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
內容摘要:注釋有很長的演進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功能,是學術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內學術界對學術論文中的注釋的定義、分類和著錄規則有了很好的討論,但對學術著作中的注釋討論仍然很不全面。本文回顧了學術著作中注釋的發展歷程,討論注釋的重要意義,在編校出版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以及建議改進的措施,對于規范學術著作注釋的編輯出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注釋 引文注 說明注 腳注 尾注 夾注
2012年9月,原新聞出版總署針對學術著作的出版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范的通知》,強調引文、注釋、參考文獻、索引是學術著作的必備要件。這個文件的頒布,意味著對于學術規范的討論從學界、期刊界、期刊評價界開始擴展到學術圖書出版界。這應當說是中國學術圖書出版界的一次集體自覺和自醒。此后,《GB/T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發布,《CY/T121—2015學術出版規范 注釋》制定,各出版社也紛紛針對自己的實踐制定了相關文件。但時至今日,針對本土原創學術出版,我們仍然不能確定無誤地說,當前的學術著作出版中,對注釋的理解和處理已經達成共識。不像期刊編輯部,學術著作出版機構要面對不同學科、不同語種、不同類型出版物(比如專著、文集、譯著、研究報告等),從現實角度出發,我們無法用一個標準對不同作者、不同學科、不同語言的注釋進行統一要求,只能在認真學習執行相關標準的基礎上,求大同存小異,同類出版物內部形成優化統一的體系。這是一種比較現實可行的操作。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需要有一個成體系的學術著作注釋框架,以便圖書作者、編輯大致掌握注釋的全貌,更加靈活、嚴肅和規范地處理學術出版物中的注釋,進一步推動學術著作寫作和編輯出版過程中注釋的規范化,推動學術圖書編輯出版質量的提升。
一.注釋的形成與發展
在中外學術界,注釋都有著漫長的歷史,它是歷代學者在長期的文獻著述和研究過程中創造、豐富和完善的一種文體形式,擁有著漫長的進化鏈條。中國古代的注釋,是一種專門的學問,重在釋經,前后有“傳”“注”“疏”“箋”“解詁”等不同的稱呼。這些不同類型的注釋起著注明詮釋的作用,使得文獻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跨越新舊時代文字、跨越方言習俗而溝通交流,傳承利用。西方也存在這樣一種形式的文體,主要用以闡釋《圣經》。
現代學術著作中的注釋雖然也承擔著補充闡釋的作用,但稍有不同。現代學術著作中的注釋主要源于西方,其主要產生時代已經不可考。通常認為,注釋是在19世紀,也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大學中獲得并鞏固自身的地位,并得以精確表達。我們所看到那個時候及其后續德國學者的著作中,注釋成為一個明顯的標志。
在歷史學中,蘭克的寫作開啟了實證史學研究的開端,認為對于古代的材料以及注釋也要加以辨識,這推動了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形成了關于注釋的自覺意識。如果沒有腳注,史學論題可能受人稱贊也可能被人憎惡,但卻無法被證實或者證偽。在社會學領域,馬克思、涂爾干、韋伯等人所撰寫的著作中都充滿了大量的注釋,用以解釋相關論點的背景、資料的來源和解釋框架,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在注釋逐步成為學術論著中具有合法和必然地位的事物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實驗性的、諷刺性的文本出現,比如就曾出現注釋篇幅長于正文的寫作文本。但不管如何,注釋在不斷演變過程中,獲得了在學術作品中的地位,以至于我們必須承認一點:沒有注釋的作品,不能稱為規范意義上的學術作品,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尤其如此。
