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閱讀教學的基本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落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教學目標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新課標要求、單元目標、文本特色和學情特點。教學目標的落實主要通過有效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圍繞目標組織教學能夠使教什么更明確,使怎么教更具體,使閱讀課堂教學變得更高效簡約。
關鍵詞:教學目標;單元目標;文本特色;學情特點;教學活動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語文閱讀教學不斷研討的問題。在“雙減”背景下,這一問題變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的有效方法在于確定、落實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變化的期望。達到什么樣的期望值,通過怎樣的教學活動能夠達到,這關系到教學目標的確定和落實。教學目標的確定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教學目標的落實解決的是“怎么教”的問題。
筆者以自己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講授的《三峽》一課為例,談談教學目標在教學中的確定與落實。
一、目標的確定要有四重意識
(一)課程意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的總體標準。2022年版新課標強調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圍繞核心素養,但不能將其四個方面簡單羅列,而是既要有所側重,又要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是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得以發展的。因此,教學目標主要從語言建構的角度設定,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實現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自信的提升。
2022年版新課標在“閱讀與鑒賞”要求中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三峽》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以新課標為依據,并在教學中具體落實。
(二)單元意識
統編教材每個單元都設有單元導語,明確指出了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單元導語指出了本單元的人文素養目標和語文素養目標。依據上文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人文素養目標是在語文素養目標的落實中完成的。因此,落實語文素養目標,自然就實現了人文素養目標。單元導語對語文素養的要求主要為: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
2.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體會作者寄寓的情懷;
3.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
目標1和目標3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語言運用”,目標2指向“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目標1是文言文學習的必要內容,也是實現目標2的基礎。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目標1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完成。可見,目標2是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單元教學的重點。
(三)文本意識
單元目標不是靠一篇文章的教學就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每一篇課文教學中分解落實,這就需要考慮文本與單元目標的適恰性,考慮文本適合落實單元目標中的具體要求。
《三峽》是一篇寫景散文,其語言凝練生動,景物特點鮮明,富有意境之美。富有意境美這一特色,適合落實單元目標中的“借助聯想和想象,走進詩文意境”。景物特點鮮明也是本文的顯著特色,雖然單元導語中沒有感知景物特點這一目標,但感知景物特點是走進意境的前提,可以作為核心目標的輔助目標加以落實。
(四)學情意識
本單元目標1為:“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感知內容大致包括感受景物特點、感知文章的意境等。從學情考慮,八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積累,而《三峽》一文注釋詳盡,學生能夠結合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理解文意,個別疑難字詞也可以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解決。因此,疏通文義不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從文體來看,學生以前所學文言文大都以記敘類為主,情節性較強。《三峽》是學生初次接觸寫景散文,品讀鑒賞文本應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三峽》一文的鑒賞點很多,但在本單元需要根據單元目標進行選擇。因此,借助聯想和想象,走進文章意境,感受三峽景物之美應是課文鑒賞的要點。
基于對新課標、單元目標、教材、學情的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
2.感受三峽的特點;
3.借助聯想和想象走進文章意境。
這三個目標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完成目標1,第二課時完成目標2和目標3。
二、教學設計要有目標意識
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一切課堂活動都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故筆者對《三峽》第二課時的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一)解字,了解特點
教師出示“峽”這個字,讓學生觀察:“從字形結構來看,什么是峽呢?兩山夾水是峽的特點,三峽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設計意圖:了解“峽”的特點,為學生從山水角度理解三峽的特點奠定基礎。
(二)讀文,尋找特點
學生自讀課文,尋找體現三峽山水特點的句子,圈點批注,然后進行展示交流。下面是這一環節課堂實錄的節選。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這句話描寫了三峽的山的特點:七百里的連山,沒有一點空缺的地方,可見三峽的山是連綿的。
師:你覺得哪個詞最能體現山的連綿?
生1:“連”這個字。
師:你還能發現其他的詞嗎?
