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 徐雨田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義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上千年歷史發展中沉淀的人文精神、風俗人情、歷史文化等的結合,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對推動民俗文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僅有助于加強對黃河民俗項目、歷史風俗、人文精神的保護和傳承,延續歷史文脈,還有助于在新時期提高民眾對黃河文化的認同感,有助于在新時期將黃河文化發展融入黃河流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格局,發揮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一)有助于保持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的延續性
黃河流域是中國諸多文化體系的發源地,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加快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能夠使受眾了解黃河文化,正確認識黃河民間文化,感受黃河流域民間文化中的藝術、文學等多種文化內涵。另外,黃河流域民俗文化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遞歷史、承接歷史、表述歷史的重要作用。在中國歷史上,黃河流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燦爛輝煌的黃河文化。文化是溝通歷史與現代的重要橋梁,加快對黃河文化的研究,能夠強化大眾文化認同,幫助人們重新審視文化與作為主體的人之間的關系,明確文化的起源與流變,進而構建區域文化共同意識,強化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
(二)有助于展示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樣性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形式類型豐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許多文化形式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困境,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多樣性也在逐漸下降。實現新時期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創新,有助于喚醒人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記憶,展現黃河流域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同時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例如,黃河流域在飲食、建筑、服飾、語言、節慶等方面都形成了鮮明的特色。黃河流域是中國典型的農業區,黃河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稻、黍、稷、麥、菽”五谷。每逢佳節,黃河流域的人們會制作各色的饅頭,并進行各種花樣的裝飾,這也孕育出重要的面食文化。人文始祖黃帝建立大一統部落聯盟,設三公、六相等強化管理;堯舜時期強化了聯盟領袖管理權力,自秦以后,歷朝歷代大多以黃河流域為政治中心制定并完善了政治制度,以強化社會管理。
黃河流域是中國傳統節日的發源地。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人們都有回家祭拜先祖的習俗。黃河流域的許多地區都修建有專門的神廟并形成了廟會文化。青海、甘肅等地的廟會上,民間藝人會盛裝打扮,表演本地特色曲藝。在元宵佳節,人們會參加轉燈會,男女老少結伴同游祈求祛除疾病。黃河流域的節慶文化對于研究春節、元宵節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先民們依河而居,從事農業生產。在節慶日,當地百姓還會佩戴特殊裝飾品,祈求神靈保佑。除此以外,這里還有舞蹈、音樂等多種民間文化的發展延續。
(三)有助于實現新時期鄉村文化景觀重塑
近些年,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鄉村景觀的重新塑造成為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它不僅涵蓋對廣大鄉村地區的自然資源、地域條件、社會生產方式的優化提升,還鼓勵人們積極傳承傳統鄉村文化、民俗文化,延續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精神,最終形成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景觀。尤其對于黃河流域來說,上游、中游、下游由于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風貌,因此也保留了非常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特色景觀。實現新時期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創新,優化鄉村民俗文化景觀,使當地民眾保留地域文化記憶,同時也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文化動力。一般來說,鄉村民俗文化景觀可以分為物質、非物質以及整體意象三個層面,每一部分都具有傳承創新的獨特價值。實現文化景觀重塑,有助于加強對民族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保留民眾的鄉土意識。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困境
(一)文化環境不理想
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以民間的信仰、道德、習俗等為主的精神文化,以及民俗服飾、民俗建筑、民俗飲食等為主的物質文化。在民俗文化的現代化發展方面,市場經濟的發展使黃河流域民俗文化成為工業模式下的產物,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發展逐漸脫離了原本的內涵,逐漸成為工業化背景下的商品,其文化內涵逐漸碎片化、空洞化。
隨著中國與國際社會不斷接軌,越來越多的外來思想涌入中國,給中國民間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挑戰。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將精力集中于經濟發展,忽略文化發展,這使得傳承數千年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活力,逐漸面臨消亡的威脅。
(二)廣大群眾缺少對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的動力
