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朱朝暉
[摘要]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007—2020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采用多期差分模型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賦能效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可顯著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且這一促進效應具有顯著行業異質性特征,具體表現為服務業企業創新能力比工業企業更容易受到數字經濟發展的正向影響。進一步研究發現,融資約束、人力資本結構和供應鏈優化是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路徑。基于此,應當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升數字經濟賦能作用;制定差異化發展機制,精準布局行業創新升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約束,以期為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數字經濟;創新能力;智慧城市建設;融資約束
一、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邁入高質量增長階段,數字經濟對產業創新發展與經濟社會智慧發展的推動作用越發凸顯。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由2012年的11萬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5.5萬億元,且2021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高達39.8%1。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我國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并數年穩居世界第二,為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2021年3月,中共中央發布“十四五”規劃文件,明確要求“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將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作為未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工作重點。為此,國務院于2021年12月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明,“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并提出“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的戰略部署3。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并指出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4,以科技創新帶動行業技術高質量前行,為企業創新指明方向。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發展被視作提升企業創新水平的關鍵。
如何依托數字經濟紅利,驅動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是建設現代化企業的熱點話題。但現有研究普遍面臨著數字化創新悖論的困惑[1-2]。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需依附于數字化發展的技術溢出與要素賦能效應[3],數字經濟則是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高級經濟形態。那么,數字經濟發展能否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若可以,兩者存在怎樣的作用機理?是否會因企業屬性不同而產生異質性作用?上述問題均有待解答。
本文運用多期差分模型對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關系與作用路徑進行定量評估。首先,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客觀性較強、穩定性較高及內生性風險較低的突出優勢,精準度量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賦能作用。其次,基于數字化創新悖論,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準自然沖擊試驗,從微觀傳導路徑層面深入剖析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效果。最后,從融資約束效應、人力資本結構效應和供應鏈優化效應視角進一步探究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機制。
二、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1. 文獻回顧
企業創新能力包括以下三類:一是通過產品定義、產品營銷及銷售執行提高市場適應性的市場創新能力;二是通過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與生產制造釋放技術紅利的技術創新能力;三是將技術、企業與市場有機集成的整合創新能力[4]?,F有關于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側重于演化機理與影響因素的分析[5-6]。部分學者立足數字化發展的時滯效應與波動特性,在企業創新實踐研究中提出數字化悖論,并從技術躍遷與戰略匹配等視角深入闡釋其雙刃劍效應[7-8]。
作為創新驅動型經濟體系,數字經濟顛覆了現有企業發展模式,其能夠充分釋放數字紅利,促使企業創新發揮出疊加倍增效應,為實現企業創新發展、打造智能中國奠定了技術基石。在此背景下,眾多學者分別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及方法層面考察了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為本文研究提供了詳實學理與數據支撐。一方面,部分學者從變量具化角度探尋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效應。邱洋冬[9]基于2011—2018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發展數據,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作用,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專利申請總量與授權總量具有促進作用。胡山等[10]運用最小二乘模型對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之間的影響效應加以分析,發現數字經濟發展能夠促進企業突破性創新,對于企業漸進性創新的影響作用并不顯著。另一方面,部分學者從內在作用機制角度考察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能力的關系。楊大鵬等[11]基于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運用基準回歸模型實證檢驗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發現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以及降低企業杠桿率是數字經濟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路徑。鄭雨稀等[12]對數字經濟影響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進行實證檢驗,發現要素密集度與行業競爭度對二者作用關系具有調節作用。
