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金融化對我國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

2023-05-30 13:56:51向威霖包倩文
當代經濟管理 2023年3期

向威霖 包倩文

[摘要]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后的重要遠景目標之一,穩定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是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而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的發展速度和配置合理程度會直接影響財產性收入。文章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域內,首先從理論上討論了金融化對我國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金融化首先是實體經濟的虛擬化,這一過程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其次使用歷年統計年鑒和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微觀數據(CFPS)對金融化進程與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金融化,特別是實體經濟的虛擬化,不僅在短期惡化居民家庭間收入分配,長期中還會進一步加劇這種不平等。最后從加快金融業發展和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出發,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化;收入分配;共同富裕;實體經濟;虛擬化

[中圖分類號]?F1247;F8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3)03-0076-10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特點之一,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完善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扎實推進共同富裕。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談及共同富裕目標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時,強調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既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①。這就需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②。

1970年以來世界政治經濟發生的深刻變革通常被描述為金融化過程[1]。這一過程幾乎涉及社會生活所有方面,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金融業發展,而是需要將涉及到未來價值交換的政治經濟過程都涵蓋在內。其中,主要由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組成的虛擬經濟是金融化在經濟范疇的表征概念[2],相應地,財產性收入是金融化在收入分配范疇的關鍵指標。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經濟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2020年M2/GDP的值③達到了215,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第一。相應地,居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3?076元,比2020年名義增長102%④。但同時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的絕對差距逐年擴大,2013年城鄉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差值為2?357元,2021年這一差值增加到4?583元,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差距的貢獻在擴大[3-4]。因此,如何在整體上提升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有效防止兩極分化,構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成熟路徑和長效機制,是在新發展階段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必須要解決的重大課題。2012—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變化如圖1所示。

隨著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我國金融業邁入發展的快車道,金融在經濟運行中的主導地位日益凸顯,經濟金融化的程度呈現出穩步上升的態勢[5-6]。金融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開始受到學界關注。理論層面,陳波(2012)指出金融化所帶來的“股東價值”支配地位和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弱化了勞動者的地位,擴大了收入差距[7];黃澤清(2017)在總結金融化的典型事實和發展邏輯的基礎上,給出了工人內部分裂、食利者金融投機和工人消費信貸三種金融化惡化收入分配的機制[8]。實證研究中,魯春義(2014)指出金融化程度提高會加劇行業分配差距[9];溫濤和王永倉(2020)的研究表明以金融部門擴張為代表

圖1我國城鄉居民財產凈收入變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的金融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穩健的“U”型關系,金融部門的擴張超過一定程度就會加劇城鄉收入差距[10]。作為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金融資產的增長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同樣受到關注。李實等(2000)指出居民金融資產隨著其份額和集中率的不斷上升,?對總財產分布不平等的推動作用將會變得越來越大[3]。楊巨和方恬(2020)基于資金流量表考察了2000—2017年我國資本收入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格局與變動情況,發現財產收入分配使住戶部門資本收入占比提高了5~6個百分點,但并未改變住戶部門資本收入占比迅速下降和金融部門資本收入快速上升的趨勢[11]。而王書華和楊有振(2015)通過構建我國城鄉居民家庭收入與金融資產配置的兩部門模型,證明了城鄉居民金融資產配置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動態影響呈現出典型的倒“U”形動態路徑[12],這意味著,從長期看城鄉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差異的改善能夠縮小收入差距。

雖然大量研究討論了金融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但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差異,且鮮少關注金融化對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本文嘗試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下對金融資產的擴張是否能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加以討論,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虛擬資本的分析出發,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探討金融化對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特別是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本文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第一,從理論上分析了金融化背景下虛擬資本的發展邏輯,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金融化研究,豐富了金融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第二,基于理論進行實證檢驗,分析我國當前金融化進程和未來潛在發展路徑,為如何高質量促進財產性收入增長提供經驗依據。