從城鄉發展現狀來看,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始終面臨著城鄉發展失衡、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等諸多矛盾。黃河流域數千年的民俗文化形態也受到了工業化的沖擊。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思想行為觀念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這也進一步導致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日漸降低,許多黃河流域民俗文化逐漸失去了傳承發展的土壤。以河南地區民俗文化中的“趕廟會”“說書會”為例,廟會、說書等民俗形式逐漸在城市化過程中失去了存在的物理場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失去了參與的興趣。黃河三角洲的古村落中保留了許多木雕、磚雕和石雕,還有許多元明清時期的古井、牌坊,但當地群眾對這些較為冷漠,保護意識較低,甚至存在盲目改建、銷毀破壞的行為。
(三)傳承形式較為單一
近年來,從新農村建設到美麗鄉村建設,民俗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形式見證著廣大鄉村地區價值體系變遷和農耕文明的現代化發展。許多民俗文化愛好者和從業人員也都試圖在現代化發展中找出傳統民俗文化創新傳播的新形式和新表達。但在這一過程中也暴露出許多民俗文化傳播的局限性。例如,許多傳統民俗文化形式的傳播過程存在符號化和碎片化問題,無法真正起到傳承民族文化、傳承文化精神的作用。以黃河流域古村落旅游景區建設為例,在開發時為了更好地實現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盲目引入資本化力量,使許多民俗文化古村落被開發成毫無特色的民宿建筑。鄉村民宿也存在符號化和同質化的現象,人們很難從中找出黃河流域獨有的文化特性,黃河流域古村落開發正面臨困境。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具體路徑
(一)加強對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基礎調研,賦予黃河文化新內涵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在創新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大都選擇了與特色文化旅游相結合的形式,但許多地區缺少對傳統文化的基礎性調研,無法從中提取出文化創新的特色素材,進而造成文化傳承的同質化和碎片化。因此,在未來黃河流域開發過程中,應更好地實現民俗文化傳播與鄉村環境相協調,真正找出黃河流域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審美和意識形態內容,例如黃河流域保留的村落文化、黃河流域沿線的建筑文化、上下游差異性的農耕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山水文化。這些民俗文化是黃河流域文化景觀的重要一環,相關從業人員要從中找到黃河文化和文化傳承的突破口。應通過田野調查、查找文獻資料、采訪調研的方式,對黃河流域沿線文化景觀多樣性進行充分了解,并進行統計分類,形成新時期黃河流域民俗文化數據庫,為未來文化景觀構建提供數據支持。同時也要將新時代發展的文化內涵融入其中,賦予黃河文化新表達。
(二)構建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多元產業業態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創新傳播的優勢在于其地域性和本真性。這些民俗文化形式都是在歷史的發展沉淀中形成的獨特形式。因此,一方面,在文化活態傳承過程中要保留原有的黃河文化要素和本質精神;另一方面,也要適應時代發展,避免民俗文化傳承創新趨向“標本化”發展。在未來黃河流域民俗文化開發過程中,應與現代化的產業業態相結合,借助產業化發展、品牌化構建,使黃河流域民俗文化“活”起來。以黃河三角洲的魯北地區為例,當地構建了許多特色化民居民宿,但在經營過程中卻面臨破產困境。在未來文化開發過程中,應充分借鑒西紙坊村等優秀民居的改造經驗。另外,還可以學習博興縣湖濱鎮民俗文化與旅游創業電商有效融合的經驗。例如,當地將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百年老槐樹、魯北水鄉民居、丈八佛像等文物和民俗文化內容,進行了品牌化構建,并提取出其中的文化符號進行手工藝品文創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同時還為世博會、奧運會等國際化活動提供了文化素材,最終形成從鄉村民宿、文化古鎮、文創產品到文化節、文化園區建設的產業鏈。
(三)優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化建設,杜絕盲目開發
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創新是一項涵蓋黃河沿線許多重要城市的現代化建設工程,黃河上游、中游、下游的經濟發展狀況和文化景觀特點都各不相同,因此還需要借鑒國家對于區域規劃、黃河流域開發一體化工程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和制度化建設,提高黃河流域民俗文化規劃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細化程度。例如,針對黃河沿岸許多民俗文化景觀建設,要更好地利用制度梳理好民俗文化開發權責關系,同時對民俗文化形式的等級進行分類,明確哪些需要改造,哪些需要保護。另外,在鄉村民俗文化傳承過程中還需要協調鄉村文旅發展的各要素,從整體出發,優化資源配置,避免盲目追趕鄉村文旅發展的熱潮,造成黃河流域民俗文化開發的同質化和低質化狀況。另外,有關部門還應出臺黃河民俗文化開發的監管機制,對于某些破壞當地文化景觀的項目或建設要取締。還要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發建設等,構建針對性規劃方案,杜絕盲目開發。
(四)信息化技術融入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傳承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受到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影響,信息傳播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創新傳播所面臨的文化環境、技術環境、受眾環境也與之前有著很大不同。在此背景下,相關人員要在文化創新傳播過程中打破原有思維,融合生態學、民俗學、旅游學、藝術學等學科思維于文化開發過程中,形成專業化、高水平的網絡化人才隊伍。對黃河流域民俗文化形式和生態旅游進行創新傳播,擴大黃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影響力。例如,對黃河流域的號子文化、纖夫文化可以采用當前自媒體、短視頻等較為流行的短平快傳播形式,以動畫微視頻的方式進行網絡傳播。同時還要借鑒大數據技術對用戶群體進行有效分析,對民俗文化旅游受眾分層。例如,可以從受眾的愛好、地理位置、年齡等人口統計學信息出發,向用戶推送黃河流域建筑文化、民俗節日文化和黃河歌舞等文化內容。還可以將黃河流域民俗文化融入手機游戲中,全面展現當地風土人情,吸引年輕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