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樂 邵敬一 徐晴 胡傲然
課程是什么?如果您來到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第一中心幼兒園,老師們會告訴您:“課程就是我們每天所做的點點滴滴。”孩子們會告訴您:“課程就是和老師、伙伴一起玩。”課程來源于哪里?它就蘊含在我們的生活中。
源于這份認知,采育一幼在“自然生活,自主成長”的課程框架之下,一直不斷地進行著探索與實踐。在構建園本課程的同時,我們鼓勵教師圍繞園本課程框架,不斷地進行班本活動的探究,讓課程更加適于孩子的發展,讓課程真正助力教師、幼兒的精彩綻放。

文|譚佳樂

隨著幼兒園一日活動的不斷深化,對教師的教學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美術拓展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愛,尤其是扎染藝術,在幼兒教育中充當著更多的角色。在大班幼兒的扎染活動課程中,扎染藝術教育不僅可以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同時能夠開拓他們的思維創造能力。本文針對大班幼兒扎染教育展開研究,首先對大班幼兒扎染活動的現狀進行了必要的分析,然后對扎染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主要從方法和案例兩方面展開研究,研究了具體的扎染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扎染基本技法,通過大型活動的開展發展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幼兒扎染教學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
扎染的作用 扎染藝術從傳統的市井之中已經逐漸轉移到幼兒活動之中,在進行幼兒扎染藝術教育時,需要注重培養方法。教師在進行扎染藝術教育時,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一是要讓幼兒從小就做到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二是從小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三是為幼兒以后的基礎教育打下良好的美術基礎。
扎染活動開展中遇到的問題 在“一方素布一抹藍”體驗區中,教師帶幼兒們一起了解了扎染的起源和文化,感受到了各種技藝織出來的布是蘊藏著許多傳統文化印記的。帶著對扎染的興趣,教師對幼兒們出示了很多染布作品,隨著作品的展示,幼兒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為什么老師染的是圓圈,我染的是一條一條的?”“我的這個有很多藍色,你的有很多白色只有一點點藍?”于是我們開啟了扎染之旅。
幼兒扎染活動的指導策略
創設幼兒感興趣的環境 把扎染作品掛在教室的墻壁上,供幼兒欣賞學習,在幼兒們觀看扎染作品的時候,我把自己創作的扎染作品向幼兒展示并介紹扎染的過程,通過讓幼兒對實物的接觸,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我在開設的扎染區角游戲中,投放了學習扎染的圖書,幼兒可以根據圖書上的步驟進行扎染。幼兒完成的扎染作品,經過精心的包裝,可以用作裝飾教室,讓幼兒隨時可以看到,營造扎染藝術的氛圍。
以問題為抓手組織大型活動 孩子們決定將一部分扎染作品拿出來販賣,但是在販賣的時候需要準備哪些東西呢?都有哪些角色呢?可以怎么和別人介紹商品呢?好朋友們也好奇地想要參與……那么有哪些辦法可以讓我們身邊的好朋友和弟弟妹妹體驗到呢?幼兒們決定將“體驗扎染”投入“一方素布一抹藍”體驗區。可是如果讓好朋友們自己做,他們也不會,那就需要負責教學的小老師了。隨后幼兒進行投票選出小老師,請他進行教程講解,帶領小朋友們進行扎染。之后,教師與幼兒一起開展販賣活動,進行販賣計劃與準備、販賣練習、現場販賣,最終,幼兒圓滿地完成了販賣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幼兒多次制定游戲計劃(秀場布置計劃、走秀服裝計劃、販賣計劃、工作計劃),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提高了幼兒探究能力;通過與教師和小朋友們溝通,提高了交流溝通能力;通過自己制定計劃感受到自己對于活動的主導性,并樂于參加集體活動,增強歸屬感。
通過此次班本活動課程,幼兒在親身操作中提高了操作能力、創作能力,了解了扎染知識,學到了扎染的新經驗,認識到了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體驗了不同的方式創作出的多元作品。在這次課程中,我們在每個環節之后與幼兒進行對話,了解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第一感受進行課程路徑的設計和更改。除此之外,在本次活動課程中,我們更多的是讓幼兒進行自主操作,初步計劃、前期準備、活動實施、整理與歸納,每一個環節都讓幼兒自主跟進,教師以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參與,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也讓課程真正助力幼兒發展。
文|邵敬一

