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課題組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強調:“要高度關注新業態發展,堅持網上網下結合,做好新就業群體的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提出“三新黨建”新命題,將“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并提,為加強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建設開啟了新的思路,開拓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抓手。近年來,宿遷市立足快遞員、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特點,堅持條塊聯動、分類施策、重點攻關,一手抓政治引領,一手抓關心關愛,切實以有溫度的黨建不斷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一、探索與實踐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既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也是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共享者。宿遷市聚焦這一群體的內在需求和實際困難,加強政治引領,主動聯系服務,通過建組織、搭平臺、重關愛、強管理,不斷增強新就業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把他們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組織周圍。
夯實主體責任,解決好“誰負責”的問題。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納入城市基層黨建“大盤子”,完善“抓行業、行業抓”的工作機制,形成一體推進、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工作體系。組織部門和“兩新”工委牽頭抓總,郵政、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網信等行業主管部門具體推動,發改、公安、人社等部門協同配合。市級層面相繼成立快遞物流、交通運輸、外賣送餐、網絡直播等四個行業黨委,明確主管部門黨組(黨委)書記兼任行業黨委書記,分管負責人兼任副書記,加強指導推動。街道社區落實屬地和兜底管理責任,做到條塊結合、上下聯動。二是完善運行機制。建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將人社、司法、工會等19個部門納入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建立責任清單,明確各單位在幫助新就業群體解決勞動保障、車輛通行、司法援助等方面的職責任務。市委組織部牽頭召開聯席會議7次,通報行業黨建情況、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建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定期上門走訪,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落實重點任務。明確行業黨委推進“兩個覆蓋”、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等重點任務,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黨委會議,研究推進行業黨建工作。同時,把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納入年度基層黨建述職評議重要內容和行業主管部門機關黨建“書記項目”,進一步細化加強行業黨建的工作舉措。
創新組織覆蓋,解決好“怎么建”的問題。針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少、分布散、流動快等特點,在摸清底數的基礎上,跟進完善黨組織體系,持續鞏固提升“兩個覆蓋”質量。一是專項排查摸底數。采取“兩找一核”方式,即通過行業主管部門系統調取數據,從新就業群體中找黨員;通過發動鎮街、村居等屬地黨組織力量,從黨員中找新就業群體;兩方數據匯總后,由組織部門比對審核,分級分類建立黨建數據庫。經排查,全市共有新業態企業(含分支機構)739個、從業人員6.7萬人,其中有黨員2090名。二是分類施策建組織。按照“好管理、起作用”的原則,采取龍頭企業單獨建、集中區域聯合建、行業部門牽頭建等方式,建立新就業群體黨組織103個。創新組織設置,在司機車隊、運輸線路、配送站點等關鍵節點,靈活組建實體型或流動黨員黨支部。如,沭陽縣按照物流線路方向成立“直聯式”黨小組,為黨員貨車司機提供“一對一”黨建服務,做好組織建設、關愛服務、訴求辦理等工作。對于沒有黨員的新業態企業先行成立工會等群團組織83家,為成立黨組織創造條件。三是創新方式辦活動。針對新就業群體接觸網絡多的實際,指導新就業群體黨組織綜合運用網上主題黨日、晨間黨課等方式,創新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組織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學說做”活動,向新就業群體黨員贈送《中國共產黨章程》等學習資料,依托“紅色直播間”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策劃開展新心向黨“先鋒行”系列活動,引導新就業群體立足崗位敬業奉獻。
