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芳
摘? 要:中蒙兩國進行生態合作,是兩國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存環境及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的需要。內蒙古在國家生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在中蒙生態合作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內蒙古可以抓住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機遇,完善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參與中蒙生態合作,完善次區域合作模式,鼓勵內蒙古生態企業走出去,助力中蒙共建生命共同體。
關鍵詞:內蒙古? ? ?蒙古國? ? ?生態合作? ? ?路徑選擇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國家形象的大計。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長期以來,生態環保一直是黨和國家的重要事業。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一、生態合作是中蒙合作中的重要內容
中蒙兩國高度重視生態合作。2014年8月中蒙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關于建立和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中,明確了雙方在鞏固治理荒漠化、水資源利用和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抗擊自然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領域的合作。2016年中蒙俄三國元首會晤時,三國簽署了《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加強生態環保合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進了規劃綱要。共同研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并開展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森林防火及荒漠化等領域的合作。2022年2月中蒙兩國領導人會晤,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聯合聲明》,指出雙方要加強生態環境、防沙治沙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共創良好的生態環境,共建人類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中蒙雙方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關于邊境地區森林草原火災聯防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與蒙古國自然環境與旅游部生態環境合作諒解備忘錄》。
生態環境具有區域一體化特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命共同體觀要求以系統論和整體論的辯證思維來研究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蒙兩國地緣相鄰相依、山水相連,面臨著許多共同的生態環境問題,例如沙塵暴、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重金屬化、水資源匱乏、生態退化等,相似的問題有共同合作的基礎。
二、內蒙古參與中蒙生態合作的優勢
(一)內蒙古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確定的63個重要生態功能區中,內蒙古有10個,占16%。在國家“兩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中,內蒙古是“北方防沙帶”和“東北森林屏障帶”的主要組成部分。
內蒙古防風固沙功能強大,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占全國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總面積的24%,生態系統防風固沙率為53%左右,是三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擋沙障”。內蒙古是我國的碳匯庫,《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報告》顯示,內蒙古碳匯量占全國碳匯總量的17%,31省區中內蒙古最高,內蒙古生態系統固碳功能將對我國實現“雙碳”目標和全球碳循環作出重要貢獻。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草案)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9.69萬平方公里,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0.46%,生態空間國土面積占到了全區的72%左右,內蒙古正逐步構建集草原、森林、濕地、沙地于一體的全域生態安全格局。
(二)相似的生態環境是內蒙古參與中蒙生態合作的基礎
內蒙古與蒙古國相毗鄰,邊境線占中蒙邊境線的67%。內蒙古與蒙古國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地表植被、生產生活方式相似,面臨著許多共同的生態環境問題,許多生態治理方面的經驗、技術,雙方可以互學互鑒,共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集眾智、匯眾力,堅持不懈,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很多成功案例。位于鄂爾多斯的庫布齊沙漠是全球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植被覆蓋度達到53%,是全世界防治荒漠化的樣本。阿拉善盟的菌草種植技術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菌草可以做牧草飼料和培養藥用食用菌,大面積種植可以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既可以脫貧致富,又能進行生態治理,還具有發電、造紙、固炭功能。成功案例不勝枚舉,這些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技術,是內蒙古參與中蒙生態合作的優勢。
三、中蒙生態合作中內蒙古的路徑選擇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中蒙生態合作
