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強 武彥軍 田新民



摘 要:柑橘是市場中重要的農產品之一,近年來其消費規模呈現出持續上升態勢,極大地帶動了柑橘產業的發展。在柑橘種植過程中,除了落實基礎性管理措施以外,病蟲害所帶來的威脅不容小覷,不僅會對柑橘產量及品質產生影響,如果病蟲害一旦失控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在柑橘種植中應注重病蟲害綜合防治,保證柑橘種植的安全和效益,推動柑橘產業快速發展。據此,結合柑橘種植技術,分析病蟲害產生的特點及常見類型,提出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技術,以適應柑橘產業病蟲害防治需求。
關鍵詞:柑橘;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分析
柑橘在農產品市場中占據著重要比重,其既可以滿足家庭的日常需求,也可以用于飲料等加工領域。柑橘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味道酸甜且外觀美觀,頗受消費者的歡迎,也具備良好的發展潛力。隨著市場對柑橘產品需求的增加,柑橘種植面積與產業規模也隨之擴大,在給種植戶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各類病蟲害也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威脅,如果不加以防范及控制,勢必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影響柑橘產業經濟效益與市場供需平衡。目前,在柑橘病蟲害相關防治技術方面,以綜合防治技術為主,即針對不同的防治需求,采取適宜的防治方法以降低防治成本,滿足病蟲害防治的相關要求,大幅提升柑橘產量及品質,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
1 柑橘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1.1 明顯的偶發性
柑橘作為一種傳統型的經濟作物,在種植規模及普及率上占據優勢,而柑橘病蟲害也難以避免。隨著柑橘種植技術的不斷更新,在病蟲害防治技術已經取得極大進步,各類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逐年下降,但仍無法全面規避病蟲害風險[1]。并且,在病蟲害防治技術進步的同時,病蟲害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雖然一些之前較為流行的病蟲害風險在降低,如吹綿蚧、惡性葉甲、潛葉甲、瘡痂病等,但部分新出現或變異的病蟲害仍在小規模暴發,如柑橘粉虱、黑刺粉虱、砂皮病等,極大地增加了柑橘種植的風險。由于柑橘種植產業發展加速,使各類病蟲害具備了較強的潛伏性,在短期內較難發現,且呈現出偶然暴發的現象,給病蟲害防治帶來諸多挑戰。
1.2 病蟲同步危害
由于柑橘種植的產業化變革,為增加柑橘種植的產量,其種植密度往往比較高,如部分平原地區柑橘種植密度達到1200~1500株/公頃,加之日常管理方面的因素影響,柑橘的自然抗病性有所減弱,如果園透光性、通風性較差,這也成為病蟲害發生的直接條件。而從種植戶角度來看,由于柑橘種植規模發展過快,其中部分種植戶并不具備種植經驗,因此在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面,仍然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同時,由于病蟲害防治技術手段的缺失,誘發各類病蟲害的同步危害,給柑橘種植造成更大的風險,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勢必會給病蟲害擴散帶來隱患。
2 柑橘種植中的常見病蟲害
2.1 黃龍病
黃龍病也稱黃枯病,該病屬于柑橘種植中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黃龍病主要以真菌對柑橘產生侵害,如亞洲韌皮桿菌等(如圖1)。從其對柑橘的影響表現來看,具備如下發展特點:(1)柑橘黃龍病一般5—9月為高發期,因此可判斷該真菌有喜暖濕的特點;(2)黃龍病的發生主要源自于柑橘苗、接穗與柑橘木虱等方面,由于該病害的傳播路徑比較多樣,其影響范圍也相對較廣,傳播的速度也比較快,一旦發病則會產生較大范圍的影響;(3)當柑橘發生黃龍病害時,通常表現為根尖、葉片、結果等部位發黃、變硬,并且顏色也會隨病害的加劇而變深,直至柑橘葉片及根部壞死。
2.2 炭疽病
炭疽病作為一種常見病害,在柑橘種植過程中也時有發生,炭疽病也被稱為皮炎病,由小簇殼菌作為主要的危害源[2]。對柑橘不同部位產生不同影響,常見的以柑橘枝葉為主,具體來說包括如下表現(如圖2):(1)當柑橘葉片受炭疽病感染時,一般會導致柑橘葉片出現葉斑病或者葉枯病,如葉斑病高發于旱季,表現為葉片邊緣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隨著病程的延長,還會出現黑色小斑點。葉枯病則從柑橘葉片尖部開始發展,當葉片受到嚴重影響時會導致落葉。(2)當柑橘枝條受到炭疽病感染時,同樣也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病害表現:如出現慢性影響時,枝條周圍會逐漸出現淡褐色橢圓形病斑,柑橘枝葉顏色也會逐步轉為灰色,最終導致柑橘枝葉枯萎;當出現急性感染時,通常會從枝中部開始蔓延,并且會在短時間內導致柑橘樹死亡。(3)當柑橘果實受到炭疽病感染時,其表現為果實變干或腐爛。
2.3 潛葉蛾
柑橘種植中除了病害影響外,蟲害同樣對柑橘種植產生巨大影響。潛葉蛾作為柑橘生長期間的常見蟲害,所帶來的影響及危害巨大。通常而言,潛葉蛾成蟲體長2厘米,翅寬約5.3厘米,前翅為葉狀、針形,中間有緣、有細長毛,基部為條狀的黑色,幼蟲則較扁平,如梭形,頭較尖,腹端有口。從潛葉蛾的發生時間看,在4—10月期間均有暴發的風險,高峰期一般在夏季的7—9月,它會對柑橘的新梢造成危害,甚至誘發其他病蟲害,嚴重影響柑橘種植的安全性。
2.4 矢尖蚧
矢尖蚧即介殼蟲,其對于包括柑橘在內的諸多農作物產生危害,主要危害目標為柑橘葉片、果實、嫩梢等部位(如圖3)。當柑橘出現該蟲害時,受害區域通常會表現為黃色斑塊,同時會使葉片卷曲、畸形,導致柑橘生長變得異常遲緩,長期危害會大幅降低柑橘產量及品質。
2.5 紅蜘蛛、銹蜘蛛
在春季屬于上述兩種蟲害產生的高峰,由于其繁殖能力異常強悍,在柑橘種植中具備短期內大規模暴發的風險,因此在柑橘種植過程中注重防范,尤其是應提前做好預防與及時觀察,一旦出現這兩種蟲害應立即處置。
