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東宸 陳佳奇 李洋
摘? 要:身處向北開放前沿、駐守戰略通道門戶的內蒙古,重點承擔兩項任務:一是保暢通,服務國家戰略,發揮國家中歐班列戰略通道作用;二是促落地,提升自治區泛口岸經濟發展水平,解決口岸“酒肉穿腸過”問題,實現物流落地、貿易落地、加工落地。自治區要以中歐班列通道建設為抓手,保戰略通道暢通、促大宗商品落地,推動自治區泛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 ? ?中歐班列? ? ?口岸 落地? ? ?發展
二連浩特、滿洲里是國家《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的中、東線的邊境口岸節點。2022年,內蒙古全區進出境中歐班列7337列,同比增長19.1%。其中,二連浩特接運出入境中歐班列2519列,總貨值352.03億元,經滿洲里口岸出入境的中歐班列達4818列,增幅40.7%,總貨值達486.5億元。疫情下中歐班列戰略通道暢通,進出境班列逆勢增長。
新冠疫情下,中歐班列國際戰略通道作用受到高度關注。但在中歐班列運行過程中,內蒙古在輻射周邊、資源集聚集散、要素融匯融通、過境資源轉化增值的作用并沒有完全凸顯出來。為改變現狀,內蒙古需要探索出一條路徑來應對挑戰并形成自身對外開放的新模式,發掘新機遇,爭取更加積極地融入國際分工。目前迫切需要為中歐班列賦能,打造內蒙古開放新平臺,通過重塑班列物流系統,創造融入國際供應鏈的條件,從根本上深化提升內蒙古對外開放水平。結合實際提出如下建議。
一、借助俄羅斯的“回程貨源”發展內蒙古落地加工產業
俄羅斯是中歐班列往返的必經之地,俄羅斯在“2024年政府基本工作方針”中提到,到2024年非能源產品出口要達到2500億美元,這是俄羅斯“經濟多元化戰略”的主要內容之一,實現這一目標的目的地主要是亞洲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將過境貿易作為重要發展目標,力圖提高對東亞地區出口比重。俄烏沖突下,歐盟同俄羅斯的雙向制裁不斷升級,除了能源類大宗商品,越來越多的非能源類產品進入了“黑名單”,此舉必然引發俄羅斯市場對中國的出口需求,來填補歐盟出口市場。內蒙古應利用這一機遇,積極尋找開發俄羅斯的初加工產品作為中歐班列的回程貨源,作為發展落地加工產業的基礎產品,借機發展產業集群以及實現產業升級。其中,應把可再生能源關鍵礦產作為重要進口對象。在低碳大背景下,國家和內蒙古大力發展新能源,但面臨可再生能源關鍵礦產儲量小、供應鏈脆弱的問題,而俄羅斯擁有豐富的銅、硅、鎳、鈷等可再生能源基礎礦藏,中歐班列應積極利用東、中兩個通道將俄羅斯可再生能源礦產輸送回國,保障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
該目標項目需在自治區政府牽頭下經過深入研究,由有關企業對接俄羅斯相關地區進行項目開發,爭取更多具有特色且在國內有潛在需求的初級或半加工產品進行再加工,進而銷往全國其他省份。此思路不應局限于俄羅斯,也可以同歐盟國家進行商業對接,有效利用中歐班列這一貿易載體,將內蒙古融入到中歐貿易分工之中。在此過程中,企業應成為參與主體,推動企業“走出去”,在俄羅斯或歐盟成立分公司,負責班列的場站布局和集疏網絡協調,建立冷鏈、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同時推動自治區相關企業在軟硬件支持下開展國外業務,從而實現“內外聯動”,將供應鏈由外向內輻射,借助班列開發自治區的相關增值服務,扭轉平臺公司規劃的班列數高于市場增速的窘境,不僅解決班列返程空箱率高的問題,且從深層次上打造形成自治區貿易—加工發展新業態。
二、發揮樞紐節點優勢、打造多式聯運大型綜合物流基地
內蒙古應支持在物流基地建設具備海關、檢驗檢疫等功能的鐵路口岸,加強與港口、機場、公路貨運站及產業園區的統籌布局和聯動發展,形成水鐵、空鐵、公鐵國際多式聯運體系,實現無縫高效銜接。鼓勵自治區企業在國外重要節點城市和與我國產能合作密切城市,通過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加強物流基地、分撥集散中心、海外倉等建設提升物流輻射和服務能力。
積極引進大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升集聚貨物能力,通過創新多式聯運方式,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主體,著力打造中歐班列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中歐物流貿易示范園和國際冷鏈物流集疏中心。助推中歐班列開行常態化;啟動肉類、糧食、整車、藥品等指定口岸申報工作,進一步豐富中歐班列貨物資源,推動中歐班列雙向開行。
繼續完善地方政府、鐵路、海關、商檢、企業等部門參與的班列運輸組織協同機制,推動載貨清單數據電子化傳輸,推進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合作模式。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口岸管理共享平臺建設,簡化單證格式,統一數據標準,優化口岸監管、執法、通關流程,提高口岸智能化水平,力爭使班列在口岸停留時間不超過6小時。
三、著眼“后補貼”時代,提高運營效率
保證中歐班列的長期運營服務,需要降低鐵路、機車和集裝箱的各項費用,這樣才能保證目前已受政府補貼的價格水平維持下去。實現該目標的前提是所有參與鐵路運輸的公司,尤其是國有鐵路公司,必須降低價格,縮短運輸時間,并提高運營質量和透明度。
