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汝
摘 要:進入21世紀后,國內當代藝術市場開始走向繁榮。近二十年來,由各類藝術人才所推動的當代藝術潮流涌入中國的大中型城市。當代藝術博物館成為藝術展覽和藝術市場交易的主要平臺。而在大量的藝術展覽和交易中,策展成為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策展人作為當代藝術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在大中型城市的藝術展覽中往往需結合展覽城市的文化展開工作。地域文化與當代藝術的結合成為近年來藝術博物館策展的新趨勢,而二者的古老與現代無疑需要批判的繼承與結合,這就對策展人及地方有關部門提出了新的要求?,F從地域文化創新視角發掘當代藝術策展新的可能,結合地域文化與創新理論進行探討,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實地調研為例,以更好地促進當代地域文化策劃展覽的開展。
關鍵詞:地域文化創新;當代藝術策展;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注: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藝術重點課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景觀建設研究——以山東聊城運河為例”階段性成果。
一、當代藝術策展的內涵與特征
研究當代藝術的發展及策展經驗也是藝術的一部分。而當代藝術策展制度是新生代藝術家的重要展示平臺,也可以說是應運而生的工業機制。策展擁有美術館、博物館及個體替代性空間的展示機制,各個機制有著各自的著力點和側重點,而筆者著重探討的是以博物館為載體的策展機制。
筆者所探討的是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而國內當前的博物館策展機制多是將藝術作品按線性時間順序展覽,或是對藝術家主題性創作的集中展示,以期表達當代人物的情感或某種社會意識。而作為觀賞客體的觀眾,則借此滿足自我的精神需求。在學術概念上,“策展對象”的提出及展覽機制與觀眾反應的不同方式,不斷豐富著策展機制及其內在邏輯的學術概念。
二、研究意義
筆者著重研究地域文化對策展帶來的啟發,以期豐富策展機制,對策展的學術研究加以實踐,對博物館策展機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提供有益借鑒。宏觀上講,筆者結合了近期個人對當代藝術與地域文化結合的思考,探討二者傳承與發展的潛力和可能,進而激發當代藝術家乃至古老文化的創作活力,繁榮藝術市場。
三、地域文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扎根古老的文化內涵
從中外藝術發展歷史來看,地域文化創新主要著眼于地域文化符號、相關語言符號、現代文化設計符號等要素。地域文化以尋根、個性、受地理局限為特征,如大運河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運河沿岸人們的飲食起居與日常生活皆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運河文化在中國大運河地區延續了兩千多年,有精華也有糟粕,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是當代藝術極好的展示地。
(二)藝術理論的現代性
現代藝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扎實的藝術理論,國內外的學者與藝術家共同豐富了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專注于探究時間、記憶等各類后現代的問題,風格逐漸脫離集體而走向個人。運用獨特的當代藝術理念開展古老文化的策展活動,必須區別于古代儒家傳統的集體文化,將個性、時間性、空間性等理論運用其中。要將扎實的當代藝術理論基礎作為保障,策劃一場當代的“古運河”文化展覽。
(三)藝術元素的當代性
當代藝術美學不同于古老的藝術文化,因此在地域文化的現代藝術展覽中,當代藝術的元素和特征必須加以體現,以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現代藝術的部分觀眾對古文化有著排斥心理,這主要歸結于古文化中的糟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當代藝術展覽必須有當代的藝術元素及自由的展覽空間;豐富的藝術取材、多樣化的藝術手段等都將對現代藝術受眾群體產生吸引力。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在運河文化中必須凸顯個人的要素,對于當代的藝術符號也要加以追求,如運河所跨的時間與空間以及運河勞動人民的獨立、艱辛、智慧等。運用多元化的現代藝術符號,能使古老的大運河展現出新的時代內容。
四、大運河文化的具體地域文化特征
(一)新唐風的藝術風格
以張錦秋院士為代表的建筑藝術家所打造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建筑風格上采用新唐風的藝術表現形式,建筑上特意選取“三塔映三灣”“三灣抵一壩”的建筑格局,整體建筑呈現出大氣雄渾、氣勢磅礴的盛唐風格。盛唐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多元包容的藝術繁榮時代,盛產藝術大家,而在大運河文化中,尤以包容性的水域文化最為突出,也是大運河古老文化的核心,這與當代藝術的主題不謀而合。歷史重復而又嶄新,揚州大運河博物館的主題定位為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大運河歷史文化的大運河專題博物館,主要是為了復原古代的大運河文化帶,因此在藝術風格上應突出包容性的水域文化。例如,可以將水域文化作為展覽主題,將大運河古老人民的文化遺產作為展覽內容等。
(二)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建成至今,是大運河文化的“祠堂”和“祖廟”,其古老文化表現在各類藝術形式上,其中包括壁畫元素、建筑元素、音樂元素、文學元素等?,F代化的藝術展覽必須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從當代藝術手段中創新出完美結合這些手段的藝術形式,利用油畫、小型建筑、現代音樂、視頻等藝術手段表現古老大運河文化的新內容。
(三)包容多樣的文化內涵
盛唐氣象的核心就是包容,包容性在藝術風格與藝術形式上都有所體現,而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趨向就是包容與多樣性,這也是古老文化能在當代煥發生機的關鍵所在。文化的包容性契合人類與當代藝術的主題,而海洋文化、水域文化的兼容并包,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可能。
五、國內當代藝術策展現存問題
(一)策展場域生態的不健康
20世紀60年代,獨立藝術展覽的出現興起了獨立策展人,但總體來講歷史發展較為短暫,因此容易產生各類問題。國內獨立策展則是從改革開放后開始興起,主要以歌頌和紀念為主題,藝術價值和藝術表現力有限。而當代藝術對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性有著極大的追求,但西方當代策展體制的嫁接,使得國內的大型慶典和相關節日紀念活動很難體現當代藝術的包容性。