二、理論分析

(一)實體經濟的虛擬化過程實際上是經濟金融化的過程

金融化是指全部經濟活動中以金融形態呈現的資本量占比逐步提高,逐漸占據經濟的主導地位的動態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金融資本是資本一般的特殊形態也是其發展了的發達形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不同于以生產資本形態運行的產業資本需要經歷完整的各種資本職能環節,貨幣資本或借貸資本GG'的運動形態,跳過了生產、銷售等諸多充滿風險的環節,直接實現資本以貨幣單一形式的增殖運動,必然成為資本最偏好的增長方式,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必然轉向。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域內,國內外學者從“股東價值”導向公司治理模式[13]、積累模式轉變[14]、通過金融修復為資本積累的基本矛盾創造新的發展空間[15]等方面對金融化展開了豐富的討論,并從金融資產占比上升、債務負擔加重等現象層面總結了金融化的發展特征[16-17],分析其對經濟的影響。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發展階段,對我國金融化展開分析時,不僅需要討論其發展的邏輯形式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更要關注金融化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防范金融化帶來的風險。

為避免產生概念上的困惑,首先對金融化涉及的政治經濟學范疇進行簡要的界定。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并未在他的政治經濟學相關著作中使用金融資本這一概念,而是運用貨幣資本、借貸資本、信用資本、銀行資本和虛擬資本等范疇來描述涉及到的貨幣金融現象。政治經濟學界對金融資本范疇的界定主要從希法亭和列寧的相關著作中引入,將金融資本定義為工業壟斷資本和銀行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壟斷資本。這一概念界定內涵豐富,不便用于細致的刻畫經濟現象,因此本文使用虛擬資本的范疇來代替金融資本分析金融化過程。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每一個產業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依次表現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并由此循環往復獲取剩余價值以實現資本價值增殖。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逐步從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專門執行貨幣貸放和銷售的職能,這在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已有完整的表述。其中貨幣的經營發展成為銀行業務,從事貨幣貸放,形成貨幣信用。應當指出,單純的貨幣貸放是從屬于產業資本運行的必然環節,仍是屬于實體經濟范疇,只有當證券化出現,即貸放的憑證成為商品,表現為一種沒有社會勞動卻有交換價值的特殊商品時,虛擬資本范疇才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經濟金融化的序幕也由此拉開。虛擬資本一經出現,就立刻以將未來收益進行資本化的方式吸納各種資產,并形成可以交易的紙質憑證,典型如產業資本所有權、大宗商品、土地和房地產。無論這些實體本身是否擁有價值,交易的目的都不再是實體本身而是憑借這些實體的所有權在未來能取得的剩余價值數量。這種將經濟實體轉化為紙質憑證進行交易,構筑在實體經濟基礎上的經濟過程就是虛擬經濟,也就是說,實體經濟的虛擬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經濟金融化的過程。

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上層建筑并非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而是擁有相對獨立的運行規律,并且可以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一旦資本主義經濟過程被二重化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虛擬經濟也就獲得了相對獨立的運行方式。實體經濟一旦被虛擬化,價值增殖過程產生的剩余價值就不再獨屬于實體經濟,而是更多地轉化為虛擬資本的股息或紅利。生產資本由此逐漸從屬于虛擬資本,接受虛擬資本的指揮,虛擬資本成為了社會總生產過程的實際控制者,主導剩余價值分配,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的不平等。

(二)金融化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

首先,金融化能夠動員社會資本,推動生產進一步社會化,促進經濟增長。虛擬資本作為資本的特殊形態,并不只具備資本一般的增殖能力,作為實體資本的消極反映而存在。相反資本主義正是借助虛擬資本的擴張步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8],虛擬資本同樣在一個并不漫長的時間里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劉曉欣指出虛擬經濟的增長會同時實現大量的GDP創造[19]。

這是因為:第一,虛擬資本通過銀行吸納儲戶存款,將眾多閑置的小額資金匯聚為規模龐大的貨幣資本,實現分散資本的集中化,為大型經濟項目提供了籌措啟動資本的社會化募集方式,并通過這類項目創造出巨額剩余價值。正是伴隨著資本主義金融化即資本積累的社會化過程,美國走出了19世紀70年代的生產和積累困境,在19世紀90年代成為了全球最強大經濟體。第二,虛擬資本能夠通過證券化將產業資本轉化為公司股份,初創型企業可以不通過內源性資本積累,而是采用出售股權的方式獲取天使投資,從而迅速將試驗產品推廣到全國市場,極大地加快了生產力的成熟速度。中國的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等諸多新經濟形式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投資金為代表的虛擬資本扶持。第三,虛擬資本能夠放大貨幣信用,降低市場對實際貨幣流通需求,潤滑商品交易過程,避免經濟因為貨幣的局部短缺而受到抑制,充分解放了生產力。隨著經濟虛擬化程度加深,金融已逐漸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⑤。

