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VR技術作為新時代的熱門發展領域,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同時,也逐步被應用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多個層面,學習、娛樂、軍事等領域都進行了VR技術的應用嘗試。在新時期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利用VR技術展覽文物,減少文物本身被展示的時間和暴露接觸的風險,成為一種新的途徑。本文首先分析了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作用,而后探析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中VR技術應用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VR技術應用到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具體應用形式和應用策略,目的在于推進VR技術與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融合,提高博物館文物保護的質量。
關鍵詞:VR技術;博物館;文物保護
VR技術全稱為“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連接裝置,將人的感覺器官與計算機連接起來,通過計算機技術制作的模擬畫面,是使人產生沉浸式體驗的技術。VR技術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VR技術對于抽象事物具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如被損毀的歷史遺跡等,可以通過VR技術復原,并且讓人可以沉浸式地體驗較為真實的場景。現代VR技術還結合了人體多種感官模擬技術,為使用者營造視覺、聽覺、觸覺、嗅覺于一體的超真實虛擬現實體驗。在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中,VR技術也有用武之地,利用VR技術,構建博物館文物保護數字化新模式,用新技術實現文物保護的新發展。
VR技術作為新時代新技術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技術層面越發趨于成熟的同時,應用層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社會生產,還是大眾娛樂,又或是文物保護、數字展覽等都應用了VR技術。由于VR技術獨特的屬性和應用方式,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VR技術能夠發揮多個方面的作用。
(一)通過VR技術減少文物與外界接觸
VR技術應用到博物館中,可以有效地減少文物與外界接觸,在以往博物館的文物展覽過程中,為了充分展示文物的細節,讓游客更直觀細致地參觀文物,很多時候都會將文物置于明亮的燈光照射環境或者與游客距離較近的地方,這就增大了文物損壞的風險。很多文物由于被埋藏在地下已達上千年,理化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在展出中一旦環境參數控制不當,就會對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游客的行為也會對文物產生威脅。一直以來都有新聞報道游客損壞文物的事件。VR技術則可以通過構建模型、放大模型,將文物放大,從而實現更全方位的細節展示,并且可以實現展出與文物本體的脫離,游客利用VR影像細致參觀文物,文物本體則放在安全的距離和設備內,讓游客與VR中的影像對照,增強了游客參觀細致度的同時,也能夠更好保護文物,降低文物損壞的風險。同時,利用VR技術還能夠實現文物的全程無接觸展覽,因為文物本體和展覽可以獨立開來,也就不需要每次展出前后都采用人工擺放的方式,可以將文物固定在特定地點,根據文物的位置調整VR的展示形式,也能夠避免文物在搬運和擺放過程中被破壞。
(二)通過VR技術創造文物展覽場景
VR技術對于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展覽的另一重作用是創造文物展覽的場景,提升文物展覽效果。在傳統的文物展覽中,大部分文物都是以孤立形式展出的,無法復原文物在歷史上的真實使用場景。但是VR技術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利用VR技術可以將文物的歷史形象與使用場景真實生動地構建出來,游客在參觀文物的時候,配合這種場景,便能夠理解到文物在歷史上的本來用途,了解古人與文物之間的關系,進而了解文物背后的歷史底蘊。同時,利用VR技術構建的文物展覽場景,還可以將多種不同的文物放置在同一場景中,構建出完整的古人生活畫卷,讓參觀者了解文物之間的關聯性,對古代歷史、生活方式等也有更深入的認知。
(三)通過VR技術豐富文物展覽體驗
VR技術還能夠豐富游客在參觀文物過程中的體驗,以往的博物館文物展覽,游客的參觀體驗以看為主,并且看的細致程度、視覺感受受到博物館環境的影響,也存在許多不足。而利用VR技術,可以為游客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讓游客在參觀文物時,不僅可以看到,還可以聽到、嗅到等,為游客帶來多感官的體驗。
VR技術是立體且直觀的展現方式,通過三維的呈現方式把文物相關背景呈現在游客眼前,帶給游客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讓游客能夠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體驗古人的生活,豐富游客的精神生活。
從當前博物館的文物展出業務和文物保護業務實際出發,VR技術可以在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形式是多元的,既包括文物展出階段的保護,也包括文物修復中的保護等,VR技術搭建的數字化展出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博物館工作質量,增強展覽效果和修復效果。
(一)在線展示與異地參觀
當前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展出環節中的主要應用形式就是在線展示,搭建在線數字化博物館,為全國各地的民眾提供異地參觀的機會。傳統在線展示模式為圖片和音視頻展示,不夠生動與立體,VR技術應用其中之后,能夠打造沉浸式的線上數字化展館。通過VR設備的信息采集與場景創造功能,在線復原整個博物館的內部情況,并且游客還可以在博物館內走動參觀,實現與線下參觀的高度一致性。隨著VR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當前國內還出現了虛擬場景結合博物館實景的在線展覽模式,即依托博物館實景,為文物創設虛擬場景,當游客游覽到特定文物的時候,可以選擇瀏覽文物相關的虛擬場景,進一步優化游客的線上參觀體驗。線上參觀打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異地游客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參觀博物館,異地參觀的效率被大大提升。