二.學術著作中注釋的種類
簡單而言,注釋是指對作品中的某些內容所作的說明,說明既包括對正文中相關內容的補充、解釋、進一步澄清,也包括交代正文中相關概念、論點、句子等出處的信息。也就是說,按照提供的信息類型來分,注釋可以分為說明注和引文注,直譯為“出處注”。說明注的職責是對正文中相關內容進行解釋、校訂、補充和擴展。引文注則是標明正文中引文、思想和觀點的出處,在某些情況下,也是為了表示該部分內容已經獲得許可。在現代學術作品中,引文注最具實質性內容,被稱為真正的注釋。引文注是參考文獻的一種,與參考文獻有對應之處,與參考書目有交叉,但也存在一些不同。
有注釋,必然有加注之人。對作品加以注釋可以有不同的主體,既可以是本部作品的創作者,也可以是作品在出版和傳播過程中涉及的其他人,比如主編、譯者、校者等。一般意義上而言,注釋可以分為作者注和他人注。作者注是作者本人所加的注釋,他人注是作者之外的人所加的注釋。
注釋由于所處作品中位置不同,分為腳注,即位于本頁頁末的注釋,也稱為頁下注;尾注,即位于文章、章節、書稿文末的注釋;邊注,也稱旁注,是置于版心一側的注釋,一般是作者或讀者在著作出版后的讀書心得、批語、訂誤、校文和音注等文字,因其重要,著作再版時按照批注的位置編排在書頁邊的空白處;夾注,即位于行文中的注釋,用括號括住,有時候也稱為“括注”,夾注既可以出現在正文中,也可以出現在其他任何類注釋中。
三.注釋在學術著作中的重要性
學術著作是研究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學者體系化、專門性研究成果的載體。無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從來不是個人的事業,它是一項集體工作,注釋明確并規范了單個人研究及其成果進入學術共同體的方式,是尊重和保護獨創性的產物。默頓就認為:注釋所明確的優先權之爭并不是人類天性或學者個人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而是學科建制的規范產物,科學建制把獨創性定義為最高價值 。
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注釋自產生以來也存在不少爭議,對于普通讀者以及非專業讀者而言,腳注、尾注、夾注等以及各種各樣的輔助說明,不僅損壞了閱讀的流暢性,破壞了排版的美觀,而且增加了寫作、生產和傳播的成本。注釋本身也容易產生各種錯誤,比如作者姓名、年份、出版社、拼寫、引文頁碼等,都容易出錯。
但無論如何,學術共同體內部所產生的共識是,引文、注釋與參考文獻的體制化對于激勵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它在根本上體現著學術發表的公正性,而這種公正性大大促進了知識的進步。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注釋,起到了自然科學研究中科研數據的類似作用,使得研究可以追溯,使得論點、數據、資料有跡可循,并大致上可以復用。
無論以何種方式呈現,注釋都已經成為學術研究成果或隱或顯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術作品的重要標志,也是其區別于一般出版物的重要特征。無論是學術圖書還是學術期刊,其出版機構都對注釋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規范。
四.注釋的原則
一部學術作品選擇何種注釋,有多種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兩種:一是本學科的慣例,二是發表刊物或者出版社的要求。本學科由于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有著路徑依賴的影響,后來者只有在遵循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形成學科自身的風格,這對于學科的交流也有著便利的影響。刊物或者出版機構基于各學科慣例、出版實踐、傳播便捷以及成本考量,而選擇不同的注釋方式。但在如此多種注釋存在的情況下,從稿件形成的角度而言,以下原則是需要認真思考和遵守的。
1.一致性
