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從濤 董志軍 鄧瑩瑩 安敏 劉福堯



摘要:目的 分析對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92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編號進行單雙數分組,單數為對照組(n=46例),采取仰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雙數為研究組(n=46例),采取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比較兩組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復位良好率及髖關節功能恢復率。結果 研究組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研究組骨折復位效果良好率為93.48%,高于對照組的73.26%(P<0.05);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恢復率為95.65%,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結論 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效果較好,可明顯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等,使患者盡快恢復。
關鍵詞: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高齡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年人群的疾病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其中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隨老齡化問題在逐年增加[1]。股骨粗隆間骨折主要是因間接暴力和直接暴力所導致[2],好發于骨質疏松人群,其臨床病癥和體征主要表現為髖部腫脹疼痛、皮下瘀斑、下肢外旋畸形,常伴有髖關節活動障礙、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防旋髓內釘生物力學穩定,保持了AO堅固的理念,對比其他固定治療方式有著不可比擬的優點,有著較高的治愈率,因而在臨床上常被用來作為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釘[3]。本研究旨在探討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1年4月收治的92例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編號進行單雙數分組,單數為對照組(n=46例),雙數為研究組(n=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75.35±8.36)歲;平均住院時間(12.56±2.56)d。研究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齡(76.18±8.83)歲;平均住院時間(12.32±2.3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65~85歲;患者能耐受手術;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詳細了解手術相關情況,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髖部有既往病變或陳舊性骨折;不能積極配合治療;嚴重器質性病變;嚴重心臟、肝臟、腎臟功能不全或損傷;有其他影響患肢功能的疾病。
1.3 方法
術前準備:安裝好牽引床,按照病人手術部位進行調節,待病人進入后麻醉。側臥位閉合復位治療對助手復位技巧、體力等要求較高,因此需要技術嫻熟、配合度較好的助手進行幫助。
術前用具準備:C型壁X線機系統、骨科牽引手術床、高頻電刀、專科手術器械(PFNA)、一次性用物(手套、吸引管、板針、收縫線等)。
對照組患者采取仰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體為:讓患者自然仰臥在牽引床上,使用X線引導對骨折處閉合復位;閉合復位完畢后,開始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治療。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治療以患者股骨大粗隆頂為切口,分離軟組織至股骨大轉子頂點,在大粗隆頂點偏內側2 mm處為進針點,將導針傳入,進行定位,隨后用主釘進行擴髓;在X線透視下沿導絲將合適型號髓內釘插入,然后檢查髓內釘遠近端合適位置,確定主釘進入深度適中、植入螺旋刀片導針;將螺旋刀片沿著同樣的方向鉆到股骨頸,遠端用靜態鎖定釘固定,用X線確定骨折和防旋髓內釘固定良好后,去除裝置,擰緊螺釘尾帽,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縫合切口。
研究組患者采取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體為:與全髖關節置換術體位類似,讓患者在牽引床上保持側臥位,健肢屈髖、屈膝,患肢向上自然伸直,并用擋板在胸部、背部進行固定;然后使用X線引導對骨折處閉合復位;閉合復位完畢后,開始進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治療,操作方式同對照組。
兩者患者術后均靜脈注射抗生素,預防血栓,檢查切口換藥,防止傷口感染;術后1 d觀察患者手術情況,如恢復較好,可進行臥床股四頭肌舒縮功能練習,輕微的髖關節、膝關節活動鍛煉;術后1個月,患者可拄拐下地進行一定量的負重鍛煉;在術后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回訪。
1.3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透視次數、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骨折復位效果良好率根據 Fogagnolo 改良的 Baumgaertner 標準對骨折復位效果進行評估。①解剖位置前后位呈正常頸干角或輕度外翻,側位成角<20°;②主要骨折碎片前后位和側位均有超過 80%部分重疊,短縮<5 mm。同時滿足以上兩條標準為好,滿足其中一條標準為良好,都不滿足為差。總骨折復位良好率=(好+良好)/例數×100%。(3)髖關節功能恢復率: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根據 Harris 評分系統進行功能評價,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優良,80~89分為較好,70~79分為尚可,低于70分為差。總髖關節功能恢復率=(優良+較好+尚可)/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相關數據比較
研究組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骨折復位良好率比較
研究組骨折復位效果良好率為93.48%,高于對照組的73.2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髖關節功能恢復率比較
研究組髖關節功能恢復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手術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主要分仰臥位和側臥位兩種體位進行。仰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透視簡單、橫向牽引力度大、長時間持續牽引、利于糾正患肢畸形短缺等特點[4~5]。但也因體位原因,在手術具體操作過程中,醫生不能直視患者大轉子頂點具體位置,僅靠觸感進行定位,導針很難插入或是插入位置不正確,從而增加手術中透視次數,對患者內側神經和血管也有可能造成損傷。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髓內釘內固定治療具有充分視野暴露術區、減少手術操作時間、降低出血量及簡化手術步驟等特點,對轉子下骨折、肥胖類型、合并小腿骨折及小腿截肢等患者的治療優勢更明顯。
本研究中,研究組術中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明側臥位閉合復位治療可減少手術過程中透視次數、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等。采用側臥位閉合復位治療的患者,患肢自然向上內收,大粗隆顯露清晰,醫生在直觀視野下進行手術操作,操作舒適方便的同時能提高手術效率,減少手術時間。手術過程中透視次數是影響手術時間的重要因素。患者側臥位閉合復位治療利于調整C型臂球管傾斜角度,從而更準確地獲取正側位透視影像,減少透視次數。同時,置入主釘會將球管側向傾斜,獲得側位影像,能有效避開主釘尾部和定位器的視線阻擋,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骨折復位效果良好是治療的基礎。患者進行仰臥位閉合復位治療時,患肢內收受限,多數情況下達不到良好的復位效果;加之仰臥位牽引具有機械性,容易使不穩定型骨折在外力作用下進一步發生位移,穩定型骨折轉為不穩定型骨折,加重患者病情病癥,且牽引過度還有可能造成患者會陰神經損傷、術后出現淤血等情況。患者側臥位閉合治療時,可以較自然地使患肢內收內旋。在此基礎上進行牽引,髂脛束能有效控制骨折端移動,更好地進行骨折處復位;同時,松弛狀態的髂腰肌和內收肌可使患肢起到一定的自行復位作用。在本研究中,研究組骨折復位良好率、髖關節功能恢復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采用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效果較好,可明顯減少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等,使患者盡快恢復。
參考文獻
[1] 呂陽,王海洲,鐘的桂,等.側臥位人工牽引和平臥位牽引床牽引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 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8,22(19):3110-3116.
[2] 袁野,黃文良,徐林,等.側臥位牽引架閉合復位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0,24(12):1847-1852.
[3] 許隆,曾展鵬,陳梓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主釘斷釘失效:有限元仿真模型構建及有效性驗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30):4839-4844.
[4] 施祥飛,柴秋云,丁帥.側臥位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高齡患者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研究[J].健康必讀,2021(6):224.
[5] 趙立勇,李磊,楊東,等.側臥位徒手牽引與平臥位牽引床牽引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的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A0):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