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屹

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此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就推動綠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
衢州市地處浙江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對衢州提出了“必須保護好這一方山水”“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依靠‘綠水青山求得‘金山銀山”等重要指示。多年來,衢州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保護與發展、環境與民生,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分別于2017年和2021年成為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是全國同時擁有這兩張“金名片”的3個地市之一。踏上新時代新征程,衢州聚焦打造浙皖閩贛四省邊際綠色生態橋頭堡和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堅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系統性變革,努力讓綠色成為衢州發展最動人的色彩,探索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大場景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堅持保護優先, 堅決守住錢江源頭的“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我們不斷強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聚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有力推動了衢州生態環境整體持續向好。
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把污染防治工作挺在前面,堅持防為主、防為上、防為先,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近年來,衢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出了全域美麗河湖和污水零直排創建、鋼鐵水泥等全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全域煙花爆竹禁燃、全域“無廢城市”創建等系列組合拳,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出境水質自2017年以來始終保持在Ⅱ類以上,連續8年獲得浙江“五水共治”最高榮譽“大禹鼎”,連續2年捧回“大禹鼎”金鼎,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5年位居浙江前列。2022年,大氣環境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23位、提升4位,地表水環境質量在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6位、創歷史新高。
切實抓好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把生態保護修復作為一項基礎性任務抓緊抓實,堅持“歷史的人做歷史的事”,把好的環境保持住,把因為各種原因遭到破壞的生態修復好。近年來,衢州全面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劃定環境管控單元119個,其中優先保護單元48個、占市域總面積的57.2%;狠抓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全市98處廢棄礦山全部完成治理修復,錢塘江源頭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入選全國試點;攻堅創建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累計建成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地27個,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
全面構建現代治理體系。保護生態環境,必須注重發揮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系統治理,著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衢州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先后頒布實施4部相關地方性法規,占全部已出臺19部地方性法規總數的五分之一強;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并在浙江省率先建立錢塘江(上游)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工作落實機制,組織編制《四省邊際綠色生態橋頭堡分工抓落實方案》,科學設定8項定性目標、9項定量目標和7項標志性成果,建立專班化例會制、清單化銷號制,有力保障了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加快低碳轉型, 全力做大綠色發展的“金山銀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我們堅定保持“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信念,針對衢州傳統產業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現實,全力推動產業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互促共進。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發展,淘汰落后產能是必然要求、也是前提條件,只有把落后產能淘汰掉,綠色低碳產業才會有成長的土壤和空間。近年來,衢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密集開展化工行業整治、高耗低效企業整治、企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整治和提升行動,有力推動工業綠色化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過去兩年,全市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14家,完成鋼鐵超低排放改造項目15個、水泥超低排放改造項目21個,削減氮氧化物排放超過5000噸;整治高耗低效企業706家,騰出用地1.6萬余畝、用能39.9萬噸標準煤;推進175個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314億元,年可減排二氧化碳135萬噸。
聚力培植綠色制造。推動綠色發展,離不開產業支撐,關鍵還是要抓工業、抓制造業、抓實體經濟。近年來,衢州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以綠色低碳為重要標準,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生命健康、特種紙六大標志性產業鏈,大力推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本鏈、服務鏈“五鏈”融合,為實現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能。2021年以來,衢州規上工業總產值從1902億元增加到2858億元,增長了50.3%;新引進7個固定資產投資超百億的先進制造業項目,新增A股上市或過會企業10家、總數將達到16家。2022年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46.3%、60.3%、116.4%,增幅均為浙江第一。在此帶動下,去年衢州12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浙江11個設區市中全部排名前四;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8%、突破2000億元大關,增速全省第二,創近10年來最好成績。
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推動綠色發展,需要把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特色產業優勢,發展“美麗經濟”是其中一條重要且高效的實現路徑。近年來,衢州以創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主抓手,全域建設“衢州有禮”詩畫風光帶,與安徽黃山、福建南平、江西上饒合作共建衢黃南饒“聯盟花園”,持續開展“全球免費游衢州”活動,積極創建南孔古城5A景區、靈鷲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引進龍之夢·六春湖、奧陶紀主題景區等重大文旅項目,讓更多的老百姓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目前,全市共有2個5A級景區和14個4A級景區,獲評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聯合國“國際花園城市”等榮譽稱號,旅游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2%,戰略性支柱產業地位不斷凸顯。
強化改革創新, 不斷注入理念思路的“源頭活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他要求全黨,必須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第一選擇”,直面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形成了一批既管用好用又獨具特色的標志性成果。
全國首創碳賬戶體系。“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我國對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時代命題。近年來,衢州圍繞“雙碳”目標,在全國率先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圍繞工業、農業、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業碳匯等7個領域,全面構建碳排放智能監測和動態核算機制,開發碳賬戶金融、用能預算化管理、工業產品碳足跡核算、“零廢生活”等應用場景,有效破解了市場主體碳減排動力不足、基層政府“雙碳”領域實操性不夠、金融資源要素配置不精準等難題,做法被寫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目前,已累計建立碳賬戶239.6萬個,發放碳賬戶貸款533億元,幫助企業實現減碳降本2.6億元。整個“十四五”期間,通過碳賬戶體系建設,預計可騰出用能指標61.7萬噸標準煤,碳排放強度有望下降19%左右。
全域推行“兩山合作社”改革。生態資源多在鄉村,普遍存在碎片化、配套差、難開發等問題,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首先就要突破這個瓶頸。近年來,衢州聚焦鄉村生態資源難以變現的實際問題,在全市推行“兩山合作社”改革,以“工業熟地”的思路經營生態資源,創新“資源清查、確權評估、流轉歸集、標準配套、精準招商、精準授信、收益分紅、生態評估”八步工作法,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目前,全市“兩山合作社”流轉歸集各類土地近10萬畝、農房1482幢、山塘水庫93座,包裝整合項目99個、完成投資37.7億元,累計帶動村集體和農民增收3億元。
扎實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金融對于一個地方的發展具有乘數效應,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論是保護還是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保障。近年來,衢州以獲批國家首批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出 “標準+產品+流程+政策”的實踐路徑,創新構建覆蓋多領域、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綠色金融體系,累計取得60多項綠色金融創新成果。其中,“企業獲得信貸”和“保護中小投資者”兩項金融指標連續兩年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測評標桿,“衢融通”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示范平臺”。截至2022年末,全市綠色貸款余額1040.5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24.3%、占比較2021年末提高7.4個百分點,同比增長71.3%、列10個試驗區第一,衢州也連續三年在長三角“40+1”城市群綠色金融發展競爭力評級中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