(三)金融化加劇了經濟的不平等

金融化在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會進一步加劇壟斷的形成,擴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資本的虛擬化并未消除勞動對資本的隸屬,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方式深化了這種隸屬關系。庸俗經濟學將利息與股利描述為虛擬資本的天然回報,只是進一步掩蓋了資本的剝削實質。在虛擬資本產生之前,資本家雇傭勞動者參與生產,獲取剩余價值,資本家與勞動者的剝削關系是直接而清晰的。而在生產資本虛擬化后,資本家逐漸退居幕后,由職業經理人組織生產過程。表面上職業經理人也是被雇傭的一方,與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并無差異,不存在剝削關系。但事實上,虛擬資本的發展并不會改善反而會惡化工人的處境。工人的勞動仍然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他們在生產領域被產業資本家直接占有剩余價值后,在流通領域還要被虛擬資本所有者二次占有。勞動者用以維持自身勞動力再生產的收入被壓縮,不得不通過借貸等方式透支未來再生產所需要的價值。

由于虛擬資本的特殊性,不僅無法緩和勞資分配日益擴大的矛盾,反而使矛盾加劇。第一,雖然虛擬經濟提供了大型項目啟動資金的社會化募集方式,但一旦資金募集完成,實際的資金管理者是個體代理人,這種虛擬資本代理人制度疊加實業代理人制度,使得資本的實際運用不是社會化了而是更加集中了。經濟代理人問題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在公司金融上最大的困擾,本質上反映了金融化帶來的剩余價值分配不公的問題,即少量的代理人獲取了更為集中的收益,剩余價值分配較金融化之前時期更加不平等。第二,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改造并非一視同仁,首先完成金融化改造的實體產業必然是被挑選出的優質生產力,伴隨著大量資金注入,獲得資金優勢的強勢生產資本必然形成針對競爭者的非對稱市場力量。生產集中和競爭優勢形成壟斷,不斷將社會閑置資金納入生息資本的流通中,從而獲得持續的超額收益。因此希法亭和列寧等人將金融資本定義為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結合而成的壟斷資本,金融化與壟斷總是以孿生子形象出現。第三,基于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由于虛擬資本生產形式超越了復雜的生產資本形式而表現為單一的貨幣增殖,預先于生產實踐而確定的剛性利息支付不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使得虛擬資本的分配差異不會在社會總資本再生產過程和資本積累過程中受到各種反作用的抑制,反而伴隨金融化過程加劇分配的極化,出現虛擬資本高速積累和勞動者赤貧化的兩級分化現象。金融化發展最為迅速的美國印證了這一點,21世紀以來富人財產積累加速增長和中產階級人群陷落現象同時出現。

金融化并非現代性獻給人類的免費面包,而是一把精巧的雙刃劍。金融化帶來的社會財富增長值得期待,但虛擬資本對國民經濟健康的影響必須得到重視。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必須要充分利用好虛擬資本,在充分發揮金融促進生產力發展作用的同時,必須抑制其對收入分配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的充分平衡發展。

三、實證策略與數據說明

金融化的發展推動了總生產進一步的社會化,拓展了經濟合作規模,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居民總收入的增長。但同時,金融化將經濟過程二重化為實體經濟部分與虛擬經濟部分,改變了分配方式和結構,虛擬資本天然的集中傾向會加劇收入分配不平等。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金融化,這兩方面的作用力最終呈現出什么樣的結果?是惡化還是改善了家庭間收入分配,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證檢驗。

(一)實證策略

根據第二部分的理論分析,金融化主要表現為虛擬經濟的膨脹、與實體經濟對立并轉移剩余價值、帶來更嚴重的分配不均衡問題。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與論證的嚴密性,本文首先從國民收入賬戶分析和基尼系數的分解出發,探討金融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其對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之后進一步構建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來討論金融化與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動態作用關系。

