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
內容摘要: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一部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內容廣博,打破階層局限取材廣泛,無所不包。本文從民本文化觀和民本民生觀兩個方面窺探他對社會百態、百工千業的拳拳之心。沈括的文化觀內涵包涵:教民化民、興學撫民、等民齊觀三個方面的內容,他在為官期間踐行著重民順民、厚民護商、重民利民的民生觀思想。沈括的民本思想對當今建設和諧社會諸如追求美好生活、培養“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拓展新時代的先進價值觀念仍有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沈括 《夢溪筆談》 民本觀
北宋是一個學術思想相對自由、開放的時代,學術思想界注重探索、創新的學術風氣,為提倡格物致知、重義理的宋學的的誕生提供溫床。因此,宋代的很多學者會注重將學術經驗與政治實際相結合。這種寬松的學術環境影響了沈括,他一生著述繁多,而集他一生所成著成的《夢溪筆談》(后文簡稱《夢溪》)就很好的反映他的所思所想。但是學界對于沈括與《夢溪》的研究則重在他的科學成就方面,但沈括的思想研究尚未形成體系。因此筆者想盡微薄之力,對沈括民本思想方面進行研究。以《夢溪》為文本,探幽索微,鉤沉研尋沈括的民本思想及其影響。研究該論題有助于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北宋文人民本觀中的實用性,對現代社會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民為邦本,本邦固寧”源于西周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為歷代儒家賢哲所傳承。沈括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其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響。與傳統民本觀相比,沈括的民本觀在繼承儒家仁政的基礎上,吐故納新融入興學護民的民本文化觀理念。學界對《夢溪》人事卷和異聞卷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胡道靜的《沈括的自然觀和政治思想》以《夢溪》為依據論述沈括辯證的自然觀和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曹曉飛的《沈括思想研究》通過研究沈括的《夢溪》分析他在政治、科技、民生等層面的思想內涵;周淑萍在《兩宋孟學研究》中通過對比沈括所寫的《孟子解》和《夢溪》分析其對兩宋孟學民本思想的貢獻。前人對沈括的民本思想研究小有成就,但仍有可拓展的空間。本文據以《夢溪》的記載,主要對沈括與《夢溪》、《夢溪》中關于民生官政的記載以及其民本觀的內涵。
一.沈括與《夢溪筆談》
沈括號夢溪丈人,是北宋的政治家和科學家。其父因病去世后恩蔭入仕。他在宋神宗期間參與王安石主導的熙寧變法踐行民本思想。王安石被罷相后,沈括仕途坎坷。永樂城之敗后被貶黜,政治上郁郁不得志。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雖謫居鄉野,但沈括仍不改其志向:為民之心,灰朽未忘。官方正史對沈括評價極高,《宋史.沈括傳》有言“沈括于天文、方志、律歷、醫藥、音樂、卜算等等學科門類,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述”,他廣博精深的知識底蘊給他的創作帶來源源不斷的靈感,而且在多個領域都具有很高的造詣。在他的奏疏、詩文中,我們即可探尋到他濃厚的人文思想,而他人文思想的突出之處在于他深邃的民本觀。民本觀成為他寫這本書記錄民生相關活動的動力。
沈括在潤州完成了這部創作時間長達七年的宏篇著作,因在夢溪園完成該書,又因其深居簡出僅有筆墨紙硯為伴,故將之命名為《夢溪筆談》。在《夢溪》的序言中談到,他所創作的內容都是“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一事于筆,則有所悟言……率意談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它共有二十六卷,此外還有《補筆談》兩卷與《續筆談》一卷。此書內容廣博,涉及眾多學科門類,沈括因此被譽為“稀世通才”。《夢溪》既是沈括宦途失意時聊以自慰的作品,又是沈括對販夫走卒重視的體現和對布衣黔首技巧發明的敬意。
二.沈括民本觀的內容
民本思想是中國政治場上歷代不息的執政御民之術。在北宋演變為先天下憂,后天下樂的先人后己的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濟世精神。《夢溪》作為沈括的一生見聞的筆記體“回憶錄”,以筆寫其心。從《夢溪》的內容可知,他是民為邦本、愛民厚生的儒家民本思想身體力行的代表人之一。本文從民本文化觀和民本民生觀兩個方面窺探他對社會百態、百工千業的拳拳之心。
文化觀是指一個人對自然、社會、人本身形成的基本看法和觀點。沈括以人為本的文化觀是他民本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主張興學護民,認為可用禮樂詩書治民,通過創作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宣傳政治教化。他以筆記體撰述《夢溪》,即使是目不識丁的百姓也可以通過說書人的傳頌擴大百姓的見識。沈括以民為本的文化觀內涵:教民化民、興學撫民、等民齊觀。
