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汝慶
【摘要】研學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地理實踐力的關鍵所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最能代表當地文化的地方特色進行研學,從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入手,介紹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背景和思路以及研學旅行課程的評價量表,從而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瓊海三色文化
地理實踐力是地理核心素養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習慣的重要手段。研學課程可以在真實的地理環境中實踐地理課本知識,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達到“立德樹人”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地理學蘊含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聯系密切,蘊含的人文地理特征和文化景觀息息相關,因此地理學科是最需要開展研學旅行的學科。研學旅行既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又可以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既是大勢所趨,又是教育所向。推動研學旅行的課程化,不僅能滿足學校開展綜合實踐類課程的需求,也能彌補地理實踐力培育與應用的不足。
一、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背景
海南省瓊海市基于當地的歷史文化及豐富的自然景觀提出“三色文化”的概念,具體指以紅色娘子軍為象征的“紅色革命文化”、以萬泉河為象征的“綠色生態文化”、以博鰲亞洲論壇為象征的“藍色開放文化”。瓊海市獨特的紅、綠、藍“三色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資源,也是瓊海市打造海南經濟社會發展第四極、加快建設海南東部中心城市的一張名片。
2019年6月,教育部聯合海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關于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開放實施方案》中提出要建設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培育一批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發一批經典研學旅行基地,打造海南教育實踐特色新名片。借此契機,開發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研學旅行基地,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重要手段。同時,利用開發好瓊海市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打造具有瓊海地方特色的研學旅行校本課程,既可以豐富地理課程創新實踐,豐富地理教育內容,又能引導學生了解市情、省情、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思路
1.研學地點的選擇。瓊海市能夠體現“三色文化”的景點很多,筆者通過與瓊海市旅游發展委員會工作人員多方交流、多次實地走訪并結合高中地理課程需求,最終確定了最能代表瓊海市地方特色的三個研學地點——象征“紅色革命文化”的紅色娘子軍紀念館,象征“綠色生態文化”的萬泉河入海口的玉帶灘,象征“藍色開放文化”的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1)紅色娘子軍紀念館。紅色娘子軍紀念館位于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內,在海南東線高速G98瓊海白石嶺互通入口處,距離嘉積城區7千米。紀念園占地面積200余畝,由八大部分組成,其中紀念館位于紀念園的中心位置,是最核心的部分。紀念館正面呈八一五角星造型,說明娘子軍連屬于人民軍隊建制,是中國軍隊重要的組成部分。館前矗立著紅色娘子軍戰士雕像,展現娘子軍英姿颯爽的風采和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勢。紅色娘子軍將個人的安危與時代的進步聯系在一起,將自身的解放與民族的解放融合在一起,是瓊海人民的驕傲,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一面旗幟,也是世界革命的典范。
(2)萬泉河入海口的玉帶灘。玉帶灘在瓊海萬泉河入海口處,是一條自然形成的狹長的沙灘半島,因沙子潔白,狀如絲帶,故名“玉帶灘”。萬泉河發源于五指山,是海南島第三大河,因地處熱帶,植被茂密,被稱為“中國的亞馬孫河”。上游流經深山峽谷,水流湍急;從石壁鎮直至嘉積水電站大壩,水流平緩;再往下河面開闊,清可見底;入海口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在此交匯,沙坡島、東嶼島、鴛鴦島矗立其中,玉帶灘分割河海,圣公石廝守相望。天然去雕飾,集風景精華于一地,匯三河流水于一體,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3)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位于瓊海市潭門鎮,距離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約9千米。博物館占地約150畝,建筑面積約7萬平方米,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設計風格既借鑒海南黎族民居船形屋的建筑外形,又融合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寓意“絲路逐浪,南海之舟”,以此展示南海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燦爛的歷史文化,繼而達到保護南海文化遺產的目的。同時也為發掘、展示、研究、保護中國南海豐富的史料物證提供了基礎保障和研究條件,在宣示南海主權、促進南海開發和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方面意義重大。
