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生活基礎,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成長規律,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應順應學生天性,通過情境創設將學生的情感與認知聯系起來,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價值
研究表明,有積極情感伴隨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情感,發揮情境的教學功能與育人功能,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激發情感,調動學習興趣
情境創設的重要價值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階段是學生道德意識、道德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可以創設真實而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辨別善惡和美丑,增強道德判斷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催生思考,激發認知沖突
“思”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基礎,情境教學應當突出“思”,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樂思、善思,使思維活動貫穿教學始終。在問題情境中,教師將問題融入具體場景,使得問題具有現實意義,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三)增強直觀,助力感悟理解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將知識融入客觀真實的場景,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用直觀的形象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助力學生感知理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生活場景,借助實物演示、圖畫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助力學生感悟理解,幫助學生建構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
創設的基本原則
(一)直觀性原則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知識從感官開始。”這是學生認識的基本規律,直觀的教學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促進學生的理解。情境教育基于這一原理,通過創設具體場景,不僅能激發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教學直觀性,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直觀性原則,引導學生觀察實物模型,盡量使教學內容變得直觀生動。
(二)情感性原則
激發學生情感是情境教育的核心,也是創設情境必須堅持的原則。教學的情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情感,教師要以飽滿的情感投入教學,做到以情激情,將學生帶入情境,使其投入愉快的學習;二是學生要有情感,除了教師自身的情緒,教師還要利用情境萌發學生的情感,以情感人,引起學生心理共鳴,促進學生情感共振。
(三)趣味性原則
生動有趣的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趣味性的課堂氛圍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情境創設應具有趣味性,這種趣味性不僅體現在內容的真實有趣,還體現在活動形式的有趣。比如,教師可以創設表演情境或游戲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角色表演活動,趣化知識學習,以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玩的效果。
三、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
在創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發展需要,借助各種材料和多媒體手段,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
(一)營造生活場景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大課堂。教師應結合生活中的人和事,營造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模擬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獲得愉快的體驗。比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營造了多個生活場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開展探究學習。
(二)選用時事新聞
許多時事新聞和道德法治密切相關,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選用合適的時事新聞,創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以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法治觀念。比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選用了一些生活中的交通事故新聞作為教學素材,教導學生遵守交通規則,文明過馬路。
(三)依托真實案例
案例是指典型事例,具有鮮活性、真實性、代表性等特點。道德與法治教學要依托真實案例創設情境,如結合學生身邊的真人真事展開教學。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結合班級的兩個真實案例展開教學:一是期中考試小虎偷看同桌答案,以此引導學生要遵守考試規則;二是小麗下課后沖出教室,在門口與隔壁班同學相撞,以此告訴學生要懂得進出教室的規則。教師通過真實案例教學,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激發學生的同理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認識。
(四)還原教材案例
案例是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重要內容,還原教材案例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所謂還原教材案例,就是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的方式還原案例,或者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事情發生的過程。還原教材案例,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內容。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采用了還原教材案例教學法,組織班級學生模擬了“過十字路口”的場景,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情境式教學模式
情境式教學用情境串聯教學活動,通過創設情境、進入情境、跳出情境、回歸情境四個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體驗、反思總結、應用內化。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是情境式教學的第一步,教師通過創設具體的生活場景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在觀察感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從而生發出探究學習的主題。在傳統課堂中,問題通常由教師提出,學生只需解決問題。而新課改倡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使其成為真正的思考者與探究者。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創設了一個游戲情境:男女生進行拍皮球比賽,男生隊派2人,女生隊派3人,男生拍10秒鐘,女生拍15秒鐘。游戲結束,男生大喊“規則不公平”。“哪兒不公平?”筆者追問道。“人數不相等”“時間不相同”,男生給出了一個個理由。學生在游戲情境中發現問題,認識到規則和公平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重新制定規則,這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以增強視聽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進入情境,探究體驗
新課改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體驗活動。探究體驗是情境式教學的重要環節,情境式教學是一種整體式教學,可以由一個大情境貫穿始終,也可以由若干個小情境將教學過程串聯起來。在探究體驗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幫助他們理解教材,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良好的品質。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先從游戲活動中引出規則,再從游戲規則拓展到生活規則的主題。接著,筆者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幾組生活場景圖,引導學生尋找生活規則。在學生初步了解生活規則之后,筆者設置了一個“過十字路口”的情境,組織學生模擬行人過馬路,讓學生感受按照紅綠燈過馬路和自由過馬路的不同之處,使其懂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
(三)跳出情境,反思總結
學生道德修養、法治觀念等核心素養的形成,經歷了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適當讓學生跳出情境,進行總結反思,提煉出一般性結論,使學生的道德情感與道德品質得到發展。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筆者在引導學生了解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之后,組織學生探討遵守“上下樓梯規則”的重要意義。接著,筆者請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其他規則,說說規則作用,談談應該怎樣遵守規則。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反思:“你們在生活中有過不遵守規則的行為嗎?當別人不遵守規則時,我們該怎么做呢?”這可以使學生明白“遵守規則要自覺”。
(四)回歸情境,應用內化
“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目標,內化是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慢慢轉化,通過同化與順應形成認知體系,變成內在的心理特質,從而引領行為。內化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具有重要價值,應用是內化的重要方法,在應用內化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回歸情境,在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內化規則,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筆者創設了幾個問題情境,組織學生辨析討論:“遇到這些情況你會怎么做?”筆者還給學生布置了監督課后任務:“請你在校園、社會中尋找不守規則的現象,勸導他們自覺遵守相關規則。”這種活動可以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社會,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內化,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蘇州石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