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石

3 月 4 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青年就業面臨著許多新問題、新挑戰、新壓力。
有數據顯示,青年失業率遠高于社會整體失業率。《中國青年人口與青年發展統計報告》顯示,2015 年至 2018 年,城鎮失業青年占城鎮失業人員的一半以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 4 月,16 歲至 24 歲青年人的失業率達 18.2%,明顯高于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 6.1% 的水平。
李迎新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在青年應聘過程中,存在受歧視現象。有近 40% 的青年遭遇過就業歧視,主要表現為經驗歧視、性別歧視和學歷歧視。
同時,部分青年勞動權益受損問題也不容忽視。李迎新調研發現,有 17.9% 的青年每月工作超 22 天,26.9% 的青年每周工作超過 40 個小時。很多青年為了在大城市奮斗,加班工作、犧牲健康成為常態。同時,隨著就業困難,越來越多的青年選擇靈活就業,導致存在勞動關系難以認定、社會保障缺失、維權難等問題。
“青年就業不僅是為生存,更為發展。職業道路和經驗對塑造青年價值觀至關重要,如果入職初期遭遇嚴重挫折,可能對青年就業信心和社會心理帶來終身影響。”李迎新表示,就業問題不僅是青年個體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李迎新認為,從實踐來看,2022 年 11 月 25 日,廣東省廣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廣州市青年創新創業促進條例》,是地方探索青年就業領域立法的重大突破。而北京、河北、廣東等多地也先后出臺了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相關文件,為立法提供了良好政策基礎。
為促進解決青年就業問題,李迎新建議,立法機關應盡快將促進青年就業立法列入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加快推進立法進程。通過國家制定促進青年就業的專門法律,將散見于各類法律法規文件中的就業幫扶政策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化,以增強青年就業的信心和底氣,更好引導青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責編白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