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青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文化資源聚集的一條重要文化帶。千百年來,黃河流域的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延續并創新著黃河文化,給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資源。如今,文旅融合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加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社會產業轉型加快等,給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助力。因此,大力開發黃河文化,并將其與區域文旅產業相融合,已成為當前黃河沿線地區的要務。
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的意義
當前,文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彰顯自身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可以說,掌握文化軟實力與文化發展主動權,就相當于占據了文化競爭的制高點。這一形勢下,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挖掘和發展自身的文化元素,并不斷加強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使得文化導向發展格局日趨凸顯。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資源,在多年來的文旅產業發展中不斷挖掘各類文化元素,形成了多模式的文旅產業發展形式,不僅助推了文旅產業發展,更帶動了周邊文化建設。基于此,以黃河文化為例,分析文旅產業與文化的融合,具有實際意義。
(一)有利于傳承黃河文化
黃河流域受黃河文化的滋養和熏陶,在歷史發展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基礎。如今,在文旅融合舉措號召下,各地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調整了各自文化旅游發展舉措,為構筑黃河流域內的文化高地作出了創新示范。比如河南利用自身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歷史文化古城、黃河文化精品工程,開發了諸多黃河文化項目,對于傳承黃河文化具有實際意義。
(二)有利于帶動旅游產業發展
旅游是當前大眾提升生活質量、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文化旅游屬于一種特色旅游,能夠滿足大眾的精神與文化多元需求。據文化旅游部2023年發布的春節旅游人數較以往的變化數據報道可知,2023年的春節旅游較以往人數翻了幾番,文化旅游景點人數爆滿,尤其是非遺文化景點,受到了游客的一致追捧,非遺旅游景點的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兩項指標明顯回升。這說明國民對文化旅游較為青睞,同時也說明文旅形式將迎來再次發展的春天。在此形勢下,相關部門大力宣傳和推廣黃河文化,將其與各地旅游產業相結合,能持續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加速旅游產業轉型。
(三)有利于提高居民經濟水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就已經提出,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帶動周邊地區居民的經濟水平實現飛速提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一環。如今,在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實踐中,積極在黃河沿線地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休閑城市和休閑街區,發展文化旅游,是提升周邊居民經濟水平的重要途徑。比如河南地區,以鄭州、開封、洛陽等多個歷史文化名城為載體,構建黃河文化風景區、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文化旅游區等文旅新產業,能吸引國內外游客到此游覽、投資,繼而帶動當地其他連鎖產業的興起,助力沿線居民經濟水平的提升。
黃河文化在文旅產業中的基礎優勢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沉淀了深厚的文化資源。黃河文化的種類十分豐富,且分布較為廣泛,不同種類的黃河文化資源在文旅產業中產生的經濟效益也各有差異。黃河沿線各地區在開發黃河文化過程中形成了文旅融合產業鏈,為黃河文化的傳承創造了更大的升值空間。黃河沿線各地區的政策優勢、產業轉型趨勢、文旅產業優勢,為黃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說,黃河文化在文旅產業發展中具有較為扎實的基礎優勢。
(一)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黃河流域中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手工藝制造、民俗文化等項目中都有涉及,這些非遺資源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關注。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中,相關部門發出倡議,強調突出黃河非遺文化的傳承價值,大力弘揚和發展黃河文化。同時,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等地,需要堅定不移地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遺文化。同時提出,支持傳統文化與各地旅游景區、度假區、旅游休閑街區的深度融合,鼓勵特色文旅融合項目的開發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設非遺旅游文化館、建立傳統工藝工作室。這一政策的提出為當前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較好
黨和國家在積極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同時,也對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提出了新期望和新要求。旅游產業素來被稱為“朝陽產業”,其發展前景廣闊、發展要求較高的特點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大眾生活水平提升,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給旅游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商機。從現有的旅游產業發展結構上來看,大多數旅游消費項目都偏向于觀光旅游,而文化型、享受型旅游項目則開發較少,存在發展缺口,這也為文旅產業的發展帶來創新突破口。綜合來看,當前旅游產業發展前景良好是文旅融合的巨大動力支撐。
