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月 戴學鋒
[摘要]??共同富裕是“十四五”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方向。促進共同富裕,農村是共同富裕的洼地,鄉村振興是推動全面共同富裕的重要著力點。《“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全域旅游,其實質是一種以旅游業作為重要產業工具的治理模式,在深化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方面改革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因此,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研究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發展的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全域旅游具有普惠性、融合性和社會性的內在特征,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局部到整體三個維度,以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助推鄉村宜居、促進富民增收、激活鄉村文化為作用路徑,助力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關鍵詞]全域旅游;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旅游治理;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F3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3-0011-06
共同富裕已成為“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旅游業發展的核心命題。《關于高質量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指出,“探索形成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促進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和旅游發展成果,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切實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十四五”時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第一程”,“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綠色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一重大政治論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指明了鄉村是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產業化,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旅游,其實質是一種以旅游業作為重要產業工具的治理模式[1],在促進城鄉融合,引領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等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實踐證明,全域旅游已成為引領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由此,在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發力點的前提下,厘清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機制,為政府決策提供基礎支撐,使全域旅游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的共同富裕
(一)理解共同富裕的兩個維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從字面意義來看,共同富裕由“共同”和“富裕”兩部分構成,“富裕”是指經濟總量和財富增長。生產力的發達程度和財富收入水平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是指社會成員相對均等的分享發展成果,縮小分配差距。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在高發展水平上全民共享發展成果,這是理解共同富裕的第一個維度。
共同富裕以實現人民全面發展為目標,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人民群眾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涵,包括精神生活資源充裕程度和分配狀況,包括獲得感、幸福感等,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這是理解共同富裕的第二個維度。
(二)鄉村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農村是共同富裕的洼地[3]。由于我國建國后長期以來實行的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發展的二元化發展格局,對農村地區采取一種計劃調撥的發展模式,將農業、農村的大量資源通過行政配置的方式以極低的價格配給到工業、城市中,農業農村發展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在一段時間內甚至呈擴大趨勢[4],直接制約著城鄉可持續發展。
因此,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點是要解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等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鄉村振興是根本著力點。要實現城鄉均衡性增長,降低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減少城鄉居民人均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城鄉居民的精神和物質共同富裕,就要補鄉村發展的短板,壯大鄉村。
(三)鄉村振興的發展短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共同富裕也同樣。當前,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存在諸多短板。
1產業支柱短板
從產業資源來看,鄉村產業基礎薄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鄉村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強。要素市場發育嚴重滯后,土地制度改革滯后,缺乏市場化流轉機制。農村宅基地等存量資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發揮,鄉村存在發展空間大和發展難度大二者并存的問題;從現有產業發展情況來看,鄉村產業粗放發展,低質低效。以農業產業為例,鄉村作為國家糧食生產的來源地區,全國居民口糧的生產地區,為實現糧食安全,我國長期采取增產導向型政策[5],這帶來兩個問題,其一是依靠化學農業支撐產量增長,鄉村土地面源污染問題突出。其二是農業生產及供需交易的結構性問題突出。缺乏優質優價的價格引導機制導致優質產品缺乏,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多元化的趨勢不匹配;從產業結構來看,鄉村產業存在結構單一的現象,以農業為主、工業為輔,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長期不足。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無法形成產業間互助發展的合力,也難以吸引資本、人力等資源要素的進入。由此,鄉村產業支柱短板使鄉村缺乏自我持續造血能力,單靠外力扶持,無法滿足農民持續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等需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減壓力較大,防止返貧任務較重,成為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阻礙。
