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更加強烈。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廣大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民間藝術檔案作為承載民間藝術的主要載體,服務于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所以民間藝術檔案的挖掘與保護是檔案部門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導向,以走訪調查滇黔民族舞蹈檔案資源為例,重點探索民間藝術檔案的保護路徑。
關鍵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民間藝術;檔案收集;數字化;檔案保護;滇黔地區
Abstract: Peoples pursuit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s more intens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iving standards. How to “Meet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is an urgent issue for cultural workers. As the main carrier of folk art, folk art archives serve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so the mining and protection of folk art archives is an important work of archives depar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rective of “meeting the grow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peop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protection path of folk art archives by visit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folk dance archives resources in Yunnan-Guizhou region.
Keywords: Cultural needs; Spiritual culture; Folk art; Archives collection; Digitization; Archives protection; Yunnan-Guizhou reg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這為新時期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我們要始終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導向,不僅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上脫貧,更要使他們精神上脫貧,這是奮進新時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滇黔地區作為大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有非常豐富的藝術資源,通過對該地區舞蹈檔案資源的調查分析,總結當地藝術檔案資源保護開發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這對其他地區藝術檔案資源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1 滇黔地區主要的民族舞蹈資源
1.1 貴州苗族和畬族舞蹈。貴州苗族舞蹈在滇黔地區的少數民族舞蹈中可謂獨樹一幟,它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審美特點:一是舞蹈元素中特別講究“律動”。如《黛帕》中苗家女子腰胸的起伏,《走苗山》中苗族女子的點頭與身形搖擺,《水姑娘》中的“蕩腰”與“反蕩腰”,《銀落舞》中的通過晃手、擺手與按手來展示身上所佩戴的銀飾品,《銀項圈》中火熱奔放的“點蕩”,《山路銀河》中身著百褶裙的苗族姑娘的“擺胯”與甩裙等。二是具有極為豐富的舞蹈道具。如配合踩跳動作的蘆笙道具,配合“密林打獵”的土槍道具,輔助表演武術、紡織、化妝、插秧等動作的木凳道具,以及進行載歌載舞表演的各種鼓道具。[2]
