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兒子放學回到家,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先完成作業再玩,而是看爸爸玩手機。媽媽忍不住了,苦口婆心地規勸兒子。爸爸突然插了一句嘴:“哎呀,不寫就不寫唄,歇一會兒多大的事啊!”兒子看了媽媽一眼,見媽媽目光堅定,才依依不舍地走進房間寫作業。
見兒子寫作業心不在焉,手里還拿著奶奶削好的蘋果,媽媽忍不住又開始教育:“寫作業怎么能三心二意呢?寫完再吃!”此時,一局游戲玩畢的爸爸也出現了:“光學不玩,聰明的娃也變傻。去,玩會兒再寫!”
這樣的情景是否很熟悉?每當媽媽教育孩子時,家里總會出現一個拆臺的人,這個人何止是爸爸,可能還是自詡有教育經驗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教育方法不一致,會對孩子產生什么影響呢?
影響兒童價值觀的形成。媽媽希望孩子好好讀書,爸爸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孩子的內心一定傾向于爸爸,因為爸爸的觀點最符合自己的要求。明確的價值觀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安全感,否則,孩子會失去一種確信的感覺,生活沒有主見,或經常鉆空子,變成“兩面派”,對嚴格要求的一方產生憎恨心理,這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會讓兒童產生負罪感。父母一旦為孩子的教育產生爭執,不僅難以樹立威信,還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認為父母吵架都是因自己而起的。這樣的負罪感容易導致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上問題。
不利于兒童情商發育。父母化解矛盾的方式,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最終變成自己的行為。父母就是現實版的教材。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爭吵,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問題,在集體里往往不合群,不知道如何與人友好相處。
當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一致時,應該怎么辦?
學用“木桶效應”,父母相互支持
一個水桶無論多高,它盛水的高度都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木桶效應。同樣,家庭教育也呈現木桶效應,任何一位家長放棄原則,或放低標準,孩子都會立馬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以躲避懲戒。這一次的教育自然會以失敗而告終。因此,教育需要補上“心太軟”的短板,無論父母哪一方先開啟教育模式,另一方都要幫對方“撐場子”。如,孩子拖拉,晚上10點還沒寫完作業。
媽媽心平氣和地說:“磨磨蹭蹭導致作業沒完成,要是我,肯定不會休息的!”
孩子把臉轉向爸爸,爸爸堅定地說:“媽媽說得有道理!速度快一點就能寫完。”
奶奶在一旁點點頭,說:“我們一家人都覺得不行!你寫,奶奶陪著你。”
盡管孩子想睡覺,盡管孩子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但此時教育無短板,孩子的內心已經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認識:一是作業沒寫完,是自己拖拉造成的;二是今日事今日畢。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孩子重復錯誤行為的概率會低很多。
就家庭教育而言,一定要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如果媽媽愛孩子,先好好愛孩子的爸爸;如果爸爸愛孩子,先好好愛孩子的媽媽。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百分之百按照父親或母親的方式行事,而在于這樣的方式能有效養育孩子,與此同時,夫妻雙方依舊維系著一種互敬互愛的關系。
采用“輪值管理”,理念達成一致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父母不思進取,總想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當父母雙方因為孩子的教育各執己見,不妨采用“輪值管理”的方法。如,第一個月由父親按照他的方法管教,母親不干預,只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對方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到位之處,將日常的指責化為建設性的建議與方法。
如果孩子抱怨爸爸:“從小到大你都沒怎么管過我,現在管我干嗎?”
爸爸無須爭辯,可以說:“養不教,父之過。這是我和媽媽商量好的,比一比誰會陪伴孩子。”
媽媽可以在一旁解釋:“炒菜是不是只能一個人掌勺?如果另一個人在一旁指手畫腳,菜是炒不好的!”
第二個月,父母雙方按照約定更換角色。兩個月下來,父母把教育觀察拿出來一起討論,還可以邀請孩子參與,讓孩子說說最欣賞父母什么樣的陪伴,并給父母的教育方式打分。這樣,父母對教育的整體認知會不斷提升,當雙方的教育理念達成一致時,教育自然會同步。
運用“責任倒置”,教育真正發生
一名女生讀初一,天天手機不離手,還自拍短視頻,一心想成為網紅。媽媽準備沒收手機,但看到女兒一副要死要活的樣子,心也硬不起來,爸爸一氣之下把女兒的手機摔得粉碎,誰知女兒用頭撞墻,直到頭破血流。無奈之下,父親又買了一部新手機給女兒。
女兒沉迷于手機,收掉手機,就等于要了她的命。當孩子的內心已經啟動防御機制,就會用極端的手段對抗父母,這讓家長很焦慮、無助。該如何引導呢?兩個字:談判。
媽媽眉頭緊鎖:“女兒,你現在一門心思玩手機,媽媽也不知道如何幫助你。”
女兒頭也不抬:“我就是學不進去嘛!”
爸爸也語重心長地說:“爸爸平時忙于工作,對你關心不夠,爸爸也需要成長。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們怎么做才好呢?”
女兒抬起頭,看見爸爸眼眶里的淚水,心一橫:“我……我學不好,打工也能養活自己。”
“打工也得掌握基礎知識呀。現在的課本知識,你真的一點都不懂嗎?小學階段不是學得不錯嗎?”
女兒忙岔開話題:“表哥不是也玩手機嗎?爸爸回到家不也玩游戲嗎?”
爸爸似乎意識到問題所在:“表哥雖然玩手機,但是學習從不耽誤。我可以承諾,從今天起不再玩手機,每天陪你讀書1小時,你看可以嗎?”
這樣的交流或談判,父母沒有指責或否定孩子,也沒有發號施令,而是多用協商的語氣,把孩子當作生活的老師,請教她“父母該怎么辦”。女兒最終說出來的方法往往是最適合她的教育方法。這在心理學上叫“責任倒置”。
什么是責任?責任就是邊界意識。如,學習是孩子的事,工作是父母的事。
什么是責任感?責任感,對內是“讀書歸我管,我是老大”的力量感,對外是“我會負責到底”的價值感。
什么是負責?負責是“學習是我該做的事兒”的自覺行為。縮短“說到”與“做到”之間的距離是讓孩子擁有日臻強大的執行力。
沒有真誠溝通解決不了的問題,不把孩子擋在生活之外,讓孩子體諒父母,了解自己,調動自身的內驅力,才是最佳的勸學方式。當親子關系慢慢變得融洽,當父母、子女真正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才有可能真正發生。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