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魏萌
帶班27年,湖北省“新銳班主任”昌薇已收獲了諸多榮譽:“武漢市百優班主任”“江岸區首席班主任”,所帶班級多次被評為武漢市及江岸區優秀班集體、優秀中隊。“在武漢市育才漢口小學,我帶的學生有的發展很全面,有的很聰明靈活,有的比較穩重乖巧。”在采訪中,我們能感覺到昌薇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愛。
讓每個孩子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是為師者共同的心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昌薇總能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恰到好處地扶一把他們,讓他們走好未來的成長之路。
找到“熊孩子”蛻變的“價值起點”
當班主任時間長了,昌薇總結出很多方法“對付”調皮搗蛋的孩子。然而,每接手一個新班級,總有不一樣的“熊孩子”等著她去“征服”。
小星是一個聰明但又喜歡招惹是非的男孩。他上課時特別好動,安靜的時間不會超過5分鐘,有時還會發出一些怪聲,擾亂課堂秩序,還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把同學的書畫得面目全非……
昌薇嘗試和家長溝通孩子的問題。從家長口中得知,小星從小就好動,老人也很寵溺他,父母打不得也罵不得,久而久之就成了“熊孩子”。
從對小星的觀察來看,因為總被他人嫌棄,他已經有了自暴自棄的跡象。昌薇分析后認為,小星的表現說明他的自我價值感嚴重偏低,認為自己就是個“壞孩子”。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他才能發現更美好的自己。
能不能嘗試讓小星找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自發地改變自己呢?
一次聽寫,小星破天荒得了個“優”。抓住這次機會,昌薇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坐在身邊,上來就是一頓夸:“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聽寫竟然全部都了!”然后,昌薇拿出一本定制的本子,本子的封面上寫著“我很棒”。
“以后,這就是你的專屬記錄本了。老師希望你每天都記下自己值得家長和老師表揚的事,比如上課時認真聽講老師表揚你了,課間沒有搗亂,其他同學夸你了,按時完成作業了……這些都可以寫上去。”同時,昌薇告訴小星,記錄本上每寫滿5件事,班主任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小星一次,還給他發一顆五角星。
送出記錄本的第一天、第二天,記錄本都是空白的。昌薇問小星為什么沒有寫,他說自己還沒有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
照這樣下去,記錄本就起不到作用了。思考片刻后,昌薇認真地告訴小星:“今天上課鈴響后,我看到你自覺地在座位上等老師來上課,這就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
小星見“門檻”這么低,開心地笑了:“真的可以嗎?原來這么容易就能被表揚呀!那我再想想今天還做了什么。”
第三天,昌薇再次檢查小星的記錄本,看到上面寫著:今天我把鋼筆借給同桌用。昌薇及時肯定了他的做法。以后的幾天,小星記錄的熱情越來越高,記錄本上每天都寫得滿滿當當:今天美術課,我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今天我吃中飯時沒有剩飯;今天我的數學題都做對了;今天,我帶鞋套上信息課了;今天,小安的書掉在地上,我幫他撿起來了……
一件件對其他同學來說并不起眼的小事,支撐著小星一步步改變。為了讓小星更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改變,昌薇還私下請班上的同學關心、夸獎小星,讓他的記錄本日漸豐富。
慢慢地,來找昌薇告狀的學生變少了,小星在班上被表揚的次數變多了。一次次表揚,一陣陣掌聲,一顆顆五角星……終于,小星的表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同,他再也不是那個人人避之不及的“搗蛋鬼”了。小星的媽媽說:“小星一直跟我說老師表揚他,在家里的表現也變好了。”
“當‘熊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好,他就能自覺向著好的方向成長。”昌薇說。
為內向的孩子搭建“鼓勵階梯”
學生的成長環境不一樣,性格也大相徑庭,有外向活潑的,自然也有內斂害羞的。昌薇不認為性格內向就不好,但是,孩子要是過于怯生、不自信,長期發展下去肯定會影響成長。小奇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小孩子天生比較喜歡玩,但是小奇有點兒不一樣:在學校,他幾乎不參加班級活動,課間很少和同學一起玩,平時在班上話也不多。
說到自己孩子的性格,小奇媽媽愁容滿面:“昌老師,小奇平時在家里挺好的,一到人多的地方就膽小得不行,這樣下去可怎么辦喲!”
怎樣讓小奇邁出自信成長的第一步?昌薇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契機。
不久后,武漢市江岸區教育局組織了一次“延安精神進校園”主題班會展示比賽。讓小學生理解延安精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昌薇一時沒有頭緒。王曉芹校長提了一個建議:“你為什么不試試讓家長也參與進來呢?”
這是一個好辦法。昌薇在家長群里把事情一說,小奇媽媽馬上就響應,表示可以幫孩子們排練一個節目。昌薇隨即想到:能不能借這個機會,讓小奇和媽媽一起表演節目呢?
最終,這次主題班會增加了一個活動環節:家長和孩子共同表演節目《南泥灣》,由小奇媽媽擔任主唱,其他孩子伴舞。
要排練節目了。一開始,小奇還是像以前一樣,默默地站在角落,看著自己的媽媽帶別的小朋友排練。昌薇看出了小奇眼中的羨慕。
“小奇,你的媽媽唱歌真好聽!”昌薇試著打開話題。
“是的呢,我的媽媽以前是幼兒園老師,唱歌跳舞可厲害了!”小奇很自豪地說。
“那你要不要和媽媽一起表演節目呢?”