首先簡要說明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國民收入賬戶實踐的關系。居民總收入指一國勞動者在一段時期內創造的價值總和,扣除必要的支出后,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總收入賬戶與居民可支配收入賬戶均由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凈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四部分構成。其中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勞動報酬與勞動福利;經營凈收入指生產經營活動所得扣除成本后的凈收入;財產性收入是住戶將金融資本、住宅和自然資源等交由其他經營者后,獲得的回報扣除相關費用后的凈收入;轉移性收入則是指國家通過稅收再分配對居民的經常性轉移支付和住戶間的經常性收入轉移。我國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指導下建立了國民收入核算體系,居民收入的四項來源分別對應了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中的具體分配主體,工資對應勞動者收入,經營性收入對應未被金融化的產業資本家收入,財產性收入對應金融化之后的虛擬資本收入,轉移性收入主要對應國家向居民轉移的剩余價值。本文主要研究金融化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影響,因此將居民獲得的財產性收入作為虛擬資本的代表性指標。

進一步的,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率和其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并不能全面反映金融化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及其他收入之間的相關關系。在反映收入不平等情況的指標當中,基尼系數應用最為廣泛。但由于數據來源不同,學界計算出的我國基尼系數存在較大分歧,部分計算結果在04這個國際公認的安全線附近,而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基尼系數已經高達06。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官方數據,按居民收入計算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在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后,2009年至今呈現波動下降態勢,2020年降至0468⑥。本文使用現有對代表性家庭入戶調查樣本數據計算基尼系數并對其進行分解,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金融化在收入分配中扮演的角色并分析其作用機制。

(二)數據說明

表1展示了我國2014—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情況。2014—202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占比穩定在56%左右,經營性收入占比從1851%下滑至1678%,財產性收入從787%增長到876%,轉移性收入從1699%提高到1859%。從收入來源的占比來看,首先,我國居民的工資性收入雖然相對穩定,但呈現逐步下滑的趨勢。其次,雖然財產性收入的絕對量迅速增長,從2014年的人均15878元提高到2021年的人均3?076元,增加近一倍,但占比并不高。財產性收入占比的迅速增加是經濟體金融化的重要表現之一,美國家庭財產性收入的占比在1980年代超過了30%,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依然維持在28%左右[20]。相比之下,我國財產性收入的占比僅為8%左右,從這一點來看,我國還需要進一步推動金融化的發展,以財產性收入的快速增長推動總收入的增長。

微觀數據來源方面,本文使用了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在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與2018年所采集的調查數據。該調查每兩年進行一次,對代表性樣本家庭的生活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包含區分了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收入賬戶的家庭收入情況,以及其他收入項目。為與國家統計核算項目保持一致,本文在數據處理時去掉了其他收入項目這一項。表2為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每年度樣本數量(調查家庭量)均超過1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四、金融化對基尼系數影響的靜態分析

基尼系數(Gini?index)是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描述的是現實狀況與收入絕對平等的差距,數值介于0~1之間,數值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根據定義計算基尼系數:

Gini=∑ni=1XiYi+2∑ni=1Xi(1-Vi)-1(1)

其中X代表各組的人口比重,Y代表各組的收入比重,V代表各組累積的收入比重,i代表分組的序數。為充分利用調查數據,本文將每一個家庭總收入和各收入來源都視作獨立的分組進行計算,并未再次分組。

