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云
我國古詩詞以其美好的意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美德,并流傳了下來,形成文化精神財富。古詩詞作為文人騷客抒發情感的重要文化介質,意象唯美,結構簡約,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情操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古詩詞在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本文探討了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引導學習任務“讀”的走向
1.落實學習任務基礎讀
“三分詩,七分讀。”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表明,古詩詞教學的第一要義在于“讀”。“讀”是賞析古詩詞的基礎和關鍵,它在古詩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用不同的方式落實讀準字音、讀好節奏、讀出情感等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走進詩詞,理解詩詞內涵和情感,使其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培養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在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閱讀目標中首先強調的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論是什么文體,讀正確是朗讀的最基本要求。對古詩詞更是如此,要讀得準古詩詞中的所有字音,特別是在古詩詞中常見的多音字和通假字的發音。在教學《漁歌子》一詩中的“西塞山前白鷺飛”中的“塞”字時,就要讀準“sài”。《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亡賴”中的“亡”,應讀“wú”,通“無”。《敕勒歌》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讀“xiàn”,通“現”。《鹿柴》一詩,詩題中的“柴”讀“zhài”,不讀“chái”。《靜夜思》一詩中的“靜”要讀準后鼻韻母“jìng”,“思”平舌音“sī”。當然,除了讀準字音,還要根據學情來落實字詞教學,掃清字詞障礙才能更好地學習古詩。
2.指導學習任務讀好節奏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在停頓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律,劃分節奏需要根據每句詩所表達的意思進行,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要指導學生讀好題目的節奏: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春曉》一詩可以這樣來劃節奏: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讀準字音,讀好節奏。這部分“讀”的教學看上去似乎沒有什么技巧,卻是基礎教學,是底線,是最基本的要求,必不可少,也不能打折,必須扎扎實實、一絲不茍地完成讀的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落實讀的任務環節時,雖然注意的是聽準字音、聽好節奏,但為了防止課堂沉悶、無趣,需要精心設計,創造特殊情境,靈活施教,注重生成效果,以練定教。例如,先錄音給學生示范讀,接著讓學生跟著讀。通過理解語言停頓、邏輯停頓、感情停頓、結構停頓等,處理停頓上的不同,從而把握好誦讀停頓上的要點,既能夠給學生以表達思想感受的時間,也使其易于接受和掌握,還能夠提升誦讀的節奏感和聲音美感,從而正確傳達詩歌的思想感情。
3.引導學習任務理解讀
在了解詩意的大背景下誦讀古詩詞,學生可以進一步感受合轍押韻的旋律美,從而養成良好的語感,便于記住、誦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全詩飽含著快樂、興奮之意。起句與七、八句節拍要急促,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的吟誦抑揚頓挫,學習者在語境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者極欲回鄉的心情,更有利于他們熟記吟誦內容。
4.引導學習任務發揮想象情境讀
俗話說:“情由境生。”想象情境讀是符合詩歌中藝術意境的藝術美的。所以,學生在掌握了詩篇的大意之后,還要進一步挖掘,細細品味,根據詩詞的文學信息,展開聯想和想象,將意識帶到詩篇的具體情境之中,在大腦中形成詩篇中描寫的情境。如此,學生就會形成身臨其境的感受,也會對詩意認識得更深入,對感情也感受得更深刻。例如,在教學《鋤禾》這首詩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象一幅圖,接著告訴大家你看見了一幅怎樣的圖,然后學生們爭著說“我看見一位農夫伯伯在地里鋤草,他的衣裳全汗濕了,他很辛苦”“我們所吃的飯,都是村民伯伯的汗水換來的”等等,這正是古詩中的畫面。如果繼續引導,學生們就會知道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小學課本所選的古詩詞大多是語句精美、富有詩意的,如果學生能在大腦中形成現實場景畫面,就能跨越時代、民俗、社會和情感的障礙,入情入境地讀,讀出詩歌的意境美。
5.引導學習任務感悟情感讀
從理解詩歌表現的情感上去閱讀,更可以品味詩歌韻律之美,讀出詩歌情感之美,從而走進詩人豐厚而細致的內心世界。例如教學《漁歌子》,教師在助力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詞人超然物外的情感,再反復背誦吟詠,學生就會逐步讀出明朗跳躍的旋律、輕柔美妙的聲調。在這種帶著理解的誦讀中,學生更能理解作者寫作時的心態,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促成情感態度的養成與價值觀的熏陶。
二、引導學習任務“品”的走向
1.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