生1:那么長的山,竟然沒有一點空缺中斷的地方。
師:很好,我們要仔細研讀,關注那些看似平常卻極具表現力的語句。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山,遮住了太陽和月亮,可見三峽的山是十分高峻的。
生3:我覺得“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也寫出了山的高峻。正午是太陽升得最高的時候,半夜是月亮升得最高的時候,這兩個時間看到太陽和月亮,說明三峽的山非常高。
師:你和前面同學找到的句子都體現了三峽山高峻的特點,比較一下,這兩個句子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2:“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是直接描寫,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是側面描寫。
師:分析得非常好。作者從兩方面展現了三峽的山的高峻。
……
在學生分析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共同總結出:三峽的山連綿、高峻;三峽的夏季水流洶涌湍急,春冬水流和緩,景色秀美,秋季水少谷空,景色凄清。
設計意圖:分析三峽山水的特點是在品析語言的基礎上完成的,對詞句的精敲細品以及對寫作手法的分析,引領學生深入體會三峽山水的特點。
(三)誦讀,把握特點
學生從古典名曲《平沙落雁》《漁舟唱晚》《將軍令》中,為三峽的不同季節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配樂誦讀。《平沙落雁》沉郁凄涼,適合秋季;《漁舟唱晚》舒緩優美,適合春季和冬季;《將軍令》急速奔騰,適合夏季。不同特點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的誦讀渲染了氣氛。
設計意圖:教學千法讀為本,誦讀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有效途徑,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配樂誦讀,能夠幫助學生對三峽的特點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梳理,研討特點
繪制思維導圖,梳理寫作思路,然后引導學生小組研討:文章為何先寫山,后寫水呢?寫水為何先寫夏季水流的特點呢?
小組1:“峽”的特點是兩山夾水,山是峽的外圍,水是峽的內在,所以先寫山再寫水。而三峽的山給人雄壯之感,夏天的水也給人壯闊之感,所以承接山勢寫水勢,先寫夏天的水。
小組2:因為山勢的高峻才形成水勢的湍急,所以先寫山,后寫水。而夏天的水最為湍急,所以先寫夏水。
師:所以,文章的寫作順序也是由三峽的特點決定的。
設計意圖: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使學生深入理解三峽山水的特點。
以上四個環節緊緊圍繞教學目標1展開,使學生逐步深入地感受三峽的特點,并為完成目標2奠定基礎。
(五)示范,方法展示
教師根據“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進行拓展,配樂朗讀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然后,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和學生分享自己聯想的方法。
方法一:
素湍綠潭清泠的水聲清涼的水汽混著草木的清香
師:由視覺聯想到聽覺、觸覺、嗅覺,由一種感官聯想到多種感官,這種一條線式的聯想方法還有哪些?
生:由近及遠,由靜到動。
師:這種聯想,叫作鏈條式聯想。
方法二:
連綿的群山
倒影? ? 青翠的樹木
飛鳥的影子
師:由一個事物聯想到多個事物,這樣的聯想我們把它叫作點面式聯想。
(六)體驗,交流互評
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運用教師分享的方法,展開聯想和想象,寫成一段文字,然后小組交流,體會其中的意境。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授之以漁”不如帶學生直接去“打魚”。教師示范,將聯想和想象這一抽象思維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學生在聯想和想象的實踐中,體會文章或雄奇,或清幽,或凄婉的意境之美。
以上環節緊緊圍繞教學目標2展開,由教師示范到學生實踐,帶領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意境。
從《三峽》課例來看,這是一節典型的目標教學案例,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中起著內容定位和活動引領的作用。從教學效果來看,目標教學避免了閱讀教學的隨意性,也保證了學生在本節課能夠學有所獲。在目標引領下,教什么更加明確,怎么教更加具體。教學內容由繁瑣化為簡約,教學形式由散亂走向集中,實現了閱讀課堂的精簡且高效,可以說,這樣的課堂教學簡約而不簡單。“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堂教學的高效顯得更為重要與必要,目標教學法無疑是提質增效,突破閱讀教學瓶頸的有效策略。
作者簡介:趙哲(1977— ),女,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初級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