3 柑橘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分析
3.1 農業防治技術
所謂農業防治技術,也是柑橘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型技術,即旨在通過科學有效地管理,優化柑橘生長環境,逐步實現柑橘抗病蟲害能力提升。(1)在幼苗選育階段,應當做好選種與處理,保證柑橘種苗的整體質量,同時要注重對種植區域的土壤改良工作,及時對種植區域實施土質監測及改良,利用施有機肥、深翻等方式,使土壤適宜柑橘的快速生長。其中,松土的深度一般可保持在20厘米左右,施肥量則根據土壤肥力數據靈活確定。在果園管理階段,需要按時進行除草與施肥,根據柑橘生長周期,及時做好補水、補肥等工作,為柑橘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其始終處于最佳的狀態,提升其自身抗病能力。最后,在修剪與維護時,需要按照具體情況進行枝條修剪,保證果園保持良好的光照與通風效果,避免各類病蟲害的發生,同時可依據技術標準控制掛果量,保持充足的營養供應和產品質量。
3.2 物理防治技術
將物理防治應用于柑橘種植領域,其優勢在于能夠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和趨色性等特性,對各類害蟲進行捕殺,以達到控制其種群數量的目的[3]。比如,在對卷葉蛾、吸果夜蛾等害蟲進行防治時,可以在果園設置相應密度的殺蟲燈(如圖4),在對木虱、蚜蟲等進行防治時,可以使用紅藍板進行吸附。通常情況下,滅蟲燈的設置時間應在3—10月份,設置密度一般為1盞/畝,高度為1.8米左右為宜,紅藍板的設置則在春季為宜,密度為2~3個/畝。另外,根據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規律,也可以采取相應的物理防治技術,在降低柑橘病蟲害防治成本的同時,達到綠色防控的效果,全面保證柑橘產品的質量。
3.3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一種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其利用自然生態中的食物鏈理念,通過引入病蟲害天敵實現自然防治,能夠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大幅降低了病蟲害的防治成本。比如,在螨類害蟲的防治過程中,可以利用尼氏鈍綏螨防治;在矢尖蚧類害蟲防治中,可以利用方頭甲和紅點唇瓢蟲進行防治;在炭疽病的防治中可以采用多氧霉素進行防治等。另外,隨著生物防治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已經有大量高效生物農藥問世,其特點是在保證綠色環保的同時,具備較高的病蟲害殺滅效果,在使用中只需要按照相應的配比施藥,便可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生物農藥主要包括植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和微生物源農藥等三大類。其中,植物源農藥包括煙堿、昆蟲早熟素、拒食劑、引誘劑、驅避劑、絕育劑、增效劑等;動物源農藥包括吡蟲啉、撲虱靈、農夢特、卡死克、菌毒清等;微生物源農藥包括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青蟲菌,白僵菌、瀏陽霉素、華光霉素、井岡霉素、鏈霉素、多抗霉素等系真菌類殺蟲劑。生物農藥特點是保證綠色環保的同時,具備較高的病蟲害殺滅效果,在使用中只需要按照相應的配比施藥,便可以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
3.4 化學防治技術
在柑橘種植環節,化學防治是一種基礎的病蟲害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農藥的藥理特性適時噴灑,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在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中,具備見效快、成本低、易操作等優勢,但其劣勢也相對明顯,即具備一定的毒性及殘留。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應科學選擇化學藥劑的品種,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以保證藥效及低毒、低殘留等效果[4]。當柑橘進入采收期時,需要在采摘前一個月停止使用化學藥物。在化學防治的應用方式上,除了常見的噴灑外,也可以采取涂抹、灌溉和注射等方式,以增強化學藥物應用的針對性,達到降低成本和提升效果的目的。
4 結 語
綜上所述,柑橘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已逐步成為農業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面對龐大的柑橘種植產業,必須要加強在技術領域的深耕,尤其是要突出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挖掘。針對各類常見的病蟲害問題,需要采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學防治等技術手段,科學有效地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確保柑橘種植安全及柑橘品質,為農業經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春雷.林業果樹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農家參謀,2019(3):76.
[2]馬藝海,金林利.柑橘栽培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分析[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2):140.
[3]石印保.柑橘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0(8):120-121.
[4]蔡林.淺談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19,37(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