由于數字經濟衛星賬戶編制困難,大部分關于數字經濟的研究多從地區層面進行考察[13-14],尚未形成統一權威性評價標準。且已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15]、寬帶中國戰略下[16]數字經濟發展的微觀傳導機制。但該類研究多集中于低碳經濟轉型與財政等領域,有關企業創新能力的研究還有待展開深入探索。而智慧城市建設能夠有效拓展數字經濟發展的微觀傳導路徑,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供支撐。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設試點作為準自然沖擊試驗,運用多期差分模型,從微觀傳導機制角度探析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賦能效應和作用路徑。
2. 研究假設
隨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創新要素加速向企業集聚,促使各類企業在科技創新引領下逐步實現創新能力提升。一方面,基于智能終端平臺的數字經濟為企業匹配消費者需求提供條件。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持下,數字經濟通過智能終端平臺打造產品供需雙方雙向交流渠道,充分挖掘消費者多樣化產品需求。進一步而言,數字經濟發展倒逼企業以消費者偏好與科技創新為基礎,以把握多元商機、提升研發效率為核心,促進創新要素集聚,從而全面提高創新能力[17]。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數字經濟為企業進行智慧轉型提供契機。依托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以數字化智能裝備為媒介,及時高效地向企業傳輸信息交互數據,以信息渠道效應提升企業創新經濟效益,形成數字外溢紅利。在此背景下,企業以國家自創區、高新區以及農高區等創新發源地為載體,逐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在顯著優化市場信息匹配路徑的同時,進一步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促使企業創新能力隨之提升[18]?;诖?,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創新能力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數字經濟作用于不同環節會產生迥異的數字外溢紅利,從而對企業創新能力產生異質性影響。首先,數字經濟嵌入到企業創新資金投入環節能夠將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有機融合,使得創新資金覆蓋創新活動全周期,將極大豐富企業外部融資,形成融資約束效應[19]。在此背景下,企業可依托融資行為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為開展研發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利于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其次,數字經濟嵌入到企業創新人力投入環節能夠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入融合,以用工需求為基礎培養高質量創新人才,形成人力資本結構效應[20]。進一步依托高級人力資本結構弱化產業發展邊界,在逐步推進產業跨界智能升級的基礎上,驅動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協同發展,助力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最后,數字經濟嵌入到企業創新信息交互環節能夠依托數字技術解決供應鏈信息不透明問題,使得企業信息互聯互通,通過降低供應鏈集中度打造開放有效供需市場,形成供應鏈優化效應[21]。同時,適度的供應鏈集中度不僅可以降低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程度,合理配置企業創新資源,還能夠降低客戶集中度,高效展開企業創新活動,從而強化企業創新能力?;诖耍疚奶岢鋈缦卵芯考僭O:
H2:融資約束、人力資本結構和供應鏈優化是數字經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作用路徑。
三、 研究設計
1. 準自然實驗設計
現階段,智慧城市系統平臺已成為新型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驅動作用。因而,智慧城市建設可以為數字經濟提供創新場景和發展條件,為準自然實驗提供合適的實踐策略[22]。由于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是在2012年進行全面展開,因此,本文為詳細評估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擬在2012年開始實施的《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這一準自然實驗框架下,依據中國投入產出信息表內容,選取軟件匹配、技術能力與傳輸能力的綜合指數來衡量企業數字集聚程度。在此基礎上,把既屬于數字集聚行業,又涵蓋在智慧城市試點工作范圍內的企業,統稱為處理組,其他企業屬于控制組。借此深度考察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程度,具體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enicit=β0+β1digi×aftert+controls'itγ+μcity+λcity+τt+εit]? (1)
式(1)中,[enic]表示企業創新能力;[digi]代表組別虛擬研究變量,即處理組企業賦值為1,控制組為0;[aftert]代表時間虛擬研究變量,2012年之后處理組賦值為1,控制組為0;[controls]屬于控制變量;[i]和[t]分別代表表征企業和年份;[μcity]、[λcity]和[τt]分別代表行業、城市以及時間固定效應。若[β1]在研究過程中顯著為正,充分說明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由于2012年以來我國已經公布了3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本文采用多期差分法建立實證分析模型,通過設立處理組與控制組的樣本對比機制,能夠動態分析智慧城市政策實施前后同一樣本間發展差距與不同樣本間的發展差距。同時,多期差分法可以對智慧城市政策執行效果進行系統評估與實證檢驗,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內生性問題,還可以全面、準確展示最終計算結果。據此,在組別虛擬變量中引入數字集聚程度作為替代變量,并選用多期差分法詳細考察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具體實證模型拓展設定如下:
[enicit=β0+β1ieteni×aftert+controls'itγ+μcity+λcity+τt+εit]? (2)
式(2)中,[ieteni]表示不同行業類型的數字集聚程度。多期差分模型最大優勢在于,其在測算過程中重點對不同行業類型企業數字集聚程度展開分析,以更好反映數字集聚程度對不同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β1]表示數字經濟的創新效應。
2. 數據說明
為使研究結果更加全面、準確,本文選取2007—2020年期間中國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中所需要的企業層面相關數據均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相關信息數據與報告、Wind數據庫與國泰安數據庫。數字集聚程度相關研究數據主要來自《2012年中國投入產出表》。同時,本文對研究數據進行如下處理:首先,為縮小上市公司間的研究差異,剔除房地產類、金融類企業;其次,剔除ST類、退市以及新發IPO公司;再次,為保證研究數據的連貫性與延續性,選擇五年間內部財務數據連續的企業樣本;最后,鑒于部分地區上市公司數量績效存在差異,甚至某些行業內部沒有數量績效,對此類上市公司予以剔除,最終得到4845個企業-年度觀測值。
(1)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能力([enic])。學術界傳統研究大多利用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衡量。但受限于外部環境、投入力度與政策規劃等條件制約,單一的專利申請數量與授權數量難以全面、系統地對企業創新能力進行衡量。對此,為深入分析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作用,本文系統參考于雅萍等[23]、何瓊等[24]的研究結論,從企業創新投入([eii])、企業創新產出([eio])、企業創新績效([eip])和企業創新環境([eie])四維度構建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企業創新投入 企業研發金額在企業營業總收入所占比重(%) 技術轉移程度(%) 企業創新產出 企業當年專利申請數的自然對數 企業創新績效 企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企業高新技術交易額(萬元) 企業資本生產率(萬元/萬元) 企業技術增加值在企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 企業創新環境 企業R&D人員在就業人員所占比重(%) 企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數量(件) 企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人) 企業固定資產在地區固定資產總值所占比重(%) ]
(2)解釋變量:數字經濟([dig×after])。依據上述模型設計流程,重點選擇政策時間與組別虛擬變量交互項數值作為數字經濟的代理研究變量。與此同時,剔除其他外部干擾因素,進而分析數字經濟的具體變化特征。
(3)控制變量。本文參考已有文獻[25-26],選取以下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選擇企業類型總資產數值的對數進行衡量;企業年齡([age]),采用企業創建年份與樣本年份之差的對數進行衡量;企業成長性([growth]),選擇企業營業收入的增長效率進行表示;地區開放程度([fdi]),選取地區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在地區生產總值所占比重進行衡量;資本密集程度([ppe]),選用企業固定資產在總資產所占比重予以表征;財政支出([gov]),利用地方財政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比值予以衡量。股權結構([os]),利用企業股權集中度與股權制衡度衡量;實際控制人類型([act]),包括處于董事地位的實際控制人、處于控股股東地位的實際控制人及處于經理人地位的實際控制人;公司財務杠桿([cfl]),選擇企業資產負債率、權益乘數、股債權益以及利息倍數進行衡量。
3. 平行趨勢分析
為詳細刻畫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潛在驅動影響,本文利用時間影響因素系統分析處理組與控制組兩組企業創新能力的增長態勢(圖1)。不難發現,在國家未提出2012年智慧城市試點政策之前,處理組企業創新能力與控制組企業創新能力并無明顯區別,但在智慧城市相關政策提出之后,處理組和控制組兩組企業創新能力的發展趨勢出現顯著分化特征,且呈現逐年擴大態勢。同時,發現處理組和控制組兩組企業在智慧城市相關政策提出之前,滿足共同發展趨勢,故可以采用多期差分模型進行進一步分析。
圖1? 處理組和控制組企業創新能力的時間趨勢
四、 實證分析
1.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為檢驗智慧城市政策在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的影響,本文選取互聯網普及率、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從業人員數量、電信業務總量和移動電話普及率作為因變量,自變量為智慧城市政策([policy]),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梢钥闯觯琜policy]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始終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充分表明在全面實施智慧城市相關政策之后,數字經濟影響程度得到顯著提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數字經濟外部變化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不難看出,表中[dig×after]與[ieten×after]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發展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研究假設H1成立。原因可能在于,數字經濟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夠縱深推進企業智慧化轉型,從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要素集聚兩方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表2? 基準回歸結果
[變量 因變量:數字經濟 互聯網普及率 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從業人員數量 電信業務總量 移動電話普及率 [policy] 0.561***
(61.09) 0.343***
(77.64) 0.424***
(65.89) 0.378***
