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

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講到圖畫教育的意義和必要性時曾說:“必須用三種藝術的表現方式來教育青年,即色彩和形狀的表現方式、聲音和文字的表現方式及和諧和節奏的表現方式?!边@里所說的色彩和形狀的表現方式就是繪畫。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美術教育的價值和在幼兒園開展美術教育的必要性。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圖畫既是每個兒童都愛不釋手的,也是可以增加兒童知識的工具和怡養性情的利器?!彼凇秲和睦L畫》 中指出:“凡屬人種都有圖畫之貢獻,凡屬兒童都有繪畫之興趣,繪畫是言語的先導,表示美感之良器。要知兒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兒童的繪畫?!?/p>
陳鶴琴先生一句“要知兒童心理,不可不研究兒童的繪畫”,微妙地道出了教師和兒童之間共生共長的互動關系。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有策略地為兒童提供進行圖畫創作的機會,還要注意觀察兒童的作品,關注兒童在圖畫中的心理表現,從而不斷地反思我們的美術教育。
現結合陳鶴琴先生有關兒童美術教育的思想,筆者對大班美術活動“大大的蘋果”進行實踐反思:既從繪畫作品中反思幼兒的經驗、技能、心理等,也從幼兒的繪畫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梳理有哪些策略對幼兒的學習品質起到了良好的促進和培養作用,又有哪些策略是缺失的,讓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出現了困難等。
一、以問題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活動剛開始,教師先以問題“你會畫蘋果嗎?”引出活動內容。大班幼兒對蘋果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瞬間就產生了畫蘋果的興趣,紛紛說:“畫一個圓,再畫一個小把子,就是一個蘋果?!?/p>
教師趁著幼兒興趣濃厚,拋出了新問題:“你會畫一個大大的蘋果嗎?”幼兒意識到新問題比剛才的難了一些,但依然踴躍地表達著自己的想法:“畫大一點,一直畫到紙頭的邊邊上。”教師進一步發問:“我想要一個更大的蘋果,比這個紙頭還要大,怎么辦呢?”有機靈的幼兒立刻答道:“換更大的紙頭畫?!苯處煙o可奈何地說:“可是我只有這么大的紙頭。”原本激烈的討論現場立刻變得鴉雀無聲,幼兒都陷入沉思之中。
【反思】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習品質中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大班幼兒尤其喜歡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學習。這可以激發他們的內源性動機和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教師用問題導入活動,通過遞進式的問題引導幼兒尋求解決“如何表現一個超級大的蘋果”的策略。教師之所以選擇蘋果作為美術活動素材,是因為大班幼兒對蘋果有著充足的生活經驗,而且從技能表現來說也符合幼兒的能力發展水平。正如陳鶴琴先生在《幼稚生圖畫》中提出的:幼稚生的圖畫,應當畫到什么樣的地步?應當根據三個標準去選擇材料:
1.要根據小孩子的經驗。小孩子對于沒有看見過的東西,沒有聽見過的事物,當然畫不出來;凡是我們叫他畫的東西,要在他的經驗中都有的,那教起來,他就容易了解。
2.要有代表性的。鴨與鵝兩種家禽,在形體方面,有許多共同點:它們的嘴、蹼、身子是相仿佛的。若會畫了鴨,畫鵝就很容易了,所以我們只要教小孩子學一種就夠了。
3.所選擇的材料是要容易畫的,我們應當選擇那些具有明顯特征的事物,如貓頭鷹、象之類。
二、引導幼兒欣賞大師畫作
“有一個畫家,他也畫了一個蘋果,你來看看這個蘋果大不大?你從哪里看出這個蘋果很大的呢?你覺得這個蘋果為什么在這里?它和桌子會發生什么故事呢?”教師一邊呈現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美麗的現實》(見下圖),一邊啟發幼兒思考。
作品中的蘋果并沒有像幼兒說的那樣畫到了紙頭的邊緣,因此一開始誰都沒有覺得它是一個超級大的蘋果。但當幼兒想象蘋果和桌子的故事時,他們慢慢地感受到畫面中的蘋果越來越大。他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幾乎要撐爆整個房間的“超級大蘋果”,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哇,這么大”的驚嘆聲。
“畫家用了什么方法把一個小小的蘋果表現得超級大呢?”教師的提問又把幼兒帶回到問題的原點,也同時把他們帶向新思路的起點。“把蘋果和一個大大的東西畫在一起。”幼兒在欣賞與探索中總結出了新的表現事物大的方法。
【反思】“感受與欣賞”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藝術領域的子領域之一,幼兒園應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教師出示超現實主義大師馬格利特的作品,讓幼兒在欣賞中感受蘋果的“超級大”。從幼兒瞠目的表情、驚訝的感嘆聲可以看出,大師作品帶給他們無比驚艷和驚奇的視覺沖擊。