2鄉村文化建設短板
經濟、文化和人口具有相關性,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經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文化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人口數量之上,由于城鄉二元分割,城鄉間資源呈現從鄉村到城市單向流動的狀態,加之現代化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產生新的突破,青壯年人口不斷向城市流動,城市對鄉村產生強力的虹吸效應,將人力、資本等創新活力要素吸入城市當中,失去產業和人口的鄉村文化逐漸凋零,留下產業及精神空心化的鄉村,現代文明體系下的鄉村文化亟待復興和重建。鄉村文化建設短板具體表現為,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匱乏、鄉村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到位、鄉村文化生活形式單調、對鄉村文化遺產和特色風貌的保護力度較弱,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亟待建立。
3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短板
從當前中國社會公共服務所處特殊階段來看,我國經濟社會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公共服務相對滯后。社會公共服務往往依靠地方財力支持,因此在長期城鄉二元分割狀態的影響下,城鄉財力差距較大,在公共服務方面則表現為城鄉公共服務差距較大,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短板顯著。鄉村公共服務短板具體表現為,一是鄉村規劃有待完善,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缺乏統籌,存在違背鄉村發展規律、空間布局不合理、傳統特色和鄉村風貌保護不到位等現象。二是鄉村交通運輸體系、供水保障水平、清潔能源建設、物流體系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三是人居環境有待提升。農村公共廁所亟待合理規劃布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以及生活垃圾處理等長效機制有待健全。四是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數字鄉村亟待構建。
二、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
(一)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理念和模式。其中,改革創新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義,也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必要條件[6]。
全域旅游,其實質是一種以旅游業作為重要產業工具的治理模式,是保障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7]。全域旅游是以旅游業作為產業依托與產業帶動的社會經濟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產業供給、促進產業間暢通、就業創造、扶持小微、打通管理體制機制、實現治理規范化、綜合化、效益化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全域旅游旨在服務國家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在助力國家多項戰略目標中,尤其在促進城鄉融合、鄉村振興中,有著極高的契合度。以旅游業為試驗田的改革創新,有助于形成鄉村生產發展、村民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鄉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新風貌,助力鄉村發展、建設和治理等重點工作,持續推進鄉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完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治理體系,為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和治理格局。
(二)全域旅游推動共同富裕的特有性質
全域旅游與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緊密相關,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具有綜合性作用。旅游業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產業,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就是以旅游業作為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工具、服務國家戰略的過程。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發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2016年11月,原國家旅游局公布第二批共238家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2017年3月,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共同富裕旨在實現高水平、均衡性增長,全域旅游通過引領鄉村振興,提升農民就近就業、提高鄉村人均收入水平、推動鄉村公共服務升級、豐富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從而實現降低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減少城鄉居民人均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城鄉居民的精神和物質共同富裕的目的。
因此,以旅游業為主要構成的鄉村新業態成為鄉村經濟發展新動能[8],利用旅游產業的特有性質可以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全域旅游戰略的推進下,旅游治理模式從專一化的行業治理向綜合性的社會化治理轉變[9]。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旅游治理手段,旨在放大旅游業在經濟、社會、政治、生態等領域的先天優勢,服務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國家發展戰略。因此,在推進共同富裕發展階段,需要正確把握并深化認識全域旅游推動共同富裕的特有性質,是做出適宜中國發展國情的政策設計和決策的重要前提。
1普惠性特征
中小企業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基礎[10]。旅游業由于其從業創業門檻相對較低、旅游業市場化發育程度相對較高,因此匯聚了大量的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成為旅游業的主要構成,這賦予了旅游業的普惠性特征。旅游業的普惠性決定了其是拉動和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來看,旅游業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部門之一,在創造就業崗位、最大限度提供低門檻就業機會、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公共品供給的均等化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全域旅游放大旅游業普惠性的先天優勢,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提升鄉村經濟和居民收入的短板,促進共同富裕向均衡方向邁進。
2融合性特征
