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措施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FMA、MBI量表以及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治療前的FMA、MBI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FMA、MBI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改善更為顯著(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優質急診干預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優質急診護理;生活質量
高血壓性腦出血屬于高血壓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發病急,病死率和致殘率高,是高血壓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此外,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腦部出血會形成血塊,可在一定程度上壓迫神經,致使患者神經受損,進而出現意識障礙,加大治療難度。目前,針對此類疾病患者以早期控制血壓和降低顱內壓為主,其中急診救治方法主要分為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1~2]。本研究旨在探討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措施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8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獲知情權,且同意加入本研究。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50~77歲,平均(58.71±4.13)歲。觀察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50~76歲,平均(58.59±4.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急診護理干預。(1)院前急救:急診護士積極配合醫生做好相關檢查和治療,予以患者輸液和吸氧等,仔細詢問患者基本情況,準備好手術需要的器械,如腦室鏡、電鉆和顯微鏡等,并與其他科室的相關人員進行聯系,將患者的相關情況進行轉述。在檢查結束后,將患者轉入手術室;入室后,向患者自我介紹、環境介紹及醫生,增加患者的舒適感,使之更快適應手術患者的角色。對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病情、圍術期各項注意事項、預后等,增加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在友好溝通的過程中,適時引入高血壓腦出血救治成功的相關案例。(2)術中:注意保溫,輸入的液體溫度維持在37℃。控制輸液量,避免晶體液輸入過量,同時予以患者皮膚和防壓瘡等護理。(3)術后:加強疼痛管理,采用靜脈微量泵持續泵入強痛定止痛,采用暗示語言轉移注意力、音樂療法和興趣療法等措施減輕患者疼痛,麻醉醒后主動活動下肢。術后6~8 h鼓勵患者飲水500 ml左右,次日早上低脂低糖飲食,多吃開胃、通氣和助消化的食物。在護士和家屬的幫助下于術后第1天進行床邊站立,少許活動。另外,予以患者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500 ml/袋,熱量1 kcal/ml,總熱量500 kcal/ml,含蛋白質20 g、脂肪19.5 g、碳水化合物61.5 g、膳食纖維7.5 g、礦物質2.5 g、維生素150 mg),每天1500~2000 ml,盡可能地保證患者每千克體重攝入熱量相近。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FMA和MBI量表以及預后生活質量評分。
(1)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2)運動功能和自理能力:采用FMA評分量表評估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采用MBI量表評估患者自理能力。
(3)生活質量:包括行動能力、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疼痛、焦慮/抑郁等方面。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FMA評分、MBI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FMA評分、MBI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FMA評分、MBI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行動能力、自理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疼痛以及焦慮/抑郁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主要好發于中老年人群,該病存在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在臨床中,盡管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在經治療后的臨床癥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有大多數患者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神經功能損傷等后遺癥,引起了運動和語言功能障礙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造成嚴重的負性影響[3]。有多項研究表明[4~5],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生活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癱瘓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亦有相關的研究報道提出了[6~8],高血壓腦出血的預后情況以及癱瘓肢體運動功能情況與患者是否接受及時治療存在很大的相關性。故而,針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應該加強早期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把握治療的關鍵窗口期,盡可能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和預后生活質量水平[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相關指標均優于對照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優質急診護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早期康復。優質急診護理干預措施中,護理人員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轉運入院期間接收其基本情況后,即開始與院內各科室(如超聲科、麻醉科和手術室等)的醫護人員進行聯系,共同組建急救小組,并輔助科內的醫生完成相關的術前準備,包括準備好醫療器械、設備、器具、材料及其他物品等,嚴格遵守急救科的規定,按照規定快速完成既定流程,縮短前期準備時間,并于短期內完成手術救治;此外,在實施急救干預時,注重對急救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應對能力,有助于其配合不同科室的工作,如麻醉師、主刀功能和氣管插管等[11~13]。在圍手術期,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干預,即以患者的身心護理需求為導向,將之引入到患者的圍術期間。首先通過術前的綜合評估,了解患者所存在的相關問題,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術前教育,使之更積極配合治療。術前長時間禁食會導致患者產生口渴和饑餓感,進而發生煩躁以及低血糖等,加重應激反應,導致術后胰島素抵抗。本研究通過對患者術前口服腸內營養制劑,避免術中發生應激反應,促進了患者術后腸胃蠕動,加快腸道功能恢復[14~15]。
綜上所述,優質急診干預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參考文獻
[1] 練紅,萬宣瓊.重癥高血壓腦出血患者中實施針對性護理的應用效果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結直腸肛門外科,2020(2):166.
[2] 單體華,李宏.高血壓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手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的臨床特點與療效評估[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醫藥衛生,2022(18):88.
[3] 趙峻波,趙偉.小骨窗經側裂島葉入路血腫清除術治療基底節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短期隨訪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20,27(1):703-707.
[4] 王身林,李長君,張天陽.耳尖、十宣放血對高血壓腦出血微創血腫清除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20,39(11):1391-1395.
[5] 王莉.安宮牛黃丸聯合依達拉奉對高血壓腦出血病人氧化應激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18):321-324.
[6] 劉鵬程,羅有才,紀文軍,等.立體定向—改良軟通道微創介入顱內血腫清除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清NSE,S100B,炎癥因子水平及預后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20(3):321-324.
[7] 劉楊,吳功祥,楊靜.丁苯酞聯合依達拉奉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腦血管功能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和沉默信息調節因子1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2020,15(5):703-707.
[8] 王世城,付卯宏.注射用鼠神經生長因子18 μg肌肉注射聯合立體定向下血腫穿刺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0,33(6):908-909.
[9] 蔣志元,莊則華.優化急診護理在腦出血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及GCS評分,搶救成功率影響分析[J].重慶醫學,2021,50(1):367-368.
[10] 付皎潔,趙紅梅,狄開榮,等.MDT信息化管理結合院內醫護一體化急救模式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診效果分析[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2,29(8): 50-53.
[11] 陳超逸,張麗英,陳秀,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動機性訪談干預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20,20(6):6.
[12] 李玲.優質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前應激狀態及術后療效的影響評價[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21,11(9):91-93.
[13] 肖步云,余春霞,溫理軍,等.甘露醇聯合神經節苷脂注射液治療急性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及對患者認知功能、S100B、IGF-1、NSE水平的影響[J].吉林醫學,2021,42(1):156-157.
[14] 郭林靜.手術室臨床急救護理措施應用于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9):3318-3320.
[15] 李俊霞.手術室急診整體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圍手術期的效果和護理質量觀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21,11(1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