2.研學旅行路線設計。研學旅行能否有效開展、持續進行,比較固定的場地和鮮明的活動主題必不可少,而切實可行、安全可靠的行進路線則是重要保證。瓊海市嘉積中學每年12月份都會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深入分析地理課標要求、教材內容,結合學校實際和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市內交通狀況,在研學地點確定后,設計了三條為期半天的研學路線。路線一:嘉積中學→東風路→嘉萬公路→紅色娘子軍紀念館;路線二:嘉積中學→G98高速→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玉帶灘;路線三:嘉積中學→嘉博路→博鰲→潭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3.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瓊海市三色文化的地理研學旅行課程是我校的校本課程,其內容包括研學地點的選擇、研學資源的介紹、研學目標和研學課程內容的確定、以及研學成果的展示等。具體情況如下:
(1)紅色娘子軍紀念館資源概況:
場地資源:紀念館共三層,一樓設紅色娘子軍陳列廳,二樓設放映廳、實景多媒體廳。三樓為紅色娘子軍歷史陳列廳,內有紅色娘子軍誕生、光輝歷史、光耀千秋以及精神永存等展區。和平廣場位于紀念園的正中前面位置,面積大,可容納數千人。紀念園內的大型餐廳可供幾百人同時用餐,大型停車場有200個左右的停車位,研學條件充分,設施齊全。
文化資源:1931年5月1日成立的紅色娘子軍,共103人,除挑夫和號兵外,均為女性。紅色娘子軍是瓊崖自古以來第一支婦女武裝部隊,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支女子軍連隊。瓊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色娘子軍更是海南人民特別是海南婦女的光榮與驕傲。《紅色娘子軍》電影的上映擴大了娘子軍影響力,更使這支婦女武裝名揚四海。在紀念館聽研學導師講娘子軍那充滿傳奇的戰斗故事,可以感受娘子軍當年的風采,增強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敬佩之情。
研學目標:①了解紅色娘子軍成立的歷史背景,感受其歷史功績,體會其在嚴酷的環境下頑強不屈、堅持斗爭的革命精神。
②喚起對瓊崖廣大婦女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紅色記憶,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堅定愛國愛黨的信念。
③通過對紀念館史料的閱讀、分析,學會客觀、全面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提高探究、歸納總結能力。
研學內容:①列隊向紅色娘子軍雕像敬禮,重溫入團誓詞。
②齊唱《紅色娘子軍連歌》,激發學習斗志。
③觀看紅色娘子軍電影及歌舞表演,提高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④以小組為單位在紅色娘子軍歷史陳列廳尋找“紅色娘子軍誕生”“紅色娘子軍光輝歷史”“紅色娘子軍光耀千秋”“紅色娘子軍精神永存”的史料及證物。
成果展示:
①分組交流自己找到的史料及證物,并談談這些史料及證物背后的故事以及自己對紅色娘子軍的敬佩之情。
②分組合唱《紅色娘子軍連歌》,然后評出一、二、三等獎。
③以話劇、小品、相聲、歌舞等形式再現紅色娘子軍的風采。
④根據紅色娘子軍行軍路線圖讓學生描述不同地點的地形特征和兩兩之間的相對方位。
(2)萬泉河入海口的玉帶灘資源概況:
自然資源:玉帶灘南北長約2.5千米,東西最窄處漲潮時僅10余米,是一條窄窄的、長長的沙灘,把萬泉河與南海隔開,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以分隔海、河最狹窄的沙灘半島列入吉尼斯之最。玉帶灘沙子細膩、潔白,下面是堅硬的花崗巖,使得沙子更容易堆積形成沙灘,也阻擋了海浪對沙灘的沖擊。東側的南海風起浪涌,西側的萬泉河平靜如鏡。此地融河、海、山、島于一體,集沙灘、奇石、溫泉、椰林于一處,一海一河,一咸一淡,一動一靜,構成了一幅非常奇特的地理景觀,身臨其境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文化資源:萬泉河曲折秀麗而富有傳奇。相傳遠古時期,海南島大旱,有一天突然出現一頭金牛,它奮起從五指山向東開河,所耕之處噴涌出上萬股泉眼,人們便把這條河叫做“萬泉河”。萬泉河名稱來歷還有另外一個傳說。由于萬泉河的源頭支流眾多,密如蛛網,因此人們始稱其為“多河”。相傳元朝武宗皇帝太子圖貼睦爾被放逐瓊州,后被召返京,官民于多河畔相送,齊呼“太子萬全”“一路萬全”。1328年太子即位文宗皇帝,下詔將“多河”命名為“萬全河”,后民間以“泉”與“全”諧音,且以該河為萬泉匯合之意而演變為“萬泉河”。玉帶灘前不遠處的“圣公石”,狀如壘卵,突兀嵯峨,傳說是女媧補天時不慎抖落的幾顆礫石,此石乃有神助,千百年來,一直和玉帶灘廝守相望。
研學目標:①通過到博鰲海灘實地觀察或借助望遠鏡,辨識海岸沙灘地貌,描述沙灘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
②通過到萬泉河入海口實地觀察,辨識河流堆積地貌,闡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原因。
③比較玉帶灘東西兩側沙子粒徑的大小,說明玉帶灘沙子的來源及形成原因。
④利用鹽度測試儀測試玉帶灘半島東西兩側海水的鹽度,說明造成兩側鹽度差異的原因。
⑤通過觀察玉帶灘游客數量和活動情況,以及玉帶灘沙灘的變化,說明人類活動對玉帶灘地表形態的影響。
研學內容:①在研學導師的引導下,觀察博鰲海岸沙灘地貌和萬泉河入海口河流堆積地貌,分組派代表描述該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并闡釋其形成原因。
②采訪當地村民,收集萬泉河名稱的來歷和圣公石的傳說故事。
③觀察玉帶灘不同地方沙子粒徑大小、顏色和形狀,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辨識不同的礦物。
④用試管對玉帶灘半島東西兩側海水進行采樣,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用鹽度測試儀測試海水的鹽度,并做好記錄。
⑤用手機或相機拍攝玉帶灘的美景,相互交流拍攝技巧。
成果展示:①分組派代表描述玉帶灘地貌景觀的主要特點,并根據收集到的材料闡釋其形成原因。
②讓兩名學生講收集到的萬泉河名稱的來歷和圣公石的傳說故事,講的時候要聲情并茂,并加入肢體語言。
③展示收集到的礦物標本,并說明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的礦物構成。
④出示玉帶灘半島東西兩側海水鹽度的數據(西側約29.5‰,東側約31.5‰),并讓學生分析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