旅游業構成復雜,涉及面廣,是“一業興、百業旺”的產業[11]。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度高,綜合帶動能力強,較其他產業具有驅動其他產業發展的關鍵優勢。旅游業的構成、覆蓋面、產業關聯度和綜合帶動能力決定了旅游業具有融合性的先天稟賦特征。作為重要的現代服務業,旅游產業與生俱來具有與第一、第二產業以及其他第三產業融合的黏性作用,呈現出對多產業實現綜合帶動的特征。全域旅游放大旅游業融合特征的先天優勢,促進旅游業從封閉的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通過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帶動旅游業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相關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帶動經濟總量、質量雙提升。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工具和抓手。
3社會性特征
我國旅游業早期發展以賺取外匯為主,而后逐漸轉變到擴大國內消費、帶動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結構上來。黨的十八大以后,隨著“五大發展理念”“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的提出,對旅游業定位的變化,賦予旅游業承擔的功能也日漸豐富。旅游業已超越經濟功能,在滿足民生需求、實現社會和諧、促進文化發展、平衡區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國家形象、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豐富化等方面發揮了更大的作用。從社會功能看,旅游業不僅在支持弱勢群體等穩定民生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持續促進社會各階層融合、穩定民生,尤其是通過產業機制優勢幫助婦女、青年和其他易被邊緣化的社會弱勢群體融入到主流經濟社會中,沖破蓋茨比/皮凱蒂陷阱①(公平與分配),平抑社會兩極分化趨勢等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建立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②。旅游業對世界經濟和就業的貢獻,證明了旅游業是政府創造社會經濟繁榮的重要工具和力量,旅游業不僅在經濟中彰顯了巨大的價值,在社會發展中也創造了巨大貢獻。全域旅游放大旅游業社會性的先天優勢,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提升鄉村經濟短板的同時為社會底層民眾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帶動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朝共同富裕邁進。
(三)全域旅游推動共同富裕著力點
全域旅游是新時代促進居民消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要素流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途徑和有力抓手。推動共同富裕,要靠壯大鄉村,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實現鄉村振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在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全域旅游引導旅游業以其獨特的渠道特征,倒逼農業供給質量提升,滿足消費者需求,助力質量興農;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全域旅游激發旅游業作為轉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重要產業的功能,促進鄉村實現綠色發展;在傳承發展農耕文明方面,全域旅游引導旅游業作為文化的載體,活化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文化興盛;在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方面,全域旅游引導旅游業以其融合的產業特質,可以作為鄉村治理體系改革的試驗田,促進鄉村善治的實現;在脫貧扶困方面,旅游業是重要的富農產業,能夠為社會弱勢持續創造大量穩定的屬地就業機會,助力脫貧、防止返貧。
三、全域旅游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徑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關鍵是“提低”,緩解相對貧困,提高底層人群的收入、財產積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12]。
(一)全域旅游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產業是鄉村振興、實現內生致富的可持續動力源泉。產業空心化以及產業衰落是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首要問題,而且是最關鍵的問題。因此,要在鄉村地區搭建怎樣的一整套產業體系,才能激活鄉村產業活力,提升鄉村產業的綜合產業競爭力,才能使鄉村致富具有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是鄉村振興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旅游業具有產業帶動能力強、就業內生驅動力強,是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朝陽產業,具有層次豐富、類型多樣、方式靈活、前景廣闊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發展迅速,產業在GDP中的占比不斷擴大,影響力大大提升。特別是在2015年全域旅游建設開啟以來,旅游業發揮其綜合性現代產業的獨特優勢,對相關產業貢獻和帶動能力大幅提升。旅游發展進入了全新時代,旅游業帶動從最開始的由點到線,從旅游景點到旅游產業,發展到全域旅游時代,由線到面,從旅游產業自身增長到促進一地區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第一層次
全域旅游帶動鄉村產業振興的第一個層次,由點到線,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從原來的以旅游景點帶動型,向旅游產業帶動性轉變。即在鄉村經濟振興中,通過發展全域旅游,對鄉村全域旅游資源實施整合,以旅游為抓手和主線,通過特色化、旅游化、景觀化改造提升,將鄉村中的自然資源、農業資源、鄉村景觀、農房建筑、特色民俗文化、鄉村生活等多樣資源有機串聯起來,將傳統鄉村資源改造提升為旅游產品,將鄉村傳統的餐飲、購物、交通、娛樂、商業等服務提升為旅游產業服務項目,變鄉村為旅游景點,變鄉村業態為旅游產業。
2第二層次
全域旅游帶動鄉村經濟振興的第二個層次,由線到面,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從旅游產業自身發展上升為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共同增長。在眾多產業中,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系數較高,產業融合能力強,已發展成為“房地產式”的綜合拉動型產業,從交通到基礎設施,再到各種服務的全面提升。旅游產業作為消費渠道帶動型和消費需求帶動型行業,為鄉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其他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產業需求出口,即為鄉村的特色農林牧副漁業等產品、特色旅游工業產品、農家樂、特色民俗、娛樂文化、交通運輸等服務提供銷售通道。擴大產業融合與拉動覆蓋面,從原來單純的第三產業拉動型,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拉動型發展。以旅游業為抓手,發揮其產業乘數效應,與鄉村其他產業融合,活化鄉村資源,帶動鄉村各相關產業發展,豐富與優化鄉村產業體系,提升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社會資源等資源要素在產業間的流動性和流通速度,從旅游產業自身發展上升為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共同增長。實現鄉村資源綜合利用,在增加現有資源經濟附加值的基礎之上,激發鄉村內生經濟動力,推動鄉村經濟走上可持續的良性發展道路。