陳鶴琴先生提出:每位幼兒都具有自發學習的潛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將一些經過選擇的知識強塞給幼兒,而是培養其自發學習的欲望。剛開學時,班級幼兒對圖書區投放的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經常會有幼兒拿起這本書翻看,雖然大多數幼兒還不識字,但他們依然被故事中詼諧有趣的畫面和妙趣橫生的情節所吸引,因此我以“一園青菜成了精”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秉承著啟發性原則,我們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對班級幼兒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從而提升幼兒的經驗。
“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現這個有趣的故事呢?要如何確定用哪種形式表演呢?”本班教師對此類問題進行提問,并引導幼兒對此進行了討論與分享,之后對幼兒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匯總,問題大致分為三個方面:前期分工、劇本與道具服裝的準備、排練與演出宣傳。通過在過渡環節、教育活動等環節的談話,幼兒們將自己的困惑和不解與教師、同伴進行了交流,如:舞臺劇表演時都需要哪些人?他們都負責哪些工作?誰來演?劇本怎樣寫?怎樣讓全園的小朋友和爸爸媽媽看到我們的表演呢?
在之后我們利用晨讀和教育活動時間,給幼兒講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鼓勵幼兒自己繪聲繪色地講繪本、演繪本,還收集優秀童話劇表演視頻,使幼兒感受童話劇表演的有趣,引導幼兒了解童話劇的表演形式與特點。同時還請幼兒家長配合,在假期與幼兒一起搜索網頁,查閱資料,以豐富幼兒對童話劇表演形式、內容的相關經驗。通過前期充分的經驗鋪墊,幼兒對童話劇有了足夠豐富的了解,他們之前的疑惑也有了明朗的答案。
之后,通過幼兒的自主分工,全班幼兒分為了道具組、演員組、劇本組、宣傳組。道具組成員在區域活動時將收集來的舊衣服、衛生紙筒等材料經過裁剪、繪畫、粘貼制作成演出需要的服裝及道具和舞臺背景,需要縫制的衣服出于安全考慮則請會針線活兒的家長配合制作;劇本組在圖書區采用連環畫的形式將故事的主要情節生動地描繪了出來,由教師幫助幼兒用文字的形式對幼兒想象出的角色臺詞記錄下來,方便幼兒對故事情節有更透徹的理解;宣傳組在大張彩紙上畫出出場人物和主要情節,確定演出時間、演出地點、主要演員,請教師幫助寫清表演信息,將展板放在園所正門處,以起到最大的宣傳作用;演員組都是全體幼兒通過投票選舉出的“優秀演員”,不僅要求對故事情節有細致地了解,還需要精準把握自己飾演的角色形象與特點。此外,教師會給幼兒播放童謠《一園青菜成了精》,以及播放繪本《一園青菜成了精》的動畫視頻,使全體幼兒不僅把握了人物及情節,還能繪聲繪色地講故事、演故事。
在本次童話劇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一改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園共育。因為前期道具、服裝、劇本已經基本完成,而為了滿足班級所有幼兒的表演欲望,班級教師、善于寫作的家長、劇本組幼兒通過線上商討的形式將劇本中的角色、情節進行適當調整,以便有更多的幼兒有機會進行表演。同時,具有手工特長的家長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道具組幼兒一起準備道具。本次童話劇主題活動的順利開展與家園形成的教育合力密不可分,在家園聯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家長自身優勢“知人善用”,把家長引入童話劇表演的實踐探索,所起到的作用必定遠遠大于教師“孤軍奮戰”所得的成效。
歷時一個多月的精心籌備,大一班的童話劇最終取得了圓滿成功。初次嘗試童話劇表演,教師與幼兒、家長攜手從困惑不解到豁然開朗,我認為收獲的不僅是一場精彩的演出,還有給予我的關于教育的啟迪。《學記》中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幼兒的世界總有很多為什么,我們成人往往都會直接遞給幼兒成熟的結果,從而忽略了幼兒成長的過程。而在本次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相信幼兒們得到的也不光是關于動手操作、藝術表現、表達理解能力方面的發展,還有關于自信、自主、自尊方面的發展,以及團隊合作方面的進步。而我也將在日后的工作中讓幼兒自己播下種子,以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
文|徐晴

主題哪里來
土豆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蔬菜,幼兒們在菜市場、超市都很容易看到它,同時也是幼兒們在進餐過程中經常食用品嘗的一種食物,幼兒們對土豆并不陌生,大部分幼兒對土豆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基于本班幼兒的已有經驗,我們開展了以“土豆”為主題的班本課程。
主題確定
實錄:為了激發幼兒們對土豆的研究興趣,我們一起閱讀繪本故事《嗨!我是土豆》,通過繪本故事的分享,幼兒們對土豆這個小家伙非常感興趣。幼兒們經過思考提出了很多關于土豆的小問題,“老師,土豆皮能吃嗎?”“長了芽的土豆就不能吃了吧?”……在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下,我們正式開始了“呀!土豆”的探秘之旅!