畬族人民在從事農事活動的過程中創立了“竹林刀花”這種別具一格的勞動舞蹈。竹林刀花是對農事活動中各種場景的形象化與概括化的模擬,其所用的舞蹈工具就是農事活動的用具——柴刀和竹擔,其舞蹈動作反映了畬族人民群眾在各種勞動場景中的勞動操作樣式,伴隨舞蹈動作的還有山歌,以及他們內在豐富情感的流露,因而極富形象性和感染力。[3]畬族還有一種傳統的喪葬祭祀舞蹈,名叫“粑槽舞”,據說是為了紀念400年前一位能征善戰受民愛戴的畬族首領“代賴”,由于當時(大約是明朝)的朝廷擔心正值壯年的代賴會聚眾造反而設計將其誘殺,畬族民眾悲憤交加,在代賴的葬禮上將象征朝廷的“粑槽”掀翻在地,以棒擊打,以此表達了對代賴勇武精神的繼承,對強權壓迫者的反抗。粑槽舞最初只是一種祭祀儀式,后來發展為祭祖、跳舞和送靈三個環節,舞蹈中以擊鼓來控制節奏,除用木棍擊打粑槽紀念先祖,還發展出眾人圍著粑槽甩手舞動作,因此,現在它成為專門為本族去世老人(在畬族村寨中,凡年滿36歲者皆享此祭祀送葬禮儀)送行的葬禮儀式舞蹈。[4]
1.2 滇黔布依族舞蹈。布依族的舞蹈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娛樂性質的節慶民俗舞蹈,包括花包舞、伴嫁舞、紅燈舞、銅鼓舞、龍舞、獅子舞、高蹺舞、矮子舞等,第二種是反映生產生活場景的勞動民俗舞蹈,如粑棒簸箕舞、刷把舞、織布舞、生產舞等。其中,貴州紫云山地區的粑棒簸箕舞最富特色,它最初是布依族先民們在將糯米打成糍粑和做湯圓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一種舞蹈,反映了布依族青年男女共同勞動的場景以及談情說愛的歡快場面,同時,舞蹈動作的內容其實反映的是生產勞動的具體工序,如顛簸去雜、泡糯米、蒸糯米、粑槽舂米、糍粑捏團等制作糍粑的步驟,[5]因而該舞蹈還起到了傳授勞動經驗的教育功能。第三種是祭祀舞蹈,最典型的代表是云南布依族的馬郎舞。“馬郎”是云南布依族人對女婿的稱呼,由于該舞蹈的舞隊成員都是死者女婿請來的,故稱該祭祀舞蹈為“馬郎舞”。馬郎舞在舉喪的頭一天進行,需要六個小時才能進行完畢。馬郎舞分為請師(即請祭祀主持人在香案前吟咒鎮邪,開啟祭祀儀式)、跳馬郎和孝男孝女轉場三個部分。其中舞蹈的主體部分集中在跳馬郎環節。跳馬郎需要15-20人參加,都為男性,他們圍成一個大的圓圈形舞蹈陣勢,然而有首有尾,構成一個奔喪送葬的序列。起首為“牽牛人”,第二位是“犁地人”,第三序列是兩位并行的老者:右側為握拐執巾的祭司(其右側跟著提酒壺的馬郎),左側為倒背竹籮的“老婦人”(男扮女裝),兩位老者身后有死者的親屬一名執鬼傘在兩人頭頂遮護。再后面是鼓吹手和執毛巾相隨的眾多舞者,最后一人是“騎馬人”。轉場是由死者的孝男孝女組成,每人手執點燃的香繞場轉圈,祭司在圈內一邊舞蹈,一邊拋撒五谷以示向后輩子孫賜福,孝男孝女們也一邊舞蹈,一邊紛紛做接納五谷狀以示接受祖先賜福。由此可見,布依族的舞蹈包含有很深刻的文化寓意在內。
1.3 云南彝族和白族舞蹈。彝族舞蹈按照其與現代生活的關系而言,分為散態的原始舞蹈(與彝族人日常生活習俗緊密相連)和程式化的流行舞蹈(表演型的民族特色舞蹈)。彝族比較流行的表演型舞蹈有峨山的花鼓舞、滇西南的左腳舞、滇中南部的“煙盒舞”、紅河南岸的“羅素舞”,還有火把節中有竹笛伴奏的“跳三弦”和彝族婦女集體跳的“都荷舞”等。彝族原始舞蹈是詩、歌、舞三位一體的,具有蒼勁、剛健的藝術風格。以滇東北的彝族原始舞蹈為例,其表現形式有三種:單人舞、四人舞和集體舞;從舞蹈的社會性質上看,分為祭祀性、表演性和娛樂性三種;按舞蹈反映的內容上看,又可分為喪葬舞、婚俗舞、祭祀舞和生產勞作類舞蹈(如蕎子舞、撒麻舞、栽花舞等)。喪葬舞中有一種守靈時跳的舞,叫“畢肅那”,意為開路或指路。畢肅那屬于四人舞,按地點分室內跳(只停尸一天時)、棚內跳(停尸兩天或兩天以上時),按時長分為大跳(跳三天)、小跳(跳一天)。跳時,舞者一手抓白布,一手持八卦鈴,沿著弓字形路線前進,舞蹈動作多模擬動物行為,動作沉重有力,表情嚴肅,時有歌唱相伴。彝族的婚俗舞蹈并不是連貫的表演舞蹈,而是貫穿分散在婚禮進行的各個環節,主要是由阿說喀(出嫁相送舞)、洗猛志(接親勸酒歌舞)、小鳥飛(迎親行進歌舞)、酒禮歌(集體道喜的歌舞)等舞蹈環節組成,[6]反映了源自生活的原始舞蹈尚未加以精致錘煉和體系化的質樸無華的特點。
白族民間舞蹈中最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霸王鞭舞,廣泛表演于各種節日民俗活動中,如三月節的“繞三靈”、春節的“鬧正月”等。白族的霸王鞭舞,據說是由南詔時期軍中用于練兵的杖鼓舞和大花棍舞演變而來的,是南詔時期全民練兵習武風尚的遺存。正是由于這一淵源,霸王鞭舞具有清新剛健、歡快明朗、幽默活潑等諸多特點,很好地展現了白族人民勤勞淳樸、勇敢進取的精神。
2 滇黔地區民族舞蹈的檔案挖掘思路
2.1 滇黔民族舞蹈檔案的分類收錄。滇黔地區是我國舞蹈文化多樣性的典型區域,素有“民族舞蹈海洋”的盛譽。[7]為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必要對兩地的民族舞蹈資源進行系統的調研,逐步建立起滇黔地區的民族舞蹈的保護機制和用于傳承研究的舞蹈資源庫。審視滇黔地區的民族舞蹈的資源生存現狀,有的已經不復存在了,只能在文獻記載中看到大概,如滇國時期(前278年—前109年)的盾牌舞、云南大理國時期(937年—1254年)的大象舞,都已在云南境內消失。雖說盾牌舞在我國歷史上并非僅在云南的滇國時期存在,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描述,現在江西永新的盾牌舞也已經申遺成功,但它們都是后起之秀(永新盾牌舞起源于清朝后期,是太平天國將士們練兵的一種遺存),古滇國時期的盾牌舞畢竟無從再現;有的還保持著古樸的文化特色,如彝族花倮人的葫蘆笙舞、弦子舞、鬧喪舞等,還保留著南詔、大理國時期的舞蹈習俗;[8]有的已經改編為現代健身舞蹈或舞劇,如苗族的踩堂舞已經發展為現代廣場舞,由楊麗萍改編的孔雀舞已經發展為系列的孔雀舞劇。