(一)基于收入來源的基尼系數分解

表3展示了各年度收入的基尼系數計算結果。首先,樣本家庭的總收入基尼系數從2010年的0591降至2018年的0554,雖然與2014年的0539相比略有回升,但總體呈下降趨勢。這一基尼系數相對較大,表示我國家庭間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狀況比較突出,但總體趨勢向好,不平等狀況正在逐步改善。隨著高質量經濟發展、共同富裕、鄉村振興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的逐步推進,我國總收入分配狀況將進一步改善。其次,從各項具體收入來源來考察,工資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占比最高,對總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最大,2010—2018年間,工資性收入基尼系數略高于總收入基尼系數,在2012年達到峰值后逐步走低,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其他三項收入雖然在總收入中占比相對較少,但基尼系數都高于08,不平等程度非常高。因此,要進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狀況,降低基尼系數,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推進工資性收入平等化;另一方面必須關注其他性質收入來源,提升其他性質收入的質量以優化收入分配格局。第三,作為資本收益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基尼系數較高,其中經營性收入基尼系數從2010年的0996迅速下滑至2012年的0838后逐步抬升,2018年達到0914;財產性收入則是從2010年的0980緩慢降低到2018年的?0959。這兩項收入的家庭間差距十分巨大,特別是財產性收入,雖然近年來不平等程度有所降低,但速度非常緩慢且絕對值仍非常高。因此,從根源上改善資本收入的不平等依然是需要妥善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最后,轉移收入的基尼系數一直保持維持在略低于09的高位水平,但轉移支付本身就是承擔平抑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故其不能與其他收入來源一概而論。

綜上所述,雖然整體上我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相對較高,但隨著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日益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正在迅速改善。由于工資性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超過50%,因此要完善市場體系,提高初次分配效率,體現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而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支付收入作為資本收入,是對勞動產生的剩余價值的分割,占比相對較低,且各收入內部收入差距明顯。但因為每個家庭資本收入的側重來源不同,且轉移支付降低了收入的極化現象,因此他們對總收入分配的綜合影響相對工資收入較小。金融部門的發展雖然加劇了收入不平等,但多樣化的經營收入機會以及轉移支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金融化帶來的分配沖擊。

(二)財產性收入對總基尼系數的影響

僅依靠各收入來源的基尼系數并不足以判定他們對總收入不平等的貢獻度。現實經濟過程中,存在部分人群工資高但資本收入較低、部分人群不從事勞動生產單純依賴資本收入、還有部分失去勞動能力群體需要政府的轉移支付等不同的情況。因此,需要進一步分解總收入基尼系數以探究各種收入對總收入的影響,這就需要引入集中率指標。其基本原理是把各收入來源基尼系數計算過程中的按各具體收入排序轉變為按總收入高低順序排序,因此也被稱為“偽基尼系數”。得到的計算結果就是總收入基尼系數的分解結果,各分項收入的集中率按其在總收入的比值加權平均后得到總收入的基尼系數。集中指數則需要進一步用各分項收入集中率與總收入基尼系數作比,得到他們對總基尼系數的影響。如果值小于1,則表示該項收入降低了總基尼系數,反之則擴大了基尼系數。借鑒萬廣華(2009年)介紹的基尼系數分解方法[21],公式如下:

Gini=∑ni=1SiC(Yi)(2)

C為集中率指標,既代表分項收入Y的不平等程度,同時還暗含了Y與總收入的相關關系。它的計算與基尼系數的計算基本一致,但人口和分項收入比例仍然按總量指標的順序排列。S則是i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

表4列出了各項收入來源的集中率和集中指數。可以看到,在各項收入來源中,財產收入始終高于1,是唯一持續擴大基尼系數的部分,其他三項收入來源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對收入不平等不同作用。其中,工資和經營性收入除個別年份外都為降低整體收入差距做出了貢獻,而轉移支付則在整體上呈現出擴大收入差距的趨勢。工資收入作為收入分配的主體部分,對于最終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有基礎性作用,其他收入來源則會對總收入分配產生調整。其中經營性收入通常與工資收入互補,因為同一個居民很難同時從事勞動生產和企業經營,因此,經營性收入雖然集中度較高,但對總收入的不平等貢獻度相對較小。財產性收入的增長來源于財產的積累,他對剩余價值的吸納與總收入高度正相關,總收入越高,越能通過積累財產參與社會再生產獲得財產性收入,“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因此財產性收入差距對總收入差距的影響較大且更具有持續性。從數據來看,轉移收入似乎也呈現出與總收入正相關的趨勢,但考慮到本文的數據是經過再分配調整后的數據,實際上很難觀察到轉移支付過程對基尼系數的影響。

綜合本節討論,雖然我國目前依然處于金融化逐步發展的階段,財產性收入在居民總收入中占比不高,但由于虛擬資本本身集中度很高,且不直接參與勞動過程,而是直接實現“錢生錢”的增長,財產性收入就表現為了加劇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本節是基于靜態的基尼系數分解來分析財產性收入對總體收入分配的影響,下一節將進一步討論二者的動態關系。