(78.41) [dig×after/ieten×after] [controls] 否 否 否 否 城市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 否 否 否 否 觀測數值 619 619 619 619 調整R2 0.842 0.961 0.821 0.942 變量 因變量:企業創新能力 多期差分模型 準多期差分模型 [policy] [dig×after/ieten×after] 0.123***
(3.88) 0.068***
(3.15) 0.142***
(3.99) 0.123***
(3.24) [controls] 否 是 否 是 城市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 是 是 是 是 觀測數值 4845 4845 4845 4845 調整R2 0.432 0.634 0.448 0.641 ]
注:***、**、*分別表示在1%、5%、10%水平上顯著,下同,括號內表示為T值,并選擇行業層面的聚類穩健標準誤
2. 分產業類型回歸結果分析
為分析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本文將產業類型劃分為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三種,系統考察數字經濟對不同產業類型企業創新能力的異質性影響(表3)。
表3? 分產業回歸結果
[變量 多期差分模型 準多期差分模型 工業 服務業 工業 服務業 [dig×after] 0.074***
(1.72) 0.127***
(3.36) [ieten×after] 0.135***
(3.01) 0.165***
(3.56) [controls]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城市 是 是 是 是 觀測數值 3323 1144 3323 1144 調整R2 0.568 0.772 0.568 0.669 ]
注:由于農業上市公司較少,故在分析中剔除此類農業研究樣本
由表3可知,工業和服務業層面的[dig×after]和[ieten×after]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均在1%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可以顯著提升工業和服務業企業創新能力。此外,通過詳細對比兩大產業的影響系數估計值發現,數字經濟對服務業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強。細究其因,當前我國工業企業數字化發展理念較為薄弱,且數字應用創新能力尚且處于初級階段,導致其數字化轉型升級難度持續加大。與工業企業不同,服務業企業數字技術軟硬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有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一方面,數字經濟可革新傳統服務貿易模式,為服務業企業“走出去”提供創新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高效拓展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促進服務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3. 機制檢驗與分析
立足不同企業價值鏈生產環節的異質性特征,本文細致分析融資約束效應、人力資本結構效應和供應鏈優化效應下,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估算結果如表4至表6所示。
表4? 數字經濟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融資約束效應
[變量 融資約束效應(因變量[cfc]) 創新能力效應(因變量[enic])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dig×after] -0.028***
(-5.38) -0.025***
(-3.41) -0.043***
(-4.30) 0.034**
(2.06) 0.036**
(2.44) 0.076*
(0.90) [cfc] -1.445***
(-15.83) -1.276***
(-12.45) -1.867***
(-9.30) [controls]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城市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觀測數值 4845 3323 1144 4845 3323 1144 調整R2 0.543 0.563 0.513 0.643 0.615 0.753 ]
從表4可以看出,當因變量為企業融資約束時,數字經濟可以顯著降低全樣本和工業、服務業企業融資約束,且該影響效應在服務業子樣本中相對較強。原因可能在于,現階段我國工業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采用數字技術降低融資約束問題的難度相對更高[27]。當因變量為企業創新能力時,[cfc]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在全樣本和子樣本中均顯著為負,這充分證明融資約束效應是數字經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推動渠道。原因可能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有助于緩解各行業企業與金融機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能夠豐富企業外部融資渠道,有效彌合企業融資約束短板,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供資金支持。
從表5不難發現,當因變量為人力資本結構時,[dig×after]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均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無論是工業還是服務業領域,數字經濟均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智慧城市政策實施后,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前沿突破目標,促使數字經濟在企業層面呈現強大創新活力。當因變量為企業創新能力時,[hcs]的影響系數估計值均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的人力資本結構效應有效提升了企業創新能力。究其原因,數字經濟憑借自身具備的數字外溢紅利,依托智能化平臺與實訓基地培育高技能工業型人才,形成人力資本結構效應,進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表5? 數字經濟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本結構效應
[變量 人力資本結構效應(因變量:[hcs]) 創新能力效應(因變量:[enic])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dig×after] 0.475**
(2.53) 0.557**
(3.02) 2.048**
(5.27) 0.048***
(1.85) 0.058*
(1.69) 0.128**
(2.05) [hcs] 0.056***
(24.01) 0.063***
(21.04) 0.038***