按照滇黔地區民族舞蹈的發展情況的不同,可以對這兩個地區的民族舞蹈進行基本的歸類,以便于民族檔案的收集與整理。依照它們的生存狀態,滇黔地區的民族舞蹈可大體劃分為歷史舞蹈、宗教舞蹈、大眾健身舞蹈、民俗舞蹈四大類,其中,民俗舞蹈是現在依然活躍在民間的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舞蹈。民俗舞蹈按照社會功能的差異又可具體劃分為五種:節令習俗舞蹈、生活習俗舞蹈、勞動習俗舞蹈、禮儀習俗舞蹈和信仰習俗舞蹈。[9]滇黔地區少數民族跨區域分布,在開展滇黔民族舞蹈檔案資源建設時,兩地應當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挖掘,分工分類整理,合力完成這項艱巨而意義重大的民族舞蹈檔案遺產資源收錄工程。
2.2 滇黔民族舞蹈檔案的聲像采集。滇黔兩地檔案部門在實行檔案聯合建設的模式下,各自組織人員開展境內的民族舞蹈的調研和采編工作。通常而言,調研人員要負責兩項工作的調查和資料搜集,一項是有關各少數民族的舞蹈史和舞蹈文化的挖掘性調研,一項是關于現存民族舞蹈的表現形式和舞蹈技能方面的搶救性調研。前者主要涉及走訪民間舞蹈藝人、各少數民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通過訪談和查閱地方志搜集關于民族舞蹈歷史和文化的資料,用準確而篤實的文筆將其整理出來,形成文檔資料。當然,對于一些珍貴的民族舞蹈歷史,可以采取全程攝錄的方式記錄采訪過程,為后期制作相關的文藝科普節目做好影像資料的儲備。后者則主要利用現代聲像設備對各民族的舞蹈進行專場攝錄,對精通舞蹈的民間藝人進行深度采訪,對與舞蹈配套的樂器、服裝、道具進行攝影,務必形成全套的舞蹈資料,保留各種珍貴的舞蹈表演的全過程的活態的影像檔案。[10]總之,對于民族舞蹈的檔案信息采集,要充分運用現代的聲像技術,盡可能以音視頻的形式將這些寶貴的民族藝術遺產的動態的、立體的形象完整地保留下來。
2.3 滇黔民族舞蹈檔案的數字化存儲。如前所述,對于民族舞蹈檔案信息的采集主要采用聲像設備來記錄,其文件的存儲和播放都離不開數字化設備,因而對于民族舞蹈檔案文件的儲存也以建立數字檔案庫為主要形式,實行采、編、存、用一體化的數字化的檔案管理模式。[11]現代的云端存儲能有效解決聲像檔案文件所占據的存儲空間大的難題,為滇黔民族舞蹈視頻資源的大容量安全存儲解除了后顧之憂。對經過走訪調研而獲得的滇黔民族舞蹈的各類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傳統的方式極為費工夫,而建立數字檔案管理平臺后,對文字、圖像、音視頻資料及三維數據的整理、編纂、查詢、檢索就會變得更加方便快捷,[12]滇黔兩地檔案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溝通交流也將變得更加快捷和流暢,檔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保障。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滇黔民族舞蹈檔案的數字信息庫的建立,為民族舞蹈檔案的全球性傳播、跨領域交流研究、民族舞蹈的創新利用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3 滇黔地區民族舞蹈的檔案保護措施
3.1 靜態的檔案保護。民族舞蹈的靜態保護,從檔案學的視角看,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將現有的民族舞蹈以檔案的方式進行全方位的記錄,最終形成凝固態的舞蹈資源。從功利的視角看,它為當代人了解、學習和研究民族舞蹈提供了一個個資源窗口,引導人們登堂入室掌握進而傳承這些各民族的先輩們創立出來的別出心裁的民族藝術瑰寶;從長遠來看,這也是為后世人們保存下來一筆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和可以借以進行藝術創新的文化密碼。如2017年,由云南尚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發的關于云南25個少數民族舞蹈的系列教材,就是編寫團隊經過走訪民間老藝人,收集相關舞蹈資料,耗時16年整理出來的一整套旨在用以傳承中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的教育教學類書籍。[13]可以說,這套教材就是舞蹈檔案的一種具體存在形式,或者說它就是在舞蹈檔案的基礎上研發出來的。有了這個舞蹈資源的教學載體,民族舞蹈的傳承就有了一些穩妥可靠的憑借,而在民族舞蹈遺產的保護上,也有了一筆實實在在的、可以傳之后世的、永恒穩定的舞蹈財富。