以習近平外交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主動謀劃,強化頂層設計,踴躍參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升對蒙古國生態合作能力和水平,研究中蒙生態合作重點任務及主要領域的合作方案,充分發揮內蒙古向北開放橋頭堡的優勢,全方位、多層次推進與蒙古國的生態合作。構建暢通的生態合作機制,互學互鑒綠色發展經驗,共創共享生態治理成果。加強生態外事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為中蒙生態合作熱點問題提供方案,將內蒙古建設成為國內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為構建中蒙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貢獻內蒙古力量,為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貢獻內蒙古智慧。
(二)完善合作模式,共商共建合作新機制
在綠色“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智力先行,加強內蒙古和蒙古國智庫的交流合作,成立國際生態研究組織聯盟,擴大聯合開展生態研究的領域,加大合作力度,共商生態文明建設之計,共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利用雙方智庫的技術性、政策性等的前瞻性研究,為雙方各級政府部門更好地提供決策咨詢、規劃建議和項目評估等服務,為企業到國外投資提供環境評估指導和建議,保障和支撐生態合作的順利進行。
完善政府協商機制,理順法律政策隔閡,建立溝通平臺,成立協調機構,同時也借助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成立的地方工作協調機構,接洽中蒙生態環境政策標準,增進共識,協商簽訂重點生態環境問題合作備忘錄。完善雙方對應的生態環保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共享數據資料,爭取在深化生態合作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三)擴大民間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
生態是公共產品,保護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和責任。各國人民都渴望擁有良好的生存環境,開展生態合作是兩國人民的共同福祉。中蒙是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尊重各國自身利益,積極尋找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合作點。發揮政府的作用之外,還可以擴大合作主體,發揮民間生態合作的作用,增加中蒙兩國民眾互信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全面推進生態合作。
在對外投資的中資企業方面,提高貿易活動的綠色化水平,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綠色標準,鼓勵企業開展生態環保產業與技術合作,促進產業合作和項目落地。內蒙古企業走出去可以積極與蒙古國開展清潔能源開發、綠色施工生產和綠色環保技術轉讓等活動。
社會組織是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發揮生態環保類社會組織的作用,通過社區援助、公益慈善、開展生態環境治理宣傳和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開展面向當地基層民眾的環保活動,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現狀,宣傳介紹中國的環保理念,讓中國成就和經驗為當地民眾所知曉,推動與蒙古國的生態環境合作治理更好地落到實處。
增加智庫的交流合作。繼續深化高校、科研機構等智庫與俄蒙智庫的學術交流、項目合作、實地考察、聯合科研,增加國家之間生態現狀的了解,加強中蒙民間的生態互信,推動生態環境合作的理念融合、政策對接、標準統一及機制理順。
(四)鼓勵生態企業走出去,助力中蒙共建生命共同體
新時代內蒙古要走的是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內蒙古不斷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三產逐步向綠色、低碳轉型,響應國家號召,內引外聯,西部大開發和向北開放并舉。近年來,西部的阿拉善盟、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海市涌現出一些生態企業,從產業角度分主要有抗旱草業、沙區中藥材開發業、沙區生態經濟林產業、生態修復產業、節水園林產業、沙漠旅游休閑業、可再生能源產業、沙區畜牧業、沙漠砂料建材業等,低碳環保,發展潛力很大,既“治沙”又“致富”。可以提供政策支持,鼓勵這部分企業走出去。生態企業具有公益性和生態型特點,既可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又有利于治理和修復蒙古國生態環境。中蒙攜手要共同推動生態環境發展,共建生命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張宇薇.中蒙經貿發展及前景研究[J].北方金融,2014,(10).
[2] 王玉紅,吳夢竹.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
[3] 馬全林.中蒙攜手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人民政協網.http://www.rmzxb.com.cn/c/2022-03-24/3080107.shtml,2022-03-2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蒙古國政府聯合聲明(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s://www.mfa.gov.cn/web/zyxw/202202/t20220206_10639499.shtml.2022-02-06.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網站.https://www.mee.gov.cn/gkml/hbb/bgg/201511/t20151126_317777.htm,2021-10-21.
[6] 蘇航. 淺析內蒙古在北方生態安全中的重要戰略地位[N]. 呼和浩特日報(漢),2019-07-02.
[7] 張林虎.守好生態涵養區 內蒙古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21/06-17/9501479.shtml.
[8] 首屆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論壇開幕——習近平致賀信.人民日報,2017-11-12.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