五、金融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動態影響

在靜態分析的基礎上,本節將構建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和基尼系數之間的動態作用模型,研究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及基尼系數間的演化關系,以此驗證理論部分提出的基于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之間能夠相互轉化形成螺旋上升式的相互促進關系,并基于中國現實考察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不平等的影響。

(一)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動態影響

基于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當期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會積累起來投入下一期生產,由此構建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之間跨期連接。本文使用VAR模型研究財產性收入和總收入之間的動態作用,將總收入增長率與財產性收入增長率放入一階VAR模型中進行回歸分析。VAR模型如下:

propertyt=a11×propertyt-1+a12×incomet-1+ε1t(3)

incomet=b11×propertyt-1+b12×incomet-1+μ1t(4)

數據方面,考慮到常用的微觀數據庫年度數據較少,難以支撐時間序列計算,只有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提供了連續的居民收入數據,因此以其作為建立模型的基礎。2013年《中國統計年鑒》更改了數據統計口徑,2001年至2012年提供城鎮居民總收入數據,而2013年及之后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統計口徑的差異,直接使用兩組數據會因數據間質的差異導致結果不穩定,鑒于增長率是無標度數據,因此首先將兩組數據在各自統計口徑內分別計算總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率。2013年的數據沒有與之匹配的2012年數據,因此使用插值法以其他年份的均值替代2013年數據。兩組數據如表5所示。

收入增長率的回歸系數也為正,即財產性收入對下一期的總收入有正向促進作用。這意味著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影響并不只存在于單期,在轉化為收入之后,財產性收入還能持續作為資本進一步吸收剩余價值,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不斷增長自身。

圖2展示了財產性收入增長率對總收入增長率的脈沖響應。從圖中可以看到,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正向影響經過5期后變為小規模的負向影響,之后逐步到第11期消失,也就是說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的影響會在一段時間后轉變為負反饋。這表明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存在長期作用,在進行經濟增長政策分析的過程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二)財產性收入對收入不平等的動態影響

基于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和資本積累理論,

收入不平等極化的結果是下一期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居民對生產資料占有的極化。財產性收入作為最直接的生產資料占有,受到總收入不平等的影響。而且,與經營性收入不同,實體經濟中

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能力存在上限,而作為財產性收入來源的虛擬資本流通并不直接參與實際生產過程,資本家對虛擬資本的控制通常不受限,因此,財產性收入的不平等無法通過實體經濟系統的運轉得到矯正,而是隨著總收入的增長不斷加深。本節同樣采取VAR模型研究財產收入和基尼系數相互之間的動態關系。

2017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部分比較權威的收入分配指標,2003—2016年基尼系數就包含在內,數據如表6所示。本節同樣采取調整后的財產性收入增長率和基尼系數作為研究變量。首先檢驗兩組時間序列不存在自相關,將其放入一階VAR模型中進行回歸分析。VAR模型構建如下:

結果顯示,一方面,基尼系數的一階滯后項對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的回歸系數為正,也就是說當期收入不平等會提高下一期財產性收入。更具體地,給定收入分配結構,第一期社會再生產完成后,富裕人群能夠獲得更多積累,將這些積累投入第二期的生產過程后,他們可以獲得更高的財產性收入,進一步惡化總體收入分配。另一方面,財產性收入增長率的一階滯后項對基尼系數的回歸系數依然為正,這表明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會擴大下一期總收入基尼系數。同時,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不是單期完成的,在轉化為下一期的資本時,生產資料的分配不均會進一步惡化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就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走向極化。

圖3是財產性收入增長率對基尼系數的脈沖響應。可以看到,財產性收入對總收入基尼系數的正向影響雖然減弱,但經過20期之后依然存在。即便置信區間相對較大,但依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財產性收入對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影響。