沈括在《夢溪》異聞卷中記載很多民間風俗變遷教化百姓。《柘枝》記載了柘枝舞的舞蹈演變,柘枝舞本是西域胡人的舞蹈,唐代流傳到漢族地區,并逐步漢化。從雙人舞到演變成集體舞。后來宋詞興起,柘枝舞盛況不再,樂曲亡佚甚多。由此百姓可以粗淺了解柘枝舞的演變。異族服裝的風尚在宋代很是盛行,為了讓內地百姓了解胡人服飾,他在《夢溪》中專門記錄窄袖短衣的胡服。他夸贊胡服的實用性,認為該服裝適用性廣,“窄袖利于馳射,短衣、 長勒皆便于涉草”。鄉野村夫耕耘樵砍穿的衣服就借鑒了胡服中窄袖短衣的樣式。通過對這些民俗風情的記載,不僅表現他對民俗文化的重視,更是為了摒棄北宋初年“浮華作風之氣”,由《柘枝舞》的興衰演變警示世人反思耽迷娛樂。
撫民教化是傳統民本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沈括對此極為推崇,但他的教化主張更為務實。他指出“粟多民庶,養之必使其方”,即統治者在富民欲民時要進行禮樂教化,以實現天下大治。沈括在《夢溪》中記載了很多官員興學的例子,如崇德縣令吳伯舉興學傳播儒學、杭州知府蒲宗孟重修學校等。這些文字傳遞出沈括對興學教化的支持和推崇。沈括除了通過文字上對他人興學的記載表達自己興學主張,他還用超出的科學思想解釋奇象異事以安撫民心。時人畏懼的“蚩尤血”現象,他指出“蓋蛇蜃所化,如石蟹之類”,即池鹽結晶致使池水變紅。通過他對異象解說,使當時一些邪方術士說“天降異象”的謠言不攻自破,安撫了惶惶不安的民眾,提高民眾對世界正確的認識。
《夢溪》書中記載了很多百工的發明,這體現了沈括樸素的平民人才觀。他在《長興集》中說道:“至于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于圣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強調了市井百工的重要性。在書中更是詳盡記敘市井阡陌之人的發明創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水工高超以三段分壓作業法疏通黃河堵塞;木匠喻皓把個人營造經驗編撰成《木經》等。通過《夢溪》的記載,古代平民技術工人的勞動和智慧得以被現代人們所知,為我們打開在正史之外研究古代平民的另一扇門。
除了以民為本的文化觀外,沈括的民本觀內涵還與民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他為官后調任各地目睹土地兼并給百姓帶來的困苦,深知稼穡艱難。沈括主張民本觀將民與天同齊,“天即民也”。他在《夢溪》中寫道“許國之心,灰燼未忘”,堅定要輔國安民、厚民謀利,并在為官期間踐行著這些思想:重民順民、厚民護商、重民利民。
荊公新學以研孟之風盛行,沈括深受影響并在政治實踐中力行重視并順應大眾民意的理念。人事卷記載了他在杭州就任時發生饑荒所進行的救災措施。他首先聽取民意“發司農之粟”開倉救濟;其次看到“工價至賤”,募民“大興土木之役”,“既已恤饑,因之以成就民利”。通過公共工程創造就業刺激內需,來緩解社會矛盾,可以說是古代的“凱恩斯主義”。時值西夏入侵,官府大肆征用民車。沈括了解這個情況后,直言進諫“民間輜車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民車笨重行速慢不符合戰車的標準,不建議征用。皇帝采納此意見歸還民車。無論是治民救災還是朝堂論道,沈括都以百姓所思所想為先,踐行著民生無小事的民本觀。
沈括繼承孟子重民思想,但反對抑制手工業、商業等“末業”的發展。他認為善政之道,惟在養民。《夢溪》中記載了他在財賦稅收方面的措施,他主張稅收以“政事修,不失業”為前提,還主張簡化稅收機制:夏秋兩季納收各地名物煩碎合并征收。這種與孟子“關市有征”一脈相承的經濟思想,在他為官和熙寧變法期間得到踐行。宋神宗時欲在河北西路等地施行榷鹽制度補充軍費,因官府榷鹽價格不菲,民眾青睞蜀地的私鹽。市易司欲禁蜀地的井鹽生產。沈括向宋神宗力陳禁私鹽的危害,最終使神宗放棄堵塞私井的意圖。這些人事奏對字里行間透露著沈括厚民護商的民本意識,還對后世涉及民生各業的經濟的政策有很大的啟發。
沈括繼承了孟子以農為本的思想,他認為:“唯民是務,誠以天下之本”。他主張給民“恒產”認為百姓應該擁有自己的土地:八家為井,井九百畝,其中以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雖填九一,田中之廬,家二畝半,出于公田,其實亦什一也。沈括為官期間,勸課農桑、獎勵耕織,還重視宣傳農業新技術。如《夢溪》異聞卷中涉及沈括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創新性措施:元豐年間,慶州發生粘蟲蟲災,引來一種“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的昆蟲遮天蔽日飛來專吃粘蟲,十日后,蟲災停息。他通過記載以蟲治蟲、桂屑除草等生物防治措施,讓民眾了解害蟲防治可以促進農業生產。這些措施無一不體現沈括重本利民的民本觀。
三.沈括民本思想的現代價值
沈括積極鼓勵倡導民俗文化發展的文化觀和重視教化安撫民心的民生觀的內容,以古用今,沈括民本思想中的一些內容對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仍適用,以人為本,服務社會,說到底是要以人為中心。通過宣傳傳承或宣傳沈括民本思想的內涵,影響并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大放異彩。沈括的民本思想對當今建設和諧社會諸如追求美好生活、培養“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拓展新時代的先進價值觀念仍有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沈括主張在政治上要重民順民,強調治國要愛民、關注民生。他主張明主施政,應“順民心而平和”。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輔國安民以安民為先。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沈括以重民思想的精華,問政于民進行大刀闊斧地“仁政”改革,關注民眾利益降低行政管理損耗,特別是要關注底層弱勢群體,給予他們一些政策傾斜。