“不要不要,我不行的,我不會跳舞……”小奇慌忙拒絕。
“不會跳舞不要緊,這個節目也不復雜。你看那位同學,他就是拿著小鋤頭在旁邊假裝鋤地呢!我相信你可以的,而且媽媽也在臺上,你們能一起參加表演,這是一次多么難得的機會呀,以后很可能就沒有這種機會了!”參加節目的小演員,多一個少一個沒什么關系,但對小奇來說,能站上舞臺就是一次難得的體驗。
小奇還是有些放不開,和同學一起排練不了多久,就會害羞地跑到一邊,甚至躲到昌薇的背后。每次排練,昌薇都會拉著小奇媽媽一起鼓勵小奇:“再去試一下吧?”“你就做幾個動作,很簡單的。”“沒你想的那么難,對不對?”……終于,班會即將正式開始的時候,小奇能完整地表演節目了。
主題班會上,小主持人報幕后,小奇穿著八路軍小戰士的服裝跟在媽媽后面,走到了教室中央。伴著歌聲,小奇有模有樣地表演干農活。表演結束后,昌薇帶頭獻上掌聲,悄悄給小奇豎起了大拇指。
有了這次表演的成功體驗,小奇逐漸成了班級活動的主力,表演也好,演講、辯論也罷,都可以大大方方地站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
“鼓勵,要能讓學生‘拾級而上,內向的孩子才能自然地走向人群。”昌薇說。
做親子矛盾調和的“溝通之橋”
學生的成長問題有些是性格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造成的。尤其當學生進入小學高年級后,父母的教育方式一旦出了問題,孩子的表現只會越來越糟糕。這時,班主任及時介入就很有必要。
小海總是不交作業,動不動就遲到早退,還經常欺負同學。每次小海在班上闖了禍,昌薇會把他叫到辦公室來,耐心地和他談話。
一天早上,小海破天荒沒有來上學。昌薇打電話給小海的媽媽,結果讓她大吃一驚。原來,早上起床后,小海和媽媽爭執了幾句,媽媽動手打了小海,小海一氣之下奪門而出,家長也不知道他去哪兒了。昌薇囑咐家長趕快去找孩子,但直到中午,小海才來到學校。
吃完午飯后,昌薇問小海:“你早上到哪里去了?是爸爸媽媽把你找回來的嗎?”
他搖搖頭說:“爸爸媽媽沒有去找我,媽媽上班去了,爸爸在家里休息,我是自己回來的!”
“那你這一上午都在外面干什么?”
“我就到楊汊湖菜場去轉了轉,看看別人賣菜……”小海說。
“菜場人多眼雜,萬一你遇上壞人怎么辦?”昌薇心里一陣后怕。
從小海口中得知,小海的爸爸基本不管他,而小海的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三天兩頭打孩子。其實這次也不是小海第一次離家出走,之前小海也離家出走幾次,但最后都能自己回家。次數多了,小海的父母習以為常,不再出門找他了。
昌薇拉著小海的手,溫柔地說:“媽媽打你,你就跟我說,我可以找你媽媽溝通一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是吧?你也長大了,我相信你愿意和媽媽講道理,對不對?”
“對啊,但是媽媽都不聽我說話,動不動就打我!我越來越煩她了!”小海似乎越說越生氣。昌薇明白,小海已經進入叛逆期,打罵只會讓他和父母漸行漸遠。
“我們來分析一下,媽媽一般在什么情況下會打你?她打你應該都是有原因的,是吧?”
“主要是我經常不寫作業,有些時候是同學家長找我媽媽告狀……”說起自己的問題,小海有些不好意思。
“要求媽媽馬上不打你可能不太現實。退一步來講,媽媽出于哪種原因打你,你能接受呢?”昌薇嘗試和小海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是因為沒做作業挨打,我可以接受。”小海有些遲疑。
“這樣,如果你連續3次沒有完成作業,媽媽忍不住打了你,你就要認錯認罰。偶爾一兩次沒完成作業,我可以找媽媽說情,只要補上作業就不能打你,可以嗎?”“可以可以。”昌薇的話讓小海有些喜出望外。
“其他同學家長向媽媽告狀,是因為你和同學鬧矛盾了吧?”昌薇又問。
小海有些不服氣:“又不都是我的錯,我不想跟他們玩,他們還要過來撩我!”
“不是你的錯,那肯定不能打你。不過,就像你希望媽媽能多和你講道理一樣,以后和同學有了矛盾,你能多講講道理,不再動手打人嗎?”昌薇嚴肅地看著小海。
“老師,您說得對,我也要講道理才行!”小海很認同。
“好,只要答應我的事情你能做到,我就去和你的媽媽溝通,做你的‘代言人。”
昌薇特地安排了一次家訪,把她和小海談話的內容告訴了小海媽媽。在小海家里,昌薇和小海、小海媽媽簽了一份“三方協議”,“協議”的大致內容就是,小海要做到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媽媽不能打罵教育,多和小海講道理。遇上小海和媽媽都控制不住情緒的情況,昌薇會作為“中間人”,兩邊協調。
當了一段時間的“中間人”后,昌薇發現小海漸漸不再向她告媽媽的狀了。聽小海媽媽說,盡管小海還是會一個人生悶氣,但離家出走的情況幾乎沒有了。在班里,小海也慢慢地發生著變化,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同學越來越多。在評選“區誠信小公民”時,小海雖然最終沒有當選,但是他得到了36票;在學校朗讀活動中,他朗誦的不是什么名篇,而是和媽媽一起寫的一篇文章,還配上了他從小到大的生活照,臺下好多同學流下了眼淚……
“當孩子與父母有了矛盾,班主任要主動做好親子間的溝通工作,這樣孩子的成長才不會出現偏差。”昌薇說。
“君子成人之美。”教育亦是如此。因為有豐富的育人經驗,昌薇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助推一把,引導孩子走好成長之路。這就是昌薇充實而智慧的教育生活。(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