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環境作為一種“隱性課程”,在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良好個性發展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北京市朝陽區教育國資中心幼兒園望京園秉持生態美育理念,遵循幼兒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為幼兒創設積極健康、整潔優美的環境,推動幼兒在與自然的融合過程中全面發展。
轉變環境創設的視角
幼兒在藝術創作,或表達感受與看法時,教師的指導語常常是這樣的:“這里可以涂紅色,樓房是高的,遠處樹是小的。”“這首樂曲是某某作家用某某樂器演奏的,表達了某種思想。”……這其實是教師主導游戲的體現。我請教師收集幼兒繪畫作品并臨摹。看似簡單的兒童畫,教師卻用了很長時間才臨摹完成。然后,我又請教師選一幅大師的作品臨摹。活動結束后,教師感嘆:幼兒是天生的藝術家,不能用“好不好、像不像、是不是”來評價幼兒的作品;不應強迫幼兒模仿成人的作品;環境創設不應以成人視角為主。一次體驗,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教師對幼兒的表達與表現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轉化環境創設的行為
平衡布局。我們基于活動區域特點,對班級的桌椅、柜子、幼兒床的數量、高低、大小等情況重新規劃,從視覺上達到一種平衡。戶外場地基于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人數不斷增多、玩具材料無序散落的問題,將最初的水泥地面更換成無味塑膠地面,大型滑梯從操場中間移至靠近草坪兩側,將班級閑置的樹脂材質的書包柜搬至戶外,作為材料存放處。設備整體擺放凸顯明亮、干凈的特點。
重視色彩和諧。幼兒園公共環境樓道長且高,幼兒在交流時容易產生回音;白色墻面的面積較大,太陽充足時容易反射強烈的光。針對以上問題,我們選取了淡藍色及淺灰色的吸音板材料,并打造了趣味造型,很好地解決了回聲問題,還增加了幼兒與墻面環境互動的場所。此外,二層增加了小隔板,并用不同的綠植點綴,與班級綠色的門和淡綠色的地面形成了呼應,能夠起到穩定情緒的效果。
增強環境互動性。我們鼓勵小班幼兒從家中帶來自己的相片,擺放在班級、樓道,使幼兒既感受到“幼兒園是我家”的溫暖,又能欣賞到不同人物及景色的美。此外,我們還邀請家長入園參與迎新年等活動,通過親子制作的多種藝術作品來表達美好情感。同時,我們抓住節氣特點,帶領中大班幼兒到戶外寫生,共同描繪美麗的幼兒園。
增加綠化面積。我們與屬地社區形成聯動,在幼兒園門口種植矮黃楊、松柏等;園內劃分區域種植玉蘭、紫荊、連翹、海棠等;把廢舊輪胎進行彩繪裝飾,種植花卉,并掛在幼兒園內鐵藝圍墻上……幼兒園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共享環境創設的成果
“藝周分享”資源庫。教師每周輪流在工作群進行藝術分享,包括藝術作品名稱、分享理由等。隨著分享作品次數的增加,教師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更加多元。教師還將每一次藝術分享的內容傳遞給班級幼兒,形成全員共享,豐富幼兒藝術感受的內容,拓展藝術表達的途徑。
“主題環創”資源包。“主題環創”資源包的內容由教師記錄,包含整個活動脈絡、活動進展、幼兒學習過程及與環境互動的表現。“主題環創”資源包明確標注主題環境呈現的布局、方式、材料、配色等,有助于減少教師在創設中的盲目和無序。
一個人周圍的環境對其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我們會繼續挖掘環境的教育價值,打造優質的幼兒園環境,將美的種子撒在幼兒心中。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2021年度一般課題“生態美育視角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行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YRYYB2021-041)
責任編輯: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