(三)產業轉型速度加快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世界各國爭先恐后地下產業革新這步先手棋,希望能占領國際競爭市場的先機。在這一形勢下,中國也積極開展了產業轉型的新路徑探索。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成為新發展規劃,技術改造、項目建設、綠色生產成為轉型活力持續釋放的新渠道。其中,挖掘黃河文化、開展文旅產業發展也是一種可持續的有效轉型方式。在這一形勢助力下,中國的文旅產業發展突破了以往單一化形式、內容的束縛,開辟出了多條綜合性較強的產業鏈,不僅為黃河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載體,同時也為文旅產業轉型提供了新思路。
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現狀
黃河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其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不僅能滿足消費者對歷史文化的深入感知需求,同時還能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和娛樂需求,是當前十分受大眾歡迎的一種寶貴文化旅游資源。但是,黃河沿線各地區在挖掘和宣傳黃河文化過程中,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和影響,逐漸暴露出了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模式較為單一、宣傳力度不足、體驗感不強、資源開發不夠深入等問題,影響了二者融合效果。
(一)模式較為單一
傳統文旅產業的服務內容多以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觀賞性的旅游項目為主,并且此類人文景觀占據文化旅游中的較大比例,導致黃河文化和文旅產業融合模式較為單一,難以形成特色文旅產業與特色文旅項目,難以吸引游客的關注。
(二)宣傳力度不足
當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地都將工作重心投入經濟發展、產業轉型領域,對于黃河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所投入的人力、財力較少,宣傳力度不足。同時,相關部門在文旅產業建設中,只注重對本地的黃河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宣傳,而忽略了對其他地區同類資源的協同推廣,在旅游景點內也僅僅增設了幾個文化景點,文化氛圍不夠濃厚。
(三)體驗感不強
數字化、產業化時代下,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中呈現出體驗感不強的問題,導致黃河沿線各地的文旅產業發展創新度不夠。究其根因,與文旅產業中的融合項目設計不夠多元有關。許多旅游景區的構建多以本地文化遺址、文化特色為基礎,觀賞性項目與參與性項目相脫節,難以激發游客對景區特色文化的關注和參與。
(四)資源開發不夠深入
當前,部分黃河沿線地區在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過程中,暴露出資源開發不足問題,極大影響了地區文旅產業的發展成效。比如,在黃河文化和文旅產業融合中,僅僅對一些大眾熟知的民俗、音樂、舞蹈、文學歷史等文化類型資源進行開發,而對一些大眾關注較少的建筑文化、村落文化、戲曲雜技文化等內容則挖掘較少,導致此類文化在文旅景區內十分少見。而且由于文旅產業對文旅市場的發展預估存在偏差,未能找準各地黃河文化的特色與資源優勢,致使部分地區的文旅產業同質化嚴重,資源特色不夠突出。
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的對策
(一)開發多元融合模式
黃河文化和文旅產業的融合舉措,既是幫助地方提升經濟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黃河文化有效傳承的重要手段。針對二者融合模式的單一化問題,相關部門、文旅企業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遠程控制技術,在各個文化旅游景點、休閑街區、度假區等地增設智能導航、語音提示等智慧化服務,為游客提供歷史講解、片區導游引導、旅游路線規劃等服務。有條件的地區也可投資一些智慧化服務設備,比如構建黃河文化虛擬仿真室、規劃黃河文化戶外體驗區等,為黃河文化和文旅產業充分融合創新模式。除此之外,地區相關部門也要利用網絡平臺創辦云旅游主題、線上導游講解等服務活動,滿足游客的線上線下旅游需求。
(二)加大融合宣傳力度
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工作不僅是黃河沿線地區的任務,同時也是各地區、各主體需要協同配合的工作。針對當前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宣傳力度不夠的問題,地區相關部門可與旅游企業相合作,對當地代表性傳承人的手工技藝進行圖文記錄、視頻記錄,鼓勵當地文化愛好者、學生群體積極參與當地組織的非遺文旅宣傳活動,成為當地文化品牌的代言人,推進文旅項目的宣傳工作。同時,還可積極借助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中廣泛發動社會群眾參與保存、轉發和評論當地的精彩文旅項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專業機構進行宣傳。以此不斷提高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深度,加深融合宣傳效果。
(三)增設融合體驗項目
黃河文化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許多文化元素都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在將此類文化元素融入文旅產業中時,還需增設一些體驗項目,增強群眾的體驗感和認同感。一方面,文旅企業和相關部門可借助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短片呈現等方式在旅游景區內增設黃河文化非遺工坊、水上樂園等項目,游客到此后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文化項目進行體驗,感受黃河文化傳承的艱辛和不易,繼而深化自身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針對一些不易記錄和傳承的手工藝文化項目,文旅景點內可增設大型戶外手工體驗場所,以現場教學、手工比賽、紀念品購買等多個模塊來吸引眾多游客的注意,以此豐富文旅體驗項目,增強游客的體驗感。
(四)深挖黃河文化資源
黃河沿線各地在開展黃河文化與文旅產業融合實踐中,應堅持多元文化并舉、非遺特色開發的原則打造文旅特色產業,促進當地黃河文化的有效傳承。基于此,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資源,為文旅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文旅產業在發展特色文旅項目、建設文旅精品工程時,可將黃河文化的資源按照功能、類型的不同進行分類呈現,比如可分成民俗文化類、工藝美術類、建筑遺址類、觀賞學習類等,然后分別按照類種進行旅游項目的設計和開發,以此使黃河文化都能在文旅景區內呈現出來。
本文選自:2022年度河南省文化與旅游廳研究課題“河南黃河文化旅游帶高質量建設路徑研究”;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新時代河南推進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建設研究(編號:23A630034);2018年度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劃資助項目“中原戲曲語言文化研究創新團隊”(編號:2018-XLXYCXTD-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