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藝玲
摘 要: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創新能力與職業道德等素養全面發展、適應數字媒體設計行業的第一線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行業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要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和繪畫技能,更需要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傳統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僅停留在繪畫造型能力培育上,這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不夠的。新時代,探索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十分有必要,能讓美術基礎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一、美術基礎課程對于數字媒體
技術專業的重要性
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主要培養的是為設計領域服務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學生的就業工作崗位是數字媒體平面視覺設計,這就要求學生既要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的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好的美術繪畫基本功。計算機只是實現學生創意創新作品的一個手段,重要的還是學生的手繪能力和創意思維能力。美術基礎課程主要指素描和色彩這兩門基礎課,該課程對培養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手繪造型能力、色彩感知能力、創意創新能力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能為學生今后的設計專業課程學習和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在大二會有核心專業課VI設計,這門課程就需要學生有很好的手繪基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學生在設計標志時需要將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相結合,通過不斷地畫設計草圖來表達創意思路,提煉出最佳設計創意點。這里的手繪創意草圖即設計稿,如果學生沒有很好的美術繪畫基礎,那么即使有非常好的創意想法也難以落地。優秀設計作品的呈現都要經歷設計稿這個階段,然后再進行后期電腦制作,完成最終的設計方案。事實上,在這門核心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發現很多學生的手繪基礎比較弱,創意也不夠,導致課程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其實很多設計專業課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大一的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關系到后續相關設計課程的學習。
二、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
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設置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美術基礎課程主要是素描和色彩,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各占4學分、64學時。由于教學課時壓縮,原來大一第二學期開設的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現在已經刪減掉了,也就是說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要在大一第一學期完成素描和色彩課程的學習。教師在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安排上也需要把一學年的教學內容壓縮到一個學期,導致教學內容也有一定程度的縮減,學生得不到較為全面的美術基礎課程學習和實踐訓練,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要求學生具備的創意思維和創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培養。
(二)學生學情
由于現在高職院校擴招,錄取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繪畫基礎水平有高有低。以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錄取生源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高中藝考生、中專設計專業學生、高中畢業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其中高中藝考生和中專設計專業的學生是有繪畫基礎的,其他大部分學生是沒有繪畫基礎的。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大一還要繼續學美術基礎課程,如果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造型能力、長時間臨摹和寫生訓練,缺乏對學生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開發,這部分學生容易對美術基礎課程產生厭倦情緒,失去耐心和學習積極性,難以發揮出最大學習成效。對于大部分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來說,他們不但需要美術基礎強化訓練,從而提高手繪造型能力和色彩調和感知能力,更需要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以及想象力、創意思維能力,而傳統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難以滿足這部分學生創意思維能力的培養需求。
(三)教學內容
美術基礎課程作為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前導課程,重點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的繪畫功底、造型能力、色彩認知和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近幾年的教學還是沿用固有的教學內容,以基礎素描和基礎色彩為主。例如,素描課程主要學習基本透視原理、構圖、比例、形體、明暗、質感、空間表現等內容,用結構素描和明暗素描來進行實踐訓練,依次為幾何體結構素描、靜物結構素描、靜物組合明暗素描。色彩課程主要學習色彩基礎知識、色彩調和、靜物色彩表現、風景色彩表現等內容。而這些教學內容主要都是基礎技法表現,即使學生掌握了基礎繪畫技法,對后續相關設計專業的學習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為學生要想設計出優秀的作品,除了要有扎實的繪畫基礎,更多的是需要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大一上學期的美術基礎課程中缺失了。學生在上設計專業課程時也會面臨無從下手的狀況,單純的模仿是沒問題的,但是自己獨立思考創作就比較棘手。因此,傳統的素描、色彩教學存在局限性,沒有針對本專業學生創意思維、創新能力培養進行有效的教學內容安排。
(四)教學模式
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是采用教師講授課程知識點、課堂示范、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課堂討論和創意思路分享。而且教學都是在教室中進行的,很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從自然中吸取創作靈感。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也是如此。這種“課堂講授+課堂實踐”的單一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
教學改革實踐路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高職院校的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將美術基礎課程教學設置同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打好扎實的繪畫基礎,突出專業特色,這樣能有效推進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以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美術基礎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色彩應用能力、創造性思維、敏銳的藝術鑒賞力和洞察力、良好的藝術修養。根據此方案,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應該對原來整個學期的基礎繪畫訓練進行三個方面的調整。一是增加藝術鑒賞教學,主要通過教師對世界名畫的解析和鑒賞,讓學生思考、提問,參與課堂互動,并學會鑒賞優秀作品。二是增加造型能力和色彩關系的基礎繪畫實踐教學,主要通過教師示范輔導、學生反復實踐訓練來進行。三是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創作教學部分,主要是通過教師給出相關的創作命題,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主動跟同學和教師交流創意思路,分享心得體會,從而創作出屬于自己的創意作品,教師要積極肯定學生的創意,讓學生獲得成就感,變得更加自信。
