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彤 陳柯宇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1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經濟持續恢復、呈回升態勢,要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過去3年,云南省中小微企業貸款年均復合增長11.64%,累計增量4879.90億元,比疫情前三年增加1683.89億元。從數據可以看出,全省金融機構以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作為指引,不斷優化信貸產品。這其中,動產融資作為新興融資工具,對于打通融資渠道的難題成效凸顯。據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顯示,截至目前,金融機構、企業等登記常用戶達1472戶 ,新增注冊340戶 ,新增登記15.88萬筆、同比增長106.8%;新增查詢26.27 萬筆、同比增長215.4%,夯實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隨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動產融資”這項新業務成效不斷顯現,金融“煥新”助力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相應的貢獻。
政策助力動產融資擔保工作快速推進
實體經濟要發展,打通融資難題是關鍵。人民銀行發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顯著提升,涉農貸款增速持續增長,較好滿足了實體經濟資金需求。《報告》披露的數據中,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和綠色貸款增速顯著高于一般貸款增速,說明結構性貨幣政策在持續發力。這其中,離不開銀行機構優化動產擔保融資業務,進一步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有效推動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動產融資業務”是指企業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動產或貨權為抵/質押、或銀行對企業動產或貨權進行監管的授信業務。動產融資擔保通過流動資產作為抵押品,以負擔得起的利率向借款人提供更多的信貸渠道,有效拓寬了實體產業的資金獲得率。動產融資作為一種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的“新業務”,正在快速發展。自2020年底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統一的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公示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實現市場主體在一個平臺上辦理動產和權利擔保登記,這就為動產融資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2022年9月20日,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動產和權利融資業務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我國發展動產融資的總體要求、基本原則、重點方向、業務創新、風險管控、組織實施等方面做了系統全面的規定。這也是繼2021年我國推進動產和權利擔保統一登記之后,系統性完善我國動產和權利融資制度的關鍵舉措,以進一步營造公平便利營商環境為導向,以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為目標,推動銀行機構加大創新力度,在加強風險管理的同時,加大金融幫扶實體經濟的能力。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就是抓住了當前我國營商環境最薄弱的環節,為我國在更高水平上進一步安全規范、便利企業融資、優化營商環境加碼助力,快速推進動產融資擔保工作的發展。
云南動產擔保融資“量增面擴”
2022年,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云南省財政廳、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以下簡稱“昆明中支”)聯合制定出臺《關于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若干措施》,明確昆明中支將“發揮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作用,拓寬抵質押物范圍,便利小微企業融資”納入云南省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十大專項行動,推動出臺“一系統一平臺”專項推廣方案,并制訂系列推廣動產擔保融資服務的工作方案。在一系列錨定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深化動產擔保融資服務的舉措下,云南省金融機構不斷夯實動產擔保融資服務水平,優化相關信貸產品,為全民提升云南省營商環境,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數據顯示,省內國有及股份制銀行均接入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并注冊為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常用戶,2022年,新增地方法人機構富滇銀行接入,全省實現機構類型全覆蓋。云南省在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新增成交2819筆、融資金額926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融資金額占比90.63%,成交筆數較2021年多增511筆、增長22.14%,應收賬款融資筆數及金額均排名全國第十。同時,云南省在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累計開通用戶7.46萬戶,新增開通1.1萬戶,其中中小微企業用戶4.2萬戶。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注冊金融機構、企業等登記常用戶達1472戶,且新增注冊340戶。有效實現了動產擔保融資服務的“量增面擴”發展態勢,精準滴灌了實體經濟發展。
拓寬產業鏈發展 優化供應鏈融資