內外雙向發力,解決好“力量弱”的問題。新業態企業黨建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單靠自身力量難以抓好,必須堅持外部支持與內部培育相結合,不斷充實黨建工作力量。一是配強黨務工作人員。針對新業態企業進入門檻低、黨務人才缺乏的實際情況,采取“輸血+造血”的模式,著力提升黨建工作水平。堅持專兼職結合,市級層面擇優選派4名兼職黨務工作人員參與行業黨委工作,各縣區通過公開招考,為行業黨委選聘16名專職黨務工作人員,確保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干。指導新業態企業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推動黨組織書記、委員與企業中高級管理層“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二是建強黨員骨干隊伍。將發展黨員作為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的重要途徑,下達專項指標計劃,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加強對新就業群體中優秀分子的政治吸納。對于不具備發展黨員權限的功能型黨組織,積極推薦優秀從業人員到所在村(社區)黨組織入黨,入黨指標不占村(社區)名額。2022年,全市新發展新就業群體黨員55名,416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三是強化工作經費支持。在深化落實黨組織活動經費稅前列支、黨費全額返還等政策的基礎上,通過財政撥款、基層黨建專項經費支持等方式,加強新就業群體黨建的經費保障力度。2022年,市級劃撥黨費65萬元,各縣區同步撥付經費283萬元,支持貨車司機群體疫情防控、行業黨委黨建等工作。同時,鼓勵新就業群體黨組織書記參加專業資格認證,發放“紅領津貼”。
加大投入保障,解決好“關愛少”的問題。深入了解新就業群體的思想狀況、工作實際、生活需求,整合資源力量,編排重點項目,以多樣化的服務打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一是“沉浸式”調研察實情。先后開展2輪“百人萬里行——先鋒宿達”體驗式調研,市縣兩級組織部門、行業黨委106人跟人跟車,與新就業群體共同勞作,通過談心談話、實地考察、沿途隨訪等方式,近距離了解新就業群體缺什么、盼什么、要什么。累計走訪新就業群體512人,行程4600公里,面對面、心貼心地收集問題訴求251項,撰寫調研實錄42篇。二是“出實招”服務暖人心。整合行業部門政策資源,出臺《關于加強對新就業群體關心關愛的若干舉措》,明確15條具體措施,著力解決新就業群體面臨的社會保障不充分、行業環境不友好等“急難愁盼”問題。打造新就業群體10分鐘服務圈,組建5個暖“新”聯盟,建成852個“車手微家”服務陣地,提供就餐休息、充電(氣)維修、權益維護等“6+X”服務,讓新就業群體累了能歇腳,飯涼能加熱,閑時能充電,心煩能傾訴。專門開發“先鋒宿達365”服務平臺,實時更新“車手微家”地圖,通過微信注冊登錄,實現導航直達。三是“全鏈條”培養提素能。完善新就業群體人才培養體系,落實“老帶新”制度,幫助新從業人員盡快熟悉工作流程和服務規范。加大“雙向培養”,先后推薦70多名優秀新就業群體黨員擔任騎手隊隊長、配送站站長。聚焦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探索掛牌成立“小哥學院”,開展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對成績合格、順利畢業的,給予學費補貼。創新職稱認定的有效途徑和評定方式,全市139名快遞小哥取得快遞職稱資格,106名網絡主播獲得互聯網營銷師職稱,6200多名網絡主播納入“電商人才”培養。
聚焦融入融合,解決好“起作用”的問題。緊緊圍繞黨組織“起作用”這個關鍵,推動組織建設與業務發展深度融合,變“治理對象”為“治理力量”。一是引領行業發展。構建行業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的“抓管帶”機制,注重發揮行業黨委作用,分類形成行業黨建工作規范和從業人員工作標準,以黨建服務力增強產業競爭力、企業發展力。實施新就業群體先鋒行動,分行業設計“七彩小蜜蜂”“紅的哥”“紅盾車手”“先鋒卡車手”等品牌標識,廣泛開展支部亮旗幟、黨員亮身份、車輛亮標識、服務亮承諾的“四亮”活動,發揮黨員示范帶動作用,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二是賦能基層治理。充分發揮新就業群體數量多、分布廣、熟悉城鄉情況等優勢,積極搭建發揮作用的平臺。組建“紅的哥”“貨車司機黨員先鋒隊”等志愿服務隊,開展愛心送考、無償獻血、文明城市創建、防疫物資配送等志愿活動852次,引導新業態企業黨組織與社區、小區開展結對共建活動406次。在“先鋒宿達365”平臺開通“隨手拍”端口,引導新就業群體在異常情況預警、突發事件直報、社情民意傳遞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累計上報各類隱患問題3100多個。三是樹立標桿示范。實施新就業群體星級管理激勵,分領域出臺積分管理辦法,并將積分作為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市級評選表彰了40名“最美新就業群體”,不斷增強新就業群體的職業認同感。大力宣傳典型人物先進事跡,在“車手微家”、工作站點等新就業群體集聚區公開展示,先后涌現出“江蘇好人”閃送員王景、英勇救人外賣小哥張京京、拾金不昧外賣小哥周利軍等先進典型。積極推薦新就業群體從業人員作為“兩代表一委員”人選,其中一名網絡主播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二、收益與成效
