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坡 孫閣 鐵錚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孫喜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作為帶頭人,她成立了九林種植合作社,帶領全村580戶1356人脫貧致富,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美如畫”的蝶變,取得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雙贏。
一心帶動全村富
孫喜玲的家鄉大石砬村,距縣城35公里,轄4個自然村,全村總面積4.3萬畝,其中林地面積2.1萬畝。
2016年,該村尚屬河北省深度貧困村。全村578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91戶。
2009年,孫喜玲放棄在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全村人的幸福。
在不斷摸索實踐過程中,她看到了種植馬鈴薯的前景。
2016年,她牽頭成立九林種植合作社,與山東省農科院等單位合作,種植馬鈴薯。合作社吸納全村62戶的貧困人口138人入園務工。通過土地流轉,入園務工實現了既拿租金又掙薪金,戶均年增收5650元。
2018年8月,孫喜玲當選為大石砬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她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如何讓鄉親們脫貧致富,成為孫喜玲面臨的頭等大事。
“全村貧困戶擬在2019年底基本出列,另有14戶特別貧困戶擬于2020年出列。這是我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孫喜玲說。
剛一上任,她就開始入戶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誰家因病致貧,誰家缺勞動力致貧,誰家是低保戶,誰家是五保戶,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子里。按照致貧原因、脫貧難易度,她給每個貧困戶進行歸類,列出脫貧清單,擬定到戶產業項目。分析致貧原因后,她認為,缺技術、缺勞力是這些家庭面對的最重要的困難。
她主持制定了《長梁鄉大石砬村三年發展規劃》和《長梁鄉大石砬村三年脫貧攻堅行動方案》,確定了“傳統產業抓提升、優勢產業抓增效、特色產業抓培育”的工作思路,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她重視支部建設,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同時,把村“兩委”班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上。注重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通過換屆選舉,選配政治素質好、經驗豐富、辦事公道的優秀黨員進入支部班子,兩名80后進入村兩委班子,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力。她說,要想干事,就要有隊伍,就要培養出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生態扶貧路寬廣
孫喜玲說:“我是在窮山村長大的人。靠山吃山,用好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才更有基礎和后勁。我們能有今天,就是抓住了生態扶貧的機遇。”
她說,村里的變化,多虧了河北省林草局工作隊的進駐。據不完全統計,省林草局向沽源縣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3.2億元,加大了生態扶貧力度。
一系列生態扶貧項目大大加快了大石砬村生態資源優勢轉化,實現了資源增長、生態增效、產業增值、農民增收,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推力。
在大石砬村的“村史館”,我們看到了七項生態扶貧項目的詳細記錄。
第一筆:投資230萬元,完成河北省首個合作社造林項目,帶動村民人均增收300元,貧困戶增收900元,為全省推廣合作社造林模式提供了寶貴經驗。
第二筆:投資120萬元,完成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惠及貧困人口40人,人均增收2000元,為壩上楊樹防護林改造提供了示范樣板。
三是投資120萬元,實施了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目前各實驗區表現良好。通過提供實驗林地和嫁接砧木等形式,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還填補了壩上經濟樹種的空白,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四是建設富硒金蓮花種植園區。大石砬村利用省林草局支持的花卉項目資金,建設了600畝富硒金蓮花種植特色產業園區。
2020年,利用省林草局200萬元花卉資金,爭取億寶公司實施總投資571萬元的金蓮花產業項目二期工程。擴大金蓮花種植面積,延長金蓮花產業鏈條,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實現村集體年增收21萬元。
設立生態護林員崗位81個,使人均年增收3000元;投資700萬元,綠化、美化村莊,改變了村容村貌;開展林業中幼林撫育任務1萬畝,投資100萬元......