小微企業作為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之疫情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受到的沖擊更大。相較于傳統不動產抵押的融資“門檻”,供應鏈金融能夠充分盤活小微企業的各類動產,利用小微企業的動產融資,解決小微企業不動產抵押物不足的問題,供應鏈金融對于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昆明中支積極推廣“核心企業+中征平臺+銀行+中小微企業”模式在曲靖市、楚雄州、文山州等地落地,創新推動“核心企業+中征平臺+銀行+農戶”模式在臨滄市落地,對平臺確認債務較為活躍的核心企業推廣電子簽章與在線確權,實現全流程線上、高效、可持續的供應鏈應收賬款融資。截至2022年末,已推動形成線上規模供應鏈34條,支持320家供應商企業累計獲得融資989筆、融資金額129億元,其規模覆蓋昆明、楚雄、曲靖、紅河、玉溪、臨滄、文山等州市,有效地支持了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
金融業要回歸本源,需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這其中,如何增強金融服務的可得性顯得尤為重要。為進一步加大完善金融機構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昆明中支持續推動動產和權利擔保品拓展,在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中,登記類型涵蓋了生物資產、環境權益、生產設備及產品、收益權類等品類齊全的動產和權利擔保品,同時推廣建立“應登盡登”機制。在相關政策指引下,省內金融機構陸續創新推出“云農貸”“金牛貸”“智慧畜牧貸”“生豬活體抵押”“活牛抵押貸”“植物活體貸款”等信貸產品,截至目前,已投放動產擔保融資信貸產品超過200個,其擔保品種類涵括環境權益、活體畜禽、生物資產、清潔能源發電收益權以及存單倉單提單、存貨、生產設備、原材料等品類齊全的動產和權利擔保品。
“綠色融資”助力生態資源轉化經濟效益
云南省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需要在保護好綠色生態資源的前提下,合理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提升。近年來,云南省金融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雙碳”工作的推進,依托云南省委、省政府碳達峰碳中和一系列決策部署,在《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云南省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指引下,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創新綠色融資途徑,積極為綠色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2022年以來,在動產融資相關政策支持下,云南省實現了多項新興綠色融資業務落地,如碳排放權配額質押、林業碳匯質押、“核心企業+農戶”供應鏈應收賬款質押、“碳減排支持工具+動產融資服務”、生物資產抵押融資業務等。同時,以光伏、垃圾焚燒、水資源等清潔能源發電收益權質押,存貨質押、保證金質押、存單倉單提單質押、生產設備及原材料抵押,以及各類商務、勞務、租賃等合同項下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突破性發展,發揮了動產擔保融資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
這其中,林業碳匯作為碳交易的產品之一,利用森林的儲碳、固碳功能,通過造林、再造林和專業化、人為化的森林經營管理等活動,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關規則將碳匯減排量進行交易,讓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獲得的碳匯減排量得以實現價值化。在該業務范圍內,作為林地、森林面積均居全國第二位的云南省,擁有非常豐富的“碳匯”資源。為把握住林業碳匯的發展契機,云南省金融支持林業碳匯業務“兩開花”,實現了“雙零”突破。在金融資金支持上,農業銀行寧洱縣支行以“林業碳匯未來收益質押+林權抵押”模式,向普洱科茂林化有限公司發放1200萬元專項貸款實現云南首筆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實現了“環保+收益”齊發展;在林業碳匯保險方面,國壽財險云南分公司為文山金文山豐產林有限公司的22.39萬畝林木提供300萬元碳匯損失風險保障,該保險結合碳匯交易市場價格,將林木蓄積量轉換為碳匯指數,在保障火災的基礎上,擴大凍災、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責任,當保險林木因以上原因造成固碳量損失時,保險公司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合同約定標準補償碳匯損失。作為云南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該碳匯指數保險的落地,實現了林木保險保障責任、產品模式的“雙創新”,有利于林木碳匯資源的救助和恢復。
在這兩項林業碳匯金融產品的創新突破落地的同時,省內的林業碳匯相關業務也吹響了“沖鋒號”。自此,光大銀行、富滇銀行、農信聯社等機構也相繼成功落地林業碳匯、林業碳匯預期收益權、碳排放權質押貸款三項環境權益質押貸款。截至2022年末,云南省綠色貸款余額5130.46億元,同比增長28.13%,其中投向森林、碳匯林、碳匯漁業資源培育產業的綠色貸款余額81.6億元,林業碳匯質押相關的金融業務盤活了云南省位居全國前列的森林資源,助推了云南省“青山綠水”變“真金白銀”。
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全省金融系統堅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拿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真抓實干,透過銀政聯動,加快動產擔保融資服務與信貸產品服務融合創新,推動動產擔保融資服務走深、走實。隨著更多穩增長、穩預期的措施相繼落地,實體經濟發展的信心和預期正在逐漸加強,云南省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融資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精準滴灌實體經濟發展成效將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