(10.59) [controls]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城市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觀測數值 4845 3323 1144 4845 3323 1144 調整R2 0.557 0.739 0.682 0.548 0.488 0.668 ]
從表6可以發現,當因變量是企業供應鏈時,數字經濟的供應鏈優化效應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且服務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程度要明顯大于工業企業??赡茉驗椋瑪底纸洕l展有利于激發前沿信息技術創新活力,解決供應鏈信息不透明弊端,通過合理配置要素資源、打造有效供需市場,形成供應鏈優化效應,進而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綜上,數字經濟能夠通過融資約束效應、人力資本結構效應和供應鏈優化效應等三種傳導機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研究假設H2成立。
表6? 數字經濟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供應鏈優化效應
[變量 供應鏈優化效應(因變量[esc]) 創新能力效應(因變量[enic])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全樣本 工業 服務業 [dig×after] 0.052**
(2.35) 0.016***
(1.03) 0.038***
(3.20) 0.023***
(1.86) 0.021**
(2.30) 0.137*
(2.19) [esc] 4.031***
(43.15) 3.029***
(37.92) 3.879**
(3.14) [controls]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行業/城市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觀測數值 4845 3323 1144 4845 3323 1144 調整R2 0.787 0.773 0.867 0.964 0.943 0.971 ]
五、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本文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準自然沖擊實驗,基于2007—2020年期間中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運用多期差分法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賦能作用,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智慧城市建設能夠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且數字經濟對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第二,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效果存在顯著行業異質性,服務業企業創新能力受數字經濟的促進作用顯著強于工業企業。第三,深入分析影響機制發現,數字經濟通過融資約束效應、人力資本結構效應和供應鏈優化效應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2. 建議
第一,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升數字經濟賦能作用。中央及地方政府應以“網絡強國”“寬帶中國”戰略為宗旨,加速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大數字經濟賦能作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政府部門可憑借現代信息技術紅利,依托建設5G基站、建成千兆光網示范城市、布局綠色智能算力設施等舉措,升級城市數字基礎設施,通過智能化市政設施改造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同時,政府部門可借助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一網統管”數字惠民服務平臺,建立集感知、分析、服務、監測等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城市大腦”,通過提高前沿技術應用水平推動城市智慧化變革。行業企業單位可依托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強化數字經濟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強基固本作用,逐步提升“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企業運營領域的應用水平,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第二,制定差異化發展機制,精準布局行業創新升級。我國應著力制定差異化發展機制,精準布局行業創新發展,弱化數字經濟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行業失衡現象。政府部門可基于黨中央關于企業創新的重大決策,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制定差異化發展機制,前瞻性布局企業創新升級,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有效賦能。工業企業可統籌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個性化制定科技成果運用、創新研發、技術改造及擴產增量領域的創新發展機制,對企業智慧轉型展開精準布局,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服務業企業應緊握數字化轉型與對外開放發展契機,針對性制定特色服務產業、電商服務模式、平臺優化及品牌創建領域的創新發展機制,進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第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業融資約束。借助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地方政府可在“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平臺增設企業融資問題解決服務專線。進一步組織銀行、銀保監以及金融監管部門對采集到的企業融資問題進行剖析與反饋,最大限度提升企業融資問題解決服務質量,以降低企業融資約束,推動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同時,金融機構應基于穩經濟戰略,從產品條件、資源配置、不良容忍、內部控制等層面建立審批管理綠色通道,加大貸款、續貸及流貸投放力度以完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應深入推進金融助企紓困政策有效落地,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最后一公里”,賦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 龐瑞芝,劉東閣.數字化與創新之悖論:數字化是否促進了企業創新——基于開放式創新理論的解釋[J].南方經濟,2022(9):97-117.