分析:教師要善于關注幼兒的日常生活,主題活動應該以兒童生活為基點,以適宜于兒童生活的形式開展,同時著重于生活的體驗,從幼兒的點滴日常中,抓住教育契機,了解他們的內在需求。
主題目標
實錄:開展“呀!土豆”的主題活動,本次活動的總目標是:能夠觀察并發現土豆的主要特征,了解土豆生長過程;通過活動,知道土豆的營養價值;能大膽地運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創造性地表現出土豆及其特點;喜歡種植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植物生長的神奇與秘密,體驗在探索過程中獲得的成功與快樂;了解人們的辛苦勞作,培養幼兒愛勞動、珍惜糧食的良好品德。
分析:本次主題活動的總目標涵蓋各個領域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特點,可使幼兒從各個角度了解土豆的特點,享受勞動的快樂,感知豐收的美好。
活動開展
主題網絡圖的設計,基于“呀!土豆”這個主題我們從日常活動、家園共育、主題環境、教育教學活動等方面進行展開。
實錄:小土豆大發現。通過繪本故事、親身體驗、交流分享、土豆發電等活動,豐富幼兒對土豆的認識,感受土豆的外形特征,引發幼兒對土豆相關問題的思考,培養幼兒熱愛探索、大膽表達的能力。
實錄:土豆怎么長。通過視頻我們一起了解土豆寶寶的生長過程,從一顆發芽的小土豆成長為一堆小土豆,幼兒們看到了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整個過程,看到幼兒驚訝的表情,我決定帶著他們一起親手種植土豆。我們以小組的形式觀察發芽土豆的不同,一起思考怎么才能讓它生出土豆,經過討論我們開始用不同方法進行土豆的種植。
實錄:土豆秀。開展“土豆美食分享”,幼兒們在家中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共同制作土豆美食,品嘗美食;“土豆生長過程”繪畫,進一步加深幼兒對于土豆生長過程的認知;土豆創想畫,為土豆添上小手小腳,成為幼兒們嘴里“愛唱歌的土豆”“土豆公主”“土豆先生”等,經過繪畫、涂色、剪貼、橡皮泥裝飾,既能利用土豆做游戲,大膽創想,也能提高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增加幼兒對于土豆的了解。
分析: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實際與預設有偏差的情況,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幼兒實際情況進行指導,調整課程內容。教師要抓住重點環節進行觀察記錄,對于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主動探究的程度進行了解,并對活動的設計、教師行為及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
主題評價
本次班本主題活動“呀!土豆”基于幼兒的興趣及經驗,秉持著游戲化、生活化、經驗化的課程理念。中班幼兒求知欲強、愛學習,對周圍生活的事物容易感興趣,注意力相對穩定,遇到困難愿意努力去克服,并想辦法去完成任務。活動中,幼兒們積極參與到“土豆”的探索中,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我看到了幼兒們身處活動時的熱情和活動中蘊藏的教育價值。此外,本次活動也借助了家庭資源,幫助幼兒拓寬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生活即教育,本次生成課程——“呀!土豆!”源于生活,置于生活,歸于生活。讓幼兒親近大自然,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動手操作,一起感受土豆的有趣之處。作為一個小小美食家,土豆的魅力不止于此;作為一名小小園丁,我們還要耐心地照顧土豆;作為一名小科學家,我們還要探索土豆的很多小知識;作為一名小藝術家,我們的作品還需大膽創作;作為一名小小文學家,我們與土豆的故事才剛剛開始……這一個個過程,我們會興奮于土豆的發芽,憂心于土豆的生病,欣喜于它的每一寸成長,土豆的成長過程也是幼兒們的成長過程,土豆的秘密可不止這些哦。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呢?我們將和幼兒繼續一起見證土豆的成長……
