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現代漢語中,“愿意”既可以作為實義動詞,也可以作為情態動詞。當它用作情態動詞使用時,常表示做某事或發生某種情況符合心意,認為符合自己心意進而同意做某事,其后不能帶名詞性賓語。“愿意”所在句子的主語一般為有生命之物,所在句子的謂語是主語主動發出某種希望、意愿,此種“控制情態”的用法在東北官話中同樣適用,且在東北官話的長期發展中,東北官話中的“愿意”逐漸由控制情態發展出提升情態。本文以諸多語言實例為本,對東北官話中“愿意”的多情態意義進行簡單剖析。
二、“愿意”的控制情態與提升情態
在形式句法中,情態動詞通常會受到主語的選擇限制,并且可以分為提升和控制兩種情態。黃正德等人在著作《漢語句法學》中指出,“那些具有提升情態的動詞不會限制提升主語的語義內涵,準許任何與子句動詞語義所兼容的主語。而具有控制情態動詞的語義限制主語的語義內涵,要求主語具有意志性和感知性。”現代漢語中的“愿意”對主語的語義具有限制性,并且要求主語具有感知性與意志性,一般選擇有生名詞當主語,且必須是具有自覺意志的主體,如你、我、他、張三、李四,等等。因此,在普通話的應用中,“愿意”屬于控制情態動詞,例如:
1.李四不愿意做太劇烈的運動。
2.你愿意嫁給他嗎?我愿意。
3.冬天地窖里的大白菜放不好就愿意爛。
在現代漢語的日常表述中,例3是一個錯誤的表達,因為主語“大白菜”本身不具有感知性和意志性,屬于無生名詞,并不是“大白菜”自己主觀愿意爛,而是儲存不好的話,大白菜就容易爛掉。因此,正確的表達應該是“冬天地窖里的大白菜放不好就容易爛”。然而在東北官話中,例3卻是一個正確的表達。這是因為在東北官話中,“愿意”除了有在現代漢語中表示意愿情態的用法之外,還發展出了言者導向的情態用法。此時,言語行為句發展成了命題句,即“S愿意P”表達說話人對事件的認識與判斷,此時的主語已經被剝奪了自覺的意志,并非意愿主體,說話人往往根據事件的狀態與發展增加對事件本身的主觀判斷,因此,對是否指人或有生名詞作主語基本沒有什么限制。這里的“愿意”雖然處于主語和謂語之間,但其事實上的認知主體是說話人,句子中的“愿意”語義就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容易/愛”等(不同方言區的使用偏好不同,有的也用“肯”“易”等,但是表達的語義大體相當,在此不做贅述),譬如:
4.患者身體免疫力低下,因此愿意出現感冒、發燒等癥狀。(愿意=容易)
5.青春期時,小吳特別愿意長痘兒,小剛就不愿意長痘兒。(愿意=愛)
6.冬天地窖里的地瓜放不好就愿意爛。(愿意=容易)
從4-6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愿意”最終所表達出的情態并不是主語“患者”“小吳,小剛”“地瓜”所要表達的主觀意愿,主語“患者”“小吳”“小剛”“地瓜”的自主意志已經被剝奪,代之給句子主語賦予了說話人的意識。因此,應該是“青春期,小吳(的臉上)特別愛長痘兒,小剛(的臉上)不愛長痘兒”“地瓜放不好就容易爛”。也就是說,說話人針對客觀事物發展的狀態結果,給予自身的經驗判斷,根據常識主觀推測“冬天地窖里的地瓜放不好就容易爛”等,以上例子皆屬于言者情態導向。
三、東北官話“愿意”的多情態語義
(一)心理動詞“愿意”
在東北官話的表達中,“愿意”是常用來表示心理的動詞,表示的語義為“希望”,用來表達主體單純的愿望,筆者記為“愿意1”,譬如:
7.這兩部電視劇題材差不多,我更愿意你看《如懿傳》。
例7表達的是主語單純的情感愿望,主語個人的主動性以及自主意愿在事件中并未得到體現,所以“兩部電視劇的題材差不多,我更希望你看《如懿傳》”這種表達“希望”的用法,實際上保留了古代漢語“愿”表示“希望”的語義和用法,譬如:
8.愿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史記·秦始皇本紀》)
先秦時期,“愿”常用來表示希望對方有什么情況發生,此句解釋為“希望大王不要吝惜財物,給各國權貴大臣送禮,利用他們打亂諸侯的計劃”。“愿”表示“希望”的含義,但這種表達“希望”的用法經常依賴于一定的條件,使說話人帶有一定的祈使意味。
(二)控制情態動詞“愿意”——主語為認知主體
在東北官話的表達中,“愿意”也可以作控制情態動詞,用來限制主語的語義內涵。此種用法與“愿意”在現代漢語中的用法相同,句子的主語往往是為主動發出意愿的人,即認知主體,謂語事件由句子主語(施事)主導,是施事導向情態,筆者記為“愿意2”, 譬如:
9.一個人生活多好,愿意吃什么就吃什么。
10.覺慧帶著一顆顫抖的心讀了它,他極其感動地立誓說,他愿意做一個作者所希望的那樣的青年。(巴金《家》)
這里的“愿意2”具有動力情態義,表主語的“意愿”,即主語有“意愿”使某一件事情成真,或者在一定條件下,謂語表達的事件有可能成真,其否定是在前面加“不”,用“不愿意”表示,譬如:
11.我看了看妻子,繼續說:不是我不愿意,是我妻子不愿意。她不愿意,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余華《空中爆炸》)
12.他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坐車。
13.旅行社不愿意冒險給旅客辦理簽證。
在此注意,例13的主語“旅行社”是一個無生名詞,但此處的“愿意”并非是東北官話中的提升情態,主語“旅行社”和謂語“辦理簽證”關系密切,“不愿意”的語義指向應該是“旅行社(的人)”,因此,屬于成分的省略。同時,“愿意2”的提問形式常常用“愿不愿意+V”或“愿意+V嗎?”表示,很少使用“愿意不愿意+V”進行提問,譬如:
14.你愿不愿意為了面包放棄夢想?
15.你愿意去柬埔寨當漢語老師嗎?
另外,“愿意2”和句子所在的主語人稱存在選擇自由度的區別,朱敏在研究中曾指出,“愿意”對主語人稱也具有選擇性。具體地說,在陳述句中,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和“愿意”的搭配相對自由。除此之外,第二人稱與“愿意2”搭配的自由度就沒有那么高。疑問句里,第一人稱和“愿意2”的選擇會受到限制,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和“愿意”的搭配選擇就相對自由,譬如:
16.你愿意吃他剩下的東西嗎?
17.你愿意娶她為妻嗎?
18.他愿意去村口等父親回來嗎?
19.她愿意陪你去南方打工嗎?
“愿意2”還可以組成“愿意V不V”的結構,用來表示“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隨便,不關我事”并且帶有不滿的情緒。“愿意V不V”也常常省略“意”變成“愿(意)V不V”,表達“愛V不V”的無所謂,隨你便的心理,例如:
20.反正我通知到了,你愿意去不去。
21.車在那兒放著,愿騎不騎。
例20表示,我把事情通知到了,你去或者不去都不關我的事兒,例21為車在那里放著,你騎或者不騎都可以,不關我的事兒。
(三)提升情態動詞“愿意”——主語為認知客體
與現代漢語的表達不同的是,在東北官話中,“愿意”已不再對主語的語義內容有選擇和限制,并允許任何與子句動詞語相匹配的主語進行搭配組合。正如筆者在上文第二部分所提及的,句子已經不再強制地限制主語為能主動發出動作或意念的認知主體,而成為被說話人所觀察的對象,即認知客體,筆者記為“愿意3”。首先,在東北官話中,“愿意3”句的認知客體經常是由沒有自主意愿的名詞代替的,比如“白菜愿意爛”“鞋愿意開膠”“衣服愿意臟”中的“白菜”“鞋”“衣服”等,即主語為無生名詞,譬如:
22.褲子上的按扣總愿意開是怎么回事?