⑤展示玉帶灘美景的圖片,制定評比標準,然后評出一、二、三等獎。
(3)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資源概況:
場地資源:博物館總建筑面積70593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主要的展覽區域,有8個室內展廳和一個敞開式室外展廊,重在陳列展覽功能;北區有2個展廳,主要用于引進臨時展覽等。博物館為公益性質,不收門票,除周一閉館外,每天9點至17點正常開放,節假日無休。停車場有小車位262個,大巴車位32個,附近有亞洲灣和博鰲金灣等度假酒店,交通便利,食宿方便。
文化資源:博物館展示南海優美的熱帶海洋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歷史遺產等。其中,“南海自然生態陳列”利用光、影、聲等多媒體技術,集中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態之美和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南海人文歷史陳列”通過三沙島礁VR全景影像展示,讓學生在展館中感受海南漁民驚心動魄的闖海經歷。專題展覽“八百年守候—西沙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通過數萬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結構剖析展示,見證了燦爛的中國文化以及造船技術的先進。“探海尋蹤—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發展歷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做海—南海漁家文化展(海南)”,以瓊海潭門漁村為原型,展現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
研學目標:①通過觀察南海地圖,培養學生海洋國土意識。
②通過觀看“華光礁Ⅰ號”視頻和觀察水密隔艙船模型,使學生了解我國造船技術的先進性以及海上貿易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
③通過觀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使學生了解沿線國家或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特征。
④通過手工拼裝船模,讓學生了解船體的基本結構,感受中國古代造船技術的高超。
⑤通過研學導師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更路薄的使用。
研學內容:①在世界地圖上畫出“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并標注經過的大海、大洋及沿線國家的名稱。
②在博物館中尋找可以證明南海諸島及其周邊海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佐證材料。
③更路簿在古代南海航行時作用巨大。在研學導師的指導下了解“更路薄”的作用,學習它的使用原理。
④觀看紅樹林和珊瑚礁標本,并說出它們的生態環境效益。
⑤觀察魚類和貝類標本,并記錄它們的形態和生活習性。
成果展示:①分組展示繪制的“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及經過的大海、大洋及沿線國家。
②分組展示或講述在博物館中找到的南海諸島及其周邊海域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圖片或事例。
③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更路薄”模擬海南漁民在南海的航行路線。
④各組展示自己拼裝的船模成果,制定評分標準,然后評出一、二、三等獎。
⑤分組講述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熱帶魚的名稱及形狀,以說出最多的小組為勝。
三、研學旅行課程評價
學生在地理研學旅行的過程中收到的效果如何,及時、恰當的評價是重要保證。不同的研學內容,評價形式也不同。學生找到的史料及證物,以數量的多少來進行評價;話劇、小品、相聲、歌舞、講故事等則以故事內容的生動程度和表演時的肢體動作和形象塑造來進行評價;玉帶灘半島東西兩側海水鹽度的數據是否精確和手工拼裝的航海船模是否精美也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這里的評價既包括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等方面的定性評價,也包括活動結束后按照一定的評價指標進行的定量評價。評價的方式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擴大學生的參與度,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把控研學的進程,了解研學的效果,以便及時調整研學方案。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瓊海市能夠體現三色文化的景點雖然很多,但要作為研學旅行課程,還需要地理教師廣調研、深挖掘,以此豐富研學旅行課程內容。另外,地理研學旅行在本地區還處于起始階段,缺少相應的管理機制,如能取得當地旅游發展委員會的支持,建設相應的研學旅行基地,研學效果會更好;和旅行社對接,在食宿和出行安全方面更有保障;和學校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更能有條不紊地開展,也一定會成為常態化的學校課程。同時,地理教師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能力以及靈活的組織管理水平,實現研學目標與地理學科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才能開發出切實可行的研學旅行課程,才能提升研學旅行的價值,從而達到研學旅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振華,袁書琪,牛志寧.地理實踐力在地理研學旅行課程中的培育和應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3).
(基金項目:文本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基于三色文化的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QJY2021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