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游戲是幼兒基本的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發展的基本途徑。幼兒園要珍視游戲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游戲環境,充分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地位。但在很多幼兒園的游戲中卻存在教師高控、忽視幼兒主體地位等問題。筆者結合現場觀摩的中班游戲“金陵小吃”對相關問題進行剖析,并對如何發揮幼兒在游戲中的主體性提出解決之策。
一、游戲中幼兒主體性現狀剖析
1.教師的理念與行為脫節
在“金陵小吃”游戲之“小吃套套樂”場地上,有一個小男孩乖乖地坐在走廊的一角等待著小伙伴們來玩套圈游戲。他就這樣安靜地坐了五六分鐘,直到有一個孩子來玩游戲。這個孩子走后,他又安靜地坐在那里等待下一個小朋友來玩,于是觀察者走過去跟他聊了起來。
觀察者:你坐在這里干什么呢?
幼:我是負責套圈的。
觀察者:可是現在沒有人呀。
幼:等一會兒就有人來了。
觀察者:要不你先去玩玩其他游戲,等有人了你再回來。
幼:不行,老師說過的,要堅持玩一個游戲。
剖析:教師知道“以兒童為主體”的理念,但卻不能將這一理念真正落實到幼兒游戲中,而是要求幼兒執行教師設計的游戲方案甚至“服從”自己的游戲安排。案例中要求幼兒“堅持玩一個游戲”就是教師對幼兒主體性地位的忽視。當一個游戲無人問津或幼兒幾無興趣時,教師應允許幼兒去玩感興趣的游戲或調整游戲方案以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
2.以成人的視角詮釋幼兒游戲
在“金陵小吃”游戲之“店小二”中,教師根據現實生活中成人的做法為幼兒規劃了如下游戲內容:服務員要把菜單遞給顧客,把顧客點的飯菜端到桌上;顧客吃完后服務員要提醒或帶顧客去買單,把餐桌收拾干凈;除了接受堂食,還可以外賣,服務員可以把做好的糕點放在籃子里叫賣,供娃娃家的人買回家吃……
剖析:教師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設計幼兒的游戲,用成人的思維邏輯和行為方式來規劃幼兒的游戲內容,沒有考慮幼兒在實際游戲過程中的需要。幼兒對服務員角色的認知與教師的視角并不一致,教師應基于幼兒的視角讓他們玩“店小二”游戲,并支持幼兒隨著興趣、環境、材料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游戲需要。
3.教師包辦代替過于嚴重
在“金陵小吃”游戲之“鴨血粉絲小店”中,幼兒與觀察者發生了如下對話。
幼:你想買什么?
觀察者:我想買碗鴨血粉絲。
幼:兩塊錢。
觀察者:那我還想買兩杯飲料。
幼:沒有飲料。
觀察者:能給我做一杯嗎?
幼:不行。
觀察者:可是我現在很渴怎么辦呢?