學術作品是一個系統整體,注釋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件。除了與正文相協調外,注釋本身也有一致性的要求。簡單而言,注釋不能太凌亂,尤其是引文注的選擇和使用上,只應有一種體例形式,如當選擇了著者-出版年制時,就不應同時使用選擇順序編碼或者注釋-編號制。不同引文注包含的要件也應一致,中外文體例之間也應協調一致。雖說這屬于常識,但在中文日常學術寫作和編輯出版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不一致的案例,從而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進行處理。
一致性也要求注釋的文體應與正文保持銜接和一致。如果說文后參考文獻出于排序和檢索的需要,英文姓名可以姓在前、名在后,可以采用不同的著錄符號,但注釋是與正文緊密銜接的,其行文、相關符號應當與正文保持一致,即應當使用人們習慣的“名-姓”順序以及標點符號。
2.可讀性
注釋與正文風格銜接、大體一致也是可讀性的要求。另外,作品的傳播,也建立在一定的可讀性基礎上。注釋體系要盡量保障學術閱讀的流暢性,至少不應阻礙文字通達和觀點流暢表達?;蛘哒f,注釋要與行文契合,盡量避免打斷正常行文,保障讀者的閱讀體驗。閱讀視覺上的流暢感與文字編排也有很大的關系。注釋作為正文的附屬要件,在確保規范性、可理解性、準確性的基礎上,要保障文字的通達性。
3.必要性和相關性
必要性和相關性要求盡量避免信息的冗余。學術作品的閱讀者,一般都有相關專業背景,除非提供的內容必不可少,否則不宜過多加注。注釋內容的必要性也與時代變遷相關,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剛開始大量譯介國外作品的時候,譯者往往加了很多作品中涉及人物的個人信息,以便于不通曉外文的作者的理解,但現在,隨著網絡通信技術、語言學習等相關性技能的提升,此類加注變得已無必要。注釋的內容也要與被注內容緊密相關,不可偏離行文論述的主旨。
4.準確性和完整性
注釋本身的錯誤、片面、遺漏等會削弱正文闡釋的可信度,降低讀者對學術論證以及作者本人的信賴,也降低了文獻的價值,因而引文注的各項信息應當準確完整,不可有訛誤,這是基本的要求。對于各種注釋體例要求提供的要件,需要提供準確的信息,注釋本身也不應斷章取義,提供給讀者片面的信息。
五.目前學術著作出版中涉及注釋的幾個問題
在當下的中文學術出版環境中,學術圖書在形式上包括以章節為構成單位的學術專著、以學術文章為構成單位的文集(包括單個作者的論文集、多個作者的合集、多個作者的研究報告等)、引進版的翻譯作品等。這些學術著作都是依照一定的學科背景形成的,也面對著不同的讀者市場。因學術著作的構成形式、敘述語言、學科背景、讀者市場等的區別,編輯面對注釋時,需要更加細致審慎,遵守相關原則。
1.作者注和他人注中的問題
絕大部分學術作品的注釋都為原創者即作者所加,但在主編、翻譯、注解相關作品的情況下,作品注釋的來源有可能是除原創者之外的其他人,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注釋的來源進行說明,以示區分,基本原則如下:(1)若一部作品有多位作者并各自加注,應作統一說明。(2)著作中有他人加注,無論多少,都應加以說明。說明方式應全書統一。(3)對其他人加注說明的方式,是在他人所加注文結束的標點后加破折號和注釋者,如“——編者”“——譯者” “——校訂者”“——修訂者”。(4)著作中他人注較多而作者注較少時,可對作者注進行說明,如“——原注”“——作者”。(5)可采用將注釋放在不同的位置來區分不同來源的注釋。比如在翻譯作品中,將原作者注統一排成尾注,將譯者所加的注釋編排為腳注。加注者較多的情況下,可以在注釋之后加上注者名字以示區分。
2.腳注、尾注的選擇問題
選擇腳注還是選擇尾注,是學術作品經常面臨的問題,主要原則是要考慮讀者閱讀的便利性以及與作品風格的恰切性。兩種選擇都各有優缺點:
第一,腳注與正文聯系緊密,便于閱讀和查閱,但如果腳注較多或者較長而無法在當頁全部顯示,會帶來閱讀不便。與此同時,腳注中如果同種出處注較多,會帶來排版空間的浪費。第二,使用尾注時,正文閱讀比較順暢,會節省排版空間,但不方便讀者查閱特定的注釋。
綜而言之,一部優秀的出版物都會考慮到注釋的多寡和所編排的位置對讀者閱讀的影響,會采用相應的處理方式。比如近年來市場上影響較大的品牌“甲骨文”,由于作品較為適合大眾閱讀,將大量的注釋編排在全書之后,處理為尾注,同時盡量減少夾注中的英文釋義,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閱讀體驗。當然,在變動原著注釋編排方式,或者增加譯者注釋時,應統一進行說明。
