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步階段。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復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懷有包容之心,利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將錯誤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找錯、析錯、改錯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要領,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自覺性,領略數學的真諦。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如何運用“錯誤”資源,展開了積極探索,總結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實現數學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策略。
一、預設錯誤,積極引導學生
(一)研讀教材,預估錯誤
教材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載體,教師應該用好、用活教材,從而實現高效教學。在課前,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預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促使他們更好地探索所學知識。教師在剖析教材時,應做到讀懂教材、把握教材,根據教材中的知識點,分析學生可能出現錯誤的原因和理解方面的難點。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學習,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成效。
例如,在教授“商的近似值”這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四舍五入法”的運用,但對于“進一法”和“去尾法”還知之甚少。對此,筆者根據課本的內容安排,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問題一是“張大伯家里的油桶中有25千克油,準備裝進油壺里,每個油壺可以盛油3千克,需要準備多少個油壺”。問題二是“焊接一個鋼籠需要3噸鋼材,有鋼材20噸,可以焊接多少個這樣的鋼籠”。針對問題一,學生列出的解答算式為25÷3=8.33≈8(個);針對問題二,學生所列的算式為20÷3=6.66≈7(個)。
結合學生的計算結果來看,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缺乏了解,沒有結合實際生活得出正確答案。對于學生的錯誤,教師應注重強調數學問題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掌握取近似數的方法,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思考能力。
(二)巧設問題,暴露錯誤
在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分為共同錯誤和個別錯誤兩種。對于共同錯誤,教師應著重記錄,然后在教授相關知識點時,巧妙地融入修正錯誤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巧設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出現錯誤,從而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涵,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
在教授“分數的認識”這節課的知識點時,筆者在屏幕上展現了和,然后問學生:“這兩個分數,哪個更大一些?”學生在學習這節課前,已經掌握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對于這兩個分數,一些學生會得出錯誤的答案,這是學生的思維定式造成的。面對這樣的錯誤,如何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是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拿出兩根同樣長的小棒,截取第1根小棒的,截取第2根小棒的,讓學生比較哪一段更長。比較后,學生發現>,這樣他們對分數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了。
由此可見,教師巧設問題,不僅能讓學生發現錯誤、牢記錯誤點,還能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成效。
二、利用錯誤,促進數學思考
(一)運用錯誤,促進探索
積極的情感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關鍵,也是戰勝困難的原動力。錯誤來自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挑戰性和現實性,與教師直接提出的問題相比,更能引起學生的關注,也更易激發學生探索的內驅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合理運用錯誤資源,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錯誤中提高認知水平,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
在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時,筆者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向學生提問:“大家認為應該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學生回答說:“要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將它相鄰的兩邊相乘。”這樣的想法得到了班中大多數學生的肯定。筆者沒有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而是繼續讓該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將長方形和正方形看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為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相鄰的兩邊相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應該這樣計算。”這時,筆者讓其他學生動手探究這個想法是否準確。在探索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畫圖剪拼,先測量后計算;有的學生應用平行四邊形的活動框架,捏住其中一組對角,向兩邊拉,發現盡管兩條邊的長度沒有變化,面積卻變化了,所以順利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高有關,底乘高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正確計算方法。
面對學生的錯誤,筆者沒有直接否定,而是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探索。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認知,還能引導他們主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正確計算公式,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二)運用錯誤,掌握本質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為薄弱,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容易被知識的表象所迷惑,導致出現錯誤。對此,教師應另辟蹊徑,幫助學生探尋錯因,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如引入動手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思維的“爬坡臺”,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本質。
在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節課時,筆者給出了這樣的題目:“將一個邊長為1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4個面積相等的正方形,每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部分學生列出的計算式為:10×4=40(厘米),40÷4=10(厘米)。這樣計算的理由是運用“10×4”來計算大正方形的周長,將它分成4個小正方形,每個小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0÷4”的結果。對此,筆者讓每個學生拿出一張正方形的紙,然后將其分成4個同樣大的正方形,并讓他們動手測量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再計算它們的周長。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難度不大。通過動手實踐,學生發現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是5厘米,周長的計算式應該是5×4=20(厘米),由此得出了正確答案。
由于小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比較薄弱,出現錯誤的情況時有發生。在上述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誤,筆者運用動手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周長概念的認知。
(三)運用錯誤,組織辯論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傾向于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難以深入理解知識。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顯然,教育不是簡單的告知和被告知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能將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可以選擇相應的話題,打破常規,引導學生展開辯論,讓他們針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本質,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授“認識比”這節課時,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比的后項可以是0嗎?”學生思考后,意見出現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可以,有的學生認為不可以。筆者并沒有直接告知學生結論,而是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進行了辯論。以下是辯論過程的部分內容。
正方:“根據比和分數、除法的關系,除數不能為0,分母不能為0,比的后項自然也不能是0。”
反方:“在觀看足球世界杯時,解說員經常會用0︰2和3︰0等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是什么原因呢?”
正方:“0︰2和3︰0是計分的形式,和課堂中所學的比的讀寫方法有一定區別。”
反方:“有什么不同呢?”
正方:“課堂中學習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是倍數關系,而計分形式體現的是得分的多少,并不是倍數關系。”
由此可見,學生在辯論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辯論中掌握知識,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使數學課堂充滿了趣味。
三、經歷錯誤,提高綜合能力
(一)借助錯誤,進行反思
反思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對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數學課堂中,學生通過反思錯誤來學習正確的知識,進而形成反思意識。數學教師應抓住學生出現錯誤的時機,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深化學生對錯誤的認知,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授“按比例分配”這節課時,筆者給出了這樣的題目:“一個等腰三角形,相鄰兩條邊的長度之和是14厘米,長度比是5︰2,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種是“14÷(5+2)=
2(厘米),5×2=10(厘米),2×2=4(厘米),10×2+4=24(厘米)”;另一種是“14÷(5+2)=2(厘米),5×2=10(厘米),2×2=4(厘米),4×2+10=18(厘米)”。對于這兩種算法,筆者沒有直接評價,而是讓學生用直尺對這兩種算法進行驗證,思考這兩種算法的差異。在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意識到這兩種算法的主要區別在于:底和腰的不同。基于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定律,他們得出10厘米是三角形的腰長,4厘米是底長,因此正確答案應該是24厘米。
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教師應當予以理解和包容,合理引導學生反思錯誤,進而糾正錯誤,這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我糾錯能力。
(二)借助錯誤,實現創新
創新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要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挖掘錯誤資源,開展科學有效的學習活動,以多樣化的訓練活動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結語
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但同時,這些錯誤也為教師進行教學診斷提供了依據和方向,幫助教師更加了解教學要領,從而為學生建立系統、全面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應格外注重容錯教育,圍繞錯誤多做文章,探尋錯誤背后的深層原因,讓學生在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數學學習方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促進自身的智力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戴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