(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根據高職院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錄取的學生學情分析,每個班級都有小部分有繪畫基礎的學生,他們在高中藝考集訓或中專設計課程中都學習了美術基礎知識,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如果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讓所有學生都學習相同的繪畫內容,那么會讓有繪畫基礎的學生感到乏味,失去繪畫的興趣和耐心,不但浪費學生的時間,也不利于后續專業課的學習。這時教師就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讓這部分有繪畫基礎的學生成為自己的小助手,讓他們作為“小老師”去輔導其他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可以讓這些“小老師”擁有自信和成就感,而且在遇到不懂的繪畫問題時,這些學生也會主動學習,進而不斷進步。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也會看到差距,加強學習和實踐訓練。再比如,在開展美術基礎課程命題創作教學時,教師應該把課堂交給學生,把學生組成不同的小組,每組分配一個繪畫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當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創意思考,共同收集創作素材,分工協作完成命題創意作品。教師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上臺分享自己作品創意過程和創作感受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創作想法,并予以肯定。通過這樣的翻轉課堂式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既能提升學生的繪畫造型能力,又能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改變傳統考核方式,讓學生參與課程評價
按照傳統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打分,沒有逐一進行講評,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效果沒有明確的了解。教師根據個人主觀評判給分,不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畫作的優缺點及改進的方向。美術基礎課程改革不僅要讓教師評價,還要讓學生參與課程的考核評價。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并給出分數,只要學生每一次都有進步,比上一次畫得更好,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分數就要提高。特別是對于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教師的每一次肯定與鼓勵,都可以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得出的總分為該課程的期末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包含學生的平時出勤及課堂表現,還有平時課堂作業。那么平時的課堂作業和期末作品就可以讓學生參與考核評價。每一次作業完成后,教師都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擺放好,讓學生挑選出各個分數段的作品,并指出作品的優點。學生互相評價主要采用鼓勵式互評,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學習其他同學作品的優點,還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將學生的互相評價納入課程考核評價,可以有效打破教師個人主觀性判斷的局限性,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積極開展課外實踐,多種教學環境相結合
傳統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都是在教室里進行的,以課本知識學習和教師傳授為主,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今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要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既要教師講,也要學生講;既要有室內的學習實踐訓練,也要帶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感受大自然,以大自然為師。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沒有生活原型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創意設計也是如此。中國傳統畫論也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主張,這些都告訴人們,要在把握事物基本規律的前提下進行藝術創作。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美術基礎課程除了前期的藝術鑒賞和中期的基礎造型訓練及色彩運用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后期的命題創作就需要走出教室。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校園里或校外去寫生,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美,提煉美,以大自然的物象原型為素材,進行大膽想象、創意思考,根據主觀感受理解、分析、提煉和重構自然形態,挖掘學生的設計意識,從而創作出具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包含設計素描和設計色彩)。這樣一來,學生的創意思維和創新能力可以得到較好的鍛煉,從而為后續設計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另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名家畫展和優秀設計展,把畫展和設計展當成第二課堂,開闊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學生可以參與現場鑒賞和討論,還可以現場臨摹學習,或者借鑒參考并創造新形象,然后總結分享學習心得。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對美術基礎課程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索思考。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美術基礎課程對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重要性及其教學現狀,提出了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方向,力求在有限的美術基礎課程教學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從傳統美術基礎教學到創意設計實踐教學的轉變,在強化學生基礎繪畫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為本專業學生后續設計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莉.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藝術教育,2015(6):262-263.
[2]蔡魯方.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素描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析[J].大觀(論壇),2018(12):147-148.
[3]崔麗.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探討[J].電子制作,2016(14):62.
[4]潘素.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6):119-120.
作者單位:
廈門軟件職業技術學院