文|胡傲然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的教育精神即促進幼兒在各方面獲得均衡發展。其中,感受美的能力是幫助幼兒獲得精神滿足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引導幼兒向正確的藝術審美方向發展。開展主題活動的關鍵之處就是引導幼兒全面發展。水墨繪畫是祖國文化歷經千年延綿不絕的獨特符號和精神基因之一。在幼兒從直覺行動思維向形象思維,再向抽象思維逐漸過渡的階段開展水墨活動,能夠引導幼兒從繪畫實踐出發,漸漸領悟水墨文化的精髓——自然、和諧、尊重、包容、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與社會意義。水墨畫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在氣韻生動的抽象藝術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促進幼兒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幼兒深刻地理解水墨畫在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與核心價值,從而使幼兒能夠感受美與欣賞美。
開展水墨活動的意義
水墨畫作為中國畫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僅僅用水墨作畫,卻能畫出具有極強象征意義的自然景象。水墨畫中的各類墨色依次可以分為極淡、淡、濃等,幼兒以水墨色彩分布不一在畫布上繪畫出層次感強、煙墨性佳的美麗墨畫。隨著水墨畫的現代化發展,逐漸能夠畫出不同濃淡的水墨,也衍生出彩色的水墨畫及潑墨山水畫。如今,各大視頻軟件平臺都有水墨畫的繪畫視頻,收獲了較高的關注度。水墨畫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溫文爾雅、親近自然、中庸等特征。幼兒在一日生活中能夠廣泛接觸到水墨畫,體現了水墨畫在促進幼兒藝術發展方面的重要性。
水墨活動的探索
了解水墨畫對幼兒藝術教育的深遠意義在于它是提高幼兒水墨畫教學質量的基礎,而想要提升幼兒水墨畫教學效率,作為教師需要采取符合幼兒心理活動特點的教學方式,緩解幼兒對枯燥繪畫活動的抵觸情緒。在諸多水墨畫教學方式中,寫生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將水墨畫知識傳授給幼兒。
一是開展寫生式水墨畫教育活動。在日常教育活動中開展寫生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幼兒真正了解我國山河,使幼兒在感受大自然中真正體驗水墨畫寧靜淡雅的藝術風格。教師要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與體驗自然的美感,積累水墨畫的創作素材,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與家長交流水墨畫的創作與鑒賞,搭建良好的親子互動平臺。二是組織幼兒欣賞水墨畫。學會欣賞藝術是發展藝術教育的基礎。作為教師應在水墨畫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欣賞氛圍,鼓勵幼兒欣賞優秀的水墨畫作品,如齊白石、崔子范等著名水墨畫作家的藝術作品。在過渡環節適量地播放以水墨畫為創作方式的動畫片,激發幼兒對水墨畫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感受水墨畫的魅力,從而真正體驗水墨畫中自然形態的美感。三是組織合作式小組活動。根據幼兒的實踐能力,在創作水墨畫過程中組織合作式小組活動,分別讓每名幼兒負責筆墨紙硯的各個部分,鍛煉幼兒的協調能力和動手合作能力。幼兒在良好的藝術創作氛圍中與同伴合作,真正發揮水墨畫促進幼兒形成藝術情操的重要作用。在合作式小組活動中,幼兒彼此交流對水墨畫的看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素養的綜合提升。
作為教師,了解水墨畫對幼兒藝術發展的深遠意義,對水墨畫教育足夠重視,關注水墨畫在培養幼兒行為品質、思維邏輯、藝術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夠真正發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地發展,為幼兒一生發展奠基。
(作責單位: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第一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