對比圖2和圖3,可以看到與財產性收入和總收入之間的動態關系相比,財產性收入增加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更加長久和顯著。也就是說,基于我國當前的金融化發展模式,財產性收入增加帶來的總收入增長,但這種增長效應的持久度較財產性收入對收入不平等的影響時間短。因此當前主導經濟的金融化模式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從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總之,無論是靜態分析還是動態考察,過去20年的經驗事實顯示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正在惡化我國收入分配情況。同時,對財產性收入與總收入和基尼系數之間的動態作用的考察表明,財產性收入和總收入的分配不平等相互作用,一方的極化會推動另一方相應極化,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引導,這種相互增強的作用可能會最終使經濟系統的失控,這是金融化帶來的嚴峻挑戰。

六、結論與啟示

本文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域內考察了金融化對我國居民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金融化首先是實體經濟的虛擬化,將未來的貨幣收益權打包為資產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實體經濟的虛擬化是資本主義在空間維度發展到成熟階段后在時間維度上擴張的必然展開,通過動員社會上大量分散資本參與大型經濟活動、為初創性企業提供融資以及節約流通貨幣的方式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經濟了增長。但同時,虛擬資本的發展帶來社會總剩余價值分配的集中、資本壟斷及生產資料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利于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基于理論分析,本文使用歷年統計年鑒數據和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微觀數據(CFPS),實證檢驗了金融化對居民家庭間收入分配的影響。

結果表明,第一,我國金融化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發展,但同時金融化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表現為不成熟的金融業還不足以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第二,金融化,特別是實體經濟的虛擬化,不僅在短期加劇了分配的不平等,長期中也會進一步惡化分配狀況,表現為總收入不平等狀況隨著金融化過程加深。第三,金融化帶來的分配不平等效應相對于收入促進效應更加顯著和持久,且不可逆。隨著金融化進程逐漸深入,社會群眾更多地感受到收入不平等加劇而非總收入水平提高,不利于經濟社會穩定。基于以上理論和實證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積極培育我國金融行業發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從財產性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來看,我國經濟金融化程度事實上并不高,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大有可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對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因此,在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上,需要堅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定位,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確保金融和資本要素有效有序進入實體經濟,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提高居民總體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同時鞏固和完善現有的金融行業,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培育金融發展新動能,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金融經濟共生共榮。

第二,加快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財富水平。根據本文的研究,當期財產性收入的增加會在下一期提升總收入水平,具有高財富水平的群體在將來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進而與低財富水平群體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初次分配后,如果不通過有效的轉移支付路徑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長期來看會進一步惡化收入分配。具體地,收入分配制度設計中,初次分配要提升勞動報酬的比重,再分配通過政府稅收等形式進行高效率轉移支付,三次分配上通過激發先富人群的社會責任感,帶動后富人群共同致富。通過系統性的收入分配平衡政策,合理調整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低收入群體的財富水平,同時允許合理分配差距存在,將收入分配差距維持在一個良性可持續的循環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切實增加城鄉居民金融資產等各類財產性收入,發展普惠金融。實證結果表明,當前的金融化過程惡化了我國居民收入分配,擴大了家庭間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不利于經濟健康穩定發展。財產性收入的極度不平等說明了我國的金融化過程的受益者是部分群體,大部分人民未能共享金融化的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提高金融化水平,創造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分好蛋糕”,設計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讓全體人民共享金融發展成果,使得財產性收入整體提高的同時,降低財產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注釋]

①?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0/content_5659796htm,2021年12月10日。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http://wwwxinhuanetcom/2021-03/13/c_1127205564htm,2021年3月13日。

③?通常認為M2/GDP的比值是衡量一國經濟金融化程度的初級指標,比值越大,經濟金融化程度越高。

④?國家統計局,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1/t20220117_1826442html,2022年1月17日。

⑤?習近平: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224/c64094-308986?81html,2019年2月24日。

⑥?國家統計局,《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9/t20210929_1822??623html,?2021年9月29日。[BFQ][ZK)]

[參考文獻]

[1]何自力,馬錦生.發達國家經濟高度金融化的內涵及本質[J].經濟縱橫,2013(5):20-27.

[2]劉曉欣,張藝鵬.虛擬經濟的自我循環及其與實體經濟的關聯的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基于美國1947—2015年投入產出數據[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8(11):158-180.

[3]李實,魏眾,丁賽.中國居民財產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經驗分析[J].經濟研究,2005(6):4-15.