(二)文物古建數字化修復
VR技術在博物館的文物古建修復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傳統時期的文物古建修復工作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文物古建沒有完整的參照物,修復只能夠憑借修復者的經驗和平面圖形開展,很容易出現細節修復錯誤,或者修復出來的成品與文物本來面貌存在極大差異的情況。而利用VR技術,可以在修復工作開始前搭建文物古建的模型,并且將其中的細節放大,通過參照一系列的模型,能夠最大限度保障文物古建修復的準確性,優化文物古建的修復效果。
利用VR技術進行文物古建修復,能夠對文物的制作過程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對于解析古代生產技術和古建修建流程都有幫助,這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古代手工藝和建筑工藝的有效途徑。
(三)虛擬文物展示

在博物館文物收藏和展示中,有很多文物本應成套但卻殘缺不全的情況,比如十二生肖銅首,在線下的實物展出中,因為文物不全,會嚴重影響文物的展出效果,對文物之美和文物內涵的呈現產生阻礙。利用VR技術則可以將殘缺不全的文物以虛擬的形式復原出來,補齊整套文物,將一整套文物的效果全面呈現出來,讓參觀者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物背后深藏的歷史底蘊。
鑒于當前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狀況,結合VR技術的實際應用形式與需求,本文提出了以下幾條發展博物館VR技術的策略,從多個角度出發,構造全方位的VR技術應用體系。
(一)加強VR技術普及推廣
針對VR技術普及程度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在后續的博物館建設中加強對VR技術的普及推廣和宣傳教育。
一是加強博物館內部的VR技術普及推廣,針對館內的工作人員,開展VR技術普及教育,充分展示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當中的重要性,培養博物館內部人員的VR意識,讓內部人員對VR技術的應用和建設足夠重視,從而主動建設博物館的VR系統。
二是加強博物館對外的VR技術宣傳教育。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對前往博物館參觀的游客進行VR技術的推介,讓游客從思想上愿意接受VR技術,對VR技術支持下的博物館展覽產生參觀的興趣,變游客的不敢嘗試、不敢體驗為主動選擇,將VR技術推廣開來,同時加強對游客使用VR設備講解說明,避免設備損壞。
(二)提升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水平
針對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水平不足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提升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水平的策略。
一是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建設。通過購入專業設備和專業軟件,搭建VR技術硬件平臺和軟件支撐系統,保障VR技術支持下數字博物館能夠在技術層面暢通無阻。同時,在軟硬件設施方面,還需要建設博物館內部的管理組織,負責日常的維護與更新。

二是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制度建設,通過制度規定,將數字化工作滲透到博物館工作的各個環節,增強工作人員的數字化意識。通過制度對VR技術的使用、維護、更新、淘汰等進行規定,保障VR技術在合理范疇內得到最大化利用,提升博物館數字化水平。
(三)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
針對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
一是改革國內高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博物館相關專業中開設VR技術有關的課程,開設數字化課程,從高校階段培養人才基本的VR技術能力和數字化意識與能力。
二是加大博物館內部人員中的VR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從博物館內部選拔人才開展培養,優勢在于能夠縮短人才培養周期,提升人才的實用性。因此需要選拔人才,開展培訓,博物館給予物質支持,建立長效的VR技術人才培養機制,為博物館源源不斷輸送VR技術人才。
綜上所述,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既是我國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必然發展方向。VR技術對博物館文物保護的多重作用決定了VR技術建設的必要性,而當前博物館VR技術建設的多種問題又使得在后續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VR技術的普及、提升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水平和加大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實現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高質量應用。
作者簡介
孫輝,男,漢族,山東棗莊人,文物博物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系列。
參考文獻
[1]劉芬.淺析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優勢與前景[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13):102-105.
[2]劉云曉.VR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J].東方收藏,2021(1):100-101.
[3]欒振芳.博物館文物保護中VR技術的應用分析[J].科教導刊,2020(23):162-163.
[4]李維蹈.VR技術與博物館展陳設計的融合發展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216-217.
[5]洪秋月.探討VR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的應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9(7):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