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音樂表演理論內涵豐富,具有鮮明的理論特征與發展脈絡,常以音樂故事的形式記錄于中國古典音樂文獻當中。在我國古代社會道德規范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古代音樂表演理論蘊含著仁和化人、播樂得安、情感抒發的音樂精神內涵,表現出中正平和、盡善盡美的審美準則。本文在收集、整理、分析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文獻的基礎上立論,以文獻記載與現實關照的視域對古典音樂文獻里的表演故事能體現出的音樂表演理論進行梳理與總結,回答學習音樂表演故事的當代意義,以推動該領域的深化發展。
關鍵詞:古典文獻,音樂表演,音樂精神
中圖分類號:J6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3)02-0030-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3.02.004
引? 言
中華音樂文化傳承了幾千年,憑借著豐富的表現方式,在漫長的歲月里,聲勢浩大,成就斐然,其中的表演藝術更是底蘊深厚。先秦以來,各類表演故事的文字記錄,可見于各類古籍。中國古代音樂表演理論的形成受中國傳統社會倫理思想的制約,圍繞著社會功能、情感表現、音樂與人的關系及音樂表演的結構內涵等方面展開論述,并由此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音樂表演理論。本文圍繞中國古代音樂表演對散見于各類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進行整理、分析,對其音樂精神內涵、音樂審美觀念和表演理論進行探索,并總結當今學習音樂表演故事的意義何在。
一、音樂表演故事中的音樂精神內涵
古代的音樂文化不僅在當時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在當代的社會中不斷傳承發展,為現代音樂文化的創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需要關注到的是,作為音樂文化的一部分,浩蕩的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音樂表演故事中蘊含了豐富的音樂精神意蘊,它們是現代音樂創作的引航標,值得我們深度挖掘。
(一)“仁和”的道德精神
音樂道德精神是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重要思想內涵之一,它是將音樂放置于人類社會的道德范疇中所得出的標準要求式思維論辯。“仁和”是中國音樂精神發展至今一直秉持的道德要求,也是有關于道德方面的核心思想內涵。儒家學派認為,仁是社會治理與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和是自然萬物繁衍生息的主要規律。對于音樂來說,他們認為音樂同樣需具備“仁和”的道德要求。與儒家學派思想有所區別,主張出世的道家學派認為,無為而治、順應自然才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生之道。因而他們在音樂方面主張追求更加符合自然規律的樂,樂的最高標準就是符合“道”的天籟。但無論是持仁和理念對音樂提出道德標準的儒家,還是提倡音樂順應天道的道家,他們在對音樂施加道德標準時皆是從音樂的起源與發展環境入手的。如《尚書·堯典》一篇指出: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①
這則音樂故事涉及音樂的起源、音樂表演、音樂特征和音樂思想等問題。樂是培養人的一個主要內容和途徑。樂教培養的需要與原則是“和”,也就是在其主導的正統性格中,達到平衡而又不失極端。這一段關于音樂道德的精神,歸結于“和”。就音樂表演而言“八音克諧,無相奪倫”,音樂表演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神人以和”。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在其《道德經》中以“大音希聲”②一詞來描繪至高之樂,由詞義而言,具有希聲表征的大音實際上指的就是自然之音。在音樂的諸多類型中,老子將最能體現道的自然之音稱作大音,他將道視作樂的靠攏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暗指了其對樂的“近道”道德要求。
儒家學派認為,音樂需具備“仁和”之品性,這其中“仁”在多數情況下是判定音樂是否有德的標準,而“和”在儒家思想中有和諧、平和之意,是音樂與天地二者聯系的集中體現。如《樂記·魏文侯》中的: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③
以及《史記·樂書》中的:
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④
從這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對待大自然的發展和對待天地的看法。古代講究的是順其自然,合乎人情。四季輪回,萬物生長,這就是天道的法則。人的活動應該遵循天意,而音樂也是如此。順從天道,百姓有美德,五谷昌茂,如果音樂與天道相符,就是德音正音。
(二)音樂化人的育人精神
音樂育人精神是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重要思想內涵,與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道德精神、音樂政教精神有著密切關系。它是中國音樂精神中音樂道德精神“仁和”的延伸與發展,與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政教精神有著廣度之間的聯系。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育人精神與儒家學派的音樂教化功能論基本契合,其核心觀點即音樂對人具有教化作用,可用于教育活動,可使人志向清明。事實上,早在原始社會之時,我國先民就開始嘗試進行音樂教育活動,例如《尚書·舜典》就記述道:
夔,命汝典樂,教胄子。⑤
從中可以看到原始社會音樂教育的雛形。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認為,音樂在感化人心方面具有十分顯著的時效性與影響力,可令人心胸開闊。其在《樂論》中指出:
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故樂行而志清。⑥
意思是音樂感化人心的效應非常迅速,君子以鐘鼓之音來引導志向,以琴瑟之音來娛樂內心。所以合適的音樂推行后,人們的志向就會變得高潔。古典音樂表演文獻中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如《呂氏春秋·本味》中記載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其中說道: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①
《列子·湯問》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②
古琴作為文人品格的象征,是君子修身養性的重要道器之一。伯牙能夠用古琴將具體的事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一方面體現了他高超的琴技,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古琴音樂對他的教化作用。在古琴的影響下,伯牙的情操得以陶冶,品格得以提升,志向清明地與琴融為了一體。因此鐘子期在聆聽伯牙的琴聲時,總能準確地說出其中意蘊,使得伯牙也不得不因此發出“吾于何逃聲哉”的感慨。《呂氏春秋》將伯牙摔琴的故事引申至賢才不被任用的社會現實之中進行反思,從側面進一步佐證了琴樂的教化作用,如同賢能的人能夠推進社會進步一樣重要。
另外,從音樂育人作用的角度而言,能夠滿足育人效果的音樂需為正音,而這一點在儒家《樂記》中有所論述。此外,《列子·湯問》也曾對音樂的育人作用有所分析,其言道:
匏巴鼓琴而鳥舞魚躍,鄭師文聞之,棄家從師襄……子之彈也!③
這些有關音樂表演的故事都證明了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育人精神。該精神的核心觀點是音樂可使人志向高潔、內心平和,即樂行志清。“樂行志清”的音樂育人精神是中國音樂精神的重要內涵,主要是從儒家的音樂育人理論發展而來,可為音樂教育實踐提供指導意義。
(三)播樂得安的政教精神
音樂的政教精神在中國音樂精神中的表現頗多,其包含的思想觀點中也存在觀點對立的情況。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政教精神是圍繞音樂與政治的關系對音樂的功能作用進行深入分析的理論思辨。其與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道德精神關系密切,可以說其在一定程度上是音樂道德標準理論的后續發展。音樂政教精神的核心思想內涵為“播樂得安”。單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政教精神包含相互對立的思想觀點,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古代先民在看待音樂的問題上所持的不同立場。他們往往根據自身的立場,分別從政治生活與日常生活的角度對音樂進行審視。《尚書》有言:
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④
可見舜帝在國家治理上主張采用五聲八音等音樂行為來考察治亂,其對于音樂政教思想的理解更加偏向于中國音樂精神中與儒家音樂政治思想相契合的播樂得安觀。
音樂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能夠促進征伐,在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文獻中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故事。幾千年前,漢高祖劉邦擊敗淮南王黥布凱旋,在經過家鄉設宴招待父老鄉親時,就曾擊筑而歌《大風歌》,蕭統《文選·卷二十八》中就收錄了這首雜歌,歌詞為: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①
不僅如此,早在荊軻刺秦王時,也已經有了擊筑而歌,以振士氣的故事。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
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之,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②
其中“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至今仍廣為流傳。通過以上故事我們可以推斷出,古時音樂在政治活動中有著重要的鼓動與引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音樂是實現“移風易俗”的重要途徑;在特殊的軍事活動中,音樂則成為振奮士氣的重要手段。“播樂得安”的政教精神,始終貫穿在音樂的創作與表演實踐活動中,成為中國古代音樂表演的核心思想。
由此可見,在中國音樂精神中,音樂政教精神的思想觀點具有豐富性與對立性的特征,它們以不同階級的政治治理為參考主體,以不同人群作為參照對象設定其思想立場,因而它們在各自的思想表述和觀點呈示上往往互相對立。但也正是基于這種對立統一的思辨環境,中國音樂精神在音樂政教思想方面得到了豐富的理論產出與深刻內涵。
以上便是古典文獻里的音樂表演故事所蘊含的幾種音樂精神。時至今日,中國音樂精神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存在于世,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具有豐厚底蘊與內涵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凝聚時間和集體智慧形成的寶貴財富。中國音樂精神在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建設中依然具有理論指導效用,其理論內涵也隨著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實踐活動不斷豐富。
(四)情感抒發的演奏追求
在“物動心感”的審美理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音樂表演理論同樣重視情緒表達問題,并提出了有關音樂表演的功用說,也就是音樂表演的情緒表達說。儒家的古典樂學著作《樂記·樂本》中有這樣一句話: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③