從生態扶貧中,她嘗到了甜頭。她帶領村兩委班子充分發揮幫扶單位省林草局的職能優勢,結合本村實際,圍繞“傳統產業抓提升、優勢產業抓增收、特色產業抓培育”的工作思路,變“輸血”為“造血”,多方位、多層次推動產業發展,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綠色產業富百姓
為了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孫喜玲成立了“花卉產業、民宿旅游產業功能型黨支部”。她還聘請一些專家教授,成立大石砬村專家工作站。
近年來,她重點培育發展金蓮花、食用百合等特色種植業,加快發展特色民宿旅游,探索發展農特產品銷售新模式。
在大石砬村,金蓮花的特色種植業不僅為農戶提供了“三金”(租金+股金+薪金),解決了村民就業,提高了農民收入,同時實現了集體年收入38.5萬元。
食用百合的種植業也在不斷擴大發展。2017年試種20畝,2022年增加至800畝,種植品種達到12個。2022年,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在百合、金蓮花種植的基礎上,規模種植萬壽菊、葵花、油菜花、胡麻等花卉作物共計6000多畝。
2022年8月,村里舉辦花卉旅游文化節。她帶領村民們建設花卉暖棚,用于冬季花卉種植,錯季銷售,填補了壩上地區冬季鮮花市場空白。
發展特色鄉村旅游也是她確定的大石砬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實做優民宿游、天路游、生態游等特色旅游業,建成了12套民宿,通過打造集生態康養、花卉觀光、民俗體驗、田園文化四位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實現了民富村強。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5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3000多元。
為更好、更健康的發展經濟,她帶領九林種植專業合作社23戶社員,種植馬鈴薯、金蓮花、食用百合等,通過定單農業和標準化種植,戶均增收5.7萬元,帶動112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7500元。該合作社先后被評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河北省巾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2023年,孫喜玲超前謀劃,以綠色發展為主基調,通過特色花卉種植面積穩步擴大,以打造花海棧道和觀景平臺以及大地景觀,新建旅游餐廳,擴大萌寵動物園規模等多項舉措,努力將大石砬村打造成“生態旅游新地標、花卉產業新高地”,拓展延伸民宿旅游產業新模式,使大石砬的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鄉親冷暖記心間
孫喜玲心里時刻裝著群眾的冷暖,以“兩不愁三保障”為重點,抓雙基提升、重志智雙扶。完成了全部戶危房改造并通過驗收,實現了危房“清零”。村里投資1560萬元對大干溝、小干溝2個自然村進行了易地搬遷,共涉及130戶。
從2018年以來,在工作隊的支持下,她帶領兩委班子對大石砬村實施了“雙基”提升工程,總投資2660萬元。
2018年,她積極爭取,在村里新打機井和鋪設管網,完成了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保障每戶自來水正常供應且安全飲水,解決了吃水難問題。
她的辦事能力在張家口很有名。她多方協調跨市爭取,使得大石砬村基本建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村內所有街道巷道、入戶路全部硬化,并鋪設了便道磚。建設了大石砬村綜合服務中心,包括村委會辦公室、標準黨建室、扶貧檔案室、圖書閱覽室、扶貧工作室,改造了醫務室,新建了幼兒園,建設標準籃球場和文體活動室等,還建設了公共浴室、警務室、文化大舞臺、3座沖水式公廁等設施,安裝了85盞太陽能路燈,進一步提高了民生服務水平;在村內重要節點和交通路口架設了18個高清攝像頭,實現了公安視頻網絡全部覆蓋。
為了方便村婦聯開展工作,她成立了6個功能小組,緊密圍繞婦女兒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開展工作,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制定了村規民約,把弘揚孝道、尊老愛幼、扶殘助殘、和諧和睦等內容全部納入,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加強文化引領,組建了秧歌隊、舞蹈隊,配備服裝道具、音響鼓樂,組織開展文藝演出、迎新春趣味運動會,承辦“奔跑在冀-河北山地馬拉松比賽”;發揮模范引領作用,通過組織開展和諧友愛星、文明新風星、公益義務星、整潔衛生星、脫貧致富星和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評選出一批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引導群眾樹立光榮脫貧、敬老孝親、崇德向善的思想自覺。
生態良好山村變
孫喜玲擔任黨支部書記的5年間,一切都在改變,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大石砬村變了。
如今,總面積4.8萬畝的大石砬村,耕地面積1.28萬畝,林地面積2.1萬畝,草地面積0.91萬畝。
短短兩年時間,大石砬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美了,人心齊了,群眾富了,全村綜合貧困發生率由46.0%實現“清零”。
在如今的大石砬村,打造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硬化了大街小巷,解決了出行難問題,南北草原天路穿村而過。
村里有了大戲臺,有了浴室,有了民心公園,有了文化廣場,村民免費用上了無線網絡。
以前村里窮,女子不大愿意嫁過來,村里多年都沒辦過喜事。2018年以來,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有9名大齡男村民娶了媳婦,其中年齡最大的49歲。
金蓮花開遍地香
每年七八月,金黃金黃的金蓮花開得漫山遍野。
孫喜玲的扎實工作和大石砬村的顯著成效,得到了各級各部門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認可,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各級新聞媒體刊發各類報道200多篇。
2019年,大石砬村被綠色中國行活動組委會授予“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樣板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孫喜玲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婦聯系統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河北省鄉村振興‘領頭羊”“2020年度河北好人”“張家口市十佳脫貧致富女能手”等榮譽,被選為張家口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張家口市婦聯兼職副主席,受邀參加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演出。
在她的帶領下,大石砬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大石砬村先后被授予“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樣板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河北省“省級文明村”“省級森林鄉村”“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