古詩詞誦讀,歷來都以精煉含蓄、神韻雋永的語句美,征服著古往今來國內外的廣大誦讀者。它篇幅簡短,而且文字數量有限,既不用閑詞,也不用閑句,每詞每句都顯示了最佳的效果。可以說,發揮了以最少的字數表現最寶貴的信息的作用。例如:人們都知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王安石作品《泊船瓜州》中的名句。當時王安石多次斟酌是用“滿”還是用“過”,為何最終仍然選擇了“綠”字,而不是用“滿、過”?因為“綠”字讓這首詩更符合情境,更能表達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古詩詞教學的語言美不僅表現在文字精煉含蓄之上,更體現在“言有盡而意無限”的神韻雋永上。這意味著古詩詞學習不要停滯于對詞語字面含義的理解,還需要深入研究字義內涵的言外之意,以此抓住詩歌的精髓。
2.引導學生領悟意境美
古詩詞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詩人將描繪的景和情交織、融匯在一起,呈現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以及一個個獨特的意象,只有把握住并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象美,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精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思考與聯想,此時,每位學生所形成的意象都不相同,要認真傾聽詩人的內心訴求,并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看看在自己大腦中產生了一個什么形象,并根據所想,進入意境。例如,在教學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時,先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憫農》,并想象畫面,農夫在正當午時的烈日下灑汗鋤地、除草、捉蟲、澆水等辛苦場景就會展現在眼前,進而理解“粒粒皆辛苦”,認識到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汗水換來的。然后學習《江上漁者》,在掌握詩意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想象鱸魚味的鮮美,想象大江上海浪洶涌的場面,再想象一葉扁舟在大江上一起一伏,漁夫們捕魚的場面。學生腦海里會浮現出一幅大江上漁夫冒著風雨危險辛苦捕魚的生動場景。再指導他們與《憫農》對照,以此啟發他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體會作者對農夫的深入關注和理解。這時引入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進一步指導學生理解范仲淹憂國憂民的無私胸懷及愿為天下人的幸福而奮斗的濃濃的家國情懷。
3.引導學生感受情感美
情感是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感受,帶有感染力的特征。教師首先要在備課時提醒自己,以古詩詞內容的情感打動學生,影響學生,自身還要仔細學習鉆研課文,梳理知識點,準確掌握古詩的情感內容。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是歷代著名詩人詞人的作品,語言精煉,旋律美妙,令人叫絕的作品中隱藏著作者彼時彼刻的心路歷程。“古詩貴言志”,古詩詞表達了很多美妙的意境,這就要求教師們通過自身對古詩詞的感悟,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文化意蘊。
4.引導學生感受形式美
古詩的韻律、平仄、對仗等方面還有不少應該探索的問題。例如二年級下冊的《絕句》一詩,全文都使用對仗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一二行、三四行對照起來朗讀,從而體會對仗所產生的結構之美,同時指導他們結合生活、學習、環境等實際情況利用對仗來寫作詩句,進而體會詩句的結構之美。由于低年級的學生知識儲備還不是很豐富,教師可以出示相關的圖片,以填空式引導學生創作。這樣一來,一是降低了創作的難度,二是激發了學生寫詩的興趣。例如當時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學校的景物進行創作。
三、引導學習任務“過程性評價”的走向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將學習活動引入評論中去,并充分調動每個學習者關心評論,積極參與評論,在評論中相互溝通。例如學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第三、四句后,出示三幅李白送孟浩然的圖畫(一幅是千帆競渡,一幅是只有一艘帆船,一幅是幾艘帆船),要求選出最準確的一幅,說說理由,再次體會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情誼。為什么說選千帆競渡這一幅是對的呢?在溫暖如春的江南三月,當時長江上必定是千帆競渡,一片繁忙,可在李白的眼里看到的為什么是“孤帆”呢?原來“過盡千帆皆不是”,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這樣便深入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真實情感。這一評價過程,為學生提供了評價要點及問題解決的任務型評價,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獲得認知體驗,切實發展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注重的是“體驗”“感受”“想象”,指向的是興趣與實踐,也就是對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明稚嫩和真實的生活的感悟,是由淺入深、從易到難、螺旋式上升的逐步提高。通過把學習任務群貫穿在“讀——品——評”的情境活動之中,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叩啟了對古詩詞的靈性感受與濃厚興趣,感受古詩詞的美,從而達到以美育人、以德樹人的目標。
注:本文系肇慶市基礎教育科研“十四五”規劃項目2021年度課題“基于山區小學學生閱讀現狀發散性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1ZQJYKYKT435)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