音樂是一種能最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感情的途徑與方式,中國古典文獻中的許多故事已經為我們證實了這一道理。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通過音樂來傳遞感情,進行交流。《詩經·小雅·鹿鳴》中就這樣寫道: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④
《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四面楚歌”的故事:
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⑤
《七修類稿》中記載《廣陵散》由來的故事,其中講道:
曲名《廣陵散》者,因時晉乘魏際,王陵、毌邱儉、文欽、諸葛誕繼為揚州都督,咸有興復之謀,俱為司馬所殺,揚地名廣陵,散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止息名篇者,由音哀傷痛息;客稱古人者,乃伶倫也。⑥
這些故事都說明音樂最為直接的一個功能與作用即是表情達意,敘述人之情感。正是因為音樂所具有的敘人之情感的作用,使得音樂能夠成為執政者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具有移風易俗的效果,由此形成了中國傳統“樂”附庸于“禮”,服務于“政”的基本特征與結構。
音樂表演中的情緒表達問題,也就是人們內心的情緒與表演行為之間的聯系問題,是一個富有哲理性的問題,它的最后的結論是必須要辯論的,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可以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的音樂發展。
二、音樂表演故事中的音樂審美準則
早在原始時代,人們就已經發明了各種樂器,與之有關的音樂表演也開始了。《世本·作》記述道:“女媧作笙簧,隨作笙,長四寸十二簧,像鳳之身……簫舜所造,其形參差象鳳翼,十管長二尺……篪蘇成公所作長一尺二寸,管樂十孔,長尺一寸,吹孔有嘴。” ①從伏羲的琴瑟,女媧彈奏的樂曲,夏商時代的鼓樂,秦漢、魏晉兩代的文人墨客的琴音,到中國古代的各種音樂,我國樂器的發展在種類豐富之余的同時,于不同歷史時期呈現有不同的音樂表演審美擇取傾向。
(一)中正平和
在我國音樂表演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音樂以禮為準則,必然要以德為先,以善為美,尚雅輕俗的觀念。這要求音樂內容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形式中正平和,以“中和”為美。《尚書·舜典》中有云:“八音克諧 ”②。也就是說,“和諧”是音樂藝術的美學需求。這種“和”體現在具體的音樂表演活動中,即是禮樂和合。《尚書·益稷》中記載道:
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后德讓。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③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各司其職,使得樂與禮相合,從而實現神人之和。
其次,鄭衛之音、桑澗濮上之音被視作是破壞音樂表演“中正平和”特征的音樂,在《韓非子·十過》中記載有晉平公好五音而致身癃病的故事,其中描述了師曠演奏清角之音時的場景:
一奏之,有玄云從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隨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④
說明了“不和”的音樂對社會治理所帶來的危害,再次強調了“中正平和”的基本審美準則。
除了以上音樂表演故事之外,在范仲淹的《與唐處士書》文中,他將“琴聲”的含義歸納為“清冷、幽靜、圓滑、悠長”,反映出“琴聲”在內涵層次上的美學追求。顧逢、蘇軾與陶淵明、歐陽修一樣,都是以彈琴來表達自己的心境,他們在《無弦琴》《破琴詩》中,都以“只須從意會,不必以聲求”⑤“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⑥等言,對音樂表演活動提出了達意的審美要求。
(二)盡善盡美
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還呈現出另一個音樂審美準則,即盡善盡美。該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八佾》中,其存在反映著中國古代先民對于藝術活動審美性的追求。中國古代先賢認為,音樂作品具有美丑、善惡的審美標準。儒家學派認為,能夠彰顯德行、順應天地、符合音律規制的音樂作品才是美樂善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將“美善”作為了評價音樂作品的審美標準。其言道: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①
子謂《韶》曰:“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②
在具體的音樂表演實踐中,“盡善盡美”的原則更多地通過“以意傳聲”“以意傳情”來表現,陶淵明、歐陽修二人就曾在各自的《無弦琴》《論琴帖》中分別論道:
琴雖不佳,意則自釋。③
只須從意會,不必以聲求。④
這實際上也是基于音樂實踐的角度對音樂表演活動所提出的審美要求。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文獻中許多技巧與意象表現相結合的經典故事。比如唐代詩人李頎在《聽安萬善吹觱篥歌》一詩中所描繪的:
枯桑老柏寒颼飗,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籟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云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⑤
這一描繪生動地體現了安萬善觱篥演奏技巧的高超,也說明了高超的技巧能夠更好地輔助音樂作品意象的構建,塑造音樂形象。
另一首宋元時期出現的著名琵琶曲《海青拿天鵝》,并四弦、滾四弦及其弦數變化、吟推挽縱起的特有奏法,音色音量的變化控制方法,對海青、天鵝叫聲、撲動翅膀聲音的模仿,都體現了當時琵琶演奏技巧之高超。元代楊允孚《灤京雜詠》中的第七十四首說:
為愛琵琶調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⑥
這種意象的構建與表達也是“盡善盡美”在音樂表演實踐層面的表現。
總體而言,中國音樂精神中的音樂審美準則主要是基于音樂作品的內容、意蘊對音樂創作、表演活動的審美思考。在中國古代思想流派中居正統地位的儒家學派認為,音樂作品在內容意蘊方面需具備“美善”的審美要求,在其思想觀點影響下,中國古代學者開始關注音樂創作、表演與欣賞實踐,并由此演化出了“只需意會不必聲求”的音樂審美觀念,從而為中國音樂精神增添了音樂意蘊審美方面的思想內涵。
三、學習音樂表演故事的意義
中國古典文獻里的音樂表演故事以中國古典文獻作為核心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其思想內涵,形成音樂思想體系。在長達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這些表演故事通過指導中國音樂實踐來體現其實際意義,在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發展中體現出適應性和存在價值。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分屬形式,中國音樂表演故事中的精神內涵對于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依舊有借鑒價值與參考意義。
(一)繼承傳統與傳承發展
許多中國的傳統美德在今天得以延續,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它使用了簡單明了的故事方式進行傳播。中華傳統道德的故事既要在表現形式上進行革新,還要在內容上加以提煉,使之與當代美學接軌。在中國古老燦爛的歷史長河里,音樂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豐富多樣的音樂觀念、獨特的風格和不同尋常的性格。留下了大量的典籍中的許多音樂表演故事值得我們去發掘,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音樂表演文獻的萌芽。七八千年以前,有了“塤”“骨笛”的考古實證,后來又發現了簧、缶、編鐘等打擊樂器,說明在原始社會,音樂表演已經有了不同的形式。筆者從經典文獻中對音樂表演故事進行整理,以比較完整的形式呈現出中國音樂表演的精髓,以此更好地掌握中國古代樂論中音樂表演文化的發展趨勢。這些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也將成為承繼傳統與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推動力。古典音樂文獻里的表演故事不僅可以使人們更全面地認識中國音樂文化特性及其發展歷程,同時也啟發我們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該走向哪里去。
(二)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換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①
我國古代音樂表演中的各類情節故事都是根據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演變而來,展現了中國音樂在發展歷史進程中所表現出的時代革新。在豐富的文化遺產面前,若無創意轉換、創意開發與傳承與發展的時代感,那就如同走進寶山而空無一物。在世界新變局、科技新發展、生產生存新模式的今天,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和認識自己的民族傳統。這種搜索和認識的進程就是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進程。首先,文獻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蘊藏著千百年的中國智慧,體現了古代圣人在修身、齊家、治國等方面的價值觀。音樂文獻也如此,其蘊含的中國音樂表演故事很好地闡釋了傳統與創造的關系。因此,推動古代文獻中這些音樂表演的故事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首先要求科研工作者深入古典文獻,深入歷史原始情境,扎實開展古籍研究。歷史上許多古籍存在丟失、損壞和難以修復的問題,那么對古籍進行分類化、專門化的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對古代經典文獻進行分類、專門整理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古典音樂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后,必須要順應時代潮流,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當代中國的音樂表演故事怎樣在保持創新的前提下不失去自己呢?返璞歸真,才是最好的辦法。在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與創造性轉換的新形勢下,必須以傳統的形式呈現出音樂的基本特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創作出帶有時代烙印的音樂作品。如果把這種音樂表演故事和當代的科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用恰當的方法來構造出一部作品,就會對整個音樂表演文化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堅定文化自信與增強文化自覺
