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 陳彩萍 王迎迎

肺結核俗稱“癆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長期以來穩居全球頭號傳染病殺手。歷史上肺結核曾被稱為“白色瘟疫”,很多人談“癆”色變,唯恐避之而不及,因此常常被污名化,社會歧視現象較為普遍,導致患者產生自卑、焦慮、抑郁甚至恥辱感,給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少患者常常“諱疾忌醫”,不愿意接受治療,導致治療依從性低、復發率高,以致產生耐藥結核病,這都不利于我國結核病的有效防控。因此在肺結核患者管理中,除了規范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外,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至關重要。
2022年的3月24日是第27個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我國宣傳主題是“生命至上,全民行動,共享健康,終結結核”。因此,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消除對結核病污名化偏見開始,做好肺結核患者的心理關懷,將關懷服務從醫療機構擴大到患者家庭、工作場所和社區,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控制傳染源、減少社會公共衛生危害。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主要發生在肺組織、氣管、支氣管和胸膜等部位。肺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當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接觸時,可通過咳嗽、打噴嚏、大聲說話等方式形成飛沫傳播給健康人。易感人群主要有糖尿病、腫瘤、矽肺、器官移植、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以及居住擁擠、營養不良和艾滋病毒感染等人群。
感染肺結核后,患者常出現咳嗽、咳痰、咳血、呼吸困難和胸痛等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肺組織將被結核桿菌持續破壞,出現空洞病變以及不可逆性肺纖維化,嚴重影響患者呼吸功能,甚至出現呼吸衰竭而死亡。
如果患者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咳血,以及午后潮熱、疲乏無力等,要懷疑感染了肺結核的可能性,需及時就醫明確。如果不幸被確診為肺結核,也不要惶恐不安,應當聽從醫囑接受正規治療。
隨著醫學科技發展的巨大進步,肺結核早已不是昔日“十癆九死”的疾病,如今已是一種完全可治愈性疾病,目前的化學療法治愈率均達90%以上。因此只要患者嚴格遵照醫囑,規律、全程、足療程治療,最終肯定能獲得滿意的治愈效果。對于開放性肺結核患者,由于傳染性較強,為避免家人及周圍群眾感染,有條件者盡量居家隔離,外出戴好口罩,避免飛沫傳播。待痰菌轉陰后可繼續上班和學習,回歸正常生活。
從感染肺結核到整個治療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影響,無形中給患者增加了各種各樣的心理負擔,患者難免產生孤獨、恐懼、焦慮、抑郁與悲觀等心理。
比如,為防止疾病傳播,需要對開放性肺結核患者進行適當的隔離治療,但一些患者對隔離措施不理解,認為自己被家人和朋友拋棄,缺乏關愛,由此產生孤獨心理;一些患者道聽途說,誤以為肺結核是“不治之癥”,害怕無法治愈而產生恐懼心理;作為一個傳染源存在,害怕被他人知曉后“異樣的眼神”,受到同事朋友的躲避和歧視,容易出現焦慮心理;部分患者感染肺結核后,工作和學習受到影響,容易產生抑郁心理;再加上社會普遍對肺結核的歧視和談“癆”色變等陳舊觀念,進一步加重患者孤僻消極心理。
以上種種均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導致治療意愿低下,產生悲觀、逃避的態度,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因此,要重視肺結核患者的心理疏導。
健康宣教對肺結核患者的心理疏導至關重要。對于初次接受治療的患者,醫生要詳細普及肺結核知識,包括其發病機理、發病誘因、常見癥狀、傳播方式、易感人群及結核分枝桿菌生長特點等,使患者對肺結核這個“陌生”的疾病從理性到感性都有深刻的認識,不再茫然失措;告訴患者結核病在我國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感染人數眾多,打消患者恐慌心理;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我國結核病免費治療政策,減輕患者因經濟負擔造成的心理壓力;告知患者目前肺結核治療已取得重大進展,各種藥物也不斷研發出來,采用四種藥物(異煙肼、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聯合使用6個月的短程化療方案,絕大部分患者可臨床治愈,改變自身的錯誤認知,增強治愈信心;詳細介紹抗結核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皮疹和發熱等過敏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毒性反應等,以及如何應對處理,使患者對整個疾病的知識體系、治療過程了然于心,減少其疑慮和迷茫。
由于抗結核藥物需要聯合、規律、適量使用,因此正確服藥非常重要。醫護要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用藥方式,比如利福平需要空腹服用,可晨起即服或者飯后2小時服用,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生物利用度;所有四種藥物均需每日定時服用,劑量合理,不可漏服或擅自減量,更不可自行停藥;為督促患者服藥,可向家屬發放用藥監督手冊,詳細記錄患者每日用藥情況;待療程結束時,聽取醫師意見再行停藥;當療效欠佳時,不要急躁、悲觀,多與醫生溝通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此外,由于肺結核患者往往伴隨有營養不良,因此還需指導合理飲食。
護士應指導家屬做好日常飲食結構調整,飲食富含優質高蛋白,保證適量的豆類、蛋類及奶制品;鼓勵患者病情穩定后適當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

總之,感染了肺結核后,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常導致患者情緒不穩定,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孤獨、抑郁及消極等各種不良心理,不利于身體有效康復。因此,醫務工作者要重視肺結核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要大力宣傳肺結核相關知識,呼吁社會消除對結核病污名化的偏見,正確認識結核病,從每一位患者自身開始,再到他們的家人、朋友、同事,最終攜手治愈每一位患者,共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