幼:不知道,你去問老師吧。
剖析:教師往往事先為幼兒想好了每一步游戲的玩法,甚至告訴幼兒游戲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由于教師包辦代替幼兒的游戲過于嚴重,致使幼兒對游戲中出現的新狀況(買飲料)不知所措(你去問老師吧)。游戲若沒有沖突和矛盾,則難以持續深入地開展。幼兒在游戲中若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新,教師說什么就做什么,最后游戲就只能玩成了教師想要的樣子。
二、游戲中發揮幼兒主體性的策略
1.設計適宜幼兒的調查表
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力發展水平、已有經驗以及興趣點等設計游戲活動。調查表是教師了解幼兒基本情況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教師設計適宜幼兒的游戲活動。在運用調查表調查幼兒的基本情況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幼兒是調查表的實際操作者,記錄方式要符合幼兒的水平。調查表的作用是讓教師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興趣點等基本情況,表中呈現的內容應是幼兒的實際狀態。由于幼兒年齡小,不會寫字,因此教師應鼓勵他們通過繪畫、剪貼、簡單符號等方式表征調查表的內容,盡量不出現或較少出現文字。
(2)教師應合理設置調查表內容,留有足夠的地方讓幼兒記錄調查內容。調查表的畫面和布局應簡單大方,過于花哨的調查表會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甚至喧賓奪主,讓幼兒無法正確作答。同時,調查的問題不能過多,一般調查表上設置1~3個問題為宜。
2.密切關注幼兒游戲動態
在“金陵小吃”游戲之“小蔥和大蔥的秘密”開始階段,幼兒每天都觀察小蔥和大蔥的生長變化,看哪一個長得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但是植物的生長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旦沒有明顯的“收獲”,幼兒的觀察興趣就會逐漸降低。發現問題后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調整游戲內容,生成新的游戲“做美味的蔥油餅”。幼兒發現蔥切開后有滑滑的黏液,能拉出短短的絲;味道有一點沖,還有點“辣眼睛”,不能用切蔥的手摸眼睛,但是做成的蔥油餅卻香香的,很好吃。經過這一次嘗試,幼兒提出洋蔥能不能用來做餅、洋蔥有綠綠的葉子是不是蔥等問題。于是,他們又踏上了新的探究之旅。
案例中幼兒對觀察小蔥和大蔥的生長變化逐漸喪失了興趣,教師便引導幼兒討論后生成了新的游戲“做美味的蔥油餅”。事實上,游戲會隨著幼兒的興趣、需要、能力發展水平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是一個源于幼兒主體的、動態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游戲動態,根據幼兒的實際狀況不斷調整和完善游戲方案。
3.師幼間建立“伙伴式”的游戲關系
金陵小吃一條街開業啦,牛肉鍋貼、南京梅花糕等小吃店前許多幼兒在排隊購買,但油炸臭豆腐店前卻沒有人。服務員串了好多的臭豆腐插在泡沫海綿上,大聲吆喝:“快來買油炸臭豆腐嘍,香噴噴的臭豆腐,快來買。”他叫賣了半天,還是沒有人光顧。教師便走過去買了兩串臭豆腐,并和服務員交談:“今天店里生意怎么樣啊?”服務員無精打采地說:“不太好,就你來買了兩串。”教師說:“為什么沒有人來買臭豆腐呢?”服務員想了想說:“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教師提議:“我們不妨去問問小伙伴們。”于是,教師和服務員一起去調查原因。幼兒有的說:“臭豆腐黑黑的,不衛生,不能多吃。”有的說:“臭豆腐臭臭的,我不喜歡吃臭的東西。”……教師對服務員說:“怎么辦呢?如何才能吸引小伙伴來買臭豆腐呢?”服務員想了一會兒,然后用紅色紙頭剪了好多花放在臭豆腐里,大聲叫賣:“快來買玫瑰臭豆腐了哦,香香的豆腐,越吃越美哦!”店里一下子就來了好幾個顧客,紛紛要買玫瑰臭豆腐。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油炸臭豆腐店陸續推出了菠菜臭豆腐、芝麻臭豆腐、堅果臭豆腐、蜜汁臭豆腐……不斷換新花樣的臭豆腐使得生意越來越火爆。
案例中,當油炸臭豆腐店無人問津時,教師便以小伙伴的身份參與幼兒的游戲,通過購買與交談引導幼兒對游戲進行思考,并提議幼兒對無人來購買臭豆腐的原因進行調查。教師和幼兒一起進行了調查,并在調查后引導幼兒思考解決辦法。幼兒創新了臭豆腐的花樣,使油炸臭豆腐店的生意興隆起來。可見,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將幼兒作為一個可以進行平等交流的個體來看待,與幼兒建立“伙伴式”的游戲關系。教師要與幼兒一起研討游戲,鼓勵幼兒對游戲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并在幼兒游戲遇到困難時以伙伴的身份參與游戲,支持、引導或與幼兒合作解決游戲中的困難,從而使游戲持續深入地開展下去。
總而言之,主體性是人全面發展的核心,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基礎、依據和目的。教師應在對幼兒認識、理解的基礎上,研究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等,并以此作為依據來制訂和實施游戲活動,從而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使游戲活動獲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