3第三層次
全域旅游帶動鄉村經濟振興的第三個層次,由局部到整體,從鄉村、縣域的小范圍深化改革到大區域整體改革振興。旅游業為社會改造、試點到區域的示范效能提供動力,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為促進深化改革從鄉村、縣域到大區域提供動力支持,擴大鄉村產業改革示范效能,擴大人們的視野,影響人們對社會和國家全局的認知。
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將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鄉融合發展統籌起來,通過完善鄉村交通樞紐網,積極改善停車場、旅游標識、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革新鄉村治理結構,使景區景點與村莊之間的交通網絡相互融合。通過舊房改造、村內道路改造、新農田建設,一方面改善了住宿環境,推進鄉村生活設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建設一批具有鮮明特色、業態集中、服務完善的商業街區,推動鄉村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恢復往日集鎮聚集的場景,并且配合數字經濟的發展,運用“互聯網+”的模式,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的品質和服務水平,并且鄉村不再是簡單的旅游目的地,更是城鄉居民舒適生活、安居樂業的目的地。
(二)全域旅游助推宜居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這就需要實現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鄉村生態宜居主要涉及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生態環境,二是鄉村公共服務整體提升。因此,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是助推鄉村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內容,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且生產方式友好,公共服務充分,則顯得尤為重要。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解放生態生產力、發展生態生產力[13]。“兩山理論”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全域旅游助推鄉村生態宜居過程中貫徹的核心理念。發展綠色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基石。全域旅游發展理念與實現鄉村振興的生態宜居目標緊密契合。全域旅游正是帶動鄉村實現生態宜居,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重要抓手。全域旅游的一個關鍵目標就是通過旅游業這種產業帶動的方式,打造一個良性的經濟-生態自循環機制,實現綠色發展。一方面,全域旅游促進了鄉村的生態環境的復原,帶動了整體鄉村公共服務的提升,實現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環境優化;另一方面,鄉村環境的優化反過來又作為旅游業的重要投入要素,促進旅游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形成旅游發展和鄉村環境美化、生態宜居的良性循環。
全域旅游是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引擎。以全域旅游為抓手,帶動鄉村生產生活實現綠色轉型,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全域旅游的發展,助力鄉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產業實現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供給,從而帶動整個鄉村生態環境的提升,打造美麗鄉村、詩意田園。
全域旅游強調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務建設,引領鄉村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縮小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域旅游的發展,有助于推動形成宜游、宜居、宜業的高品質生活環境,有助于完善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充分建設生態宜居新空間,有助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
(三)全域旅游助推富民增收
落后鄉村扶貧助困是世界性的課題,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求,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實現穩定發展、長盛不衰的重要保證。旅游業作為完善的低收入群體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在為鄉村貧困人口增加低門檻增收渠道、增進貧困人口增收信心、助力鄉村脫貧、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城鄉收入持續改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實現鄉村內生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選擇[14]。通過大力發展全域旅游,以旅游業為核心帶動下的綜合性產業作為鄉村扶貧助困的有效手段,幫助貧困人口實現經濟上的脫貧和精神上的扶志,實現貧困人口在經濟上和精神上的“雙脫貧”。在經濟上,可以給貧困人口帶來低就業門檻的崗位、低創業門檻的創業機會、以及額外取得資本性收益增收的產業機制保障,幫助貧困人口實現迅速脫貧、降低返貧幾率,充分享受全域旅游為鄉村發展帶來的深化改革紅利;在精神上,全域旅游創造的家門口低門檻增收渠道,可以讓貧困人口增加夢想的機會以及增添實現夢想的勇氣,賦予貧困人口尋求改變的主動精神,從精神上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生精神動力。
在鄉村扶貧攻堅的手段中,有交通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救濟扶貧等多種形式,這些扶貧形式,往往見效慢,由于沒有產業依托,不具有黏性,因而無法形成合力,存在脫貧不徹底甚至出現返貧的情況。與之不同的是,全域旅游扶貧效果更加顯著,能夠以經濟手段提升鄉村內生發展能力。以全域旅游為抓手,通過三種組合增收模式,促進鄉村貧困戶實現持久脫貧。一是增加低門檻就業機會,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全域旅游通過“旅游+”創造出一批符合現代人消費需求的鄉村特色新業態,如鄉村度假游、鄉村生態游、鄉村游學游、鄉村自駕游、鄉村體驗游、鄉村觀光游等,需求引領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吸引了大批社會資本和項目落地,為本地村民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村民獲得穩定的工資性收入[15]。二是增加低門檻創業機會,獲得服務產品及商品產品等經營性收益。全域旅游幫助越來越多的鄉村貧困戶主動參與到旅游發展中,通過提供鄉村民宿、農家樂、農家餐飲等服務獲取收益或出售特色農產品來增加終端銷售收益,獲得農產品銷售溢價。三是增加個人占有生產性資源的流動性,增加資本性收入。全域旅游帶來的旅游消費型需求和投資型需求促進了鄉村貧困戶個人農村資產的增值,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方式提高了個人所占有的土地、房屋等生產性資源的流動效率,獲得鄉村資產的資本性收入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收入。
(四)全域旅游激活鄉村文化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物質的發展,更是文化、精神的提振。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鄉村振興要讓人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的自然風景、建筑風格是鄉愁,鄉村的鄉風鄉俗、家風家規亦是鄉愁。傳承和發揚好鄉村文化,才能留住鄉村的文化精神。
