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娜
探究是科學的核心,親歷探究的過程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學會科學,還能幫助幼兒學會主動學習。為滿足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需要,山東省濟南市育賢第一幼兒園梳理出適合幼兒的探究能力,并嘗試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假設、操作探究、記錄交流五個步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融合優秀教育思想,助力科學探究活動開展。一是借鑒教育家陳鶴琴“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我們將“做中學”的理念根植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鼓勵并支持幼兒積極參與、大膽操作,喚醒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借鑒STEM教育理念。在幼兒園階段,STEM注重跨學科學習,更注重面向現實中的具體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STEM理念給予了我們新的啟示和思路,有利于轉變教師教育理念、構建完善的幼兒園科學探究課程。
以科學探究活動為主要內容,推動課程開展。第一,在幼兒游戲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幼兒園重視打造科學探究環境,在科學發現室、走廊、戶外場地、班級區角中投放了數量充足與類型多樣的管道、斜坡、磁鐵等支持幼兒搭建的建構材料,同時允許幼兒在每日的自主游戲和每周的區域串聯活動中自主探索,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和空間。
第二,在一日生活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和視角逐步從課堂教學走向生活,關注幼兒在生活中的發現、感知、互動與體驗。我們發現,幼兒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有著天然的敏感和好奇,這能激發幼兒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始終保有積極性和專注性。比如,在“我和水珠做朋友”的探究活動中,幼兒通過摸一摸、聽一聽,感受水的流動性;在“幫水寶寶搬家”的探究活動中,幼兒面對眾多材料和工具,逐一嘗試,用海綿吸水、用塑料袋裝水,在動手操作中培養發散思維。
第三,在制作活動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飼養蠶寶寶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在持續觀察中,幼兒發現蠶寶寶吐絲作繭時需要在一個夾角中進行,這樣有利于蠶寶寶將蠶繭固定,因此幼兒積極搜集積木、長條插塑等材料,在紙盒中擺出大大小小的夾角,為蠶寶寶制作溫馨的“家”。制作夾角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考驗著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制作能力以及對立體空間的感知能力。
在幼兒游戲、一日生活、制作活動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是充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內驅力的過程,更是支持幼兒提升探究能力、學會主動學習的過程。
關注工程學思維的養成,點亮課程特色。工程學思維的核心是設計,“設計—制作—調整設計—再制作”的過程是探究活動中培養幼兒工程學思維的有效路徑。
首先,設計的過程有助于增強幼兒操作探究的計劃性。以“一座房子的誕生”戶外搭建活動為例,幼兒分組、合作、設計、表征,搭建一座能夠“居住”的房子。搭建過程十分順利,但幼兒很快發現設計的房子與實際的房子不同,因為在搭建的過程中幼兒往往“隨心所欲、隨機搭建”。交流討論后,幼兒逐漸明白搭建的目的,于是調整“設計圖紙”,嘗試有計劃地完成“搭建一座能夠居住的房子”項目。
其次,設計的過程有助于推動幼兒的深入探究。經過調整設計圖紙,幼兒對各部分所用材料一一標注,同時還繪制了室內圖,使設計更具操作性。依據此次表征,幼兒搭建的房子有了明顯改變,但在搭建中,幼兒再次發現了新的問題:多大的房子能夠居住?能夠居住的房子需要準備多少材料呢?這激發了幼兒深入探究的興趣。幼兒開始想辦法實地測量,他們以一塊紙磚的尺寸為例,邀請班內最高的幼兒當模特,測量出房子的長、寬、高。之后,幼兒再次調整設計,清晰地表征出搭建房子所需要的材料和數量,并以此為基礎順利完成搭建。活動中,每一次的設計和調整都推動著幼兒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幼兒學會主動學習的過程。
隨著課程的開展,幼兒的投入度和專注度明顯提升,主動學習的能力日益養成;教師對推動幼兒主動學習與科學探究也有了更加開放的思路。我們將不斷豐富課程,支持幼兒在操作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生活的趣味與科學的魅力,感受成長的快樂。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