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平
幼兒教育是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主要方式,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通過科學有效的引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科學的飲食習慣、規律的作息習慣等,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師需要將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作為教學任務之一,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
一、借助圖片教學
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幼兒展示與良好生活習慣相關的圖片,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對,從而促使幼兒主動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例如,針對幼兒吃飯時經常掉米粒、不愛惜糧食的情況,教師可以設計“糧食來之不易”活動,為幼兒準備水稻、小麥、米飯、饅頭、面包、餡餅的圖片,先展示水稻和小麥的圖片,并對幼兒說:“我為大家帶來了兩個好朋友,一個叫水稻,一個叫小麥。”接著,教師可以扮演水稻和小麥并以兒童化的語言進行自我介紹,如“大家好,我叫水稻,你們吃的米飯是由我做成的”“大家好,我叫小麥,你們吃的饅頭、面包、餡餅是由我做成的”。
在介紹結束后,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問:“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糧食,你們知道它們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嗎?”并為幼兒展示插秧、除草、施肥、收割、脫粒等勞作過程的圖片,讓幼兒明白水稻需要經過這么多道工序才能到人們的飯桌上。最后,教師可以為幼兒展示小麥的種植過程,并介紹由小麥做成的食品,讓幼兒思考為什么要愛惜糧食。相比于口頭教導,教師采用圖片引導的方式更能啟發幼兒的思考,觸動幼兒的心靈,幫助幼兒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
二、利用語言教學
人們的行為表現由思維觀念決定,幼兒也是如此,其行為落實的關鍵在于自身的意愿和動力。因此,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幼兒進行觀念上的引導教育,讓幼兒了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作用和意義,明確良好生活習慣的要求和準則,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幼兒做到主動配合且長期堅持。同時,教師應明白這種觀念的引導并不是簡單的灌輸教育,而是讓幼兒在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形成主動認知,進而提高行為自覺性。
對幼兒生活習慣的思想引導和日常的語言教學活動密切相關,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情境,尋找其中有關生活習慣的元素,并開展相關的思想引導。例如,在與講文明、懂禮貌等內容相關的兒歌學習中,教師可以將衛生習慣培養的內容穿插進去,讓幼兒明白哪些行為是恰當的,哪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并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踐行良好行為,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
此外,部分繪本故事中也包含很多良好習慣的引導內容,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充分利用,讓幼兒對良好的生活習慣產生科學、全面的認識,以此提高他們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例如,在閱讀繪本故事《丑小鴨》時,幼兒非常喜歡丑小鴨變成的美麗白天鵝,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進行引導,告訴幼兒白天鵝一定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會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以萌發幼兒追求美的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總之,語言教學中包含大量有關生活觀念認知和習慣培養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幼兒,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開展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在游戲中,幼兒能夠主動與人交往,學習各類知識,積累豐富的經驗,從而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可以抓住幼兒愛好游戲這一特點,利用游戲活動引導幼兒,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可以以幼兒習慣培養的內容為依據,設計并開展適宜的游戲活動,利用趣味性的游戲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也可以以各類游戲活動為依托,將習慣養成教育中需要達成的目標、落實的要求融入游戲過程,為幼兒提供更多在游戲中體驗、參與、實踐的機會和空間,以確保游戲活動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確保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還可以選擇豐富的游戲形式,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游戲中規范幼兒的言行舉止,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給娃娃穿衣服”游戲,讓幼兒嘗試給布娃娃穿衣服,借此培養幼兒自主穿衣服的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此過程中,部分幼兒可能會發現同伴在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提醒同伴,如“你這個扣子扣錯了,應該這樣扣”“他是一個男娃娃,不能給他穿裙子”“現在是冬天了,要給娃娃穿厚一點”等。在這樣有趣的游戲中,幼兒不僅能了解穿衣服的知識,掌握穿衣服的技能,還能形成自我服務的意識,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教師應當注重采用游戲這種幼兒喜歡的學習模式,不斷更新游戲的內容和形式,促使幼兒在愉悅的游戲體驗中習得更多生活技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四、規范日常行為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確保幼兒身體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學前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教師應從切實規范幼兒的日常行為入手,加強習慣養成教育,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可以從最基本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和衛生習慣抓起,全面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飲食習慣方面,教師可以借助早餐、午餐等環節,幫助幼兒養成按時吃飯、合理膳食、飯后漱口等習慣。
在作息習慣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作息安排午休時間,并與家長進行溝通,建議家長按規律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就寢、起床,讓幼兒在規范作息中慢慢發展自律意識,為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助力。
在衛生習慣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一些簡單的勞動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大掃除”活動,組織幼兒擦拭、搬運、擺放自己的桌椅,讓幼兒清掃地面的垃圾,借此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勞動習慣。
在幼兒完成自己的衛生清潔任務后,教師可以通過評選、對比等方式,找出在活動中表現較好的幼兒,適時表揚做事認真、仔細的幼兒,獎勵其一朵小紅花。教師還可以在班級評選“衛生小能手”“清潔小標兵”等,通過樹立榜樣的方式,倡導其他幼兒向這些幼兒學習,調動幼兒參與衛生清潔活動的積極性,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發揮表率作用
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會不自覺地模仿他人的行為,尤其是教師和家長的行為,幼兒的許多習慣是在模仿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的。在幼兒的心目中,教師具有特殊的地位,他們非常喜歡關注和模仿教師的言談舉止。因此,教師要重視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發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讓幼兒在模仿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六、開展家園共育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其言行舉止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幼兒,在幼兒生活習慣養成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意識到自己在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方面的作用,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引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講解完相關的理論知識后,可以鼓勵家長帶領幼兒開展具體的生活實踐活動,并積極引導幼兒做出恰當的行為,促使幼兒更快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與家長積極溝通,以加強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聯系,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為家園共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可以定期進行家訪,告知家長幼兒在園的學習情況,詢問家長幼兒在家的表現,了解幼兒在生活習慣方面的不足,并與家長協商制訂相應的培養方案,幫助幼兒早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還可以開展一系列家長座談會,鼓勵生活習慣較好的幼兒的家長積極發言,向其他家長介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和教育幼兒的方式,從而幫助更多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結語
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個漫長、持久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教師的科學指導、家長的緊密配合和幼兒的積極參與。在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終身成長與長遠發展的意義和價值,主動與家長進行溝通,獲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家園合力引導和監督幼兒,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貴州省德江縣龍泉土家族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