鄉村振興是文化和物質的融合。全域旅游通過產業發展模式,以鄉村文化為內容,以旅游業為載體,賦予鄉村文化新的生命,為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鄉村產業基礎。通過發展“文化下鄉、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旅游文化載體,讓本土鄉村文化根深葉茂。
全域旅游在促進鄉村傳統文化煥發生命力的同時,也是推動形成新文明的有效通道,有助于建設生態宜居的新空間,有助于保持鄉村的自然風貌和生產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隨著越來越多居民參與旅游產業活動,也促進了居民知識、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和提升。
[注釋]
①?蓋茨比/皮凱蒂陷阱:是指公平與分配陷阱。前者蓋茨比陷阱,來自于“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邁爾斯-克拉克提出,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不公平程度越高,其“代際收入彈性”越高,代際流動性越低。后者皮凱蒂陷阱,來自于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觀點,他認為現有資本主義制度永遠無法解決貧富兩極分化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②?根據世界旅游理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Gloria?Guevara?Manzo的發言整理。
[參考文獻]
[1]楊明月.全域旅游的溧陽高質量發展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21.
[2]習近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EB/OL].[2022-07-10].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1-10/15/c_1127959365htm.
[3]夏杰長,劉誠.數字經濟賦能共同富裕:作用路徑與政策設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42(9):3-13.
[4]魏后凱.中國農村改革40年[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
[5]魏后凱.中國農業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及其政策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2017(5):2-17.
[6]戴學鋒,廖斌.全域旅游: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9.
[7]戴學鋒,楊明月.全域旅游帶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J].旅游學刊,2022,37(2):6-8.
[8]張洪昌.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邏輯與制度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9):60-66.
[9]謝天成,施祖麟.農村新業態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1):41-46.
[10]夏杰長,劉培林,王嫻,等.多措并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農村金融研究,2021(12):3-7.
[11]戴學鋒,廖斌.全域旅游: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9.
[12]張金山.發揮旅游富民效應?大力推動共同富裕[N].中國旅游報,2022-01-06(3).
[13]楊明月,陳佳馨.生態旅游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邏輯與政策建議[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9):86-90.
[14]張行發,徐虹,張妍.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新內生發展理論視角——以貴州省Y縣為案例[J].當代經濟管理,2021,43(10):31-39.
[15]戴學鋒,楊明月.全域旅游引領縣域治理的實踐探索——以江蘇省溧陽市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6):91-99.
Research?on?the?Promotion?of?Common?Prosperity?by?Holistic?Tourism
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Revitalization
Yang?Mingyue,?Dai?Xuefeng
(National?Academy?of?Economic?Strategy,?CASS,?Beijing?100006,?China)
Abstract:???Common?prosperity?is?the?strategic?direction?of?tourism?development?during?the?“14th?FiveYear?Plan”.?To?promote?common?prosperity,?the?countryside?is?a?depression?for?common?prosperity,?and?rural?revitalization?is?an?important?focus?for?promoting?comprehensive?common?prosperity.?The?“14th?FiveYear?Plan”?for?Tourism?Development?clearly?points?out?that?it?is?necessary?to?focus?on?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The?way?to?govern?a?country?starts?with?enriching?the?people.?The?essence?of?holistic?tourism?is?a?governance?model?with?tourism?as?an?important?industrial?tool.?It?plays?an?important?role?in?deepening?reforms?in?rural?development,?rural?construction,?and?rural?governance.?Therefore,?from?the?perspective?of?rural?revitalization,?it?is?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value?to?study?the?mechanism?of?holistic?tourism?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common?prosperity.?Holistic?tourism?has?the?inherent?characteristics?of?inclusiveness,?integration?and?sociality.?From?point?to?line,?from?line?to?surface,?and?from?part?to?the?whole,?it?aims?to?promote?the?revitalization?of?rural?industries,?promote?rural?livability,?promote?peoples?income,?activate?rural?culture,?and?help?people?achieve?common?prosperity?in?both?material?and?spiritual?life.
Key?words:holistic?tourism;?common?prosperity;?rural?revitalization;?tourism?governance;?tourism?highquality?development
(責任編輯:張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