沈括在淮南大饑荒中就是以民為先,根據國家授予的地方行政權和本地的糧食儲蓄量靈活開倉救濟,救濟對象主要是無升斗之粟的窮苦人民。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官吏面對突發的公共危機都能利用地方行政自由權采取緊急應對措施。因而在構建現代和諧社會中,若是遇到突發性危害公眾事件,地方的官員要有靈活變通精神,根據省級人大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利進行積極行動,出臺緊急條例依法征用一些社會資源,救民于危難之中。畢竟,行之有效的緊急措施及時出臺能救民于水火之中。人在法下,面對突發事件利用現有法律賦予地方的權利進行積極的法律行動,做到安民保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人民的力量是無限的,人民安則國安,人民興則國興。”沈括的民本思想著眼于對各行各業人民價值的肯定和“天下為公”視域下的平等,對當代社會和群體突發的矛盾化解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其次,沈括認為在經濟上要惠民利民,即惠民重在實惠,注重經濟上的好處,給民眾帶來更多的經濟紅利;利民則兼有惠民和便民的意思,都是利民措施。在稅收方面給予相應的減免,減輕人民負擔。沈括所記的蘇昆長堤至今仍便利百姓。他所提的簡便稅收機制仍為后世所借鑒,簡化稅收與降低稅率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的積極性。沈括提倡“百工其業至微,猶不可覷”促進了明清手工業發展。此外沈括還重教治學,國家財政支出要向教育傾斜,科教興國是百年大計,要以民為本,更要以經濟為支撐。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從經濟基礎惠澤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等方面那。而且經濟政策是否惠民利民是民心向背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綱領就是從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的。沈括重民利思想對于人們促進經濟發展好追求美好生活產生積極作用。
最后,沈括指出在文化方面教民撫民,即要教化百姓安撫民心。沈括以綿薄之力辟謠一些異聞奇說,提高當時目不識丁的群眾對世界認識的正確性,指導農民進行科學生產。因此在貫徹科教興國的同時也要傳承傳統的中華文化,“人情不相遠,千余年前冠服,已嘗如此。其祭器亦有類今之食器者”。畢竟像沈括筆下文化傳承完好的情況是很少的,宋代的衣冠發服,一脈相承前朝,至清剃發易服,近代西學東漸,穿著發飾已經面目全非了,而今韓流日風在青少年中盛行,韓國流行文化、日本二次元風在中國甚囂塵上,使得傳統文化處于如棄履的尷尬境地。文化興國需傳統文化作為支柱,近年打造的以古代“絲綢之路”為基礎的“一帶一路”把“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的傳統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揚光大。沈括民本思想的內涵對于培養人們的道德精神、構建人的道德信念以及指導人們的道德實踐具有極大的意義。
沈括在《夢溪筆談》所傳達出的民本文化觀、民本民生觀思想,將政治、百姓和民本思想三者巧妙結合,成為具有深刻的個人特色的民本思想。這源于沈括居安思危的意識和對國家長治久安的孜孜追求。相比傳統的民本的思想,沈括“重本亦不抑末”、“不為一君存亡”的民本觀更具進步性、創新性,既通過自身對民本思想的再認識和再創造,來統一民眾思想凝聚人心以維護社會穩定,又激勵時人要敢于質疑傳統思想關注民生,還成為后世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淵藪。他的民本思想融匯在儒家傳統民本思想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思想的深厚文化積淀。沈括別具一格的民本思想意蘊對于當代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對我國現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與民息息相關的措施有借鑒作用,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適用于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尚書正義》,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頁。
[2](元)脫脫:《宋史》,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85年版,第7451頁。
[3](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頁,第9頁,第27頁,第138頁,第219頁,第331頁,第393頁。
[4](宋)沈括:《沈括全集.長興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3-24頁。
[5]胡道靜.胡道靜文集.沈括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曹曉飛.沈括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7]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