任何文明,都包含著哲理思想,具有各自的特點與優點,能在相互溝通做出自身獨特的努力與貢獻。八千多年前的賈湖骨笛說明我們民族可考的音樂表演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是我們當代音樂表演的“根”和“魂”,它是中國音樂的創造之源。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基因之中,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風暴中立足的基石。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文化也將成為我們與其他國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是我們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四)提高國際影響力與講好民族故事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不斷提高文化交流水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①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與音樂故事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力。只有推動民族音樂適應時代、反映當代人的思想情感,把民族藝術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才能為全人類共享。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有著東方美學的獨特趣味,譬如《韓非子·十過》中記載師曠彈琴:“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來,集于郎門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聞于天。”自古以來,玄鶴便當成仙鶴,師曠鼓琴能引來仙鶴,且能跟隨師曠的琴聲飛舞,這其中便帶有中國神話故事的韻味。具有這種獨特趣味的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眾多,其中包含著濃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傳播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文化,是當下迫切需求的。
綜上,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是因為它堅持了原點,與時俱進,盛德日新,兼容并蓄,不被動接受任何一家、任何一種文化的束縛,而是主動地吸收世界上所有優秀的文明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從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的現實出發,取長補短、擇善而從,通過吸收不同的文明營養來充實和發展中華的文化。從當前的角度來看,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深入發掘與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既傳承優良傳統、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意成果傳播出去。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給世人,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結 論
講好全球視野下中國古典音樂文獻里的表演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能夠更加客觀、正確、理性、完整地看待現代中國。
其一,中國音樂表演藝術故事貫穿著一個又一個朝代,它們所呈現出的不僅僅是生動活潑的音樂人物形象、精彩絕倫的音樂表演經歷,更蘊含著豐富的中國音樂文化精神與中華民族藝術思維。古典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當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建設中發揮著推動作用,它所反映著的中華民族不同歷史階段的思維意識對于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其二,了解與學習古典文獻中的音樂表演故事,不僅能夠承繼傳統、傳承發展,促進我國當今音樂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變,更能提高我國在世界上的國際影響力,促進各個民族的團結友愛與互融共生。
其三,從話語傳播上來說,音樂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歷史悠長,文獻所記載的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眾多,講好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也容易被國外不同受眾所普遍接受,是我們想講述的和國外想聽的一個重要結合點。我們可以用中國古代音樂表演故事來闡釋中華的優秀文化,并針對當前國內和國際發展所面對的主要問題,著重闡述中國立場、中國智慧與中國主張。把中國的每個音樂表演故事說好,向世界展示中國表演藝術古典與今典經驗。
總之,我們要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本篇責任編輯 李姝
參考文獻:
[1]鄭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論語注疏 孝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許慎.說文解字[M].徐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徐祺.五知齋琴譜[M].北京:中國書店,2013.
[5]左丘明.中國史學要籍叢刊:國語[M].韋昭,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段安節.《樂府雜錄》校注[M].亓娟莉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7]朱長文.欽定四庫全書:琴史[M].北京:中國書店,2018.
[8]楊賽.中國歷代樂論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9]李光波.周禮述注[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21.
收稿日期:2023-03-07
作者簡介:楊和平(1961— ),男,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金華 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