3.夾注
夾注在近年的作品中增加的趨勢非常迅猛。夾注可以處于學術圖書中的任何位置,既可以是說明性的,也可以是引文性的,還可以兩者都是。夾注的使用中,比如注文用圓括號括起、緊跟被注文字、注文與被注事項之間的標點符合慣例等,學界已經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這里僅強調編輯出版工作中在夾注事項上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1)夾注的篇幅往往較小,不宜占據較大篇幅從而割裂正文行文。如果夾注占據篇幅較大,有可能割裂連貫的敘述,影響閱讀,此時應將夾注處理為腳注或者尾注。
當然,如果夾注確有較大篇幅甚至幾個段落且與正文敘述緊密相關,不宜處理為腳注或者尾注,也不可以處理為正文,則注文的一個自然段或幾個自然段都用一對括號標明起止。
(2)夾注的存在除了必要之外,也應考慮到行文的簡潔性和閱讀的流暢性。在適合大眾閱讀的作品中,或者被注事項較為常見,可以省略或者將夾注處理為統一說明性文字。因為作品中如有過多不必要的注釋,會影響閱讀體驗。
(3)注文的字體字號一般跟行文相同,也可以與行文不同,比如可以小或輕于行文文字。在引文注大量出現的時候,尤其需要注意調整版面,或者在節選引文信息,或者在字體字號方面有所調整,并且編排不宜過于舒朗。
(4)說明性的夾注不應重復,不宜產生冗余信息。注釋是作品的外來物,起著輔助說明學術脈絡和學術觀點的作用,應盡量保持精練,不應過多打斷行文和作者的意思表達。在目前的學術著作出版工作中,一般不會存在說明性腳注或者說明性尾注重復的現象,但說明性的夾注重復的現象經常存在,并且由于其跟引文性夾注夾雜在一起,導致編輯無從應對。事實上,文字的簡潔和凝練,以及信息的非冗余性都是行文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則。對于針對特定名詞的說明性的外文夾注,只應在特定名詞首次出現時標示,該名詞再次出現時可以省略。同一行句子中,同樣的信息不宜出現兩次。
注釋是學術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術圖書出版專業化的過程中,對于注釋的理解和規范是一個重要維度。注釋有其漫長的演變歷史,這種演變本身構成了學術發展的一部分。注釋因學科、文化、語言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別,這種差異增加了注釋的復雜度和學術出版機構以及編輯處理的難度。中國出版界對于學術論文中的注釋討論較為廣泛,有著多年的歷史,但對學術著作中注釋的討論仍然不全面。學術圖書中的注釋也更加復雜,更加難以用一種體例形式來實現大一統,只能在大的框架下面進行學科內部、出版形態內部的統一。本文對注釋的類別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梳理和說明,在內容的覆蓋和細節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后續研究可以在相關框架下進行細化,從而促進學術出版的專業化,保障學術出版高質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曲靜濤.注釋文獻的形式、功用及研究意義[J].中國索引,2013(3):4-6.
[2]楊昌勇.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范與功能[J].中國社會科學,2002(2):195.
[3]藺亞瓊.學術規范的互文性研究——以“引文與注釋規范”為分析對象[J].高等教育管理,2010(5):15-16.
[4]安東尼·格拉芙敦.腳注趣史[M].張弢,王春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137.
[5]默頓.科學社會學[M].魯旭東,林聚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69.
[6]楊昌勇.學術論著注釋和索引的規范與功能[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作者單位:山東友誼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