陳鶴琴先生在其早年著作《家庭教育》的第七章“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中提出“小孩子應有畫圖的機會”“小孩子應該有看圖畫的機會”等多項原則。他還指出:“看畫”這件事于小孩子實在有許多利益,一則可以提高鑒賞美術的能力,二則可以陶冶優美的情緒,三則可以養成獨自消遣的習慣。各幼稚園里及家庭中,對于小孩子“看畫”的動作,是不可忽視的。
在直接的視覺感受之后,教師又通過提問幫助幼兒探索畫家所嘗試的與眾不同的方法,觸發幼兒解決問題的新思路,給他們帶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三、激發幼兒對創作的想象
“那你知道哪些超級大的東西呢?”教師啟發幼兒思考所知道的超級大的東西。幼兒在自己的經驗庫中努力搜尋著超級大的物體,說出了鯨魚、恐龍、星球等。
“這些大物體可能出現在蘋果的那個位置?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幼兒爭先恐后地說:“我的蘋果會飛到太空中,變成一個蘋果星球?!薄拔业奶O果會變成一個大秋千,我和好朋友一起蕩秋千?!薄?/p>
【反思】陳鶴琴先生在《對于教授圖畫的一點小意見》一文中指出畫圖有幾個步驟:第一要有動機,第二要讓兒童自由發表。有了動機,畫起來就有目的、就有興趣;有自由發表之機會,才有個性表現之可能。
欣賞大師畫作會引發幼兒的動機——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方法能表現出超級大的蘋果,我也想試一試。教師順應幼兒的這一動機設計了藝術想象的環節,給他們提供了自由表達表現的機會。幼兒表達出來的想象是豐富的,教師應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他們的創作意圖,以便進一步激發他們在創作中的個性化表現。
四、讓幼兒創作自己的超級大蘋果
大師畫的“超級大的蘋果”給幼兒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他們紛紛拿起畫筆,毫不猶豫地先在畫紙的正中間畫出了一個幾乎到紙頭邊緣的大蘋果。但緊接著難題出現了,蘋果之外的東西沒有辦法畫了。稍微激動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以后,幼兒有的在紙的邊緣畫出了大樹,有的在紙的角落畫出了恐龍……
【反思】當幼兒開始作畫時,教師發現他們的作畫過程竟然出奇地一致——都是毫不遲疑地先拿起筆在畫紙的正中間畫出了一個大蘋果。陳鶴琴先生在談論孩子為什么喜歡繪畫時,說道:“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小孩子喜歡畫圖,并不是唯心論的心理學家認為的天賦沖動,而是受到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的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于是他借畫圖表達出來?!庇變赫鞘芰舜髱煯嫷摹俺壌蟮奶O果”的刺激,而急于在畫紙正中間先表現出大的蘋果。
但值得教師深思的是:雖然給幼兒提供了想象與表達的機會,但卻缺少了一個讓幼兒對自己的畫面進行“藝術構思”的環節,也就是讓幼兒在繪畫之前先嘗試初步安排畫面,為自己的作畫過程進行簡單的計劃。正因為教師的設計忽視了這個關鍵的環節,所以幼兒繪畫時畫面的構圖就顯得不夠多樣化和個性化。
五、請幼兒向同伴講述畫面故事
盡管每一幅作品中的蘋果大得都那么顯眼,位置也似乎有些相同,但是幼兒的畫面還是很豐富的:有的蘋果在蕩秋千,有的蘋果在太空中旅行,有的蘋果住在大樹屋里,有的蘋果在和恐龍決戰……
【反思】在最后的評價環節,教師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畫面故事。在傾聽和分享中,幼兒不斷地相互學習。就像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兒童教兒童”的原則,他說:“兒童教兒童,意思就是以兒童來教育兒童,以兒童來指導兒童?!眱和逃齼和暮锰幱腥c:第一,兒童了解兒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為深刻;第二,兒童鼓勵兒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獲得的更為巨大;第三,兒童教兒童教學相長。幼兒更能理解同齡人的故事,更能從同伴的經驗學起,所以他們能在講述和傾聽畫面故事中學有所獲、習有所得。
除了讓幼兒相互分享畫面故事之外,教師還可以抓住幼兒在作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你先畫了什么?后來你遇到了什么問題?你是怎么解決的?”等引導幼兒進行反思。這會讓幼兒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更加清楚,能清楚自己的操作步驟、遇到的困難以及用的方法等,從而在反思中感受到計劃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陳鶴琴.兒童美術教育[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陳鶴琴.陳鶴琴全集(第二卷)[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