[4]寧光杰,雒蕾,齊偉.我國轉型期居民財產性收入不平等成因分析[J].經濟研究,2016,51(4):116-128,187.

[5]田新民,武曉婷.中國經濟金融化的測度及路徑選擇[J].商業研究,2018(8):78-87.

[6]黎貴才,趙峰,盧荻.金融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機理與中國經驗[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35(4):60-73.

[7]陳波.經濟金融化與勞資利益關系的變化[J].社會科學,2012(6):52-56.

[8]黃澤清.金融化對收入分配影響的理論分析[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7,8(1):162-185.

[9]魯春義.壟斷、金融化與中國行業收入分配差距[J].管理評論,2014,26(11):48-56.

[10]溫濤,王永倉.中國的金融化對城鄉收入差距施加了怎樣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20(4):4-24.

[11]楊巨,方恬.中國資本收入主體分配格局的演變與原因研究[J].教學與研究,2020(6):61-73.

[12]王書華,楊有振.城鄉居民家庭金融資產配置與收入差距的動態影響機制——基于狀態空間系統的估計[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5,17(2):20-30,75.

[13]LAZONICK?WILLIAM,MARY?OSULLIVAN.?Maximizing?shareholder?value:?a?new?ideology?for?corporate?governance[J].?Economy?and?society,2000,29(1):13-35.

[14]KRIPPNER?GR.The?financialization?of?the?American?economy[J].?Socioeconomic?review,2005,3(2):173-208.

[15]孟捷.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的矛盾與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J].學術月刊,2012,44(9):65-77.

[16]趙峰,田佳禾.當前中國經濟金融化的水平和趨勢——一個結構的和比較的分析[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6(3):120-142.

[17]陳享光,郭祎.中國金融化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影響[J].學習與探索,2016(12):94-103.

[18]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9]劉曉欣,熊麗.從虛擬經濟視角看GDP創造的邏輯、路徑及隱患[J].經濟學家,2021,73(9):31-40.

[20]馬慎蕭.勞動力再生產的金融化——資本的金融掠奪[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10(2):125-141.

[21]萬廣華.不平等的度量與分解[J].經濟學(季刊),2009,8(1):347-368.

The?Impact?of?Financialization?on?the?Distribution?of?Income?among?Households?in?China

—A?Political?Economy?Analysis

Xiang?Weilin,??Bao?Qianwen

(School?of?Maxlism,?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Achieving?common?prosperity?is?one?of?the?important?longterm?goals?after?China?enters?the?new?stage?of?development.?Stabilizing?and?increasing?residents?property?income?is?an?important?aspect?of?promoting?common?prosperity.?The?development?speed?and?reasonable?allocation?of?household?financial?assets?will?directly?affect?property?income.?From?the?perspective?of?Marxist?political?economy,?this?paper?first?theoretically?discusses?the?impact?of?financialization?on?the?income?distribution?among?families?in?China.?Financialization?is?the?virtualization?of?the?real?economy,?which?promotes?the?development?of?productive?forces?and?at?the?same?time,?aggravates?the?inequality?of?income?distribution.?Second,?we?use?the?statistical?yearbook?over?the?years?and?the?micro?data?of?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to?empirically?tes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ocess?of?financialization?and?the?current?income?distribution?in?China.?The?study?found?that?the?financialization,?or?the?virtualization?of?the?real?economy,?not?only?worsens?the?equality?of?income?distribution?among?households?in?the?short?term,?but?also?aggravates?this?inequality?in?the?long?term.?Finally,?from?the?perspective?of?accelerating?the?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industry?and?improving?the?income?distribution?policy,?the?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achieving?common?prosperity.

Key?words:financialization;?income?distribution;?common?prosperity;?real?economy;?virtualization

(責任編輯:蔡曉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激情第一页|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无码高清专区| 亚洲a级毛片| 色综合综合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男人天堂| 在线无码私拍|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四虎永久在线| 欧美精品一区在线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91久久夜色精品|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中文纯内无码H| 1024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另类第一页|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18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网在线|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中国丰满人妻无码束缚啪啪|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xx在线观看| 91丝袜乱伦| 国产第八页|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天天摸夜夜操| 少妇精品在线|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婷婷|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欧美精品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