(二)策展的內在邏輯不明晰
策展人這個角色在誕生之前,經歷了較為復雜的演變。國外許多國家擁有一套完整的策展邏輯,無論是藝術品的排列順序,如按作品創作時間進行展覽、按照作者派系進行專題展覽,都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和邏輯性。而當前的國內策展藝術市場內在邏輯缺乏、管理較為混亂、沒有良好的藝術市場導向作為基礎,僅靠個體的艱難突破難以形成聚集性的規模效應,相當多的城市博物館缺乏專業的藝術知識來收藏和展示藝術作品。
(三)職業策展人素質參差不齊
21世紀是人才的時代,藝術展覽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對經濟基礎的反映。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藝術文化的發展還相對落后。美學教育、美學實踐的不到位導致職業策展人素質參差不齊。當前,部分藝術高等院校缺乏培養策展人的土壤和師資,導致策展人才匱乏現象仍然存在。
(四)藝術市場與藝術觀眾不匹配
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其藝術觀眾群和藝術市場本應具有絕對的優勢,但由于藝術教育缺乏、藝術教育體系不完善,人們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不夠。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藝術市場呈現出虛假繁榮景象,部分藝術觀眾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不強,加重了藝術資源的不健康流動。爭相購買收藏的亂象及創作型人才的缺乏,導致創作者與觀眾之間難以形成正效反饋的聯系機制。
六、當代藝術策展的發展方向
(一)優化策展場域空間的生態環境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行業生態環境的完善和優化。在策展體制中,策展場域空間,即策展場地、策展人員、藝術品質量以及相關觀眾的審美能力,對一項展覽的成功與否極為重要。當代藝術策展對場域空間的要求較為苛刻,因此必須完善策展相關學術概念,營造策展研究的學術氛圍,提高策展人的實踐能力,擴大藝術實踐的范疇。當代社會要加大對高等藝術教育的投入,這不僅僅是有關部門的責任,也是各個藝術社會團體應盡之責任。盡可能完善實踐相關政策法規,凈化策展場域空間成為提高策展能力的首要任務。應建立一個好的策展生態,加強國內外藝術行業間、國內博物館與策展人之間的密切溝通,注重策展實踐與教育,使得古老的藝術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替代性空間策展
替代性空間策展是指在城市空間狹窄的區域內,利用當代藝術個人化的特點,不斷尋求藝術與其他門類共存的區域。小巧簡約但又極富藝術表現力的替代性空間策展,不但能降低策展所需的成本,還能擴大藝術受眾覆蓋面,增強當代藝術策展的影響力。
(三)加大對獨立策展人的扶持與教育力度
獨立策展人群體的擴大是對策展機制的極大豐富。培養獨立策展人必須有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態、豐富的藝術土壤、有效的藝術管理教育等。策展人首先要有扎實的學識修養和策展理念,同時要熟知藝術史,具有銳利性的前瞻性思維,在藝術行業獨具眼光。其次,策展人要提高自身的闡釋與溝通協調能力。好的藝術家不一定是好的策展人,一場好的策劃展覽需要與人交流,這就注定了獨立策展人要有較強的交際能力。最后,策展人還應具有高度的自省精神,能夠依靠自我監督與自我反省完成自我使命。
(四)加快藝術市場化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而在藝術發展史上,藝術市場的買賣活動更加公開公平化,相應的藝術市場法規逐漸健全,藝術市場在市場中曾經處于金字塔的頂尖地位。而要保持市場繁榮,就必須走出去,面向平民,確保公眾化與公開化。這是藝術市場繁榮的決定性基礎,也是當代藝術的潮流與趨勢。因此,行業內部應對市場觀眾群負起責任,加大與觀眾群的溝通力度,保障藝術市場的繁榮發展環境。
七、大運河地域文化對當代藝術策展的啟發
探尋大運河文化和當代藝術之間的連接點、契合點,就是要讓古老的文化煥發新的光輝,要以現代策展的形式發揮出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和文化價值,以現代藝術理念去傳承大運河文化,如以油畫方式展示大運河沿岸居民的飲食和起居,體現古老文明中的個人;以現代性、個人化、空間性視角切入,展現大運河沿岸的商業文化、衣食住行等,但要把握整體方向,即大眾化、個人化、個性化。有關部門所提倡的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本質上也是對當代藝術的具體延伸,因此,在藝術思維領域必須消除當代和古代的絕對隔閡,以包容性的觀點探討古代藝術文化。筆者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從藝術角度、社會角度以及歷史角度探討地域文化創新對當代藝術策展發展的影響,以期賦予大運河文化以個人化、當代化的生機。在文化表現手段上也應革故鼎新,充分融入當代藝術表現手段,讓手段也成為藝術策展文化的一部分。大運河博物館作為古老文化的載體,對于當代文化的手段絕不排斥,甚至是一種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激蕩,很可能在其中生發出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最后,現代藝術策展既是一個藝術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策展有著極高的理論潛能和實踐潛力,但要將此潛力轉化為現實,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相信將地域文化和當代藝術充分結合,定能實現當代藝術策展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晶.大運河文化如何開發?: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J].美術觀察,2021(10):27-28.
[2]張旭媛.從“非遺”到文創: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戲劇之家,2020(2):193-194.
[3]姚珊珊.策展的內在邏輯[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7.
[4]余露璐.當代中國“藝術策展人”生態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7.
[5]王藝霏.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地域特性[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
作者單位:
濰坊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