23.陰天下雨的,家里的土豆愿意長毛。
24.這種大旱的天氣,玉米不愿意長粒兒。
例22中,“褲子上的按扣”和“開”中間有提升情態動詞“愿意”,表示的是“褲子上的按扣容易開”,并不是說主語“褲子上的按扣”有了人的意識,能夠控制“開”或者“不開”這個動作。例23的“長毛”也并非“土豆”的自主意愿,而是說話人根據前面的小句給出的條件“陰天下雨”,主觀推測“家里的土豆容易長毛”。例24同樣,“大旱的天氣”,因此,說話人根據這種客觀環境推斷“玉米不容易長粒兒”,并不是“玉米”不想長粒兒。其次,認知客體也可以由有生名詞來充當,但這和控制情態下有生名詞作主語是有差異的。認知客體作主語的句子所表達的并不是主語本身的自主意志,而謂語部分也不會受到主語的主觀制約,可以由自主動詞充當,也可以由非自主動詞充當,譬如:
25.他不經常鍛煉,跑步老愿意咳嗽,也愿意心慌氣短。
在這個例句中,主語“他”愿意“咳嗽”和“心慌氣短”并非主語“他”的主觀意愿,而是由于“不經常鍛煉”這個客觀因素存在,導致“咳嗽”和“心慌氣短”這個結果發生。此時,謂語部分的“咳嗽”和“心慌氣短”并不受主語“他”的主觀制約,而是受客觀因素限制而產生。最后,在東北官話中,“愿意3”句還經常出現在一整個事件作為主語的后面,用來表示說話者對整個事件發展狀態或后果的判斷與評價。譬如:
26.感冒快要痊愈的癥狀就是鼻子愿意通氣兒了。
27.大熱天戴口罩跑步愿意窒息。
這兩個例子的主語都具有事件性,“通氣兒”“窒息”這兩個結果是說話人基于觀察前文提到的事件,即“感冒快要痊愈的癥狀”“大熱天戴口罩跑步”而做出的基礎性判斷與評價。例22-27中,“愿意3”的語義都涉及言者的主觀猜想判斷與評價,是對前文提到的一個命題的態度,所以,“愿意3”是情態導向為說話人。
(四)“愿意2”和“愿意3”的區別
在上文的描述中筆者談到,東北官話中“愿意2”和“愿意3”有相似之處,它們的主語都可以由有生名詞充當,謂語動詞也可以具有主動性。然而在整句的形式構成中,卻很難察覺二者的句子組成有何區別,那么如何區分句子的語義表達的是意愿還是認識呢?區別如下。
第一,句子焦點不同。事實上,“愿意2”與“愿意3”在句法上是有一定區別的。 “愿意2”所在的句子、句子焦點以及邏輯重音均在“愿意2”上,如下文例28,在朗讀這句話時,也是將重音放在“愿意”上;而“愿意3”的句子,句子的焦點及邏輯重音在整個句子的條件或結果上,如下文例29中的“經常澆水”和“死”。
28.為了生活,我愿意承受苦難。
29.經常澆水,花愿意死。
第二,可省略成分的問題。“愿意2”可以省略其后成分,而“愿意3”不可以省略其后成分。這是因為“愿意3”句更加注重強調客觀條件或是結果,而“愿意2”句子更加強調主語想要表達的情態。在“愿意2”句子中,“愿意2”之后的信息可有可無,不影響整句句意的表達,也不會使聽話人產生歧義。如下文例30想要表達的是“我愿意娶她為妻”,將“愿意2”后邊的成分“娶她為妻”省略后,句義并沒有發生改變。而“愿意3”則不允準其后成分省略,如下文例31說“花愿意”就不行,“愿意”前后并無與其相兼容的成分,因此產生歧義,句子不成立。
30.你愿意娶她為妻嗎?我愿意!
31.經常澆水,花愿意死不?花愿意。
同時,例31不合理還因為“愿意”的轄域是整個命題“經常澆水” ,而不是動詞短語“愿意死”本身。 另外“愿意2”后是可有可無的舊信息,往往是前文提到過的或者對話雙方都知曉的內容,而“愿意3”后是不可省略的新信息,若不出現其后成分,則會影響句義的表達。
四、結語
總之,從“愿意1”到“愿意3”,言者角色和行為的主體在整句頻繁地發生變化,言者的自主意識與價值不斷攀升。在東北官話“愿意”的多情態意義研究中,從“愿意1”還保留了先秦時期表達“希望”的古漢語用法,整個句子也只是表達主語單純的愿望;到“愿意2”認知主體作主語,整句體現行為主體的意愿與主觀意志,起到控制情態的作用;到“愿意3”句的行為主體及其自主意志被剝奪,代之以給認知客體賦予了言者的認識,達到了提升情態以及凸顯言者情態的作用。“愿意”的語義也由主體導向逐漸轉向客體導向,由說話者內心的主觀愿望發展到對他人的要求希望,再發展到對客觀事物的推測,使客觀事物的發展狀態與結果賦予了言者主觀的意志判斷。“愿意3”更能表達言者對命題為真的看法和態度。可見,從“愿意1”到“愿意3”所關涉的內容越來越多,情態動詞的黏著性在不斷增強,這也許正體現了其走向語法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越.基于“條件-結果”語義的意愿確定和認識蓋然——以東北官話“愿意”為例[J].當代語言學,2022,24(05):750-763.
[2]王越.沈陽方言語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
[3]蘇瑞麗.漢語情態動詞“要”的意義研究[D].黑龍江大學,2020.
[4]李亞非.形式句法、象似性理論與漢語研究[J].中國語文,2014(06):521-530+575.
[5]宋永圭.現代漢語情態動詞“能”的否定研究[D].復旦大學,2004.
(作者簡介:蒙晶,女,碩士研究生在讀,陜西理工大學,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