[2] 馬賽,李晨溪.基于悖論管理視角的老字號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以張弓酒業為例[J].中國軟科學,2020(4):184-192.
[3] 張國勝,杜鵬飛.數字化轉型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增量還是提質?[J].經濟管理,2022(6):82-96.
[4] 王曉紅,李娜.數字技術發展、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創新能力——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17):1-8.
[5] 蘇敬勤,馬歡歡,張帥.中小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演化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0(10):1888-1898.
[6] Zhi Y H.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Venture Capital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Difference[J].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8,12(1) :62-65.
[7] 余菲菲,曹佳玉,杜紅艷.數字化悖論:企業數字化對創新績效的雙刃劍效應[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2(2):1-12.
[8] Sabine B, Aaron S. Coherence or Flexibility? The Paradox of Change for Developers Digital Innovation Trajectory on Open Platforms[J].Research Policy,2019,48(8):103771-103771.
[9] 邱洋冬.數字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企業創新[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22(8):61-81.
[10] 胡山,余泳澤.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突破性創新還是漸進性創新?[J].財經問題研究,2022(1):42-51.
[11] 楊大鵬,陳夢濤.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企業創新的機制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2(6):157-166.
[12] 鄭雨稀,楊蓉.數字經濟與企業創新:基于創新需求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2(10):11-19.
[13] 劉新智,朱思越,周韓梅.長江經濟帶數字經濟發展能否促進區域綠色創新[J].學習與實踐,2022(10):21-29.
[14] 何玉梅,易大智,陳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數字經濟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5):196-203.
[15] 張修凡,范德成.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我國低碳經濟轉型研究——基于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分析[J/OL].科技進步與對策:1-11[2022-10-2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21013.1538.007.html.
[16] 劉奧,張雙龍.數字經濟發展對財政透明度的影響研究——基于“寬帶中國”戰略的準自然實驗[J].產業經濟研究,2022(4):46-58.
[17] 杜邢曄.數字經濟市場結構演變與企業創新意愿——基于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兩階段DEA-Tobit檢驗[J].學習與探索,2022(9):118-126.
[18] 蔣殿春,潘曉旺.數字經濟發展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49-160.
[19] 盛思思,徐展.區域數字經濟發展與企業融資約束[J].工業技術經濟,2022(1):21-28.
[20] 李夢娜,周云波.數字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結構效應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22(1):23-38.
[21] 楊繼軍,艾瑋煒,范兆娟.數字經濟賦能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的場景、治理與應對[J].經濟學家,2022(9):49-58.
[22] 韋琳,馬夢茹.數字經濟發展與企業綠色創新——基于“智慧城市”試點建設的準自然實驗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8):24-40.
[23] 于雅萍,孫光國.衍生品交易能夠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嗎?[J].財經問題研究,2022(8):82-91.
[24] 何瓊,曲立.數字化發展水平對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2(13):174-178.
[25] 郎香香,張朦朦,王佳寧.數字普惠金融、融資約束與中小企業創新——基于新三板企業數據的研究[J].南方金融,2021(11):13-25.
[26] 王帆,章琳,倪娟.智慧城市能夠提高企業創新投入嗎?[J].科研管理,2022(10):12-23.
[27] 賴曉冰,岳書敬.智慧城市試點促進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嗎?——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2(10):117-13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供應鏈驅動制造業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理與風險防控研究”(項目編號:21AGL013);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長三角城市群企業綠色創新的路徑與演化研究——基于雙元技術學習視角”(項目編號:21NDJC077YB)。
作者簡介:劉剛(1991-),男,浙江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司財務與創新管理;朱朝暉(1970-),女,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教授,會計學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資本市場與企業綠色創新。
(收稿日期:2022-11-14?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