學生深度探究。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應用“任務”,推動學生打開信息科技深度學習的大門[2]。同時,任務還能擴充學生信息科技思考范圍,并能引發學生信息科技學習創見。為此,教師在信息科技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任務,讓問題具有引導性、驅動性。
任務不僅僅可以設置成“主任務”,也可以設計成“層次性的任務”。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設計科學、合理的任務內容、形式等。設置任務,不僅要通過任務激發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成功感、喜悅感、成就感、獲得感等。這種情感體驗能活化學生的高階思維。比如教學“克隆飛機大戰”這一課時,筆者在設計任務時,就采用了層次化的形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有針對性的任務,以便讓任務能切入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如對于“開炮效果”任務,針對學習力較強的學生,筆者就設計研發了“利用坐標控制彈子運動”的任務,驅動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走向深入,促進學生信息科技思維的高階發展。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其他的工具,如思維導圖等,進而讓學生的任務實踐更有序、更有向、更有效。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及時跟進、主動介入,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有效引導,幫助學生化解信息科技任務完成的問題、障礙,助推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有效開展。
任務能激發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欲和探究欲。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學生的信息科技任務實踐。要給學生打造任務實踐的平臺,賦予任務實踐的充分時空、權利等,讓學生自主地完成任務。只有當學生未能有效完成任務的時候,教師才能進行適度干預,通過提問、提示等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助推學生信息科技實踐,讓學生在信息科技任務實踐中提升核心素養。
聚焦“評價”,助推高階思維發展
評價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驅動器。積極的、良好的評價,能讓學生有效地融入到信息科技學習之中。通過評價,不僅能蓄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動能,而且能讓學生自覺審視信息科技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信息科技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學生來說,信息科技學習評價不是為了證明,也不是為了甄別、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3]。因此,教師要充分應用評價這一教學手段,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促進、調節、監督等多種育人功能,彰顯評價的多重性價值,讓評價真正成為教師信息科技學習的“利器”。借助評價,一方面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作出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信息科技探究熱情。要將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將學生的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結合起來,將形成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結合起來。如此,評價才能全程性地、全面性地介入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
如,在教學“創作演示文稿”一課時,筆者就充分利用“小組評價”與“全班集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深化學生對“插入超鏈接”“設置幻燈片背景”等相關信息科技知識的認知。在評價的過程中,有學生會再次思考演示文稿的順序是否合理;有學生會思考演示文稿中的圖文效果;有學生會思考演示文稿的動態效果。這樣的一種建立在評價基礎上的思考,就是一種反思。反思能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能擴充學生的思維廣度。通過反思,能幫助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多方法解決問題。
評價不僅僅是靜態的,更是動態的。作為教師,要跟進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過程,對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過程進行全程性的評價。只有這樣,評價才能富有針對性、實效性。問題、任務和評價是學生信息科技學習的重要手段、載體、媒介,是驅動學生信息科技深度學習的有效抓手。問題、任務和評價,讓學生的信息科技學習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梁小棠. 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應用[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9(15) .
姚國艷. 讓每個孩子成為心智自由的學習者——讀《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有感[J]. 教育視界. 2019(3) .
王志軍. 實情境在核心素養培養中的作用[J]. 文教資料.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