經過實踐探索,全市新業態黨組織由少及多、新就業群體黨員由散到聚、行業管理由松向嚴,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科學化、精細化、組織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工作開展更加高效順暢。新就業群體工作形式、組織形態、運行模式等發展變化快,涉及多個部門、不同主體,導致責任難壓實,工作難統籌。通過分級分類建立行業黨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將組織部門、行業主管部門、街道社區等多方融合,厘清職責邊界,明確工作重點,形成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從“大水漫灌”到“精耕細作”,關心關愛更加精準務實。新就業群體工作在網上,奔波在路上,工作生活不穩定,社會保障不充分,訴求渠道不通暢,最急需的是關心,最迫切的是關愛。制定出臺“關愛15條”,從權益維護、就業創業、困難幫扶等方面細化舉措,解決新就業群體“急難愁盼”問題。通過體驗式調研,及時更新調整,讓關心關愛更有針對性、時效性。
從“管理變量”到“治理增量”,作用發揮更加積極有效。隨著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大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新的社會矛盾增多,基層治理力量不足、公眾參與度不高等問題日益突出。通過組建志愿服務隊、開展“隨手拍”等方式,搭建新就業群體發揮作用的平臺,同時強化積分管理激勵,讓新就業群體從基層治理“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從“站著看”到“一起干”。
三、啟示與思考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是“兩新”黨建新的重要領域,也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宿遷市開展相關工作的歷程,主要有以下幾點認識和體會。
組織體系要到邊到底,條塊結合、協調聯動是基礎。新業態領域這個陣地黨不去占領,其他勢力就會去占領;新就業群體這部分人,黨不去團結,其他勢力就會去拉攏。必須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以黨建工作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在面上,由組織部門牽頭,通過組織資源整合行業資源,研究解決難點堵點問題;在線上,發揮主管部門作用,壓實管行業與管黨建、抓平臺與抓人群的工作責任,將黨建工作融入行業管理服務;在點上,把平臺企業、分支機構、網點站點等納入街道社區兜底管理,確保“條”上抓起來落到地,“塊”上統起來兜好底。
凝聚服務要有力有度,拓展內涵、精準滴灌是關鍵。新就業群體與平臺企業合作關系比較松散,收入不穩定,保障不充分,“痛點”多,“燃點”低,相比傳統領域較為弱勢和困難。要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多開展一些體驗式、沉浸式的調查研究,及時了解新就業群體需求是什么、困難在哪里,從他們最迫切、最急需、最真實的訴求出發,量身定制“關愛禮包”和“服務清單”,推動各領域服務集約集成、精準投放。同時,根據工作實際和形勢變化,動態調整服務內容、服務形式,讓服務效果打動人心。
思想引導要走心出新,同頻共振、雙向奔赴是根本。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黨建工作的職責所系和生命力所在。要把做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防范化解社會領域風險的重要抓手,通過貼心服務把新就業群體凝聚在一起,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引導他們堅定不移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同時結合崗位實際,創新活動形式,搭建載體平臺,引導新就業群體把對黨組織的感恩之情轉化為助力基層治理的實際行動,實現個人成長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個人付出與組織關懷雙向奔赴。
工作推進要深井思維,持之以恒、抓常長抓是保證。新業態發展迅速、規模巨大、滲透力強,新就業群體數量龐大、類型多樣,能量不可小覷。同時作為新興領域,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底子薄、基礎弱,也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黨的組織覆蓋、工作覆蓋還有不少空白點和盲區。對于這一領域黨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既要有“一年抓幾件事”的沖勁,也要有“幾年抓一件事”的韌勁,強化深井思維,經常抓、持續抓、深入抓,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研究突破,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鞏固提升,不斷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課題組成員:胡贛江,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黨建辦主任,市委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工委書記;王建飛,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組織三處二級主任科員;陳少輝,中共宿遷市委組織部組織三處四級主任科員)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