3.2 動態的傳承保護。民族舞蹈的動態保護,就是在傳承活動中實現保護,因為舞蹈是一種活的藝術,民族舞蹈只有在人群中廣泛流傳、只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不會因無人問津而漸漸湮滅。舞蹈的傳承,一般而言就是通過教育途徑以名師教授與學習者訓練相結合的方式使得舞蹈藝術在人群中得到流傳。按照具體實現路徑的不同,民族舞蹈教育傳承可劃分為三種類型:學校教育傳承、校外舞蹈培訓機構的教育傳承,以及民間藝人傳承。其中,學校的教育傳承對于民族舞蹈的保護而言,具有全民性、基礎性和穩定性的特點,是民族舞蹈動態保護的主要實現方式。學校開展民族舞蹈教育具有很多明顯的優勢,如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有眾多的學習受眾,有專門的標準化的舞蹈訓練場地、場館、音響設備等相關設施設備和專門購置的用于舞蹈訓練的服裝道具等物資保障,有先進的科學的系統化的舞蹈教育傳承的教學體系。這些條件的具備,確保了民族舞蹈藝術實現全域性的、長期的、穩定的傳承。然后是數量日益增多的校外舞蹈培訓機構的教育傳承。與全日制學校的舞蹈教育傳承的基礎性、全面性不同,校外舞蹈培訓機構的教育傳承的對象,具有特定性,主要集中在比較流行或比較獨特的民族舞蹈項目上。因為從獲取商業利益的最大化角度來考慮,流行的舞蹈學習的人較多,從而生源有一定的保障。而獨特新穎的民族舞蹈則因其稀有性而能造成一種“物以稀為貴”的高檔次的舞蹈收費項目。另外,校外舞蹈培訓機構的教育傳承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對民族舞蹈的傳承主要是技能、技巧上的,講求速成,因而常常忽略了對民族舞蹈文化歷史及其豐富內涵的傳承,這與學校舞蹈教育的兼顧知識與技能的特點不同。這種方式在現代教育蓬勃發展起來之前,是民族舞蹈傳承的主要方式,雖然由于現代舞蹈教育的勃興而日益衰微,但其依然存在,并保持了自己獨特的傳承色彩: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現場教授,而且所傳授的舞蹈風格往往是古樸的原生態的舞蹈樣式,與現今改造過的更適宜于舞臺表演的舞蹈樣式的審美取向迥然異趣,它具有更多的自娛自樂的性質和生活化的情調,在表演形式上則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從舞蹈的文化內涵上看,它帶有民族歷史文化的諸多基因,它一般是在鄉村教授,由本民族最擅長舞蹈表演的藝人對族內的新一代少年兒童進行傳承。
4 結語
滇黔地區作為我國民族多樣性的典型地區,其燦爛多姿的民族舞蹈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傳承中最為豐富和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滇黔地區的少數民族處于大雜居、小聚居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舞蹈文化既有各自的特色又具有某些共同的元素,他們的舞蹈既有原始形態的生活化的舞蹈,又有為其他地區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具有流行元素和表演風格的舞蹈。通過對滇黔地區舞蹈檔案資源保護和開發,對當地的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價值,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光明網.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EB/OL].[2022-10-22]https://news.gmw.cn/2022-10/22/content_36104982.htm.
[2]張燕,張欽.淺談貴州地區苗族舞蹈的風格特征[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08)
[3]趙彥,王鶴.寧德畬族舞蹈“竹林刀花”的藝術特色及傳承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8(12)
[4]張峰,王定瑜,劉振坤.貴州省畬族“粑槽舞”發展現狀調查[J].當代體育科技,2019(21)
[5]王婷.貴州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特征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03)
[6]趙喜.關于云南布依族傳統民間舞蹈的藝術特質探究[J].藝術評鑒,2020(05)
[7]葛樹蓉.亞洲與世界文化藝術多樣性背景下的云南民族舞蹈保護[J].民族藝術研究,2014(01)
[8]梁辰.淺析彝族花倮人舞蹈特色[J].視界觀,2020(06)
[9]郭大偉.非遺視角下民族民間舞蹈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5)
[10]羅全.人類學視域下少數民族音樂檔案價值分析[J].檔案管理,2020(03)
[11]張寧.信息時代民族音樂檔案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0(01)
[12]宋利榮,潘云.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保護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17(03)
[13]李雙雙.云南編寫教材推廣25個少數民族舞蹈——為目前國內體量最大的民族舞蹈教材體系[N].昆明日報,2017-12-25(A04)
(作者單位: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劉艷,碩士,講師 來稿日期: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