從市場角度考慮,取消補貼是必由之路。2018年,政府補貼開始有計劃地降低,這也是政府對中歐班列事業進一步優化的倒逼。而當補貼取消后,上述市場參與者的利潤會被不斷攤薄甚至虧損,鑒于目前鐵路部門的高資產負債率和現金流風險,為了延續其之前的運營效果,維持低運費的掣肘會不斷增加,在市場條件下會從整體上惡化鐵路部門的財務狀況。盡管擺脫補貼是實現市場化運營的必經之路,但無疑會導致托運人的成本更高,其中,自治區滿洲里口岸—外貝加爾斯克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對此,在管理層面內蒙古需要更合理的調配,更充分的協調,對于基礎設施容量的擴展,對現有資源的重新整合,需要決策者超越短期利益的長遠眼光。
在市場化條件下,中歐班列不僅僅是一個運輸工具,更是融入商品的供應鏈環節,包括協同需求到生產、運輸和倉儲等規劃環節,需要利用自身優勢幫助更多歐洲企業進入自治區市場,同時需要兼顧倉位,平衡其他產品發展能力。這要求每個環節的聯動和協同,也意味著對信息技術的高度依賴,并隨時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嗅覺。這樣才能在“后補貼”時代重新獲得利潤增長點,對內蒙古中歐班列的可持續運營起到長久的支撐作用,也是對鐵路物流系統的一次市場化重塑。
四、構建“跨境電商+中歐班列”模式
借助中蒙俄經濟走廊打通物流新通道,大力支持大型電商平臺在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布局海外倉,跨境電商產品在海外倉集結后,通過進口中歐班列實現跨境電商產品低成本物流運輸。以特色產業和中歐班列交通便捷性為基礎布局保稅物流園區,利用新型開放平臺優化成本,將更多物美價廉的內蒙古特色產品通過線上出口俄蒙等國。打造滿洲里作為中歐班列中轉站,圍繞中轉站建設物流倉庫,將滿洲里建設成為俄蒙歐商品在東北地區的分撥中心。
五、以現代物流人才推動中歐班列健康可持續發展
現代物流同科技的掛鉤程度越來越緊密,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結合,這就需要適應現代物流的綜合性人才。在“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下,智能配送機器人、自動貨物分揀系統、智能客服等新技術正在引發物流行業的新一輪智慧變革。內蒙古要想在未來的物流運輸行業中爭得一席之地,就應該順應科技物流大勢,從人才著手。引進和培養既了解市場,又熟悉政策,既能抓業務細節,又具備全局眼光,能把中歐班列帶來的潛在行業增長點發揮到極致,順應市場化要求的專業人才,以現代物流為抓手促進自治區新對外開放平臺的構建。
六、借助中歐班列參與全球供應鏈
中國存在這樣一個現狀,東部地區以要素優勢來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西部地區以資源型產業為主,最后導致區域間差距不斷擴大。內蒙古作為資源型發展地區,受基礎能源價格的影響很大,借助中歐班列發展外向型經濟是重要方向之一。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全球化重塑,內蒙古不應僅僅成為一個單純的貨物過境地,需要成為價值鏈的一部分,以中歐班列為載體參與國際貿易體系是實現產業轉型的必由之路,進而從根本上擺脫能源+土地的傳統財政汲取模式,重點要考慮如何參與、突破口在哪里。借助中歐班列參與全球及區域產業鏈是破局之棋。自治區需要通過制定綜合性的方案,將申請和建設自貿區、發展泛口岸經濟、綜合保稅區和物流園區開發、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協調統一,整合進對外開放方案之中,從內生動力上下功夫,通過自身優勢競爭國際貨物、要素、資本和人才集散中心地位,為現代外向型企業創造最佳環境。
“十四五”期間是內蒙古自治區爭取“自貿試驗區”的重要窗口期,力爭在泛口岸經濟的框架下建立“轉口貿易+落地經濟”的新貿易架構,躋身新一批自貿試驗區名單。在此基礎上,改革內陸港建設運營模式,強化內貿班列的拓展,加強與沿海沿邊港口和口岸的互動合作,構建多式聯運體系,推進內陸港的國際交流和戰略合作開發,深化海陸空立體化多式聯運大通道體系建設,初步打造“陸海聯動”的開放格局,形成中歐班列精品線路,為進一步設立“中蒙俄自由貿易區”創造市場和交通物流條件。中歐班列只是載體,自治區只有做好“內功”,將企業作為新開放條件下的優先支持對象,才能向更高一級的產業鏈攀升,從而融入到全球貿易體系中,使出口成為未來自治區經濟的緩沖墊和動力源,為自治區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艷波.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7,(1).
[2]劉蔚.適應鐵組規則變化的我國鐵路國際貨物聯運發展對策研究[J].鐵道經濟研究,2022,(10).
[3]劉興波,李洋.深化內蒙古招商引資和對外合作發展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20,(6).
[4]李洋.國際新形勢下中國同俄羅斯經濟合作的成功與困境[J].東北亞經濟研究,2020,(4).
[5]本刊編輯部.2021年中歐班列開行數據大幅增長[J].大陸橋視野,2022.(1).
[6]合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OB/OL].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2020-07-23.
[7]王巖.頂層設計出爐 中歐班列提速[N].中國改革報,2016-10-18.
[8]潘強.中歐班列設計5年發展規劃[N].中國改革報,2016-11-10.
[9]劉彥博,王遙飛,丁凌云.武漢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示范區路徑研究[J].物流技術,2022,(5).
(作者單位:1.3.內蒙古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