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鳴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就是要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開好局、起好步,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
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高度,對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與高質量發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發展主動權。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而增強內生動力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實現科技高水平、現代化農業等領域的自立自強,把中國發展的前途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塑造我國發展新優勢。新時期我國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也是全球最大且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國內產業配套齊全,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規律顯示,在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后,以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是大國經濟的特征和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利用我國經濟的縱深優勢,提高我國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充分發揮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釋放巨大而持久的發展動能。
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更好地應對國際環境變化。進入新發展階段,國際環境更加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過度依賴國際大循環的出口導向發展戰略難以適應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發展的同時增強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夠有效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增強我國的產業生存能力和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優勢。
二、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正確處理幾大關系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必須統籌處理好幾大關系。
正確處理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與擴大開放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塑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新發展格局絕不是關起門來搞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實現互利共贏,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實現更加強勁且可持續的發展。
正確處理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地方區域市場的關系。新發展格局是建立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民經濟大循環,而不是地方或區域小循環。要進一步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壁壘,完善統一的市場規則和監管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區要找準自身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較優勢,在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競爭優勢。
正確處理自立自強與國際分工合作的關系。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解決“卡脖子”難題,但不是要求什么都自己干,而是要主動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既要鼓勵引進高端技術和人才,吸引更多外資企業、優質企業,又要更好地從全球獲取資金、技術、市場、戰略資源,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
正確處理擴大需求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擴大內需不是搞盲目擴大投資、過度刺激消費,而應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同時,利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等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立足國內人口規模巨大的內需市場,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
三、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331”工程,促進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科技高水平自強自立,實施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機制,爭創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平臺。有重點、分梯次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高標準建好1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16個省重點集群,積極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支柱。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
增強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和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培育強大內需市場。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更好地發揮220個省級重大項目特別是百億級標志性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適度超前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服務消費,穩住大宗消費,培育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夜經濟,促進綠色家電和新能源汽車消費,培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
鞏固放大對外開放比較優勢,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國家級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企業共建共享海外倉,大力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在提高新興市場比重的同時穩定歐、美、日、韓等傳統市場份額。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出臺江蘇外商投資條例,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在制度型開放上大膽試、大膽闖,力爭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持續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將人民幸福安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完善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政策體系和推進機制,支持蘇南等地區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區。扎實辦好年度民生實事,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牢牢穩住就業基本盤,用心用情筑牢民生保障底線。積極穩妥地開展碳達峰專項行動,啟動開展美麗江蘇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打造美麗中國的省域范例。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46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